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是太原北边的门户,拿下忻州后就能威胁到太原,太原是山西的首府所在。
周文兵败代州后,为了保住忻州,曾经在忻水河边与大同军对峙。
后来太原军退兵。
大同军顺手接管了南岸对面的忻口寨,而忻州仍然在太原军手里,双方保持了初步的平衡,谁也没有袭扰对方。
天气越来越寒冷。
两边的军士都在准备过年。
不同的是忻口寨最近一段时日,经常有车队进入,分别带来了稻米、面粉、青稞面、大豆、猪、羊、咸鱼干等,还有新的一批军备军服。
厚厚的军被军服,让士兵们能安稳的睡个好觉。
而对面的忻州。
城里也有了过冬的气氛,只不过城头上的士兵们穿着单薄的破袄,跺着脚哈着气,缩在城垛下聚成一团,冻得脸红手肿。
“听说大同那边当兵的,当兵的每个月能拿到手二两银子的军饷?”
虽然自己吃不饱穿不暖,可是聊起最近同行们的消息,他们一个个都来了精神,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就是大同那边的消息。
反而自己这边,哪怕是总兵最近会来巡视的消息,也引不起他们的半丝兴趣。
总兵就算来了,他们顶多也就那一天稍微吃多几口。
为了这多的几口吃食,他们反而要辛苦好几天,如此得不偿失,谁也不愿意多事。
“放屁。”
城墙口的吏员破口大骂,鄙视道:“谁说有二两?只有一两银子,而且还要算上行粮月粮,现在的米价什么地步?实际到手能有多少。”
众人恍然大悟。
现在的米价,穷苦百姓哪里买得起。
城里也活不了人啊,好多人也沦为灾民。
有个老兵闻言冷笑,看穿吏员的心思,知道的越多,心里越恨这些官吏,多年的老油条也不怕吏员,“一两银子?那是新兵就有的。”
“啊?新兵就能有一两银子?”
“新兵一两,老兵二两,精锐二两五钱,至于行粮月粮,大同粮价是一两银子两石米,他们就算放开了吃,一个人又能吃多少。”
“嘶。”
“我的天啊。”
周边传出惊叹声,很多人不可思议。
大家都认得老兵。
因为喜欢和上官顶撞,可他又的确能打,本事极大,结交的人也多,没有把柄给上官,所以上官并没有打压死他,但也死死的把他按在什长的位置上。
大家都说,以他的本事,守备把总就不提了,当个哨官处处有余。
“混说。”吏员反驳道:“既然大同那边的粮价这么便宜,为何没人去把大同的粮食买来,岂不是发大财。”
“大同的粮食可不外运,只进不出。”
老兵再一次揭穿。
吏员盯着老兵看,老兵毫不退让。
这下子大家都看出来了。
老兵不惯着对方,早就呆烦了,打定主意去投奔大同,讽刺道:“就算按照你所言,人家每个月一两银子的军饷是实打实的吧?你们倒是也发啊。”
吏员一下子支支吾吾起来。
老兵这才没再搭理。
看了看周边的兄弟们,心里叹了口气,他是顾不上同袍们了,大难临头各自飞,聪明的人能走就赶紧走吧,留在这里只有吃苦。
太原军吃了一回打败仗,士气低落,过了几个月,一直没有怎么回升。
姜恒总兵从各地巡视完回到太原。
“咱已经和其他的将领们接触过了,大家都愿意听朝廷的,不过周文毕竟还是提督,许多人也不敢得罪他,所以还是尽早拿掉此人才好。”
姜恒笑着向巡抚陶鏴告知。
陶鏴点点头。
明白姜恒的盘算。
他希望通过自己取代周文,虽然野心不小,可有野心才是好事,否则他无欲无求,自己如何调动的了他。
不能实心实意为自己办事,拖拉着办,什么事也办不好。
只有为了自己的事才会全力以赴啊。
陶鏴深谙此道,并不反感姜恒的野心,所以武官更要受到他们的控制,避免武官失衡,重返五代十国的悲剧啊。
“周文此人必然会调走,留下的空缺,你的确有最大的希望,不过还不够。”陶鏴直言相告,“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在京城没有根脚,周文前脚刚走,后脚恐怕就有人盯上了。”
姜恒苦着脸。
他也不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到了他如今的位置,再往前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
周文的背后是张吉甫。
王信的背后是贾府。
都是大有来头。
“还请抚台大人关照。”姜恒不愿意错过这个一辈子都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主动向陶鏴单膝跪地。
“快快请起。”
陶鏴笑着扶起姜恒,经过这一拜,算是确定了关系,“只要解决了大同的威胁,你的事才十拿九稳啊。”
姜恒知道自己根基不足,所以很早就下定决心。
“五十万两白银。”
姜恒给出了一个数字。
陶鏴皱起眉头。
姜恒连忙解释,“真的没有贪,这已经是最低的了,再低的话,士气恢复不了,如何对付的了大同。”
谁不知道从别人口袋里拿钱有多难。
只有公家的东西才不要钱,不用白不用,往死里用,哪怕浪费也要用掉。
“按照属下的初衷,最好能有个百十万两银子。”
姜恒认真解释,“不光让营兵恢复士气,也给山西的民兵发一笔银子,再有个几十万两的白银调动物资,那么山西可以凑齐十万大军,沿着太原北部重新布防,并且反守为攻。”
多年的老将,对军中事务如何不熟呢。
只要有钱就好办。
可惜。
姜恒已经猜到,能有个三四十万两就不错了。
“七十万两。”
陶鏴突然说道。
姜恒没有反应过来。
“除了七十万两白银,还有二十万石粮草,两个月内分批送到,如何?”陶鏴笑呵呵的问道。
姜恒服气。
离开巡抚衙门,姜恒忍不住回头看了看气派的衙门。
姜恒是太原军镇的总兵,地位只在周文之下,军中的威望又高。
如今都知道自家提督是昨日黄花,在位置上呆不了几天,很多人开始了观望,并不再听周文的号令。
姜恒身边聚拢了一批人,这批人支持姜恒出头。
“咱们这巡抚搞钱的招数也不差啊。”游击将军曹珍赶来探听消息,得知后不禁感慨。
姜恒高兴道:“看来巡抚也急了,有了捞钱的动力,竟然搞定了那帮大户。”
“这些大户作风也是可笑,如早点拿出这些银子和粮草,周文提督又如何轻易惨败,就算宁武关死守,也不至于大败而归。”
曹珍并不反感周文,反而周文靠山没有倒之前,还比较服气他。
第一个为他说好话道:“那种局面下,其实周文提督并没有做错,正是因为他的果断,第一时间下令撤退,投子毫不拖延,但凡犹豫下,很可能就全军覆没了。”
“说他干嘛。”
“如何对付王信吧。”
“怕他个逑,红夷大炮这玩意威力虽大,可受制也多,多做些准备,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红夷大炮的威胁,可也不至于再发生宁武关之事。”
宁武关一夜之间被破,主要是完全没有防备。
现在有了防备,士气又能提高,那么红夷大炮虽然有威胁,但也不是致命的存在。
十万将士可用,大同军能出动多少?
“这回咱们全力以赴,不再顾忌同袍之情。”姚宝善也在其中,当众提醒道。
兔毛川一带已经稳定了五年以上,单于地区最后一次定于胡患的灾事,也已经是四年半之前,小黄河一带已经两年没有发生胡患,大宁的确也刚刚消灭最大的胡人势力。
“按道理来说,关外那么大的地盘,别说留下两万余军队,就算留下五万都不足奇。”
严中正皱眉道:“关内也只有不到三万军队,地盘太大,面对的威胁又多,实在不行扩军吧。”
严中正的法子,那是要自己的老命。
曾直眉头皱的更紧。
“还是请林公出面,在朝廷上发力保住周文吧。”曾直看向王信。
问题回到自己手里。
王信哭笑不得,“林公虽然厉害,可朝廷也不是他家开的,周文的事恐怕无可挽回了,能让他降低调任大同,已经是朝廷开恩。”
曾直无奈道:“没钱。”
严中正赶紧跟上,“兵不够。”
“我有个法子。”
角落的贾环小心翼翼的举手。
节度府的几位大佬们平静的看过去,贾环心里一沉,仿佛呼吸都艰难,窒息道:“小子斗胆,有个法子可以解决,而且代价最小。”
谁都看得出贾环为什么坚持。
如果没有**之美的品德,那么就无法欣赏眼前的少年。
不过大家依然给予了沉默。
沉默的大厅内,气氛凝结如实质,压得贾环眼看着面色发白,却依然没有低下头。
“这孩子真不错。”
严中正内心感慨,以前在京营右路军的时候,那时候的贾环虽然也很机灵,但是少了今日的一股坚韧。
只有过来人才清楚,坚韧才是最难得的品质,否则多么好的天赋,没有持之以恒的坚韧,往往很难获得大的结果。
刚才与几名属下的商议虽然有些过于轻佻,却也的确说出了几人的解决方法。
自己的方法也离不开这几样。
要么投机取巧,实在投不了机,那么就以力破之。
可王信一直不愿意以力破之。
“你说。”王信第一个露出笑容,给予少年最大的支持。
只要贾环成器,能成为节度府需要的人才,那么应该给予好的培养环境。
节度府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人才,而不是把一个个年轻人打压下去。
“把姜恒捉回大同公审。”
贾环紧张的说道,说完赶紧低下头,头脑里一片空白,使劲让自己恢复清醒,在巨大的压力中,贾环希望自己不作出一个错误的决定。
把姜恒捉会大同公审?
曾直回过味来,情不自禁道:“如果不直接动兵,控制得当,此事的确可行,不过依然要依靠林公他们,就算皇帝不满,也不能撕破脸。”
“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撕破脸。”严中正点了点头,开口支持,“不能解决姜恒,任由其代替周文,最后还是撕破脸,而且代价会更加巨大。”
商队往来不停。
太原发生的事情,他们如何不知。
许多人害怕大同,所以在支持对付大同的事情上变的慷慨解囊起来。
一个官场上文武团结的山西还是很可怕的,谁也不敢忽视,所以被迫商讨如何应对。
“咱们原本的计划是能拖则拖,最好拖个二三年,可人家也不是**,任由咱们壮大下去,必然会想办法出手,所以没什么好犹豫的。”
张云承最后看向王信,劝道:“世事岂能尽如人意,节帅尽力即可。”
王信点了点头。
如何拿下山西,无论过程怎么变化,但是结果不能变。
拿下了山西他才能解决千万灾民。
光靠番薯可不够,还需要强有力的粮食分配,两者结合才能发挥出解决天灾人祸的功效。
“最迟明年,必须拿下山西。”
王信不再犹豫。
如今是最好的局势,朝廷里有一派势力帮忙说和,山西最大的将领头子投靠了自己,努力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打造的局面,实在不应该错过。
京城。
扬州会馆。
贾政来到此地,林如海与陆仲恒早已等候。
“你真确定要去太原?”
贾政好奇道,“如此相信他?”
陆仲恒没有犹豫,“只有亲自去大同看过的人,才明白王信的厉害,否则说再多也无用。”
贾政没想到陆仲恒的评价会这么高,忍不住看向妹夫,露出确定的眼神。
林如海颔首回应。
他原本也在犹豫的,不过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弟子实在是坚定,又想到王信此人的作风,林如海终于有些动摇,自己应该留在京城。
“你不是说京城会很威胁吗?”贾政一脸担忧,虽然不明白妹夫为何变卦,但妹夫那时的警告却历历在目,贾政心里不安稳。
“王信翅膀硬了。”
林如海苦笑,“他飞得太高,又与我们绑定太深,他出了事,我们很难置身事外。”
“此人有时候的确令人头疼。”
想到曾经王信在贾府居住的日子,自己多少次为了王信的事烦心,贾政也不禁感慨起来。
“风险太大了。”
贾政不愿意冒险。
林如海理解,他也有些纠结。
“皇上要派一支京营去宣府,除了配合山西一起对付王信,还打算趁机插手京营,到时候王信首尾受敌,不敢动兵戈,商路一断,他只能乖乖向朝廷低头。”
贾政越发好奇,“皇上既然想要通过你收拢王信,并不打算剥离王信兵权,不过是削弱一番,我看此事挺好,为何你这般犹豫呢。”
“唉。”林如海知道姐夫看问题比较肤浅。
王信那般大公无私的性格,因为利益与朝廷不符,以至于水火不容的地步。
“皇上要动京营,太过想当然了,也太急躁了一些。”
“我也理解皇上的心思,无非是朝局艰难,维持不住,想要尽快扭转局面,奈何这么多年的积弊,岂能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你是担心出变故?”贾政不敢相信的问道。
“皇帝要做事,必然动用我们这些人,这件事要么出大问题,失败反而是最轻的结果,可失败要有人背责任,这个责任不好背。”
林如海缓缓开口。
贾政听迷糊了,这都说道哪里去了,没影的事啊,亏妹夫这脑子才能想这么多吧。
可要是不信妹夫,贾政也不敢。
(本章完)
周文兵败代州后,为了保住忻州,曾经在忻水河边与大同军对峙。
后来太原军退兵。
大同军顺手接管了南岸对面的忻口寨,而忻州仍然在太原军手里,双方保持了初步的平衡,谁也没有袭扰对方。
天气越来越寒冷。
两边的军士都在准备过年。
不同的是忻口寨最近一段时日,经常有车队进入,分别带来了稻米、面粉、青稞面、大豆、猪、羊、咸鱼干等,还有新的一批军备军服。
厚厚的军被军服,让士兵们能安稳的睡个好觉。
而对面的忻州。
城里也有了过冬的气氛,只不过城头上的士兵们穿着单薄的破袄,跺着脚哈着气,缩在城垛下聚成一团,冻得脸红手肿。
“听说大同那边当兵的,当兵的每个月能拿到手二两银子的军饷?”
虽然自己吃不饱穿不暖,可是聊起最近同行们的消息,他们一个个都来了精神,最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就是大同那边的消息。
反而自己这边,哪怕是总兵最近会来巡视的消息,也引不起他们的半丝兴趣。
总兵就算来了,他们顶多也就那一天稍微吃多几口。
为了这多的几口吃食,他们反而要辛苦好几天,如此得不偿失,谁也不愿意多事。
“放屁。”
城墙口的吏员破口大骂,鄙视道:“谁说有二两?只有一两银子,而且还要算上行粮月粮,现在的米价什么地步?实际到手能有多少。”
众人恍然大悟。
现在的米价,穷苦百姓哪里买得起。
城里也活不了人啊,好多人也沦为灾民。
有个老兵闻言冷笑,看穿吏员的心思,知道的越多,心里越恨这些官吏,多年的老油条也不怕吏员,“一两银子?那是新兵就有的。”
“啊?新兵就能有一两银子?”
“新兵一两,老兵二两,精锐二两五钱,至于行粮月粮,大同粮价是一两银子两石米,他们就算放开了吃,一个人又能吃多少。”
“嘶。”
“我的天啊。”
周边传出惊叹声,很多人不可思议。
大家都认得老兵。
因为喜欢和上官顶撞,可他又的确能打,本事极大,结交的人也多,没有把柄给上官,所以上官并没有打压死他,但也死死的把他按在什长的位置上。
大家都说,以他的本事,守备把总就不提了,当个哨官处处有余。
“混说。”吏员反驳道:“既然大同那边的粮价这么便宜,为何没人去把大同的粮食买来,岂不是发大财。”
“大同的粮食可不外运,只进不出。”
老兵再一次揭穿。
吏员盯着老兵看,老兵毫不退让。
这下子大家都看出来了。
老兵不惯着对方,早就呆烦了,打定主意去投奔大同,讽刺道:“就算按照你所言,人家每个月一两银子的军饷是实打实的吧?你们倒是也发啊。”
吏员一下子支支吾吾起来。
老兵这才没再搭理。
看了看周边的兄弟们,心里叹了口气,他是顾不上同袍们了,大难临头各自飞,聪明的人能走就赶紧走吧,留在这里只有吃苦。
太原军吃了一回打败仗,士气低落,过了几个月,一直没有怎么回升。
姜恒总兵从各地巡视完回到太原。
“咱已经和其他的将领们接触过了,大家都愿意听朝廷的,不过周文毕竟还是提督,许多人也不敢得罪他,所以还是尽早拿掉此人才好。”
姜恒笑着向巡抚陶鏴告知。
陶鏴点点头。
明白姜恒的盘算。
他希望通过自己取代周文,虽然野心不小,可有野心才是好事,否则他无欲无求,自己如何调动的了他。
不能实心实意为自己办事,拖拉着办,什么事也办不好。
只有为了自己的事才会全力以赴啊。
陶鏴深谙此道,并不反感姜恒的野心,所以武官更要受到他们的控制,避免武官失衡,重返五代十国的悲剧啊。
“周文此人必然会调走,留下的空缺,你的确有最大的希望,不过还不够。”陶鏴直言相告,“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在京城没有根脚,周文前脚刚走,后脚恐怕就有人盯上了。”
姜恒苦着脸。
他也不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到了他如今的位置,再往前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
周文的背后是张吉甫。
王信的背后是贾府。
都是大有来头。
“还请抚台大人关照。”姜恒不愿意错过这个一辈子都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主动向陶鏴单膝跪地。
“快快请起。”
陶鏴笑着扶起姜恒,经过这一拜,算是确定了关系,“只要解决了大同的威胁,你的事才十拿九稳啊。”
姜恒知道自己根基不足,所以很早就下定决心。
“五十万两白银。”
姜恒给出了一个数字。
陶鏴皱起眉头。
姜恒连忙解释,“真的没有贪,这已经是最低的了,再低的话,士气恢复不了,如何对付的了大同。”
谁不知道从别人口袋里拿钱有多难。
只有公家的东西才不要钱,不用白不用,往死里用,哪怕浪费也要用掉。
“按照属下的初衷,最好能有个百十万两银子。”
姜恒认真解释,“不光让营兵恢复士气,也给山西的民兵发一笔银子,再有个几十万两的白银调动物资,那么山西可以凑齐十万大军,沿着太原北部重新布防,并且反守为攻。”
多年的老将,对军中事务如何不熟呢。
只要有钱就好办。
可惜。
姜恒已经猜到,能有个三四十万两就不错了。
“七十万两。”
陶鏴突然说道。
姜恒没有反应过来。
“除了七十万两白银,还有二十万石粮草,两个月内分批送到,如何?”陶鏴笑呵呵的问道。
姜恒服气。
离开巡抚衙门,姜恒忍不住回头看了看气派的衙门。
姜恒是太原军镇的总兵,地位只在周文之下,军中的威望又高。
如今都知道自家提督是昨日黄花,在位置上呆不了几天,很多人开始了观望,并不再听周文的号令。
姜恒身边聚拢了一批人,这批人支持姜恒出头。
“咱们这巡抚搞钱的招数也不差啊。”游击将军曹珍赶来探听消息,得知后不禁感慨。
姜恒高兴道:“看来巡抚也急了,有了捞钱的动力,竟然搞定了那帮大户。”
“这些大户作风也是可笑,如早点拿出这些银子和粮草,周文提督又如何轻易惨败,就算宁武关死守,也不至于大败而归。”
曹珍并不反感周文,反而周文靠山没有倒之前,还比较服气他。
第一个为他说好话道:“那种局面下,其实周文提督并没有做错,正是因为他的果断,第一时间下令撤退,投子毫不拖延,但凡犹豫下,很可能就全军覆没了。”
“说他干嘛。”
“如何对付王信吧。”
“怕他个逑,红夷大炮这玩意威力虽大,可受制也多,多做些准备,虽然不能完全消除红夷大炮的威胁,可也不至于再发生宁武关之事。”
宁武关一夜之间被破,主要是完全没有防备。
现在有了防备,士气又能提高,那么红夷大炮虽然有威胁,但也不是致命的存在。
十万将士可用,大同军能出动多少?
“这回咱们全力以赴,不再顾忌同袍之情。”姚宝善也在其中,当众提醒道。
兔毛川一带已经稳定了五年以上,单于地区最后一次定于胡患的灾事,也已经是四年半之前,小黄河一带已经两年没有发生胡患,大宁的确也刚刚消灭最大的胡人势力。
“按道理来说,关外那么大的地盘,别说留下两万余军队,就算留下五万都不足奇。”
严中正皱眉道:“关内也只有不到三万军队,地盘太大,面对的威胁又多,实在不行扩军吧。”
严中正的法子,那是要自己的老命。
曾直眉头皱的更紧。
“还是请林公出面,在朝廷上发力保住周文吧。”曾直看向王信。
问题回到自己手里。
王信哭笑不得,“林公虽然厉害,可朝廷也不是他家开的,周文的事恐怕无可挽回了,能让他降低调任大同,已经是朝廷开恩。”
曾直无奈道:“没钱。”
严中正赶紧跟上,“兵不够。”
“我有个法子。”
角落的贾环小心翼翼的举手。
节度府的几位大佬们平静的看过去,贾环心里一沉,仿佛呼吸都艰难,窒息道:“小子斗胆,有个法子可以解决,而且代价最小。”
谁都看得出贾环为什么坚持。
如果没有**之美的品德,那么就无法欣赏眼前的少年。
不过大家依然给予了沉默。
沉默的大厅内,气氛凝结如实质,压得贾环眼看着面色发白,却依然没有低下头。
“这孩子真不错。”
严中正内心感慨,以前在京营右路军的时候,那时候的贾环虽然也很机灵,但是少了今日的一股坚韧。
只有过来人才清楚,坚韧才是最难得的品质,否则多么好的天赋,没有持之以恒的坚韧,往往很难获得大的结果。
刚才与几名属下的商议虽然有些过于轻佻,却也的确说出了几人的解决方法。
自己的方法也离不开这几样。
要么投机取巧,实在投不了机,那么就以力破之。
可王信一直不愿意以力破之。
“你说。”王信第一个露出笑容,给予少年最大的支持。
只要贾环成器,能成为节度府需要的人才,那么应该给予好的培养环境。
节度府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人才,而不是把一个个年轻人打压下去。
“把姜恒捉回大同公审。”
贾环紧张的说道,说完赶紧低下头,头脑里一片空白,使劲让自己恢复清醒,在巨大的压力中,贾环希望自己不作出一个错误的决定。
把姜恒捉会大同公审?
曾直回过味来,情不自禁道:“如果不直接动兵,控制得当,此事的确可行,不过依然要依靠林公他们,就算皇帝不满,也不能撕破脸。”
“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撕破脸。”严中正点了点头,开口支持,“不能解决姜恒,任由其代替周文,最后还是撕破脸,而且代价会更加巨大。”
商队往来不停。
太原发生的事情,他们如何不知。
许多人害怕大同,所以在支持对付大同的事情上变的慷慨解囊起来。
一个官场上文武团结的山西还是很可怕的,谁也不敢忽视,所以被迫商讨如何应对。
“咱们原本的计划是能拖则拖,最好拖个二三年,可人家也不是**,任由咱们壮大下去,必然会想办法出手,所以没什么好犹豫的。”
张云承最后看向王信,劝道:“世事岂能尽如人意,节帅尽力即可。”
王信点了点头。
如何拿下山西,无论过程怎么变化,但是结果不能变。
拿下了山西他才能解决千万灾民。
光靠番薯可不够,还需要强有力的粮食分配,两者结合才能发挥出解决天灾人祸的功效。
“最迟明年,必须拿下山西。”
王信不再犹豫。
如今是最好的局势,朝廷里有一派势力帮忙说和,山西最大的将领头子投靠了自己,努力了这么久,好不容易打造的局面,实在不应该错过。
京城。
扬州会馆。
贾政来到此地,林如海与陆仲恒早已等候。
“你真确定要去太原?”
贾政好奇道,“如此相信他?”
陆仲恒没有犹豫,“只有亲自去大同看过的人,才明白王信的厉害,否则说再多也无用。”
贾政没想到陆仲恒的评价会这么高,忍不住看向妹夫,露出确定的眼神。
林如海颔首回应。
他原本也在犹豫的,不过自己最得意的门生弟子实在是坚定,又想到王信此人的作风,林如海终于有些动摇,自己应该留在京城。
“你不是说京城会很威胁吗?”贾政一脸担忧,虽然不明白妹夫为何变卦,但妹夫那时的警告却历历在目,贾政心里不安稳。
“王信翅膀硬了。”
林如海苦笑,“他飞得太高,又与我们绑定太深,他出了事,我们很难置身事外。”
“此人有时候的确令人头疼。”
想到曾经王信在贾府居住的日子,自己多少次为了王信的事烦心,贾政也不禁感慨起来。
“风险太大了。”
贾政不愿意冒险。
林如海理解,他也有些纠结。
“皇上要派一支京营去宣府,除了配合山西一起对付王信,还打算趁机插手京营,到时候王信首尾受敌,不敢动兵戈,商路一断,他只能乖乖向朝廷低头。”
贾政越发好奇,“皇上既然想要通过你收拢王信,并不打算剥离王信兵权,不过是削弱一番,我看此事挺好,为何你这般犹豫呢。”
“唉。”林如海知道姐夫看问题比较肤浅。
王信那般大公无私的性格,因为利益与朝廷不符,以至于水火不容的地步。
“皇上要动京营,太过想当然了,也太急躁了一些。”
“我也理解皇上的心思,无非是朝局艰难,维持不住,想要尽快扭转局面,奈何这么多年的积弊,岂能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你是担心出变故?”贾政不敢相信的问道。
“皇帝要做事,必然动用我们这些人,这件事要么出大问题,失败反而是最轻的结果,可失败要有人背责任,这个责任不好背。”
林如海缓缓开口。
贾政听迷糊了,这都说道哪里去了,没影的事啊,亏妹夫这脑子才能想这么多吧。
可要是不信妹夫,贾政也不敢。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