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的老婆是徐慧珍 第611章

小说:四合院:我的老婆是徐慧珍 作者:黄宾 更新时间:2025-06-02 08:14:01 源网站:2k小说网
  ();

  林婉婷此时正眉头紧蹙,

  满心都是家中产业面临的困境,

  那些棘手的难题如乱麻般缠绕在她心头,

  令她对周遭的一切浑然不觉。

  冷不丁地,何雨柱这突如其来的一问,

  恰似一道惊雷在她耳边炸响,

  硬生生地将她拉回了现实世界。

  她身形猛地一僵,

  原本放空的眼神瞬间聚焦,

  脸上闪过一丝茫然,

  先是愣了一下,像是还没反应过来这问题从何而来。

  随即,她快速眨了眨那双灵动的眼睛,长长的睫毛扑闪扑闪,

  好似要用这微小的动作驱散脑海中的纷乱。

  在短暂的停顿后,

  她微微叹了口气,轻声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正好 1万亩。”

  话落,

  她的眼神再度黯淡下去,

  嘴角也微微下垂,

  整个人又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仿佛那 1万亩地不是产业,而是沉甸甸的负担,压得她有些喘不过气来。

  此刻,林婉婷的心像一只慌乱的小鹿,怦怦直跳。

  她的脑海中走马灯似的,不断放映着即将见到师傅和师兄时的种种画面。

  或是师傅严肃的训戒,

  或是师兄调侃的笑容,

  每一种预想都像一只无形的手,将她的心揪得愈发紧实,

  眉头也在不知不觉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

  林婉婷与何雨柱肩并肩,

  步调一致地沿着那蜿蜒曲折、宛如丝带般的乡间小道缓缓踱步。

  微风轻柔地拂过,恰似温婉女子的温柔**,

  裹挟着丝丝缕缕田野独有的馥郁芬芳。

  那股清新的香气钻进鼻腔,直叫人身心瞬间被愉悦填满,

  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微风一并卷走。

  走着走着,

  林婉婷像是被一根无形的丝线猛然拽住,突兀地停下了脚步。

  她缓缓伸出修长且白皙的手指,

  那手指仿若羊脂玉雕琢而成,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她姿态优雅地指向路边那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甘蔗林,

  这片甘蔗林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中泛起层层绿浪。

  此时,她的眼中满是藏不住的自豪,

  那神情,仿佛正介绍着自家最为珍贵、无可替代的稀世珍宝。

  “瞧见这片甘蔗林没?

  这些可都是香江怡和洋行的产业。

  你可千万别小瞧了,

  这片甘蔗林总计占据了 6万亩广袤土地呢!

  这般宏大的规模,莫说是在这周边地区,

  哪怕放至更广阔的范围去衡量,

  那也是当之无愧、首屈一指的存在。

  在这 6万亩土地上,甘蔗密密麻麻地生长着,棵棵粗壮挺拔,

  它们不仅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更是怡和洋行财富的象征。”

  她抬手轻轻捋了捋被江风肆意吹乱的发丝,

  目光望向那片广袤无垠、随风摇曳的甘蔗林,

  眼神里透着岁月沉淀的熟稔与感慨,缓缓说道:

  “你仔细瞧瞧,这片望不到尽头的甘蔗林,那可是财富的摇篮。

  每年产出的蔗糖,数量堪称惊人。

  你看那些甘蔗,粗壮挺拔,像是训练有素的士兵,整齐排列。

  砍下之后,工人们手脚麻利,迅速将它们运往工坊。

  工坊里,一道道精细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洗蔗、压榨、澄清、结晶……

  不多时,甘蔗就变成了一袋袋晶莹剔透的蔗糖。

  紧接着,码头上一艘艘商船依次排开,

  满载着这些蔗糖,浩浩荡荡地运往香江。

  香江,那可是闻名遐迩的繁华之地,

  街头巷尾人潮如织,车水马龙的喧嚣从未停歇。

  当地人消费能力强劲,对各类商品的需求就像永不干涸的泉眼,源源不断。

  咱们这儿产出的蔗糖,品质优良,口感清甜,

  在香江市场上向来供不应求,总能卖出相当不错的价钱。”

  “这还有怡和洋行的?”

  何雨柱听闻,脸上瞬间闪过极为惊讶的神情,

  双眼瞪得如同铜铃一般,满是不可置信之色。

  他的嘴巴也不自觉地微微张开,半晌都未能合拢。

  在他长久以来的认知里,

  怡和洋行在商业领域如同神话般的存在,是能呼风唤雨的大财团。

  其业务版图横跨海内外,

  从繁华都市的高楼大厦,到远洋航行的巨型商船,影响力无处不在。

  他本以为那些国际化的大都市才是怡和洋行施展拳脚的舞台,

  可万万没想到,在这偏远得近乎被遗忘的乡下,

  怡和洋行竟也悄无声息地布局,拥有如此大规模的产业,

  着实令他感到震惊不已。

  林婉婷微微皱起眉头,

  那眉头恰似春日里被微风轻拂而泛起涟漪的湖面。

  她纤细的手指下意识地轻轻敲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

  仿佛是在为脑海中的思绪打着节拍。

  歪着头的她,神情专注,眼神中透着思索的光芒,

  像是要把脑海里纷繁复杂的思绪理顺。

  她认真思索了片刻,

  那片刻仿佛被无限拉长,周遭的时间都为之停滞。

  才缓缓说道:

  “是啊,这片甘蔗林被他们收入囊中都有几十年了。

  起初,这片林地只是一片普通的荒地,

  杂草肆意丛生,杂乱得毫无章法,满目皆是荒芜之景。

  但这么多年过去,他们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组建了专业的管理团队。

  从土壤改良,一点点地分析土壤成分,添加合适的肥料,

  让贫瘠的土地逐渐变得肥沃;

  到甘蔗品种筛选,从众多品种中挑选出最适宜本地生长、含糖量最高的品种;

  再到灌溉系统铺设,精心规划管道走向,

  确保每一株甘蔗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

  还有病虫害防治,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与手段,

  将病虫害的威胁降到最低,

  每一个环节都把控得极为精准,不容一丝差错。

  同时,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

  把传统种植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甘蔗的生长状况,

  借助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

  还打通了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

  种植出的甘蔗能迅速被运往加工厂,

  加工成各类优质产品,

  再通过成熟的销售渠道推向市场。

  凭借这些,他们把这片甘蔗林经营得越来越好,收益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积累,

  从土地租赁,与当地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到人员雇佣,招聘了一批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工人;

  再到上下游合作关系,与供应商、经销商紧密协作,

  他们在这里的产业根基已经十分稳固了。”

  何雨柱听闻此般详尽的阐述,

  内心深处犹如掀起惊涛骇浪,

  原本对商业布局只是一知半解的他,

  此刻对怡和洋行那盘根错节、环环相扣的商业布局,

  有了远超以往、鞭辟入里的深刻认知。

  他微微低下头,眉头紧锁,

  额头上似是刻下了岁月的痕迹,

  双目凝视地面,仿佛要从那平凡的地面上寻找到商业谜题的答案。

  陷入了一阵漫长而深沉的思索。

  周遭的喧嚣仿若潮水般褪去,

  车水马龙的嘈杂、人们的欢声笑语都渐渐消失,

  此刻他的世界里,唯有这复杂的商业格局在脑海中不断盘旋,

  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将他笼罩其中。

  良久,

  他缓缓抬起头,

  目光中满是探寻之意,仿佛要透过表象,洞察林婉婷家族产业的核心。

  他清了清嗓子,语气中带着一丝谨慎,接着开口问道:

  “那你们家呢?在这甘蔗种植方面,究竟涉足多深,规模又几何?”

  林婉婷轻蹙眉头,

  那眉头间似是凝聚着家族多年来的沧桑与无奈,

  她无奈地轻叹一声,声音轻柔却又带着几分沉重,缓缓开口道:

  “我们家的甘蔗园规模,可就小得多了,

  拢共还不到 1000亩地。

  你去看看那财大气粗的怡和洋行,

  他们的甘蔗地广袤无垠,

  我们与之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宛如小巫见大巫。

  但这一片甘蔗林,

  可是我们家祖祖辈辈,历经无数风雨,辛苦打拼积攒下来的产业。

  从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播下第一粒甘蔗种,

  到如今每一根茁壮生长的甘蔗,

  每一寸土地,

  都倾注着先辈们的心血,

  承载着整个家族的希望。

  多年来,我们丝毫不敢懈怠,

  每日天未亮便起身前往蔗园,

  查看甘蔗的生长情况,

  精心照料,

  施肥、除虫、灌溉,

  每一个环节都竭尽全力地用心经营,

  只为能将这份产业传承下去,

  并发扬光大,

  不负先辈们的付出。”

  何雨柱微微颔首,

  眼神中流露出对林婉婷家状况的深切理解,

  那眼神里既有同情,也有共鸣,

  轻轻叹了口气,说道: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话锋一转,

  李明的目光被田边那片随风摇曳的甘蔗林吸引。

  望着那密密麻麻、粗壮挺拔的甘蔗,

  在微风中沙沙作响,

  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丰收的故事,

  李明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甘蔗生意的种种可能,

  好奇心瞬间被点燃。

  他微微侧身,

  清了清嗓子,

  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随意又关切,

  接着问道:

  “婉婷,我瞧着这甘蔗长得着实喜人,

  那咱这边甘蔗的年产量大概能有多少?

  刨去成本,到手的纯收益又如何呢?”

  林婉婷眼中闪过一丝专业的光芒,

  下意识地整理了下衣角,

  清了清嗓子,

  开始详细地介绍起来:

  “咱们所处之地靠近赤道,

  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这儿阳光终年充足,

  每日日照时长稳定在 10 - 12小时,

  清晨的第一缕光总是早早地洒在甘蔗叶上,

  开启一天漫长而高效的光合作用,

  为甘蔗的茁壮成长提供了绝佳的能量来源;

  气候温润,

  年均气温维持在 25 - 28摄氏度,

  四季如夏,

  温差极小,

  甘蔗无需经历温度骤变的考验,

  能够持续且平稳地生长;

  土壤肥沃,

  富含有机质,

  酸碱值保持在 6.5 - 7.5的理想区间,

  每一寸土地都像是为甘蔗精心调配的温床,

  特别适宜甘蔗扎根。

  就拿种植一亩土地来说,

  正常情况下,

  能够收获 9 - 10吨的甘蔗。

  这产量在其他地区,

  尤其是纬度偏高、气候条件多变的地方,

  是很难企及的。

  在那些地方,

  冬季的低温常常会冻伤甘蔗,

  夏季短暂的日照时长也限制了甘蔗的糖分积累。

  而咱们这儿的甘蔗,

  不仅产量高,

  而且品质优。

  而且啊,

  甘蔗的出糖率相当可观,

  每 100斤甘蔗能够生产 12斤的糖。

  你仔细算算,

  按照这样的比例,

  一亩甘蔗妥妥能产一吨多的糖呢。

  也就是说种植一亩地,

  糖的产量能够达到 1000 - 1200斤左右,

  这经济效益不容小觑。

  再算上甘蔗除了制糖,

  还能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甘蔗酒等副产品,

  收益还能进一步提升。”

  她顿了顿,

  目光缓缓扫过那片广袤无垠的甘蔗林,

  眼神中交织着期待与感慨。

  微风拂过,

  甘蔗叶沙沙作响,

  似在低吟生长的乐章。

  她伸出手,

  指向那片随风摇曳、绿意盎然的甘蔗,

  继续娓娓道来:

  “别看现在这甘蔗林里的甘蔗,

  只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油油模样,

  每一根甘蔗都在阳光的轻抚、雨露的润泽下奋力拔节生长。

  可等它们成熟了,

  那可都是实打实、白花花的银子啊。

  不过,

  种甘蔗绝非旁人眼中那般轻松简单。

  起初,

  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甘蔗品种,

  得像沙里淘金一般,

  精挑细选适宜本地土壤酸碱度、契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质蔗种。

  选定蔗种后,

  还得小心翼翼地将其播撒进翻耕得松软肥沃、宛如海绵般的土地,

  正式开启漫长的种植进程。

  到了后期,

  各个环节更是容不得丝毫疏忽。

  施肥环节,

  要依据甘蔗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精准把控肥料的种类与用量,

  多一分则烧苗,

  少一分则营养不良;

  除草时得眼疾手快,

  赶在杂草疯长、肆意抢夺甘蔗养分前,

  将其连根拔起清理干净;

  防虫更是丝毫懈怠不得,

  时刻瞪大双眼,

  留意病虫害的蛛丝马迹,

  一旦发现,

  便要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手段,

  或喷洒环保药剂,

  或布置防虫网,

  守护甘蔗的健康成长。

  一直到最后的收割阶段,

  更是需要精心安排人力,

  合理调配机械,

  确保每一根成熟的甘蔗都能完好无损地被收割归仓。

  这每一个环节,

  环环相扣,

  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心血,

  精心照料,

  容不得半点马虎。”(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