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听完此言,缓缓起身,从龙座前踱步数步,沉吟片刻后开口道:
“魏征,你的意思是——张良功高震主,最终被秘密除去?”
“若真如此,倒也并非无稽之谈。
当年宰相萧何在位不过数年便主动辞官归隐,背后怕是也不简单。”
李世民虽对楚汉之争的内情知之不详,但结合天机公子李长安所透露的消息,再对照九州大陆流传的史料,已然能拼凑出几分真相。
楚汉之争本已尘埃落定,可吕飞将的出现,却悄然扭转了今日九州的局势。
毕竟一位武王大圆满的强者,足以左右一朝兴衰。
而眼下南宋皇朝虽看似平静,这位尚未现身的绝世强者显然还未明确站队。
即便如此,只要他存在一日,南宋皇位便不容外人染指。
此时,魏征轻叹一声,再度启唇:
……
“陛下,还有一点不得不虑——那七百万百姓究竟因何而亡。”
“无论真相如何,史书终会将这笔账记在刘邦头上,坐实一个暴君之名。”
“那些寒门书生最喜评点古今,煽风点火,一旦传开,必成祸端。”
“如今大唐正欲与南汉结盟,此类污名能避则避。”
李世民闻言点头称是,随即说道:
“此事便交由你去办吧。”
“你在士林之中素有声望,若由你出面周旋,文人们尚肯听上几句。
若是朕亲自下旨,反倒容易激起反弹。”
“当今天下风云变幻,九大皇朝唯有联合方有一线生机。”
“而我大唐最合适的盟友,莫过于南汉。
两国实力相当,互补长短。”
“他们出资源养兵,我们出兵力护境。”
“只要此次合作落到实处,不出十年,必可反超大清。”
“眼下大唐虽居中洲繁华之地,实则所得资源最为稀薄。”
“反观大青皇朝,虽诸侯林立、各自为政,整体国力仍冠绝诸国。”
“即便如今局势动荡,那位小皇帝天资卓绝,假以时日,大青必将更进一步。”
“至于大秦皇朝,嬴政终究只是凡躯,纵有延寿丹药,寿数也将近极限。”
“一旦驾崩,朝中再无人能镇住那些手握重兵的老将。”
“白起‘人屠’之名岂是虚传?太子扶苏仁厚有余而魄力不足,仅堪守成。”
“二皇子胡亥虽出身嫡系,却非长子,继位之路注定艰难。”
“若他真登帝位,朝堂必起风波,内乱难平。”
“大明皇朝资源有限,但占据广袤草原,将士剽悍,战力惊人。
幸有青木城牵制,否则中洲早已战火连天。”
“相比之下,大唐并无压倒性优势,唯有借势而行,方可立足。”
魏征向来直言快语,听到此处,立刻接话道:
“陛下莫要忘了——大秦皇帝如今已是天机楼外门执事。”
“既入天机楼,寿命之忧便可暂解。
一枚元寿丹便能续命五十年,何愁短促?”
“依眼下之势,恐怕不到半个甲子,九州格局便会彻底改写。”
“那些隐世数万年的古老势力,势必也会破关而出,争夺这场大运机缘。”
“更何况,嬴政以凡人之身,竟能修至近乎陆地神仙大圆满之境。”
“随着大秦国势日益强盛,他的修为恐怕还会继续攀升——未来突破至武皇境界,也未可知。”
“眼下来看,各皇朝中真正踏入五武皇境界的强者,其实也就寥寥数人罢了。”
“大唐这边只有不良帅一位;大明皇朝倒是出了两位突破者,其中一位必然是被称为‘火老’的大供奉。”
“大周皇朝也有人迈入此境,但据传那人并非他们本朝出身。”
“即便如此,大周仍是九大皇朝里最不容小觑的一方势力。”
“毕竟大周女皇本身已达武王大圆满之境,更持有九州神器榜排名第三的纯青琉璃战甲,战力几乎可比肩半步大天尊。”
“至于北宋皇朝虽无风声传出,可隐于其境内的廉颇前辈,乃是圣武大天尊亲传弟子。”
“手中还掌有圣武一脉传承至宝——武极印,在九州神器榜上位列第六。”
“由此推测,廉颇前辈的实力,恐怕也已触及半步大天尊之境。”
“若真如此,大唐如今的局面,实则颇为被动。”
“更何况大秦皇帝已破解寿元之限,秦帝国势必将再度崛起,国力只会愈发强盛。”
李世民听罢,眉头紧锁,心中烦乱。
他未曾料到,短短时日之间,九州大地竟涌现出如此多绝顶高手。
不过相较混沌未明的局势,九大皇朝毕竟受过天道垂青,在将来的变局中定能占有一席之地。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九州之外的势力,怕是也正暗中窥伺,随时准备出手。
因此,大唐若想在群雄并起中立稳脚跟,就必须拥有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军团。
不良人虽战力非凡,堪比精锐之师,终究不似正规军那般规模庞大、体系完整。
军队才是各大皇朝真正的根基所在。
李世民内心仍在权衡,是否该迈出这一步。
一旦削弱不良人的监察之力,民间秩序难免动荡。
人心难测,贪念如野草,难以根除。
此事他早已与袁天罡商议过,并得到了首肯。
对袁天罡而言,创立不良人本就是为了震慑宵小。
而今他自己已晋升至武皇后期,单凭一人之力,足可镇压大唐境内所有潜在威胁。
但组建军团一事,还需百官支持。
毕竟一支超级军队,不仅耗费巨大,还需大量人力调配。
眼下国库空虚,大唐财政早已捉襟见肘,李世民只能将目光投向朝中重臣。
尤其是魏征——此人虽刚正不阿,却偏偏运气极佳。
如今大唐境内近一半的酒楼,竟都出自魏家名下。
魏征本人并不擅长经商,可他的后辈却极有天赋。
再加上他在朝中的威望,无人敢轻易阻挠魏家生意,一路顺遂无阻。
久而久之,魏征竟成了大唐开国以来最为富庶的宰相。
身为帝王,主动向臣下开口求援,总归有些难为情。
可如今九州风云变幻,若再迟疑不决,恐怕真要被他人甩在身后。
李世民咬了咬牙,不再顾忌颜面,嘴角浮现出一抹温和笑意。
可就是这一笑,让魏征心头一颤,猛地站起身来,声音微抖:
“陛下!若是老臣言语失当,还请您降罪责罚!”
他眼神惶然,话音未落便欲跪拜。
李世民急忙走下龙阶,一把扶住他,语气温和道:
“爱卿何出此言?你说得句句在理,怎会有罪?”
“朕只是听说,你魏家的酒楼……都开到边关去了?”
魏征一听这话,顿时懵了。
他对家中产业向来不过问,子孙行事也从不偏袒,一切皆依律法而行。
此刻皇帝突然提及此事,他顿觉不安,连忙惶恐回应:
“陛下!莫非是我魏氏后人犯下了什么滔天大错?”
“父不教,子之过。
请陛下治我管教不严之罪!”
他只想伏地请罪——功高震主者不得善终的例子太多太多。
虽知当今圣上仁厚,不至于加害忠臣,但他仍不免心惊胆战。
李世民见状也不再绕弯子,轻咳两声,坦然道:
“爱卿不必多虑,魏家子弟并无过错,个个守法奉公。”
“以你的性子,自家孩子若有差池,怕是还没等到朝廷问责,早就被你亲手教训得爬不起来。”
“朕真正想说的是……既然魏家有如此多产业遍布各地,不知能否……”
还没等李世民把话说完,魏征便抢先开了口。
“陛下若是执意要将那些酒楼划归国用,臣这就回去收拾包袱,准备告老还乡。”
“毕竟魏家那些年轻人能有今日成就,多少也沾了臣这把老骨头的光。”
“说白了,也是借着陛下的威望才得以立足……”
话音未落,李世民抬手按了按太阳穴,只觉一阵烦闷袭来。
他看着眼前这位耿直的老臣,心中无奈,忍不住出声打断:
“魏征,朕不是这个意思。”
“你魏家子弟虽确实用了你的名头,可那些都是地方官员趋炎附势所致,不怪他们。”
“而他们能走到今天,靠的是自己打拼,不是靠裙带关系。”
“再说那些酒楼,早已成了魏家的招牌产业。
若朕强行收回,外人会怎么看?”
“岂不是以为朕刻薄寡恩,对功臣下手?你这是要让朕背负忘恩负义的骂名啊!”
其实李世民心里也盘算过这些产业,确实想纳入朝廷调度。
但问题在于——没人会经营。
他那些皇室后辈,个个习文练武还行,经商理财简直是睁眼瞎。
这事还得交给懂行的人。
魏征听了这话,一时怔住,瞪大眼睛望着龙椅上的帝王,心底泛起一丝错愕:
“陛下何时竟如此在意民间风评了?”
“这可不像您往日作风……当年太子也曾这般揣测,结果呢?”
……
这话他只敢在心里嘀咕。
毕竟朝中上下都心知肚明:有些事,提都不能提。
谁都不是**,知道什么该说、什么该藏。
可即便如此,魏征仍觉心头不安,迟疑片刻,低声问道:
“那依陛下之见,究竟如何是好?”
……
李世民听完此言,缓缓起身,从龙座前踱步数步,沉吟片刻后开口道:
“魏征,你的意思是——张良功高震主,最终被秘密除去?”
“若真如此,倒也并非无稽之谈。
当年宰相萧何在位不过数年便主动辞官归隐,背后怕是也不简单。”
李世民虽对楚汉之争的内情知之不详,但结合天机公子李长安所透露的消息,再对照九州大陆流传的史料,已然能拼凑出几分真相。
楚汉之争本已尘埃落定,可吕飞将的出现,却悄然扭转了今日九州的局势。
毕竟一位武王大圆满的强者,足以左右一朝兴衰。
而眼下南宋皇朝虽看似平静,这位尚未现身的绝世强者显然还未明确站队。
即便如此,只要他存在一日,南宋皇位便不容外人染指。
此时,魏征轻叹一声,再度启唇:
……
“陛下,还有一点不得不虑——那七百万百姓究竟因何而亡。”
“无论真相如何,史书终会将这笔账记在刘邦头上,坐实一个暴君之名。”
“那些寒门书生最喜评点古今,煽风点火,一旦传开,必成祸端。”
“如今大唐正欲与南汉结盟,此类污名能避则避。”
李世民闻言点头称是,随即说道:
“此事便交由你去办吧。”
“你在士林之中素有声望,若由你出面周旋,文人们尚肯听上几句。
若是朕亲自下旨,反倒容易激起反弹。”
“当今天下风云变幻,九大皇朝唯有联合方有一线生机。”
“而我大唐最合适的盟友,莫过于南汉。
两国实力相当,互补长短。”
“他们出资源养兵,我们出兵力护境。”
“只要此次合作落到实处,不出十年,必可反超大清。”
“眼下大唐虽居中洲繁华之地,实则所得资源最为稀薄。”
“反观大青皇朝,虽诸侯林立、各自为政,整体国力仍冠绝诸国。”
“即便如今局势动荡,那位小皇帝天资卓绝,假以时日,大青必将更进一步。”
“至于大秦皇朝,嬴政终究只是凡躯,纵有延寿丹药,寿数也将近极限。”
“一旦驾崩,朝中再无人能镇住那些手握重兵的老将。”
“白起‘人屠’之名岂是虚传?太子扶苏仁厚有余而魄力不足,仅堪守成。”
“二皇子胡亥虽出身嫡系,却非长子,继位之路注定艰难。”
“若他真登帝位,朝堂必起风波,内乱难平。”
“大明皇朝资源有限,但占据广袤草原,将士剽悍,战力惊人。
幸有青木城牵制,否则中洲早已战火连天。”
“相比之下,大唐并无压倒性优势,唯有借势而行,方可立足。”
魏征向来直言快语,听到此处,立刻接话道:
“陛下莫要忘了——大秦皇帝如今已是天机楼外门执事。”
“既入天机楼,寿命之忧便可暂解。
一枚元寿丹便能续命五十年,何愁短促?”
“依眼下之势,恐怕不到半个甲子,九州格局便会彻底改写。”
“那些隐世数万年的古老势力,势必也会破关而出,争夺这场大运机缘。”
“更何况,嬴政以凡人之身,竟能修至近乎陆地神仙大圆满之境。”
“随着大秦国势日益强盛,他的修为恐怕还会继续攀升——未来突破至武皇境界,也未可知。”
“眼下来看,各皇朝中真正踏入五武皇境界的强者,其实也就寥寥数人罢了。”
“大唐这边只有不良帅一位;大明皇朝倒是出了两位突破者,其中一位必然是被称为‘火老’的大供奉。”
“大周皇朝也有人迈入此境,但据传那人并非他们本朝出身。”
“即便如此,大周仍是九大皇朝里最不容小觑的一方势力。”
“毕竟大周女皇本身已达武王大圆满之境,更持有九州神器榜排名第三的纯青琉璃战甲,战力几乎可比肩半步大天尊。”
“至于北宋皇朝虽无风声传出,可隐于其境内的廉颇前辈,乃是圣武大天尊亲传弟子。”
“手中还掌有圣武一脉传承至宝——武极印,在九州神器榜上位列第六。”
“由此推测,廉颇前辈的实力,恐怕也已触及半步大天尊之境。”
“若真如此,大唐如今的局面,实则颇为被动。”
“更何况大秦皇帝已破解寿元之限,秦帝国势必将再度崛起,国力只会愈发强盛。”
李世民听罢,眉头紧锁,心中烦乱。
他未曾料到,短短时日之间,九州大地竟涌现出如此多绝顶高手。
不过相较混沌未明的局势,九大皇朝毕竟受过天道垂青,在将来的变局中定能占有一席之地。
而更值得警惕的是,九州之外的势力,怕是也正暗中窥伺,随时准备出手。
因此,大唐若想在群雄并起中立稳脚跟,就必须拥有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军团。
不良人虽战力非凡,堪比精锐之师,终究不似正规军那般规模庞大、体系完整。
军队才是各大皇朝真正的根基所在。
李世民内心仍在权衡,是否该迈出这一步。
一旦削弱不良人的监察之力,民间秩序难免动荡。
人心难测,贪念如野草,难以根除。
此事他早已与袁天罡商议过,并得到了首肯。
对袁天罡而言,创立不良人本就是为了震慑宵小。
而今他自己已晋升至武皇后期,单凭一人之力,足可镇压大唐境内所有潜在威胁。
但组建军团一事,还需百官支持。
毕竟一支超级军队,不仅耗费巨大,还需大量人力调配。
眼下国库空虚,大唐财政早已捉襟见肘,李世民只能将目光投向朝中重臣。
尤其是魏征——此人虽刚正不阿,却偏偏运气极佳。
如今大唐境内近一半的酒楼,竟都出自魏家名下。
魏征本人并不擅长经商,可他的后辈却极有天赋。
再加上他在朝中的威望,无人敢轻易阻挠魏家生意,一路顺遂无阻。
久而久之,魏征竟成了大唐开国以来最为富庶的宰相。
身为帝王,主动向臣下开口求援,总归有些难为情。
可如今九州风云变幻,若再迟疑不决,恐怕真要被他人甩在身后。
李世民咬了咬牙,不再顾忌颜面,嘴角浮现出一抹温和笑意。
可就是这一笑,让魏征心头一颤,猛地站起身来,声音微抖:
“陛下!若是老臣言语失当,还请您降罪责罚!”
他眼神惶然,话音未落便欲跪拜。
李世民急忙走下龙阶,一把扶住他,语气温和道:
“爱卿何出此言?你说得句句在理,怎会有罪?”
“朕只是听说,你魏家的酒楼……都开到边关去了?”
魏征一听这话,顿时懵了。
他对家中产业向来不过问,子孙行事也从不偏袒,一切皆依律法而行。
此刻皇帝突然提及此事,他顿觉不安,连忙惶恐回应:
“陛下!莫非是我魏氏后人犯下了什么滔天大错?”
“父不教,子之过。
请陛下治我管教不严之罪!”
他只想伏地请罪——功高震主者不得善终的例子太多太多。
虽知当今圣上仁厚,不至于加害忠臣,但他仍不免心惊胆战。
李世民见状也不再绕弯子,轻咳两声,坦然道:
“爱卿不必多虑,魏家子弟并无过错,个个守法奉公。”
“以你的性子,自家孩子若有差池,怕是还没等到朝廷问责,早就被你亲手教训得爬不起来。”
“朕真正想说的是……既然魏家有如此多产业遍布各地,不知能否……”
还没等李世民把话说完,魏征便抢先开了口。
“陛下若是执意要将那些酒楼划归国用,臣这就回去收拾包袱,准备告老还乡。”
“毕竟魏家那些年轻人能有今日成就,多少也沾了臣这把老骨头的光。”
“说白了,也是借着陛下的威望才得以立足……”
话音未落,李世民抬手按了按太阳穴,只觉一阵烦闷袭来。
他看着眼前这位耿直的老臣,心中无奈,忍不住出声打断:
“魏征,朕不是这个意思。”
“你魏家子弟虽确实用了你的名头,可那些都是地方官员趋炎附势所致,不怪他们。”
“而他们能走到今天,靠的是自己打拼,不是靠裙带关系。”
“再说那些酒楼,早已成了魏家的招牌产业。
若朕强行收回,外人会怎么看?”
“岂不是以为朕刻薄寡恩,对功臣下手?你这是要让朕背负忘恩负义的骂名啊!”
其实李世民心里也盘算过这些产业,确实想纳入朝廷调度。
但问题在于——没人会经营。
他那些皇室后辈,个个习文练武还行,经商理财简直是睁眼瞎。
这事还得交给懂行的人。
魏征听了这话,一时怔住,瞪大眼睛望着龙椅上的帝王,心底泛起一丝错愕:
“陛下何时竟如此在意民间风评了?”
“这可不像您往日作风……当年太子也曾这般揣测,结果呢?”
……
这话他只敢在心里嘀咕。
毕竟朝中上下都心知肚明:有些事,提都不能提。
谁都不是**,知道什么该说、什么该藏。
可即便如此,魏征仍觉心头不安,迟疑片刻,低声问道:
“那依陛下之见,究竟如何是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