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文昭的死,看似是个无解的难题了。
这案子,是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结了,也能安抚百姓,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可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呢,继续逍遥法外?
朱兴明不甘心,所以他想试试。于是,散出了布告,是以皇帝的名义。
“传朕口谕,刘文昭,狱中畏罪,已尽数招供,攀咬甚多。朕,念及旧情,不忍株连过甚。凡此案牵涉人等,三日内,赴行辕自首陈情者,视其情节,或可网开一面,从轻发落。逾期不报者……夷三族!”
皇帝的口谕,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滚落了一块巨石。山全县上下,刚刚因刘文昭伏法而稍稍松动的神经,瞬间再次绷紧。
那些曾依附于刘文昭的胥吏、衙役、乃至县衙里的书办、师爷,个个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街头巷尾的议论声压得更低,眼神交换间充满了猜疑和恐惧。
刘文昭招了什么?攀咬了谁?
消息如同插上翅膀,飞越山全县低矮的城墙,沿着官道,传到安州府城。
安州府衙后堂,知府李琛正对着满桌精致的淮扬菜肴,却味同嚼蜡。他年约五十,保养得宜,面皮白净,三缕长须修剪得整整齐齐,一身簇新的五品白鹇补子官袍,此刻却像沉重的枷锁压在身上。
他手中捏着一份从山全快马送来的邸报抄本,他的手指微微颤抖,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眼神飘忽不定,时而恐惧,时而挣扎,时而闪过一丝侥幸。
“滑县……亏空……”
他喃喃自语,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又像是念诵一句催命的咒语。他猛地站起身,焦躁地在铺着厚厚波斯地毯的花厅里踱步,华丽的官靴踩在地毯上,无声无息,却仿佛踏在他自己的心尖上。
“老爷……”管家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碗冰镇莲子羹进来,看到李琛失魂落魄的样子,欲言又止。
李琛猛地停步,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更衣!备轿!不……备马!快!即刻去山全!”
山全县衙临时行辕,气氛肃杀。
游击将军周振武按剑侍立堂侧,甲胄鲜明,脸色冷硬。
知府李琛被两名兵士引了进来。他一身素服,未戴官帽,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但脸色却苍白如纸,脚步虚浮,早已没了平日的官威。
一进大堂,便“扑通”一声,直挺挺地跪在冰冷坚硬的青砖地面上。
“罪臣李琛!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他深深叩首,额头紧贴着冰凉的地砖。
“罪臣……罪臣玩忽职守,有负圣恩!罪该万死啊。”李琛抬起头,涕泪横流,声音哽咽,表演得情真意切,“山全粮仓……粮仓之事……罪臣……罪臣并非全然不知!”
朱兴明面无表情,似乎对方说的,是和他毫不相干的一番话
李琛愈发的慌乱,额头汗水涔涔而下:“去岁……去岁冬,罪臣例行巡查山全,曾……曾发觉粮仓储粮似有异常!垛形虽满,却……却无新粮之气!当时便……便质问过刘文昭那狗官!”
李琛的语速加快,仿佛在背诵早已打好的腹稿:“那狗东西巧舌如簧,他痛哭流涕,跪在罪臣面前,指天发誓...”
“跟你如今这般一样?”朱兴明突然打断他。
这让李琛吓得一个哆嗦,朱兴明鼻孔里“哼”了一声:“说下去。”
“”说,说滑县去年遭了蝗灾,仓禀空虚,饿殍遍地!他……他与滑县知县有同窗之谊,不忍见其丢官问斩,更不忍滑县百姓易子而食!便,便自作主张,将山全仓粮‘暂借’与滑县救急!言道待滑县秋税收齐,填补亏空,自当,自当连本带利归还山全!届时粮仓依旧充盈,神鬼不觉……他……他还拿出滑县知县亲笔所书的‘借据’……罪臣……罪臣一时糊涂!念其‘救民水火’之‘义举’,又……又恐此事张扬出去,牵连甚广,有碍官声……便……便信了他的鬼话!酿成今日滔天大祸!罪臣自知罪孽深重,百死莫赎!唯求陛下念在罪臣……念在罪臣也曾为朝廷效命多年,一时糊涂,并非主恶……赐臣……赐臣一个全尸吧——!”
李琛再次重重叩首,额头撞击地砖,发出“咚”的一声闷响,伏在地上,肩膀耸动,哀哀哭泣,一副追悔莫及、只求速死的模样。
堂上一片死寂。只有李琛压抑的啜泣声在回荡。
果然都是老狐狸,字字句句的,李琛都紧扣着自己事出有因不放。
不过他面对的可惜是朱兴明,在刀山学海摸爬滚打,还有在官场上奋斗多年的朱兴明。
朱兴明端坐不动,脸上依旧没有任何表情。他缓缓端起手边的瓷茶碗,揭开盖子,轻轻拨弄着漂浮的几片翠绿的茶叶。
“滑县?”朱兴明的声音终于响起:“去岁蝗灾?仓禀空虚?饿殍遍地?”他轻轻吹了吹茶沫,呷了一口,动作从容不迫。
李琛伏在地上,身体一僵。
朱兴明放下茶碗,发出一声轻微的磕碰声。他抬眼,目光终于落在了李琛那伏低的、微微颤抖的脊背上。那目光,平静无波,却带着洞穿一切的穿透力。
“孟樊超。”朱兴明淡淡唤道。
“臣在。”阴影中的身影应声上前一步。
“去滑县。调取近十年粮册、税赋、灾异、抚恤存档。要原件。”朱兴明的声音依旧平淡,却字字如铁。
“周振武。”
“末将在!”周振武按剑抱拳。
“安州府衙,一应文书、账册、往来公文,即刻查封。”
“遵旨!”周振武与孟樊超同时领命,声音斩钉截铁。
朱兴明终于有兴趣看了一眼李琛:“可是,那刘文昭的供词中,说的并不只是这些。”
皇帝的这番话,让李琛不由得浑身颤抖,难道说皇帝都知道了。
一咬牙,李琛硬着头皮说道:“罪臣所言句句属实,此事,徽王可以为罪臣作证。”
一听到徽王,朱兴明的脸色,终于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而李琛则是心头;‘咯噔’一下:完了,中计了。
刘文昭的死,看似是个无解的难题了。
这案子,是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结了,也能安抚百姓,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可是真正的幕后黑手呢,继续逍遥法外?
朱兴明不甘心,所以他想试试。于是,散出了布告,是以皇帝的名义。
“传朕口谕,刘文昭,狱中畏罪,已尽数招供,攀咬甚多。朕,念及旧情,不忍株连过甚。凡此案牵涉人等,三日内,赴行辕自首陈情者,视其情节,或可网开一面,从轻发落。逾期不报者……夷三族!”
皇帝的口谕,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滚落了一块巨石。山全县上下,刚刚因刘文昭伏法而稍稍松动的神经,瞬间再次绷紧。
那些曾依附于刘文昭的胥吏、衙役、乃至县衙里的书办、师爷,个个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街头巷尾的议论声压得更低,眼神交换间充满了猜疑和恐惧。
刘文昭招了什么?攀咬了谁?
消息如同插上翅膀,飞越山全县低矮的城墙,沿着官道,传到安州府城。
安州府衙后堂,知府李琛正对着满桌精致的淮扬菜肴,却味同嚼蜡。他年约五十,保养得宜,面皮白净,三缕长须修剪得整整齐齐,一身簇新的五品白鹇补子官袍,此刻却像沉重的枷锁压在身上。
他手中捏着一份从山全快马送来的邸报抄本,他的手指微微颤抖,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眼神飘忽不定,时而恐惧,时而挣扎,时而闪过一丝侥幸。
“滑县……亏空……”
他喃喃自语,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又像是念诵一句催命的咒语。他猛地站起身,焦躁地在铺着厚厚波斯地毯的花厅里踱步,华丽的官靴踩在地毯上,无声无息,却仿佛踏在他自己的心尖上。
“老爷……”管家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碗冰镇莲子羹进来,看到李琛失魂落魄的样子,欲言又止。
李琛猛地停步,眼中闪过一丝决绝:“更衣!备轿!不……备马!快!即刻去山全!”
山全县衙临时行辕,气氛肃杀。
游击将军周振武按剑侍立堂侧,甲胄鲜明,脸色冷硬。
知府李琛被两名兵士引了进来。他一身素服,未戴官帽,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但脸色却苍白如纸,脚步虚浮,早已没了平日的官威。
一进大堂,便“扑通”一声,直挺挺地跪在冰冷坚硬的青砖地面上。
“罪臣李琛!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他深深叩首,额头紧贴着冰凉的地砖。
“罪臣……罪臣玩忽职守,有负圣恩!罪该万死啊。”李琛抬起头,涕泪横流,声音哽咽,表演得情真意切,“山全粮仓……粮仓之事……罪臣……罪臣并非全然不知!”
朱兴明面无表情,似乎对方说的,是和他毫不相干的一番话
李琛愈发的慌乱,额头汗水涔涔而下:“去岁……去岁冬,罪臣例行巡查山全,曾……曾发觉粮仓储粮似有异常!垛形虽满,却……却无新粮之气!当时便……便质问过刘文昭那狗官!”
李琛的语速加快,仿佛在背诵早已打好的腹稿:“那狗东西巧舌如簧,他痛哭流涕,跪在罪臣面前,指天发誓...”
“跟你如今这般一样?”朱兴明突然打断他。
这让李琛吓得一个哆嗦,朱兴明鼻孔里“哼”了一声:“说下去。”
“”说,说滑县去年遭了蝗灾,仓禀空虚,饿殍遍地!他……他与滑县知县有同窗之谊,不忍见其丢官问斩,更不忍滑县百姓易子而食!便,便自作主张,将山全仓粮‘暂借’与滑县救急!言道待滑县秋税收齐,填补亏空,自当,自当连本带利归还山全!届时粮仓依旧充盈,神鬼不觉……他……他还拿出滑县知县亲笔所书的‘借据’……罪臣……罪臣一时糊涂!念其‘救民水火’之‘义举’,又……又恐此事张扬出去,牵连甚广,有碍官声……便……便信了他的鬼话!酿成今日滔天大祸!罪臣自知罪孽深重,百死莫赎!唯求陛下念在罪臣……念在罪臣也曾为朝廷效命多年,一时糊涂,并非主恶……赐臣……赐臣一个全尸吧——!”
李琛再次重重叩首,额头撞击地砖,发出“咚”的一声闷响,伏在地上,肩膀耸动,哀哀哭泣,一副追悔莫及、只求速死的模样。
堂上一片死寂。只有李琛压抑的啜泣声在回荡。
果然都是老狐狸,字字句句的,李琛都紧扣着自己事出有因不放。
不过他面对的可惜是朱兴明,在刀山学海摸爬滚打,还有在官场上奋斗多年的朱兴明。
朱兴明端坐不动,脸上依旧没有任何表情。他缓缓端起手边的瓷茶碗,揭开盖子,轻轻拨弄着漂浮的几片翠绿的茶叶。
“滑县?”朱兴明的声音终于响起:“去岁蝗灾?仓禀空虚?饿殍遍地?”他轻轻吹了吹茶沫,呷了一口,动作从容不迫。
李琛伏在地上,身体一僵。
朱兴明放下茶碗,发出一声轻微的磕碰声。他抬眼,目光终于落在了李琛那伏低的、微微颤抖的脊背上。那目光,平静无波,却带着洞穿一切的穿透力。
“孟樊超。”朱兴明淡淡唤道。
“臣在。”阴影中的身影应声上前一步。
“去滑县。调取近十年粮册、税赋、灾异、抚恤存档。要原件。”朱兴明的声音依旧平淡,却字字如铁。
“周振武。”
“末将在!”周振武按剑抱拳。
“安州府衙,一应文书、账册、往来公文,即刻查封。”
“遵旨!”周振武与孟樊超同时领命,声音斩钉截铁。
朱兴明终于有兴趣看了一眼李琛:“可是,那刘文昭的供词中,说的并不只是这些。”
皇帝的这番话,让李琛不由得浑身颤抖,难道说皇帝都知道了。
一咬牙,李琛硬着头皮说道:“罪臣所言句句属实,此事,徽王可以为罪臣作证。”
一听到徽王,朱兴明的脸色,终于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而李琛则是心头;‘咯噔’一下:完了,中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