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272章 黛玉不舍

小说:红楼兵圣 作者:键盘战斗家 更新时间:2025-08-10 21:32:20 源网站:2k小说网
  大周开国营兵数量高达百万。

  哪怕每名士兵每月一两银子的军饷,一年就需要一千二百万两,何况马匹军备铠甲武器,乃至于修建修葺兵堡城垛等等。

  大周又承袭大明,商税收取低,不重视商税。

  如此庞大的军费,很快就承担不起,成为了大周最大的压力,因为军费拖欠,导致军队失衡,四王八公乃节度使等军权旁落。

  其实从这方面来看,太上皇当政的前二十年里,的确挽救了大周。

  大周短板太多,怎么看都不像一个长命的王朝。

  太上皇活得久,手段又高,不但压下了四王八公,还收拢了部分军权,重要的京营,无论实力还剩多少,至少控制在了文官手中。

  营兵开始逃亡,也逐渐撤裁。

  转而兴起民兵、乡兵。

  账面上的支出降低了一半,改为服役的百姓减免税赋和徭役。

  营兵主要集中在九边,少部分在内地。

  九边中以宣大和大同居多,然后是辽东,后来居上,因为东胡和满人的兴起,辽东的军士越来越多,已经和宣大持平。

  “京营的营兵兵册数量为十二万,实际不到一半,辽东营兵兵册数量从三五万,升到目前的十万,实际可能只三成,其中一半在东平郡王手里,也就是北镇军。”

  “辽东都司不管?”

  王信不可置信。

  根据严中正所言,光熟蛮人口就高达三五十万,虽然不属于一个部落,可蛮人靠着游猎为生,穷山恶水出精兵是铁的事实。

  何况猎人是侦察兵的好苗子,蛮人又靠着射箭吃饭,加上部落集猎的习性,只要长期接触大周,必然吸收大周的军事制度,转化为自身优势。

  大唐就是如此。

  周边各部把大唐的军事制度学了个透彻,脱离了原始部落作战思想。

  辽金蒙皆从东北诞生。

  一个学一个,青出于蓝胜于蓝。

  后来大明出世,封禁蒙古三百年。

  蒙古从最初世界最先进的军事制度,又退化到了部落模式,战场上只要台吉一死,无论战场局势如何立马崩溃。

  所以辽东远不如努尔干环境恶劣,才不到三万营兵,如何能压住蛮族?

  靠仁义道德?

  讲道理?

  严中正眉头一挑,仿佛想起了什么,被气到了似的,讽刺道:“辽东都司的官老爷忙着捞钱,捞够了钱尽快调回关内,谁把辽东当回事。”

  王信摇了摇头。

  面对这样的环境,神仙来了也没办法。

  严中正不是随便说话的人,当着王信的面,忍不住骂了辽东的官员们几句,很快止住了话题,不再继续说下去。

  自己的话要是传出去,那自己这辈子彻底完了。

  得罪那么多人,怎么还会有好日子过。

  王信也不再深究。

  已经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身为武夫,王信最担心的当然是狡兔死,走狗烹。

  可让自己学别人养寇自重,自己却做不来这样的事,实在太膈应人了。

  而大周未来到底如何,王信并不清楚。

  自己倒想问个老乡,问老乡今夕何年,老乡回一句晚周。

  哪怕根据红楼里的箴言,以及许多处隐晦的透露,甚至连京城都不安稳,贾府里都出现强盗,山东更不提了,盗贼遍地,出远门危险等等。

  可这些都是推测。

  俗话说得好,“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

  兵戈一起,别说未来如何,反正当下的百姓必然遭受痛苦。

  十室九空。

  上辈子身为百姓。

  王信最讨厌有人吹捧杨广,甚至说杨广才是雄才大略,只不过走的急了些,功在千秋云云。

  这些人真应该在和平年代当耗材去消耗掉。

  让他们得偿所愿。

  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成为了末世。

  百姓们得多痛恨杨广才对。

  至于未来大唐的兴盛,对那些无法计量,已经惨死于末世战乱的百姓什么事?

  把当代的人照顾好才是最重要的。

  当下的人都不爱,怎么可能去爱后世?

  发展好当下的前提下,再去打造千秋大业的计划。这才符合人性,对当下的人好,才可能真心对后世好。

  所以自己哪怕受了一些委屈。

  不要紧嘛。

  工作怎么可能一帆风顺。

  工作就是要小心翼翼。

  既然确定了辽东风波不小,朝廷还需要用武人,自己就不需要现在就开始找后路,目前而言,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做事。

  就像当初的扬州。

  不确定未来的情况下,一切以安稳为主,哪怕撤裁扬州营,自己也毫不犹豫。

  这次回京的收获很丰厚。

  不但确定了升官,达成了大同设立西军的目的,还确定了未来,至少十年之内,武夫还有价值,除非大周诸弊解开,国力日升。

  太平盛世下,武夫当然低调做人。

  别扯什么忘战必危的道理云云。

  大家都想要过好日子,谁愿意没苦硬吃。

  乱世里人命不如一只鸡,而盛世里一条人命一百万,一万只鸡也不够赔人命的。

  朝廷得拿出多少,才能付得起大量伤亡的代价?

  越是盛世。

  越是打不起仗。

  大唐用胡人,根本不是什么兵制崩坏的原因。

  大明卫所崩坏,也没见用多少胡人。

  大唐用胡人的真正原因,是大唐用不起本土子弟去打仗,所以才大量招募胡人,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为后来的祸端埋下伏笔。

  反观大明。

  卫所制度把士兵的成本压到了极致。

  哪怕到了晚明时期,一样能拉出几万十几万的士兵去作战,因为成本实在是低,可那么如此低的成本,大明也负担不起。

  所以人性的贪婪是没有尽头的。

  扬州承平百年,哪怕是穷人也不愿意当兵,因为有活干,哪怕苦一点,累一点,也比当兵强。

  因此自己要千金买马骨。

  制定极高的抚恤,吸引百姓们愿意当兵去拼命。

  但这种方法无法长久,别说自己承担不起,就算是大周也承担不起的。

  到了九边。

  九边地方穷,又有流民灾民,成本大大降低。

  这就是因地制宜啊。

  课本里普普通通,平平无奇的几句话,一字价值万金。

  根据最近搜集的消息,琢磨九边的形势,王信有了初步的想法。

  一边的严中正看到王信陷入沉思,虽然不知道此人在想什么,却也安稳,沉得住气,慢慢的等待。

  “中正兄,愿不愿意跟我?”

  王信抬起头,真诚的说道。

  严中正早就隐隐有所预料,最初见到王信是意外,可王信后来对自己的态度如此热情,总不是有龙阳之好,自己还有什么值得对方看上的呢。

  “不知道将军对我有何安排?”

  严中正谨慎的问道。

  王信没有意外。

  严中正的年龄和经历,不会因为别人伸出手就激动。

  自己要的不是严中正的谦卑,而是他的才能,所以严中正的态度一点也没有不对,反而越是沉稳,王信越是高兴,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此次回大同之后,我只打算保留两百精锐,两百精锐从全军挑选,不光勤加操练,还要读书认字,更需要学习战场。”

  王信没有隐瞒。

  从鸳鸯阵到火器的改革,自己从来没有隐瞒过。

  只要想做实事的将领,都可以去学。

  自己也不怕别人与自己竞争。

  自己的优势如此强势,仍然惧怕与人竞争,那么自己一定不会进步,指挥打仗的水平也只会停留在原地,甚至会倒退。

  严中正没有意外,却一脸震惊。

  王信刚才说什么?

  “将军所带的兵都是精兵,能忍心分出去给别人?”严中正不敢相信。

  如果是民兵乡兵之类的,这些只是用来凑数的,给营兵当垫背,虽然用处不大,但也能凑个人头,一般不会有人分给别人,却不是没有。

  可王信带的兵都是精兵,算是家丁也不为过。

  谁会把自己的家丁分出去?

  严中正扪心自问,如果是自己的话,哪怕局势再艰难,自己也不会分家丁的。

  可惜自己没有。

  养家丁需要有实职。

  只有实职才能捞钱,有了钱才能养家丁。

  那荣宁二府是国公府,没有了实职,一样是养不起家丁,听说府里只有一二个老一辈留下的老兵,可见养家丁多费钱。

  “一则为了国事,二则我立功多年,手下也该升的升,调的调,总不能让他们两手空空的吧。”王信随意的笑道。

  轻飘飘的几句话,严中正实在不知如何开口。

  有这样的上官,真是三生有幸啊。

  “承蒙将军不弃,标下感激涕零。”严中正不再犹豫,拱手应承道:“必定竭诚所能。”

  王信点了点头。

  以自己和张吉甫的关系,不过是要个千总而已,如无意外,十拿九稳。

  还要去兵部办手续,所以看不到严中正的名字。

  不过就算看到了,忠诚度也应该有限。

  他自己都说了竭诚所能,而不是誓死效忠。

  王信也理解。

  如果严中正现在就说对愿意为自己赴汤蹈火的话,那也太假了,十之八九是虚言,更不可用。

  马范等人经验太少。

  汤平不是边军出身,短板不小,所以才安排他负责炮兵,从头开始学起。

  张灿脾气太烈。

  刘通个人能力出众,带兵经验其实也不多,才不到三年。

  赵雍负责的事情多,没有精力负责其他。

  严中正刚好弥补自己的欠缺。

  出身边军,年富力强,经验深厚,刚好成为教官,负责教授军事知识。

  个人能力有教头。

  再请几个先生教认字算数。

  算是齐全了。

  不出三年,自己就会有一批拿得出手的军官。

  “獐子肉熟了。”

  薛宝琴笑着招手。

  听到薛宝琴的笑声,王信忍不住露出笑容,这趟回京值的高兴的事不少,总体上事事顺利。

  只是不知道大同那边,张吉甫打算如何布置。

  汤平问题不大,有兵部侍郎开口,小小的威远关守备还不是手到擒来,不需要自己操心。

  可镇虏城、团山口,包括雁门关各地的将领任命。

  王信忍不住头疼。

  张吉甫要是胡乱塞人给自己,自己还能拒绝不成?

  冯庸面对这种情况是怎么解决的?

  和东平郡王一样。

  把不是自己的人送去前线吃败仗。

  虽然是程咬金三板斧,可好用就行。

  只是太费时间。

  自己还要赶在欧彦虎回归前整合大同西军呢,没时间折腾,看来还是要找张吉甫谈一谈。

  林黛玉吃了几口烤肉。

  王信不让她多吃。

  薛宝琴气鼓鼓道:“你只管林姐姐,却不管我。”

  王信头疼起来,连忙问道:“我怎么不管你了?”

  “你担心林姐姐吃坏了肚子,却不担心我,想必心里想的我是个野丫头,怎么能和林姐姐比,是也不是?”薛宝琴怼道。

  林黛玉吃吃的笑,小手捏着丝巾掩着嘴。

  紫鹃等丫头也被薛宝琴逗得合不拢嘴。

  严中正得知几位小姐的身份,虽然心里惊叹,面上却平静,但也不敢失礼,远远的坐在一边,与史平等人老老实实的吃肉。

  石头最老实。

  烤肉一直是他,别的几名弟兄也不帮手。

  虽是如此,却是他们闹惯了的,王信并不管这些事。

  “你可不是野丫头,你是我妹妹,我亲妹妹。”王信说好话,先把薛宝琴哄好。

  “那你不许是我叔叔。”

  林黛玉抓住机会,也闹了起来,不让自己矮薛宝琴一辈。

  王信无语。

  常言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才两个女孩子,实在是折腾人。

  欢乐许久。

  獐子肉被史平他们分完,篝火也用土埋了。

  见到要回去。

  林黛玉和紫鹃等不舍了起来,念念不忘的看顾四周,希望记住此地的景色。

  王信也不再多言。

  下一次回京,自己必然搬出了贾府。

  自己和王子腾闹得越来越僵,贾府夹在中间为难,既然如此,不如自己主动搬出去,当初也是林如海的安排,所以王信不敢多承诺。

  林黛玉已经知道王信要搬出贾府。

  心里伤感,但是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影响大家开心的气氛,终于还是强忍着上了马车。

  下午回到京城。

  王熙凤亲自在私巷小门里等。

  听到车马声,已经命人开门,王熙凤出门,看到最前面骑着**王信,连忙说道:“哎呀,我的信爷,你可回来了。”

  王信看到王熙凤,等靠近后,从马背上下来,招呼道:“让凤丫头久等了。”

  “我们的事都是小事,听管家说,兵部来人催信爷,说是张阁老要见你。”

  王信倒是奇怪。

  没想到张吉甫先找自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