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必有水,山水不分家。
阿卜山因此成为这一带最适合放牧的地方。
这里的雨水不如内地丰富,虽然能长草,但无法用来耕种,只能采用游牧的生存方式。
如今天灾。
周围的草地减少,能养活的牛羊减少了一半,需要更多的土地。
但是耕种番薯很合适。
水源足够,产量也高,生产条件方便。
王信可是知道,后世围着阿卜山一带地区,东边主要耕种红薯,西边更是马铃薯之都,官方认证的薯都。
大宁那边刚好用来推广番薯。
无论是番薯还是马铃薯,两种来自美洲的农作物要高于传统的农作物。
南方主要农作物水稻亩产可达两点五石,北方主要农作物小麦亩产可达一点五石,而马铃薯的亩产在三石到六石多,这还不是后世美国杂交后的马铃薯。
经过这些年的拉扯,王信认为关外应该具备了稳定下来的条件。
此次出关就是要一劳永逸的解决威胁,同时迎接即将抵达的新农作物,还有观望京城的局势。
这一带有几支农垦队。
每个农垦队的规模有百人左右。
男女都有,老人极少,没有十四岁以下的孩子。
十四岁以下的孩子会被收入孩童军。
以前还有不少,不多都失败了,去往了别的地方。
几名百夫长忐忑的被请到王信面前。
王信问了几句农垦队的情况,几名百夫长结结巴巴的回答,越说越熟练。
“辛苦了。”
王信知道农垦队的日子很苦,没有虚情假意,直言道:“天灾人祸之下,我们只能自救,咱知道队员们不怕吃苦,只要给他们希望,看得到未来,不过也要体恤队员,不能让人到了熬不住的地步,把人活活逼死。”
几名百夫长不敢多言,老老实实的听着。
百夫长不是官府指定,也不是节度府任命,王信拍板,由队员们自行推选。
选出来的是谁就是谁。
负责队里的日常事务,以及和官府的打交道。
任期五年。
第三年重新选一次。
王信也知道许多所谓不好的一面。
这些不好的一面实际上是官府导致的。
黑社会杀人不犯法,老百姓骂人都要坐牢,黑社会当然猖狂,根子在黑社会?
根子在官府不执法。
所以王信不怕地方上的强人为非作歹,垄断队里的推选之事。
“节度府正在谋划新的治安队,专门负责地方上的治安,一切违法的事都会被治安队查处,你们各队也有配合的责任,到时候谁犯了法,哪怕是你们自个,不但不会从轻发落,只有罪加一等。”
王信警告道。
“小民等不敢。”
几名百夫长吓的差点跪下去。
王信扶起几人,但是对他们的话也没有全信。
有好人有坏人。
不分职业。
更没有哪个职业更高贵。
第二日。
王信亲自来到农垦队。
人们面黄肌瘦,显得眼睛大,身上的衣服大多宽松,看到节帅后,每个人脸上有或多或少的激动。
“上午饭吃了没有?”
王信笑着问道。
“回节帅,已经吃过了。”
“吃的是什么。”
“面糊糊。”
“辛苦了啊。”
王信感慨道,“我早上吃的比你们好一些,吃的是面疙瘩汤。”
这种话能当众说?
跟随的顾时吓了跳,节帅说的太过随意,他连阻止的机会也没有,让百姓们知道了不满怎么办,让外头的人们知道堂堂节度使只吃面疙瘩汤,人们如何信服节度?
农垦队很简陋,只有搭建的帐篷。
几处土房子用来当做仓库。
土房子的中间空地上,上百人聚拢过来,一时间竟然不约而同的愣了愣。
“节帅应该多吃些。”有个妇人红着眼圈道:“要是节帅出了事,我们怎么办啊。”
“这话我不喜欢听。”
王信摇了摇头,“如果靠我才能有好日子,那我总会死的,我死了之后,难道大家又过回原来的苦日子?”
这话好不奇怪。
现在过的不是苦日子吗?
顾时隐隐明悟。
难怪节帅年纪轻轻能达到今日的地步。
更有无数忠心耿耿的人追随。
利益。
信仰。
利益不就是信仰吗?
付出牺牲,不就是想要回报吗?回报给自己,或者回报给后人。
难怪有言论说节帅是个泥腿子。
他做事和思考的根脚,竟然还是把自己当做泥腿子,那么许多言论也就不奇怪了。
“节帅年轻着咧。”
“我每日向菩萨许愿,祝愿节帅长命百岁。”
“好人有好报,节帅一定会有好报的。”
胆子大些的百姓们一个个说道。
其余的百姓们不敢多言,但也纷纷附和,气氛一时间好的不得了。
顾时内心感慨。
大哥在太原做官,自己原本不想从贼。
可谁让大同军拿下了代州呢,为了保护自己家小的安危和利益,自己找到大同军说自己认得王信,又有郑昂这小子出面,人家就真让自己帮忙了。
一来二去的,越帮越脱不了手,乃至于如今到了王信身边做事。
一路走来。
在王信身边呆的时间越久,顾时感觉自己越有些难以自持。
太想扑过去了。
这样的人物!
怎么看都不得了啊,追随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失败。
就算真的失败了。
很多事也不会遗憾吧?
只是顾时依然难下决心,比起别的人还在争论王信到底有没有反心,大同军这段时日的行为是刻意压下的矛盾,还是大同军野心之下的试探之举。
特别是王信主动停止攻势后。
许多人认为王信还是不敢造反的,只是因为形势所迫,不得已闹事而已,只要朝廷加以手段,大同的风波终归会消停下去。
无非是又一个冯胖子,或者比原先更大的一个冯胖子罢了。
顾时对于这些言论嗤之以鼻。
王信的做法与朝廷格格不入,完全是相反的方向,王信只要继续做事下去,那么与朝廷的矛盾一定会到水火不容的那天。
他的作法是掀桌子的行为。
王信要让百姓们上桌。
“咱不光认可百姓,你们经商难道就不是百姓了,一样要被认可,所谓的士农工商这一套,咱是不认可的,凭什么大家不平等?”
周边商站的商人们都来了。
原本想着破财消灾,主动给大军送上补给,没想到节度不要他们的犒赏。
“这片土地最有钱的应该是商人,而不应该是官员。”
“想要发财就去经商,承担经商的风险。”
“想要从政就去做官,承担做官的风险。”
“不能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不想承担,这样的事情是不对的,所以无论你们挣再多的钱,节度府不但不会嫉妒,只会支持你们。”
王信笑道:“你们挣得越多,节度府收的税也越多,何乐而不为也。”
“恨不能早日见到节帅啊。”
一名商人大受鼓舞。
“我等在关外建立商站并不容易,除了开垦土地巨大的开支外,前期还要遭受胡患、伤兵的意外风险,如果天下太平,各种风险降低那才多好。”
“所以要有共识。”
王信点了点头,“牧户需要贸易,不给他们贸易他们就得死,这没有道理可讲,大周需要安全,安全比经济重要,所以不愿意贸易给牧户,担心贸易会让牧户强大。”
众人纷纷赞同。
“双方缺乏的是信任,牧户不能给大周带来威胁,大周不能断了贸易。”王信突然笑道:“前段时日有小人作乱断了大同的商道,这就是逼大同死,大同也不能忍。”
顾时正听到仔细。
诚如郑昂所言,跟在节帅身边可以学到很多,至少也能理解节帅的思路。
越琢磨越不对。
造反就是造反,这理由找的好啊。
不禁刮目相看。
节帅找理由的本事也厉害,常人不急也,真会制造理由。
那些流出去的言论,大概不少是节帅推出去的吧?
“节帅所言令人感慨万分。”一名商人敬佩道,“曾听节帅之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现在大同强势,这回彻底解决大宁胡患,没有了威胁后,也有了信任的根子。”
“你姓齐”王信迟疑的看向此人。
“回节帅,小民齐永奎,曾经在扬州会馆见过节帅,那时候节帅还在河西小营担任游击。”那商人一五一十的说道。
同伴急了。
都知道此人爱摆弄,这些话都提了出来,万一引起节帅的不满怎么办。
王信恍然大悟,实则没有想起此人。
“信任不是凭空而来。”王信笑着说道:“只要给大家带来利益,那么信任也就有了。”
“难道全看信任?不看道德仁义?”
齐东家好奇道,觉得王信太过偏激了些。
“利益都没有,怎么会有道德仁义?”王信反问,那齐东家一时语塞,王信没有追问,笑着说道:“道德仁义的根子是利益,否则是虚假骗别人的玩意罢了。”
这话说的太过自大。
齐东家准备好好反驳一番。
“或者我与各位不谈利,谈道德仁义如何?”
齐东家立刻缩了回去。
众人恨得牙痒痒,差点让姓齐的坏了事。
王信真不怕人反驳。
谁觉得利益不是道德仁义的根基,那么他作为节度使,当然更喜欢这种理论,不谈利益多爽。
他连钱都不用花了。
更不用为钱愁。
所以反对与否,主要还是看利益罢了。
把自己当做奴隶主,那么是别人给自己带来利益。
把自己当做一个**家。
那么是自己给别人带去利益,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为百姓们带去利益。
百姓们包括农夫、商人、小市民、军人、工匠.
“你们商人想要经商,那么节度府就要为你们争取更好的经商环境,经商中遇到的风险,节度府要主动出面解决,让你们获得更大的利益,你们当然就愿意支付响应的报酬。”
“不愿意支付报酬是自由的,不支付报酬,也不享受节度府带来的利益。”
“百姓们吃不了肚子,节度府相反设法的带领百姓开垦土地,获取更多的食物。”
“士兵当兵拼命,想要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那么节度府要让军队打胜仗,让士兵们更多的活下来,又领取到丰厚的报酬”
“这些都是利益。”
“大家都获得了利益,而且可持续长久的下去,那么谁会拒绝呢?因为他们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拒绝的。”
“这就是仁义和道德。”
王信笑着说道。
这是他自信的秘密。
为人民服务!
谁在这么办,谁就是无敌的。
铁的事实。
大清为什么赢?
因为努尔哈赤的确在给建州女真带去利益。
大明为什么败?
因为晚明给谁都在带去损害。
大清清楚自己的反动,所以永远都在保证旗人的利益,所以大清亡于外部。
人口世界第一大国。
为什么亡于外部?
因为大清实际上只有几百万人,服务的是这几百万人。
几百万人要对付几万万人,当然打出了十九世纪对英国作战中各国各部落中最差的战绩。
这句话不光是强国理论。
包括进入工业文明的钥匙,以及往下一个文明迈入的密码也在这句话里头。
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
王信以前是迷茫的,觉得事情很难办。
但是当做起来后,只要抓住这句话,那么一切都变得清晰无比。
大同不光是一百五十万人口,更是打造出关外贸易的基础上,一百五十万人口的消费者,哪怕灾民融入了农垦队,在农垦队的模式下也诞生了消费。
需要的衣物、农具、油盐酱醋等。
这一切都是市场需求。
这才是商人们纷纷涌入大同的原因,因为利益啊。
“节帅。”
石敢当带着他人马抵达。
甲等营三千人马,加上亲卫营一千人马,合计四千人马。
“四千打六千,优势在我。”
王信看了看舆图,露出笑容回过头,看向来自大宁的商行掌柜,温和的问道:“他们还有多久来?”
这倒算术题,那掌柜有些懵。
优势是怎么得出来的?
不敢耽误,生怕引起节度使的不满,掌柜不敢多想,连忙道:“最多三日的功夫。”
“好。”
王信点了点头。
商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经商环境。
一边是给他们带来大利的节度府,推着他们上桌,让商人取代勋贵太监官员成为世间最富裕的群体,一边是屡屡带来风险,充满了不安定因素的部落台吉们。
四千精锐足够荡平大宁了。
不过主动出击,不如等着敌人送上门来的好,一网打尽。
“优势在哪里?”
离开大帐,被士兵送下去歇息的掌柜心里还是不宁。
怎么算也算不出优势啊。
各部这回下了血本,势必擒贼先擒王要拿下节度使,如果不是节度使主动透露行程,他们商行又不是神,如何算得出,既然节度使的计谋,他怎么不多带些人马呢。
万一败了怎么办。
“自大害死人啊。”
李掌柜担心的彻夜未眠。
(本章完)
阿卜山因此成为这一带最适合放牧的地方。
这里的雨水不如内地丰富,虽然能长草,但无法用来耕种,只能采用游牧的生存方式。
如今天灾。
周围的草地减少,能养活的牛羊减少了一半,需要更多的土地。
但是耕种番薯很合适。
水源足够,产量也高,生产条件方便。
王信可是知道,后世围着阿卜山一带地区,东边主要耕种红薯,西边更是马铃薯之都,官方认证的薯都。
大宁那边刚好用来推广番薯。
无论是番薯还是马铃薯,两种来自美洲的农作物要高于传统的农作物。
南方主要农作物水稻亩产可达两点五石,北方主要农作物小麦亩产可达一点五石,而马铃薯的亩产在三石到六石多,这还不是后世美国杂交后的马铃薯。
经过这些年的拉扯,王信认为关外应该具备了稳定下来的条件。
此次出关就是要一劳永逸的解决威胁,同时迎接即将抵达的新农作物,还有观望京城的局势。
这一带有几支农垦队。
每个农垦队的规模有百人左右。
男女都有,老人极少,没有十四岁以下的孩子。
十四岁以下的孩子会被收入孩童军。
以前还有不少,不多都失败了,去往了别的地方。
几名百夫长忐忑的被请到王信面前。
王信问了几句农垦队的情况,几名百夫长结结巴巴的回答,越说越熟练。
“辛苦了。”
王信知道农垦队的日子很苦,没有虚情假意,直言道:“天灾人祸之下,我们只能自救,咱知道队员们不怕吃苦,只要给他们希望,看得到未来,不过也要体恤队员,不能让人到了熬不住的地步,把人活活逼死。”
几名百夫长不敢多言,老老实实的听着。
百夫长不是官府指定,也不是节度府任命,王信拍板,由队员们自行推选。
选出来的是谁就是谁。
负责队里的日常事务,以及和官府的打交道。
任期五年。
第三年重新选一次。
王信也知道许多所谓不好的一面。
这些不好的一面实际上是官府导致的。
黑社会杀人不犯法,老百姓骂人都要坐牢,黑社会当然猖狂,根子在黑社会?
根子在官府不执法。
所以王信不怕地方上的强人为非作歹,垄断队里的推选之事。
“节度府正在谋划新的治安队,专门负责地方上的治安,一切违法的事都会被治安队查处,你们各队也有配合的责任,到时候谁犯了法,哪怕是你们自个,不但不会从轻发落,只有罪加一等。”
王信警告道。
“小民等不敢。”
几名百夫长吓的差点跪下去。
王信扶起几人,但是对他们的话也没有全信。
有好人有坏人。
不分职业。
更没有哪个职业更高贵。
第二日。
王信亲自来到农垦队。
人们面黄肌瘦,显得眼睛大,身上的衣服大多宽松,看到节帅后,每个人脸上有或多或少的激动。
“上午饭吃了没有?”
王信笑着问道。
“回节帅,已经吃过了。”
“吃的是什么。”
“面糊糊。”
“辛苦了啊。”
王信感慨道,“我早上吃的比你们好一些,吃的是面疙瘩汤。”
这种话能当众说?
跟随的顾时吓了跳,节帅说的太过随意,他连阻止的机会也没有,让百姓们知道了不满怎么办,让外头的人们知道堂堂节度使只吃面疙瘩汤,人们如何信服节度?
农垦队很简陋,只有搭建的帐篷。
几处土房子用来当做仓库。
土房子的中间空地上,上百人聚拢过来,一时间竟然不约而同的愣了愣。
“节帅应该多吃些。”有个妇人红着眼圈道:“要是节帅出了事,我们怎么办啊。”
“这话我不喜欢听。”
王信摇了摇头,“如果靠我才能有好日子,那我总会死的,我死了之后,难道大家又过回原来的苦日子?”
这话好不奇怪。
现在过的不是苦日子吗?
顾时隐隐明悟。
难怪节帅年纪轻轻能达到今日的地步。
更有无数忠心耿耿的人追随。
利益。
信仰。
利益不就是信仰吗?
付出牺牲,不就是想要回报吗?回报给自己,或者回报给后人。
难怪有言论说节帅是个泥腿子。
他做事和思考的根脚,竟然还是把自己当做泥腿子,那么许多言论也就不奇怪了。
“节帅年轻着咧。”
“我每日向菩萨许愿,祝愿节帅长命百岁。”
“好人有好报,节帅一定会有好报的。”
胆子大些的百姓们一个个说道。
其余的百姓们不敢多言,但也纷纷附和,气氛一时间好的不得了。
顾时内心感慨。
大哥在太原做官,自己原本不想从贼。
可谁让大同军拿下了代州呢,为了保护自己家小的安危和利益,自己找到大同军说自己认得王信,又有郑昂这小子出面,人家就真让自己帮忙了。
一来二去的,越帮越脱不了手,乃至于如今到了王信身边做事。
一路走来。
在王信身边呆的时间越久,顾时感觉自己越有些难以自持。
太想扑过去了。
这样的人物!
怎么看都不得了啊,追随这样的人物,怎么可能失败。
就算真的失败了。
很多事也不会遗憾吧?
只是顾时依然难下决心,比起别的人还在争论王信到底有没有反心,大同军这段时日的行为是刻意压下的矛盾,还是大同军野心之下的试探之举。
特别是王信主动停止攻势后。
许多人认为王信还是不敢造反的,只是因为形势所迫,不得已闹事而已,只要朝廷加以手段,大同的风波终归会消停下去。
无非是又一个冯胖子,或者比原先更大的一个冯胖子罢了。
顾时对于这些言论嗤之以鼻。
王信的做法与朝廷格格不入,完全是相反的方向,王信只要继续做事下去,那么与朝廷的矛盾一定会到水火不容的那天。
他的作法是掀桌子的行为。
王信要让百姓们上桌。
“咱不光认可百姓,你们经商难道就不是百姓了,一样要被认可,所谓的士农工商这一套,咱是不认可的,凭什么大家不平等?”
周边商站的商人们都来了。
原本想着破财消灾,主动给大军送上补给,没想到节度不要他们的犒赏。
“这片土地最有钱的应该是商人,而不应该是官员。”
“想要发财就去经商,承担经商的风险。”
“想要从政就去做官,承担做官的风险。”
“不能什么都想要,又什么都不想承担,这样的事情是不对的,所以无论你们挣再多的钱,节度府不但不会嫉妒,只会支持你们。”
王信笑道:“你们挣得越多,节度府收的税也越多,何乐而不为也。”
“恨不能早日见到节帅啊。”
一名商人大受鼓舞。
“我等在关外建立商站并不容易,除了开垦土地巨大的开支外,前期还要遭受胡患、伤兵的意外风险,如果天下太平,各种风险降低那才多好。”
“所以要有共识。”
王信点了点头,“牧户需要贸易,不给他们贸易他们就得死,这没有道理可讲,大周需要安全,安全比经济重要,所以不愿意贸易给牧户,担心贸易会让牧户强大。”
众人纷纷赞同。
“双方缺乏的是信任,牧户不能给大周带来威胁,大周不能断了贸易。”王信突然笑道:“前段时日有小人作乱断了大同的商道,这就是逼大同死,大同也不能忍。”
顾时正听到仔细。
诚如郑昂所言,跟在节帅身边可以学到很多,至少也能理解节帅的思路。
越琢磨越不对。
造反就是造反,这理由找的好啊。
不禁刮目相看。
节帅找理由的本事也厉害,常人不急也,真会制造理由。
那些流出去的言论,大概不少是节帅推出去的吧?
“节帅所言令人感慨万分。”一名商人敬佩道,“曾听节帅之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现在大同强势,这回彻底解决大宁胡患,没有了威胁后,也有了信任的根子。”
“你姓齐”王信迟疑的看向此人。
“回节帅,小民齐永奎,曾经在扬州会馆见过节帅,那时候节帅还在河西小营担任游击。”那商人一五一十的说道。
同伴急了。
都知道此人爱摆弄,这些话都提了出来,万一引起节帅的不满怎么办。
王信恍然大悟,实则没有想起此人。
“信任不是凭空而来。”王信笑着说道:“只要给大家带来利益,那么信任也就有了。”
“难道全看信任?不看道德仁义?”
齐东家好奇道,觉得王信太过偏激了些。
“利益都没有,怎么会有道德仁义?”王信反问,那齐东家一时语塞,王信没有追问,笑着说道:“道德仁义的根子是利益,否则是虚假骗别人的玩意罢了。”
这话说的太过自大。
齐东家准备好好反驳一番。
“或者我与各位不谈利,谈道德仁义如何?”
齐东家立刻缩了回去。
众人恨得牙痒痒,差点让姓齐的坏了事。
王信真不怕人反驳。
谁觉得利益不是道德仁义的根基,那么他作为节度使,当然更喜欢这种理论,不谈利益多爽。
他连钱都不用花了。
更不用为钱愁。
所以反对与否,主要还是看利益罢了。
把自己当做奴隶主,那么是别人给自己带来利益。
把自己当做一个**家。
那么是自己给别人带去利益,从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为百姓们带去利益。
百姓们包括农夫、商人、小市民、军人、工匠.
“你们商人想要经商,那么节度府就要为你们争取更好的经商环境,经商中遇到的风险,节度府要主动出面解决,让你们获得更大的利益,你们当然就愿意支付响应的报酬。”
“不愿意支付报酬是自由的,不支付报酬,也不享受节度府带来的利益。”
“百姓们吃不了肚子,节度府相反设法的带领百姓开垦土地,获取更多的食物。”
“士兵当兵拼命,想要给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那么节度府要让军队打胜仗,让士兵们更多的活下来,又领取到丰厚的报酬”
“这些都是利益。”
“大家都获得了利益,而且可持续长久的下去,那么谁会拒绝呢?因为他们会获得更大的利益,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不会拒绝的。”
“这就是仁义和道德。”
王信笑着说道。
这是他自信的秘密。
为人民服务!
谁在这么办,谁就是无敌的。
铁的事实。
大清为什么赢?
因为努尔哈赤的确在给建州女真带去利益。
大明为什么败?
因为晚明给谁都在带去损害。
大清清楚自己的反动,所以永远都在保证旗人的利益,所以大清亡于外部。
人口世界第一大国。
为什么亡于外部?
因为大清实际上只有几百万人,服务的是这几百万人。
几百万人要对付几万万人,当然打出了十九世纪对英国作战中各国各部落中最差的战绩。
这句话不光是强国理论。
包括进入工业文明的钥匙,以及往下一个文明迈入的密码也在这句话里头。
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
王信以前是迷茫的,觉得事情很难办。
但是当做起来后,只要抓住这句话,那么一切都变得清晰无比。
大同不光是一百五十万人口,更是打造出关外贸易的基础上,一百五十万人口的消费者,哪怕灾民融入了农垦队,在农垦队的模式下也诞生了消费。
需要的衣物、农具、油盐酱醋等。
这一切都是市场需求。
这才是商人们纷纷涌入大同的原因,因为利益啊。
“节帅。”
石敢当带着他人马抵达。
甲等营三千人马,加上亲卫营一千人马,合计四千人马。
“四千打六千,优势在我。”
王信看了看舆图,露出笑容回过头,看向来自大宁的商行掌柜,温和的问道:“他们还有多久来?”
这倒算术题,那掌柜有些懵。
优势是怎么得出来的?
不敢耽误,生怕引起节度使的不满,掌柜不敢多想,连忙道:“最多三日的功夫。”
“好。”
王信点了点头。
商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经商环境。
一边是给他们带来大利的节度府,推着他们上桌,让商人取代勋贵太监官员成为世间最富裕的群体,一边是屡屡带来风险,充满了不安定因素的部落台吉们。
四千精锐足够荡平大宁了。
不过主动出击,不如等着敌人送上门来的好,一网打尽。
“优势在哪里?”
离开大帐,被士兵送下去歇息的掌柜心里还是不宁。
怎么算也算不出优势啊。
各部这回下了血本,势必擒贼先擒王要拿下节度使,如果不是节度使主动透露行程,他们商行又不是神,如何算得出,既然节度使的计谋,他怎么不多带些人马呢。
万一败了怎么办。
“自大害死人啊。”
李掌柜担心的彻夜未眠。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