大唐:开局截胡杨玉环 第246章 兵临喀拉山口,决战开始!

小说:大唐:开局截胡杨玉环 作者:子率以正 更新时间:2025-11-01 02:31:44 源网站:2k小说网
  ();

  吐蕃中军大帐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达扎路恭一句简简单单的唐军来了。

  顿时像一块巨石砸进死水潭,在帐内每一位将领心头都掀起了惊涛骇浪。

  片刻的死寂之后,便是压抑不住的骚动和倒吸冷气的声音。

  “唐军.......竟然真的主动出击了?”

  终于,勃律将领贡布忍不住失声惊呼,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其他仆从军主将,也无不面露惊惶,彼此交换着恐惧的眼神。

  谁能想到,短短数日,形势竟会天翻地覆?

  “是李琚,他亲自领军,万余骑兵,距山口已不过数日的路程。”

  达扎路恭的声音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嘶哑,却是并未隐瞒事实。

  “大帅!”

  这时,一名本部东本(千夫长)霍然起身。

  他双眼赤红,难以置信地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于阗城怎会有如此之多精骑?难道北线的消息......都是假的?夫蒙灵察.......”

  “住口!”

  听见这话,达扎路恭赶忙厉声打断那东本问题。

  他绝不能在此时承认己方情报上的失误,否则必定会彻底摧毁军心。

  他厉声喝道:“慌什么,那李琚小儿不过是趁我军新丧,虚张声势罢了,他纵有万余骑,在我吐蕃雄师面前,亦不过是螳臂当车。”

  被达扎路恭这么一吼,诸将虽仍是脸色难看,但好歹还是安静了下来。

  达扎路恭见状,不禁微不可察的松了口气。

  旋即强迫自己挺直腰背,展现出睥睨一切的姿态。

  冷声道:“龙勒之败,乃尚野息轻敌中伏所致。如今我军扼守喀拉山口天险,以逸待劳,又有四万大军严阵以待,有什么好慌的?”

  他刻意强调了四万这个数字。

  毕竟从明面上来讲,他们如今的兵力,依旧是李琚大军的四倍。

  数字上的对比,或许没办法说服这些将领。

  却也足够让底层士卒们安心。

  顿了顿,他的目光锁定贡布等人,放缓语气道:“诸位将军当知,唐军檄文不过是虚言恐吓。此刻,正是尔等洗刷怯懦,为国博取富贵的良机,随本帅击溃唐军,西域财富女子,当任尔等取用。”

  听见达扎路恭的画的大饼,众仆从军将领顿时面色晦暗。

  西域的财富,他们当然想要。

  可那也得有命去享才行。

  唐军威压西域一百多年,要是依靠几句狠话就能打退,他们也不至于在大唐和吐蕃之间反复横跳了。

  达扎路恭将诸将的表情尽收眼底,心中也不禁升起一丝恼怒。

  旋即,他重重一掌拍在案几上。

  杀气凛然道:“本帅承诺至此,尔等若再敢心怀异志......哼!休怪本帅军法无情,先诛尔等,再灭尔国!”

  沉重的威胁让贡布等人打了个寒颤,慌忙低头避其锋芒。

  达扎路恭的铁血手段他们毫不怀疑。

  若在此刻叛逃,无异自寻死路。

  “大帅英明!”

  就在这时,达扎路恭的心腹将领们回过神来,当即齐声应和。

  一名东本强撑着说道:“我军依仗山口地利,坚如磐石。只要那李琚敢来,定叫他有来无回。”

  见初步压制住了仆从军的异心,达扎路恭不由心中稍定。

  他也不打算浪费时间,直接开始部署:“传本帅之命,即日起,全军进入最高战备状态!所有士卒,人不解甲,马不卸鞍!”

  “前军,中军移营,在峡谷西口最险要处,依托两侧陡崖,构筑三道壁垒,多备滚木擂石,强弓劲弩。”

  “后军及所有仆从军,依托山口外缓坡,构建纵深营垒。多挖陷坑,广布拒马,防备唐军轻骑迂回。”

  “斥候营,再探再报!”

  帐中安静下来,只剩下达扎路恭冷冽的声音:“本帅要清楚的掌握李琚大军每一刻的动向,特别是他军中携带的那些.......天雷到底有多少,给我打探清楚!”

  提到“天雷”,他的瞳孔不由自主地收缩了一下。

  那未知的恐怖武器,是盘踞在他心头最大的阴霾。

  不过此刻,他必须沉住气。

  于是,送走斥候营后,他果断接着下令道:“各部务必坚守阵地,无令不得擅退半步!违令者,斩!临阵脱逃者,诛全族!”

  一道道铁血军令快速下达,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得令!”

  将领们不敢有片刻迟疑,凛然领命后,便匆匆退出大帐。

  贡布等人更是心惊胆战地快步离开,生怕被留下当成杀鸡儆猴的靶子。

  随着诸将退去,顷刻间,热闹帐内只剩下达扎路恭和几名最核心的亲卫。

  达扎路恭脸上强装的镇定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丝深重的疲惫和焦虑。

  “逻些的援军.......恐怕远水难救近火。”

  他呢喃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地图上喀拉山口的位置。

  旋即,眼中浮现一抹狠厉,厉声道:“我们只能靠自己了。去,告诉儿郎们,只要守住山口,耗死李琚!待他师老兵疲,便是我们反击之时。”

  随着他这句话出口,帐中最后的几名亲卫也领命而去。

  .......

  .......

  吐蕃大军忙碌起来,并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与此同时,喀拉山口北面。

  经过数日狂奔,一支无边无沿的大军,也缓缓的停驻在了距离喀拉山口不足百里之外的开阔地带上。

  五月初夏,昆仑山下的积雪已经化得差不多了。

  只有高耸的山顶之上,还环绕着一条条雪白的玉带。

  李琚勒马于一处高坡,身边簇拥着高仙芝、封常清、薛延、万青等将。

  他们的目光越过苍茫的戈壁,投向天地尽头那一道比天山还要更加雄伟一些的巨大山脊。

  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在后世更是被认为是华夏龙脉的祖脉。

  但在这个时代,这一道天堑,却是大唐与吐蕃,这两个举世无敌的庞大帝国的天然分界线。

  只要翻过这座山,便可进入吐蕃高原的辐射范围。

  可以说,李琚带着大军打到这里,便已经算是打到了吐蕃的家门口。

  而这莽莽群山之中,也有一处巨大的峡口,名唤喀拉山口。

  与于阗城外被誉为西域南大门的龙勒峡谷一般,此山口,同样有吐蕃北大门之称。

  只不过,相比龙勒峡谷的狭隘,喀拉山口,与其说是山口,倒不如说是一条宽阔的走廊。

  而这样的走廊,想要打伏击,基本上很难,只能派大军扼守住其中一头。

  这也是李琚为何敢带着大军逼近山口北端的直接原因。

  众将的目光从高大的山脊,移向远处那道如同大地伤疤般的漆黑山口。

  只觉得心里都没由来的萦绕起一股紧张感,仿佛那是一道会吃人的深渊巨口。

  “报——!”

  就在这时,几骑快马自山口方向狂奔而来。

  并且远远的,便朝立于缓坡之上的诸将报出了吐蕃大军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