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对郑牧越发的钦佩了。
虽说趁机诓骗郑浑是鲁肃提出来的,但鲁肃想的也只是借郑浑去迷惑袁术及其麾下武将的判断。
郑牧却能用“天子东归”来诓骗,更是提前准备了给孙策的书信、给刘表的书信等等。
而看这些书简的笔迹,不是昨日现写的,而是郑牧早就准备好的。
这意味着,即便没有郑浑来,郑牧也是准备将这些信送出去的,甚至于,郑牧还提前伪造了刘繇的来信,也不知道是为了诓骗谁。
“郑相的诡诈之术,令人匪夷所思啊。”鲁肃暗暗惊叹。
郑牧将书简划拉到旁边,将署桌上的地图显现出来:“子敬久居东城,对东城的山川地势想必很是熟悉。这是牧近日根据探子绘制的地图整理而成的东城山川地形图。你且来看看这其中是否有疏漏。”
鲁肃遂近前审视。
这一审视,鲁肃就明白了,郑牧口中的山川地形图,是专门针对能用兵的地形而绘制。
凭借记忆,鲁肃在地图上来回打量后,又指向了地图的几处:“如今秋高风大,这几处多有枯萎的杂草,非常适合用火攻。”
“火攻——”郑牧起身提笔,进行了标注:“袁术麾下有能将,善火攻的地方也极容易被识破。想用火攻却是不容易。”
鲁肃笑道:“可若在黄昏之时,引敌人入这几处,纵然被识破了地势,也来不及逃窜。”
郑牧却是轻轻摇头:“对付乌合之众,火攻的确能出奇效;但若对方亦是对火攻之法有研究的,效果就不明显了。”
“虽说我等可在上风口放火烧草、亦可在其退路埋伏精锐伏兵,然而要破火攻却也不难;若是对方谨慎,在发现火起的时候,就先行在下风口焚烧出一片黑地,退入黑地中列阵。火攻也就不奏效了。”
鲁肃微微蹙眉,寻思了一阵:“若我等在上风口和下风口同时放火,又抢先占了黑地,那敌人被烟雾覆盖,必然会败。”
郑牧没有再反驳鲁肃的战术,而是指了指剑柄:“若遇上这种绝境,就得看敌将能否让士卒不会因此而惊慌失措。若能让士卒不惊慌失措,以强弩护卫左右,即便遇上伏兵也能从容退出烟雾之地。”
“子敬,不要小觑了你的对手啊!”
鲁肃凛然。
火攻之法,是鲁肃自兵书战策上看到的。
而郑牧的话,则是在告诉鲁肃一个道理:你看了兵书战策,敌将也看了兵书战策,你知道这里容易用火攻,敌将也知道这里容易被火攻,那么谁能赢谁能输就得看双方将领谁更谨慎更周全谁又更善于统御将士。
“肃受教!”
阴陵。
孙策率兵马一路走水道而行先至寿春,六日时间急行千里,在寿春稍作休憩后,又来到阴陵。
“孙郎,你来得可真快!”桥蕤惊讶的看着一路风尘而来的孙策,惊叹不已。
桥蕤就是皖县的豪强,深知皖县到寿春就是千里路,而寿春到阴陵又是两百余里,然而孙策仅仅八日时间就抵达了阴陵!
“兵贵神速,早一日抵达,就能早一日拿下东城!”孙策面部坚毅,常年的军旅让孙策显得比同龄人更老成:“更何况,对手可是阿瑜盛赞过的荥阳郑子武,又岂能懈怠行军,让其在东城充分准备?”
孙策遂向桥蕤引荐周瑜,桥蕤连忙回礼:“舒县周郎之名,桥某也早有耳闻,果如传闻中一般英姿不凡。”
在庐江,周瑜的名气比孙策大多了。
庐江周氏,亦是三公之家,名门望族。
周瑜同孙策一般,虽然都是未及冠的年龄,但看起来远比同龄人更老成:“桥将军,瑜冒昧,想听听你是如何败走东城的。”
若是寻常将领,必然是不肯说出败走的细节的。
但桥蕤如今被任命为孙策的副将,需要助孙策夺回东城来获得袁术的器重,于是将东城战败前后诸事,详细的给孙策和周瑜说了一遍。
“果然出传闻中一样,郑牧极其擅长孙子兵法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核心本意,在襄贲城退曹如此,如今夺取高山、淮陵和东城三县,亦是如此。”周瑜的眼神逐渐凝重。
孙策则是抱着头盔坐在一侧,对于桥蕤的陈述孙策是一大半都未听进去。
有周瑜在,孙策是一点都不想动脑子。
反正不论如何动脑子,孙策都不可能比周瑜想得更深远。
“阿瑜,这场仗,你来指挥,为兄就听你调遣了!”孙策摩拳擦掌:“但不要让郑牧陷入必死绝境,若能将之生擒,纳入麾下,他日定可助我成事。”
桥蕤听到孙策的豪言壮语,不由眼皮一跳。
将郑牧生擒纳入麾下?
疯了吧!
“孙郎,郑牧不是屈居人下之人,而且用兵诡诈多变,能杀则杀,不可疏忽大意,否则很可能败的就是我们。而且桥某听闻,郑牧在徐州争夺徐州牧失败,与现任的徐州牧刘备不和。”桥蕤连忙提醒道。
孙策顿感遗憾:“不愿屈居人下啊!那,能结为兄弟吗?”
桥蕤看向孙策的眼神,多了一丝怪异。
这真的是江东猛虎孙坚的儿子?
周瑜闻言大笑:“兄长,你若跟郑牧结为兄弟,得称呼郑牧为兄。若你真有这想法,这一仗就别打了,我们直接率军向郑牧投降吧。”
孙策一愣,猛然醒悟过来,连连摇头:“那可不行!为兄大业未立,岂能认郑牧为兄。哎,差点忘记了,为兄还未及冠啊!”
桥蕤顿感头疼,忽然间对争夺东城没了信心。
在桥蕤因为孙策的言行举止而忧心的时候,周瑜已经有了布计:“郑牧精通兵法,若见我等再夺东城,必然不会在东城死守。”
“这一路来,瑜对东城外的地形也多有研究。”周瑜将褶皱的羊皮地图摊开,在东城外的山峦处以手画了个圈:“这里是阴陵通往东城的必经之路,瑜料郑牧必然会选择此处作为战场。如今正直深秋,草木枯萎,若以火攻破敌,最是容易。”
桥蕤蹙眉沉思:“桥某也认为郑牧不会在东城死守,必定会出城寻找战机。然而郑牧用兵诡诈,我等都能料到此地容易用火攻了,郑牧又岂会走寻常之理?”
周瑜笃信而笑:“因为火攻是最简单直接的破敌方式,而郑牧也不能确定我等能识破火攻之计,所以瑜料定郑牧肯定会在此地用火攻试探。”
“但这火攻必然不会是郑牧的的唯一手段,可若我等连火攻都识不破,那么郑牧也就不需要用火攻之外的手段了。”
“桥将军,若你是郑牧,除了在这里部署火攻外,还会有其他的部署吗?”
桥蕤仔细想了想地形,道:“这段路不是绝地!只要行军谨慎,面对火攻将士虽然会惊慌,但也是可以从容而退的。”
“故而在火攻之外,还得部署兵马绕我等后方拦截,或是乘机奇袭,夺取我军的辎重粮草。”
“但郑牧是拦截还是夺取我军辎重粮草,桥某就难以断定了。”
周瑜将地图收起,贴身藏在怀中:“要断定郑牧是拦截还是抢夺辎重粮草也不难。徐州连遭曹操两次兵害,瑜自徐州返回,沿途走访,发现徐州的琅琊、东海和彭城,大部分的耕田都被曹操给破坏了。”
“虽说下邳和广陵的耕田未遭到破坏,但可以预见的是,徐州缺粮!即便要恢复农耕,也得到明年的秋收才能得到新的粮食补充。”
“如桥将军所言,郑牧跟刘备如今不和,那么除非郑牧向刘备低头,否则郑牧的粮草就无法得到补给。”
“郑牧这次抢占高山、淮陵和东城,又有北上沛国夺回虹县和龙亢之心,其核心目的必然是为了夺取各县府库的钱粮用于养军,至于驻守东城提防左将军,瑜认为这是次要的!”
“因此,郑牧若选择出城而不是守城,定然伺机会抢夺我军辎重粮草。”
“兵法有云: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又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便是此理!”
“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和“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皆是出自孙子兵法的作战篇。
其意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会重复的从本国征兵,粮草也不会反复的从国内补给,消耗都是从敌国获取,粮草也是从敌国补给,如此一来兵**吃穿度用都是足够的。
而让国家陷入贫困就是因为大军远征,大军远征会消耗国内的物资,百姓就会因此而陷入贫困。一旦军需过多,百姓就只能花高价去购买这些物资,如此一来百姓就会财力枯竭,而百姓财力枯竭,国家的赋税就会告急。
周瑜基于徐州的形势,判断出郑牧缺粮,又根据郑牧缺粮来判断郑牧会采取的作战风格,只要猜到了郑牧会采取的作战风格,就能因此而针对郑牧用计。
桥蕤见周瑜寥寥数言,就已经料算出了郑牧的会出城作战抢夺辎重粮草,内心不由惊叹不已:尚未及冠的年龄,就将兵法理解到如此程度,还能因此而判断出对手的作战风格,不愧是庐江周氏子啊!
桥蕤忽然觉得,自己似乎除了年龄大一些,比起这些后起之秀而言,几乎没什么优势了。
论武比不过,论谋也比不过。
但很快,桥蕤又多了几分惬意:有周郎料敌,或能击败那郑牧!
想到这里,桥蕤又道:“周郎料敌之能,桥某佩服。但还有一事,桥某刚才忘记说了。”
周瑜并未因为桥蕤的佩服就沾沾自喜,见桥蕤提到遗漏之处,遂问道:“兵战成败,往往会因为细节而不同,桥将军请说。”
桥蕤语气多了几分凝重:“郑牧麾下有一将,名为典韦。此人力大如牛,善使一双铁戟,所率步卒令行禁止,颇有法度。虽说桥某第一次败阵,是因为漏算了郑牧的骑兵,但那典韦却是以最凶狠的方式破了桥某的中军!”
“其勇力,堪比古之恶来!”
周瑜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向了一旁的孙策。
任何的兵法运用都是要跟精兵悍将配合的,将士越是骁勇这兵法的效果就越强!
“恶来之勇吗?”孙策兴奋起来了:“方才听阿瑜的分析,还以为这一战不需要策的勇力来破阵了。既然对方有恶来之勇,那此人就交给策了!”
而在孙策右侧,一直沉默的程普忽然开口:“少将军,为将者岂能亲身犯险?老将军便是因为轻敌冒进中了黄祖的埋伏,不可疏忽大意!”
黄盖和韩当亦是恶狠狠的看向桥蕤,似乎是在责怪桥蕤在孙策面前提及“恶来之勇”四个字。
孙策的眼中闪过一丝愤恨:“他日必将亲提兵马,斩杀黄祖!诸位放心,有阿瑜在,策又岂会轻敌冒进?阿瑜说怎么打,策就怎么打。”
对于周瑜,孙策有绝对的信任。
听到孙策这话,周瑜心中泛起一阵欣慰:“诸位将军放心,瑜不会让兄长陷入危险之境的。瑜曾闻有田忌赛马故事,以下驷对上驷,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暗合兵法。”
“那典韦虽然有恶来之勇,但此战的目的不是为了击败典韦,而是为了击败郑牧。”
“这等勇力之将,可趁其不备,以计斩杀!”
孙策听了周瑜的安排,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将到了喉咙间的话给压了下去,只是给了周瑜一个眼神。
周瑜有些无奈。
孙策的想法,周瑜自然是知道的,但周瑜不可能在明知道典韦有恶来之勇后还让孙策去对付典韦。
孙策麾下任何武将都可以去对阵典韦,但唯独孙策不行!
桥蕤看着意气风发的孙策和周瑜,心底也泛起了战意。
“此战,定要报东城战败之仇!”
虽说趁机诓骗郑浑是鲁肃提出来的,但鲁肃想的也只是借郑浑去迷惑袁术及其麾下武将的判断。
郑牧却能用“天子东归”来诓骗,更是提前准备了给孙策的书信、给刘表的书信等等。
而看这些书简的笔迹,不是昨日现写的,而是郑牧早就准备好的。
这意味着,即便没有郑浑来,郑牧也是准备将这些信送出去的,甚至于,郑牧还提前伪造了刘繇的来信,也不知道是为了诓骗谁。
“郑相的诡诈之术,令人匪夷所思啊。”鲁肃暗暗惊叹。
郑牧将书简划拉到旁边,将署桌上的地图显现出来:“子敬久居东城,对东城的山川地势想必很是熟悉。这是牧近日根据探子绘制的地图整理而成的东城山川地形图。你且来看看这其中是否有疏漏。”
鲁肃遂近前审视。
这一审视,鲁肃就明白了,郑牧口中的山川地形图,是专门针对能用兵的地形而绘制。
凭借记忆,鲁肃在地图上来回打量后,又指向了地图的几处:“如今秋高风大,这几处多有枯萎的杂草,非常适合用火攻。”
“火攻——”郑牧起身提笔,进行了标注:“袁术麾下有能将,善火攻的地方也极容易被识破。想用火攻却是不容易。”
鲁肃笑道:“可若在黄昏之时,引敌人入这几处,纵然被识破了地势,也来不及逃窜。”
郑牧却是轻轻摇头:“对付乌合之众,火攻的确能出奇效;但若对方亦是对火攻之法有研究的,效果就不明显了。”
“虽说我等可在上风口放火烧草、亦可在其退路埋伏精锐伏兵,然而要破火攻却也不难;若是对方谨慎,在发现火起的时候,就先行在下风口焚烧出一片黑地,退入黑地中列阵。火攻也就不奏效了。”
鲁肃微微蹙眉,寻思了一阵:“若我等在上风口和下风口同时放火,又抢先占了黑地,那敌人被烟雾覆盖,必然会败。”
郑牧没有再反驳鲁肃的战术,而是指了指剑柄:“若遇上这种绝境,就得看敌将能否让士卒不会因此而惊慌失措。若能让士卒不惊慌失措,以强弩护卫左右,即便遇上伏兵也能从容退出烟雾之地。”
“子敬,不要小觑了你的对手啊!”
鲁肃凛然。
火攻之法,是鲁肃自兵书战策上看到的。
而郑牧的话,则是在告诉鲁肃一个道理:你看了兵书战策,敌将也看了兵书战策,你知道这里容易用火攻,敌将也知道这里容易被火攻,那么谁能赢谁能输就得看双方将领谁更谨慎更周全谁又更善于统御将士。
“肃受教!”
阴陵。
孙策率兵马一路走水道而行先至寿春,六日时间急行千里,在寿春稍作休憩后,又来到阴陵。
“孙郎,你来得可真快!”桥蕤惊讶的看着一路风尘而来的孙策,惊叹不已。
桥蕤就是皖县的豪强,深知皖县到寿春就是千里路,而寿春到阴陵又是两百余里,然而孙策仅仅八日时间就抵达了阴陵!
“兵贵神速,早一日抵达,就能早一日拿下东城!”孙策面部坚毅,常年的军旅让孙策显得比同龄人更老成:“更何况,对手可是阿瑜盛赞过的荥阳郑子武,又岂能懈怠行军,让其在东城充分准备?”
孙策遂向桥蕤引荐周瑜,桥蕤连忙回礼:“舒县周郎之名,桥某也早有耳闻,果如传闻中一般英姿不凡。”
在庐江,周瑜的名气比孙策大多了。
庐江周氏,亦是三公之家,名门望族。
周瑜同孙策一般,虽然都是未及冠的年龄,但看起来远比同龄人更老成:“桥将军,瑜冒昧,想听听你是如何败走东城的。”
若是寻常将领,必然是不肯说出败走的细节的。
但桥蕤如今被任命为孙策的副将,需要助孙策夺回东城来获得袁术的器重,于是将东城战败前后诸事,详细的给孙策和周瑜说了一遍。
“果然出传闻中一样,郑牧极其擅长孙子兵法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核心本意,在襄贲城退曹如此,如今夺取高山、淮陵和东城三县,亦是如此。”周瑜的眼神逐渐凝重。
孙策则是抱着头盔坐在一侧,对于桥蕤的陈述孙策是一大半都未听进去。
有周瑜在,孙策是一点都不想动脑子。
反正不论如何动脑子,孙策都不可能比周瑜想得更深远。
“阿瑜,这场仗,你来指挥,为兄就听你调遣了!”孙策摩拳擦掌:“但不要让郑牧陷入必死绝境,若能将之生擒,纳入麾下,他日定可助我成事。”
桥蕤听到孙策的豪言壮语,不由眼皮一跳。
将郑牧生擒纳入麾下?
疯了吧!
“孙郎,郑牧不是屈居人下之人,而且用兵诡诈多变,能杀则杀,不可疏忽大意,否则很可能败的就是我们。而且桥某听闻,郑牧在徐州争夺徐州牧失败,与现任的徐州牧刘备不和。”桥蕤连忙提醒道。
孙策顿感遗憾:“不愿屈居人下啊!那,能结为兄弟吗?”
桥蕤看向孙策的眼神,多了一丝怪异。
这真的是江东猛虎孙坚的儿子?
周瑜闻言大笑:“兄长,你若跟郑牧结为兄弟,得称呼郑牧为兄。若你真有这想法,这一仗就别打了,我们直接率军向郑牧投降吧。”
孙策一愣,猛然醒悟过来,连连摇头:“那可不行!为兄大业未立,岂能认郑牧为兄。哎,差点忘记了,为兄还未及冠啊!”
桥蕤顿感头疼,忽然间对争夺东城没了信心。
在桥蕤因为孙策的言行举止而忧心的时候,周瑜已经有了布计:“郑牧精通兵法,若见我等再夺东城,必然不会在东城死守。”
“这一路来,瑜对东城外的地形也多有研究。”周瑜将褶皱的羊皮地图摊开,在东城外的山峦处以手画了个圈:“这里是阴陵通往东城的必经之路,瑜料郑牧必然会选择此处作为战场。如今正直深秋,草木枯萎,若以火攻破敌,最是容易。”
桥蕤蹙眉沉思:“桥某也认为郑牧不会在东城死守,必定会出城寻找战机。然而郑牧用兵诡诈,我等都能料到此地容易用火攻了,郑牧又岂会走寻常之理?”
周瑜笃信而笑:“因为火攻是最简单直接的破敌方式,而郑牧也不能确定我等能识破火攻之计,所以瑜料定郑牧肯定会在此地用火攻试探。”
“但这火攻必然不会是郑牧的的唯一手段,可若我等连火攻都识不破,那么郑牧也就不需要用火攻之外的手段了。”
“桥将军,若你是郑牧,除了在这里部署火攻外,还会有其他的部署吗?”
桥蕤仔细想了想地形,道:“这段路不是绝地!只要行军谨慎,面对火攻将士虽然会惊慌,但也是可以从容而退的。”
“故而在火攻之外,还得部署兵马绕我等后方拦截,或是乘机奇袭,夺取我军的辎重粮草。”
“但郑牧是拦截还是夺取我军辎重粮草,桥某就难以断定了。”
周瑜将地图收起,贴身藏在怀中:“要断定郑牧是拦截还是抢夺辎重粮草也不难。徐州连遭曹操两次兵害,瑜自徐州返回,沿途走访,发现徐州的琅琊、东海和彭城,大部分的耕田都被曹操给破坏了。”
“虽说下邳和广陵的耕田未遭到破坏,但可以预见的是,徐州缺粮!即便要恢复农耕,也得到明年的秋收才能得到新的粮食补充。”
“如桥将军所言,郑牧跟刘备如今不和,那么除非郑牧向刘备低头,否则郑牧的粮草就无法得到补给。”
“郑牧这次抢占高山、淮陵和东城,又有北上沛国夺回虹县和龙亢之心,其核心目的必然是为了夺取各县府库的钱粮用于养军,至于驻守东城提防左将军,瑜认为这是次要的!”
“因此,郑牧若选择出城而不是守城,定然伺机会抢夺我军辎重粮草。”
“兵法有云: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又云: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便是此理!”
“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和“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皆是出自孙子兵法的作战篇。
其意为,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不会重复的从本国征兵,粮草也不会反复的从国内补给,消耗都是从敌国获取,粮草也是从敌国补给,如此一来兵**吃穿度用都是足够的。
而让国家陷入贫困就是因为大军远征,大军远征会消耗国内的物资,百姓就会因此而陷入贫困。一旦军需过多,百姓就只能花高价去购买这些物资,如此一来百姓就会财力枯竭,而百姓财力枯竭,国家的赋税就会告急。
周瑜基于徐州的形势,判断出郑牧缺粮,又根据郑牧缺粮来判断郑牧会采取的作战风格,只要猜到了郑牧会采取的作战风格,就能因此而针对郑牧用计。
桥蕤见周瑜寥寥数言,就已经料算出了郑牧的会出城作战抢夺辎重粮草,内心不由惊叹不已:尚未及冠的年龄,就将兵法理解到如此程度,还能因此而判断出对手的作战风格,不愧是庐江周氏子啊!
桥蕤忽然觉得,自己似乎除了年龄大一些,比起这些后起之秀而言,几乎没什么优势了。
论武比不过,论谋也比不过。
但很快,桥蕤又多了几分惬意:有周郎料敌,或能击败那郑牧!
想到这里,桥蕤又道:“周郎料敌之能,桥某佩服。但还有一事,桥某刚才忘记说了。”
周瑜并未因为桥蕤的佩服就沾沾自喜,见桥蕤提到遗漏之处,遂问道:“兵战成败,往往会因为细节而不同,桥将军请说。”
桥蕤语气多了几分凝重:“郑牧麾下有一将,名为典韦。此人力大如牛,善使一双铁戟,所率步卒令行禁止,颇有法度。虽说桥某第一次败阵,是因为漏算了郑牧的骑兵,但那典韦却是以最凶狠的方式破了桥某的中军!”
“其勇力,堪比古之恶来!”
周瑜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向了一旁的孙策。
任何的兵法运用都是要跟精兵悍将配合的,将士越是骁勇这兵法的效果就越强!
“恶来之勇吗?”孙策兴奋起来了:“方才听阿瑜的分析,还以为这一战不需要策的勇力来破阵了。既然对方有恶来之勇,那此人就交给策了!”
而在孙策右侧,一直沉默的程普忽然开口:“少将军,为将者岂能亲身犯险?老将军便是因为轻敌冒进中了黄祖的埋伏,不可疏忽大意!”
黄盖和韩当亦是恶狠狠的看向桥蕤,似乎是在责怪桥蕤在孙策面前提及“恶来之勇”四个字。
孙策的眼中闪过一丝愤恨:“他日必将亲提兵马,斩杀黄祖!诸位放心,有阿瑜在,策又岂会轻敌冒进?阿瑜说怎么打,策就怎么打。”
对于周瑜,孙策有绝对的信任。
听到孙策这话,周瑜心中泛起一阵欣慰:“诸位将军放心,瑜不会让兄长陷入危险之境的。瑜曾闻有田忌赛马故事,以下驷对上驷,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暗合兵法。”
“那典韦虽然有恶来之勇,但此战的目的不是为了击败典韦,而是为了击败郑牧。”
“这等勇力之将,可趁其不备,以计斩杀!”
孙策听了周瑜的安排,欲言又止,最终还是将到了喉咙间的话给压了下去,只是给了周瑜一个眼神。
周瑜有些无奈。
孙策的想法,周瑜自然是知道的,但周瑜不可能在明知道典韦有恶来之勇后还让孙策去对付典韦。
孙策麾下任何武将都可以去对阵典韦,但唯独孙策不行!
桥蕤看着意气风发的孙策和周瑜,心底也泛起了战意。
“此战,定要报东城战败之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