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405章 谋动

小说:红楼兵圣 作者:键盘战斗家 更新时间:2025-11-14 14:30:54 源网站:2k小说网
  京城。

  张吉甫呆在内阁,原本想请恩师出面,没想到恩师也一夜之间卧床不起。

  一边要防着内阁次辅,对阁老朱振杰也不放心,此人态度含糊,不可深信,新入阁的前督察院左都御史李成贤倒算自己人,奈何此人能力不足,同样无法令人放心。

  目前宫里态度不明,戴权竟然没有及时回应自己。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奈何戴权不点头,事情就无法轻易办到,难道真要强行动手?

  皇帝意外落水而亡,与自己废除皇帝另立新君,两件事的结果虽然相同,但导致的后果截然不同,张吉甫更希望让皇帝落水而亡。

  满朝文武大半是自己的人,亲信更是不少。

  顺理成章的从皇子中挑选一人出来立为幼帝,到时候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的摄政。

  已经两日了。

  不能再等下去。

  张吉甫皱起眉头,如果戴权还是不愿意出面,突然心里一惊.此人难道有变?

  “元辅!”

  “元辅!”

  程之信气喘吁吁地小跑进来,连身份都顾不上,焦急道:“辽东那边的急报,蛮人偷袭开原,杀入铁岭,当地官兵没有防备全军覆没。”

  “什么!”

  张吉甫大惊,随即心生愤怒,大怒道:“铁岭和开原是军事重镇,如何轻易被蛮人偷袭得手?”

  程之信摇了摇头。

  张吉甫没有责怪程之信,具体事务需要问兵部尚书。

  “李源应该快到了。”程之信为之惋惜,“但愿局势还有的挽回。”

  铁岭和开原是沈阳的门户。

  同样也是辽长城的重要门户。

  两地一失,等同于沈阳门户大开,辽东都司直面蛮人兵锋,陷入不利的环境之中,如果沈阳也失陷,那么辽左就危险了,有被蛮人全占的可能。

  但是辽东镇有十万大军啊。

  姑且不论东平郡王手中的四五万大军,就算辽东都司手里的军力,加上当地的民兵,怎么就轻易被蛮人夺走铁岭和开原二城呢。

  兵部尚书李源坐着轿子往内阁赶去。

  辽东来了不止一波人。

  辽东都司和巡抚衙门都派了人回来,以及东平郡王府也派了人急送回来军情,虽然各方言语不同,但有一件事可以肯定。

  开原和铁岭的确落入到蛮人手里。

  所以.张吉甫对地方并没有掌握透。

  这件事背后有疑云。

  既然有疑云,必然有阴谋。

  东平郡王肯定脱不了干系,此事不足为奇,值得探究的是此人到底是故意的,还是刚好碰到了呢?轿子里的李源面色平静,丝毫没有因为二城陷落的焦急,反倒是更为耐心起来。

  “西宁郡王不安分,辽东又出了事。”

  见到张吉甫后,李源第一时间开口,没有离开的程之信面露迷茫。

  西宁郡王竟然派人去阴谋联络大同节度使!

  这件事虽然被张吉甫压了下去,但是几名重臣还是知道的,而且还是他们一致同意,因为西宁郡王府镇守西北上百年,轻易动不了对方。

  当下的时机不合适,倒是王信此举获得了大家好感。

  说明王信还是懂规矩的,虽然有些调皮,终归还在可控范围之内。

  西宁郡王的事情还没过去,东平郡王所在的辽东又出了问题,“有如此巧合的事情,谁会是背后推动的大手?”李源隐隐想到一个人。

  “不会吧。”程之信不可置信,“东平郡王本就图谋不轨,早有言论揭露他串联蛮人,而西宁郡王同样不宁多年,不像有人推动。”

  李源不置可否,随意解释:“两件事分开不足为奇,但是碰到一起就不同了。”

  张吉甫没有反驳。

  这也是他最终选择拉拢李源的原因,虽然此人并不是彻底投靠自己,但此人看待事物的眼光的确精准,奈何因为大同的事,此人对自己意见颇大。

  认为自己太过偏袒王信,张吉甫没有过多解释。

  想起恩师的话。

  当你一件一件解决外部矛盾的时候,猛然间回头,才会发现内部的矛盾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张吉甫不再迟疑。

  不能再拖了。

  “明天。”

  张吉甫脸色凝重,逐渐变得坚定。

  不再指望恩师,也不再奢求两全其美,比起名声受损,总比满盘皆输要强。

  “才两天。”程之信迟疑道:“要不要再等等。”

  等什么。

  程之信也不清楚。

  等周翁醒过来,等宫里的消息,又或者等别的好消息.程之信下意识的避开心里不愿意面对的问题。

  “不能再拖。”李源摇头否定,惋惜道:“早就应该动手。”

  平白耽误了两天。

  两天啊。

  李源心里实在是忐忑,忍不住抱怨:“此事如何敢耽误,越快尘埃落定越好,迟则生变啊。”

  张吉甫颔首。

  随即派人去请刘齐。

  李源离开内阁,与程之信告别后,看着程之信轻松离去的背影,心里不禁有些羡慕。

  脑瓜子单纯的人挺幸福的。

  不用操心,全凭运气,傻人有傻福。

  “唉!”

  李源叹了口气,刚准备坐回轿子,突然有人悄然靠了上来。

  “你是?”

  李源平静的问道。

  那人悄无声息的掏出一块牌子。

  李源看后大惊。

  半晌,李源点了点头,跟着那人走了。

  此时。

  通州。

  自从京营扑灭山东民乱凯旋归来后,张吉甫除了提拔他的铁杆亲信刘齐,竖立在京营的威望外,并没有人们意想之中的大动干戈,反而大力拉拢。

  许多人松了一口气,没有过多抵抗,大多数乖乖投靠了张吉甫。

  换了一批人,拉拢了一批人,提拔了一批人。

  三下五除二。

  京营自此彻底落入张吉甫手里。

  十几万大军啊。

  朱胜功不敢懈怠,整日忙于公务,希望自己能早点被提拔上来。否则时间拖得越久,他心里越没底,万一哪天张吉甫调来一个东军提督,自己除了乖乖接受还能怎么办?

  “少爷。”

  家里突然来了人,“你怎么来了?”

  “老爷派小的来,请少爷回去家里。”

  “瞎说。”

  朱胜功不信,现在京城局势复杂,太上皇已经许久没有露面,早就议论纷纷,以前不是没有过,只要太上皇久不露面就有这种传闻。

  但是这回太上皇未露面的时间的确有些长,而且议论也实在是凶。

  不怕万一就怕一万。

  所以朱胜功很久没有回家,亲自坐镇东军。

  “小的不敢。”仆人跪下磕头。

  朱胜功皱眉。

  家里的下人的确不敢欺瞒自己,不敢违背父亲,朱胜功还是选择了回去,骑马赶回京城。

  通州河西的集市依然火爆。

  人来人往。

  早就超过了通州城内的繁华,因为没有城墙,倒是方便了做生意,甚至半夜的时候,河畔停靠的花船依然灯火通明,富丽堂皇。

  名声远扬,连京城的贵人都来此地寻欢作乐。

  朱胜功过了这个年纪,早已不再胡闹,注重起自己的名声,虽然多次听到此地,但是一次也未踏足过。

  一路直奔家里。

  “父亲,发生了什么事,急着让儿子回来。”朱胜功见面就说。

  朱伟在研究棋谱,得知儿子回来也没走,一边摆放棋谱,一边随意道:“没什么事。”

  朱胜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好奇道,“宫里的消息,父亲应该听过,以前如此时刻,父亲不都是亲自坐镇东军,为何现在变了?”

  朱伟这才停止摆放他的棋谱,回头看了眼儿子,露出欣慰的眼神。

  人比人气死人。

  所以不要和别人比,朱伟已经与自己和解。

  王信那种不是人。

  让儿子和他去比,岂不是把儿子往死里逼,想通了这一点,再看自己的儿子是越看越满意,朱伟不在把朱胜功当小孩,严肃道:“此一时彼一时。”

  朱胜功紧紧的等待父亲的解释。

  朱伟叹了口气。

  “要怪就怪张吉甫太小气。”朱伟感叹道:“如果张吉甫瞧得起咱们武人,我也不愿意如此啊。”

  朱胜功睁大了眼睛。

  福建福州。

  长乐县。

  各处耕地种满了水稻,密密麻麻的青绿色,而在稻田之外,那些离水源远、且土地荒芜贫瘠之地,则种满了奇怪的农作物,大家都没有见过。

  “这就是番薯。”

  “陈振龙冒死从吕宋带回来的。”

  两名本地的商人带着从金陵来的客人来到当地,并请了田主来问话。

  “这东西能吃吗?”

  “能啊。”

  “每亩可以产多少?”薛家商号的管事周栋客气的问道。

  “此处地贫,每亩也可有五六百斤。”

  老农如实的说道。

  “嘶~!”

  怀疑自己听错了,毕竟自己多当地话不太熟悉,听错了不奇怪,但是经过再次确认数字后,当即倒吸一口凉气。

  原本不能耕种的贫瘠荒地,现在可以耕种了。

  每亩竟然有五六百斤!

  要知道北方寻常耕地的亩产也才二百余斤啊,如今倒好,竟然比不上贫瘠荒地。

  不光地贫,且方便耕种,随便找块地方,不需要开挖沟渠就行。

  普通民户使用此物可以轻易的开荒。

  “为何官府不推广?”

  周栋不可思议的问道,如此利器,竟然只在当地民间流传,他实在是无法理解。

  “陈先生花了很多人情关系请见知府老爷一面,都被知府认为他是商人,见他有辱斯文拒绝了,后来陈先生又托人把番薯的功用告诉给知府,也被知府拒绝。”

  “为什么?”

  “官老爷的心思,我们小民如何得知。”那老农嘲讽道:“反正陈先生花了极大的代价想要让官府帮忙推广番薯,最后热脸贴了人家冷**,还被嘲讽了一顿。”

  “既然如此,为何见许多地方都有耕种此物?”

  周栋问的详细,非常有耐心。

  原本以为此物空口无凭,就算福建有也很难找到,没曾想进入福建后很轻易打听到此物,在福建已经广为流传,各地都有耕种。

  “咱们种地的难道不知道此物的好?这种事不需要官府推广,咱们自然抢着种。”老农理所当然道:“奈何陈先生带回来的苗子太少,这些年才算是够用了。”

  周栋忍不住抬起头,再次眺望周边。

  除了原来耕地所在,其余边边角角都种上了番薯。

  番薯不在税赋之中。

  也就是说这些番薯可以全部留给自家食用。

  难怪福建这等地方这些年不显山不露水的,大家传统印象里还是七山二水一分田,过着苦哈哈的日子,实际上商业发达,更有闽铁闽锅等商业利器远销海内外。

  需知这行当最耗人口。

  闽地百姓悄悄过上了好日子,“瞒得真紧啊。”周栋忍不住摇头。

  “咱们老百姓一辈子出不了村,怎么瞒?”

  老农不满道:“有好东西咱们从来不藏着,陈先生如此,咱们也是如此,要不然这番薯能流传出去,客人有所不知,陈先生当初只带了几根藤苗回来,能有今日的规模,是咱们对外来人有求必应咧,从来没有瞒着。”

  周栋拱了拱手。

  老而不死是为贼,老农虽然一辈子没出过村,但是吃的盐多,知道盐吃多了会咸,吃少了会病。

  周栋随后又向两名同行拱了拱手。

  “还请二位兄长帮忙。”

  “无需客气。”

  “请讲。”

  “北地遭灾,此物有大用,可缓解北方灾情,还请二位兄长出面,帮助薛家商号多收购此物,最短的时间在北地推广开。”

  周栋诚心诚意。

  两人并没有拒绝。

  薛家商行掌握了关外贸易,垄断了江南的渠道,谁不想分一杯羹?

  周栋派了伙计,连夜赶回金陵,以最快的速度让总号做准备。

  并不是只有荒地才种番薯。

  耕地需要交税。

  满足了税赋之余,百姓们愿意在耕地上耕种番薯,传统的耕地每亩平均有一千到一千二百斤,而每亩耕种需要用的番薯为五十到七十斤。

  自家商号是为了大同节度使办事。

  口号虽然喊着为了北方,实际上是为了大同。

  大同开荒了几十万亩荒地,用来种植小麦水稻极难,但是种植番薯最为合适,别说五六百斤,哪怕每亩只三五百斤也不得了。

  不过耕种十万亩地需要五六百万斤番薯,也就是近四万石。

  七千亩左右的产量。

  福建这么多地方在耕种番薯,只要愿意花钱,收购不成问题。

  容易出问题的是漕运。

  最好改为海运。

  几条大海船就能搞定,虽然大海船的成本高,但是薛家商号承担得起,比用漕船更省人力物力,也更能减少意外发生。

  周栋是老管事,经验丰富,很快根据自家商号的情形做出了决定。

  但是海运到什么地方呢。

  海运到不了大同。

  如果改为陆运的话,不光成本提高许多倍,风险也不受控制。

  这些事情已经不是他能做主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