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429章 林如海反对

小说:红楼兵圣 作者:键盘战斗家 更新时间:2025-11-14 14:30:54 源网站:2k小说网
  那商人实在控制不住,但也知道后怕,忍着哭声,但是满脸泪目。

  心里头苦。

  自己与其他的人不同,其他人都是本地大户子弟,关系深厚,自己一个寻常百姓,靠着勤劳和闯荡才有了一定家业。

  年纪大跑不动了。

  行商的风险要高,多少人在外地做生意客死异乡,尸体能被同乡带回的还算好的。

  “节度府支持诸位转行。”王信鼓励道:“或者参与竞争粮菜行。”

  “请问我们也能开粮菜行吗?”

  李豪眼睛一亮,虽然第一次接触王信,但是果然如传闻般和气,既然如此,李豪胆子变大了些,甚至打起了粮菜行的主意。

  这些事并不由自己来详细操办。

  不过为了尽快安抚住太原,不得不承认的是眼前这批人的确有巨大的影响力,王信才亲自出面。

  粮菜行是他设计的,解释起来也信手拈来。

  “粮菜行并不是大同节度府开办,而是由商人承办。”

  竟然是真的。

  其实大同的事情,众人多少有些了解,不过大家没有见过,心里始终抱着怀疑。

  不光是李豪,其余人都听得仔细,生怕漏过一个字。

  只要能谈,一切都可以协商。

  见众人的神情,王信嘴角露出笑容,继续向众人解释。

  “除了要求商人有一定的实力,还会有各项保障条款,也就是确定商行有赔付能力,或者一旦违约,能付出巨大的补偿,弥补对市场的伤害。”

  说到这里,王信感慨起来,“一条条的门槛,注定了与普通人和小商号无缘。”

  王信的感慨,众人的兴奋。

  李豪最先反应过来,顺从道:“本该如此。”

  “哦?”

  王信一脸平淡。

  大厅里这帮人的身份,王信当然知道,不过没有见面,所以不一定对的上号,唯独这李豪。

  此人可是山西巡抚陶鏴的重要幕僚。

  许多对付大同的主意,不少出自此人之手。

  包括阻断商道云云。

  “李兄。”

  有好友不忍心,小心提醒李豪注意分寸。

  李豪没有在乎,继续说道:“科举不也是只有聪明人才能走,每条路并不是适合所有人都去走,反而会引起堵塞,大家都拥堵住了。”

  话锋一转,李豪笑道:“每个人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小商行有小商行的优势,大商行有大商行的优势,各自走自己的路,大家才都有好处。”

  粮菜行这些行业,不就是给他们大商号准备的么。

  他们背后有大的家族,自身家里有巨大的财富,绝不敢破罐子破摔。

  王信点了点头。

  聪明人是不缺的,李豪不愧是山西巡抚的重要幕僚。

  无论是情商还是认知,的确都比常人厉害。

  不过他漏了一点。

  “诸位以前经商是以权经商,权比法大。大同境内经商不同,法比权大,诸位在大同经商,咱祝愿诸位发大财,挣越多的钱越多,只要如实缴税,无论是咱还是节度府,就会巴不得你们多赚。”

  光说不行。

  讲一百万遍的道理,不如一次依法惩处。

  在众人欣喜回家的第二天,大同督查队、稽查队涌入大同。

  大同军镇的军队数量没有变,始终保持了五万五千人马,但是稽查队、督查队、以及新成立的核税队,这些机构的人员却在不停扩充。

  一部分来自于退役的老兵,一部分从社会招募,一部分从孩童军中成年的孩子挑选。

  还有农垦队和牧场队。

  两千多个百人规模的各队内部自主选举,数年里涌现出大量表现优秀的人,实际的结果比平日的言语更有说服力,这些人才都被节度府吸收。

  稽查队和督查队,从最初的几百人,短短的三年里扩充到了一万余人。

  特别是稽查队。

  稽查队人数高达七千,承担起各地的治安,也间接取代了部分民兵的职责。

  每个县城百余名稽查队队员,州城数百名。

  并且还在扩编之中。

  稽查队抵达太原,走访百姓,甚至在繁华的街头立下晃眼的招牌,担心有的百姓不识字,稽查队的队员轮流在街头叫喊。

  “有冤的来伸冤啊。”

  队员穿着朴素整洁的黑色长衣长裤,在街头犹如小摊贩似的招揽生意,并没有觉得自己比百姓们高人一等。

  他们每个月六钱六两银子。

  吃喝住行都需要花钱,队里并不承担额外的费用。

  而且规矩很严,百姓可以向督查队投诉,一旦投诉到督查队,督查队必然来核查,如果只是普通犯错还好,要是违法办事,那么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会从严从中处理。

  不过令他们舒心的是比较稳定。

  只要认真办事,遵守规章制度,那么升到三四级吏员不难,虽不能大富大贵,但也能一家人平平安安,一辈子衣食无忧。

  “你们不是衙门的人吧,凭什么能给别人伸冤?”

  终于有百姓试探的询问。

  稽查队的队员无论如何解释,百姓们依然无法理解。

  “衙门的人从来高高在上,对俺们百姓呼来喝去,何时会有今日的行为?问你们是不是衙门的人,你们又说那许多话,不如给个准话。”

  一个汉子不耐烦道。

  稽查队的队员们面面相觑,有个人继续耐心解释。

  那汉子一脸意外。

  “我虽还是不懂,可你们的好心好意我领了,我这就回去告诉李家婶子,她家的爷们被衙门的人给害了,不知道你们敢不敢帮忙,免得我白跑一趟。”

  “就算是巡抚犯法,我们也照抓。”领头的队长出面严肃道。

  那汉子不再多言。

  万事开头难。

  做什么事情不难呢。

  如果躺着就能把事情做了,谁不希望如此。

  “稽查队在太原展开工作并不容易,但是咱相信他们。”王信住进了提督府。

  周文主动让出,表明了态度。

  “令人惊叹。”周文脸色轻松,事已至此,再也没有多余的想法,彻底与大同节度府绑定,感慨道:“没想到节帅会从抓法做起。”

  “其他一切都是标,唯独治法才是根。”

  治法不是比谁的嗓门大。

  也不是把自己治法挂在嘴上,那就是治法了。

  王信的做法对不对,周文不置可否,自己并不清楚,反正今日的王信是胜利者,不过周文必须要提醒王信,因为王信落败,自己也不会有好果子吃。

  “太原军之所以能轻易被大同军打败,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太原军被拖欠军饷太久,而之所以被拖欠这么久的军饷,因为朝廷和山西衙门没钱。”

  “如何安置太原军,还请节帅早做准备。”周文衷心希望。

  “放心吧。”

  王信一脸和气,理解周文现在的心情,给予最大的客气,“清除一部分害群之马,淘汰一部分,吸收一部分。”

  周文不再多言。

  法治当然不只是民间,军队也必然在其中。

  包括监督

  军队要受督查队的督查,稽查队也有权稽查军人,军队和军人没有超出大周律的特权。

  太原军的人数不下于大同军。

  能吸收多少,王信并没有给出准确的数字,而是以实际为准。

  送走了周文,曾直与严中正留守大同,前来负责太原的是张云承,张云承忙的焦头烂额,好不容易又抽了时间来向王信见面。

  大同军入太原,有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解决。

  王信一个人忙死也处理不过来,更不提还要调动下面人员的主动性。

  所以许多事情各司其职,每个人有明确的事务要做。

  “有什么困难?”王信主动关心。

  很多小事虽然是小事,但是处理不好,矛盾积压下容易爆发,他们节度府最需要的是稳定,越快稳定越好。

  “困难不少,但是问题不大。”张云承心里沉甸甸的,“太原府府库是空的。”

  王信没有意外。

  太原府府库可能是空的并不奇怪,如果太原府府库是满的才奇怪。

  张云承深知大同节度府自身都欠了一**债,如今又多了太原府这个沉重的包袱,实在是无法安心,希望节度使尽快想出主意,提醒道:“如今最大的问题是钱粮。”

  王信点了点头。

  张云承想不出主意,一脸的担忧,“大同虽然开始税务改革,却远水救不了近渴。最能指望的期债,因为大宁灭胡的捷报,让许多商人动心,如今随着我们的南下,在朝廷局势没有明朗前,只怕没有人会继续购买。”

  花未来的钱不怕。

  大同府现在的势头一日千里,现在花的钱并不是拿出去浪费了,而是用来打造根基。

  只要保持大同府如今的势头,哪怕衰弱一些都不要紧。

  等前期的支出大笔减少,节度府要不了几年就会有更多的盈余。

  但是对未来要有信心。

  有大同节度府有信心,才会有利益去购买大同节度府的期债。

  王信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给薛家写封信吧。”

  别家没有信心就算了,薛家与自己这个王家不但是经济上的伙伴,更是**上的铁杆盟友,全方位绑定的那种,就差联姻了。

  所以薛家哪怕没有经济利益也必须支持自己。

  更何况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只不过因为风险很大,别的商人不敢下注,但恰恰是这个风险对于薛家而言不用考虑。

  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

  如果薛家的当家人是薛蟠,那么自己可能不会如此放心。

  天知道薛蟠会出什么幺蛾子。

  到时候他要是掉链子,自己的布局就漏了个大洞,哭都来不及,明知道薛蟠不靠谱还当做盟友,那岂不是自找的。

  张云承认同。

  这么大的缺口,一般的人就算对节度府再有信心也没有实力弥补。

  薛家有。

  这些年靠着关外贸易垄断江南牛羊马市,薛家两门无疑是江南的巨富,又都是现金流生意。

  否则如何支撑得起银票行,几年间遍布南北。

  正是因为知道薛家的富,以及薛家有实力保护自家财富,所以其余商行才对薛家推出的银票保持了信心,也是薛家银票流通的根基。

  京城。

  文华殿。

  皇上虽然亲政,但是一直没有搬走。

  明眼人都知道皇上担心宫内余孽,害怕自己被害,又因为戴权的原因,皇上不好翻脸大规模清洗宫内太监。

  “朕总不能比王信还要差。”

  皇帝冷着脸,不高兴的说道:“王信整日把诚信挂在嘴上,在大同倒行逆施,原来不少人痛骂,如今倒好,连那里的周家都没了声音。”

  吴贵妃的兄弟一直在锦衣卫办事,如今被皇帝提拔为锦衣卫指挥使。

  以前太上皇的人为了表忠心,各个向皇帝讨好,所以皇帝掌握了许多事。

  刘儒也坐着。

  太上皇活着的时候,让大臣们坐,甚至各种亲昵之举,皇上不觉得自己比太上皇差,但是自己不能像太上皇一样,否则太上皇岂不是对的?

  所以只有内阁首辅可以坐,刘儒是皇帝的恩师,数十年如一日的效忠,于情于理都没人可以反对。

  陶杰看了眼兵部尚书李源。

  李源低着头。

  周世明去世后,周家人立马消停,转头又投向了大同节度府。

  周家倒是没有忘记自己,送到自己的信里,一五一十的告知,包括购买了二十万两大同节度府的期债,表明了态度支持节度府,希望自己能谅解。

  自己能怎么办?

  虽然当初自己对皇上很恭敬,但终归还是太上皇的人,谁知道能在位置上呆多久,李源低调做人,一言不发。

  陶杰冷笑。

  自己是戎政尚书,被压了多年,兵部尚书迟早是自己的。

  而且自己年龄大了,为了能入阁,时间不能太久。

  “先大同,再辽东,后西北。”陶杰上前一步,认真道:“王信之祸非比寻常,朝廷如今力有未逮,必须安抚一个,打压一个,消灭一个。”

  原先想的是消灭东平郡王,毕竟他离的近,与内地又只有辽西走廊可通。

  如此半封闭的地理环境,才有了东平郡王成为四王之首的底气。

  打压大同节度使王信,拉拢西宁郡王。

  打压服了王信,再以九边实力,西宁郡王如何敢冒头。

  现在局势变了。

  相比东平郡王的挟蛮自重,王信的咄咄逼人,乃至于越来越多的传闻,此人的危害已经不下于东平郡王,不考虑四王联盟的整体实力,王信的实力隐隐有超过东平郡王的迹象。

  主要是王信没有听朝廷的安排。

  “臣反对!”

  林如海站出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