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的老婆是徐慧珍 第651章

小说:四合院:我的老婆是徐慧珍 作者:黄宾 更新时间:2025-07-24 20:31:30 源网站:2k小说网
  ();

  彼时,新中国在“一五”计划的稳步推进下,初步搭建起工业基础,迈出了国家工业化的重要一步。

  苏联虽在这一时期提供了技术援助,帮助国内建立起诸多工业项目。

  但必须承认,苏联所提供的技术并非顶尖水平。

  彼时,欧美国家已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深耕多年,在电子、航空航天等前沿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与他们相比,国内工业仍存在明显差距。

  如今,何雨柱肩负着在香江的重要使命,那便是想尽办法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通过轮船将这些技术与设备运送到工业园区,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起初,他的任务局限于机械行业,主要聚焦于引进高精度机床制造技术、先进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等,以提升国内机械制造的精度与效率。

  如今,随着国家工业发展战略的深化,任务范围已扩大到石油、化工、电力、医药等多个关键领域。

  在石油领域,需引入先进的勘探技术与高效的炼油工艺。

  化工行业则急需新型材料合成技术。

  电力方面,先进的发电设备与智能电网技术成为重点。

  医药领域,靶向药物研发技术与先进制药工艺亟待引进,以此全方位推动国家工业体系向更高水平迈进。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何雨柱瞬间挺直了腰杆,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郑重其事地说道:“领导,承蒙您对我的信任,我何雨柱绝非那种临阵退缩之人。接下来,我必定会以十二分的精力全身心投入,使出混身解数,步步为营,不遗余力地推进工作,绝对不会辜负您的这份托付,确保任务顺利完成,给您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

  谈完工作,大领导微微侧身,目光如炬般地环顾四周。

  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丝欲言又止的气息,很显然,他心中还有其他事情亟待问询。

  果不其然,稍作停顿后,他语气关切又带着几分审视,径直问起了报社的情况。

  何雨柱立刻挺直腰板,神情专注,有条不紊地开始讲述他与吉米之间那两次惊心动魄的交锋。

  从最初碰面时,双方言语间就像带刺的玫瑰,每一句都针锋相对,气氛剑拔弩张。

  到后来你来我往,开启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持久战,谈判桌上暗流涌动。

  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句暗藏玄机的话语,他都未曾遗漏,事无巨细地娓娓道来。

  大领导听得全神贯注,听完后,眉头不自觉地紧紧皱了起来,仿若一座沉甸甸的小山。

  而后缓缓开口,声音里满是忧虑:“这么说来,目前咱们暂时失去了对对方的信息掌控,这可不是个好消息。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信息就是制胜的关键,失去信息优势,我们就如同在迷雾中航行的船只,危险重重。”

  何雨柱神色凝重,缓缓点了点头,语气郑重地解释道:“当时的形势,简直如同千钧一发,棘手到了极点。吉米的一举一动,都像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严重威胁着我方的行动计划。我反复权衡,翻来覆去地考量了所有可能的应对之策,却发现实在别无他法。在那生死攸关的时刻,除掉吉米,斩断敌人的眼线,成了唯一能以绝后患的选择。”

  成功击杀情报人员吉米之后,何雨柱在无数个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反复思量。

  他心里明镜似的,以敌人睚眦必报的性子,肯定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气,善罢甘休。

  接下来,大概率会继续派遣更精锐、更隐蔽的人手,前赴后继地前来监视,妄图寻觅机会策反我方人员。

  但回首当时的危急情形,四周皆是敌人布下的天罗地网,稍有差池便是满盘皆输。

  除掉吉米,就成了那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每一秒都在和死神赛跑,根本容不得半点犹豫,哪怕是瞬间的迟疑,都可能让整个计划功亏一篑。

  大领导神色凝重,眉头紧蹙,目光中满是忧虑与关切。

  他语重心长地叮嘱道:“雨柱啊,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你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对方行事向来诡谲,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难以估量的后果。你务必尽快想办法摸清楚他们的新动向,赶在他们行动之前,将所有潜在的危险都扼杀在摇篮里。”

  何雨柱身姿挺拔,腰杆绷得笔直,听闻此言,立刻神情肃穆地回应道:“您放心吧,大领导!我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事儿关系重大,我定会小心谨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使出浑身解数,绝不让咱们的同志受到丝毫伤害。”

  从大领导家中出来后,何雨柱站在门口,抬眼望向阴沉的天空,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那口气仿佛裹挟着满心的沉重与无奈。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吉米那件事上,越想心里越是懊悔。

  当时在处理吉米的问题时,自己或许太过仓促,没有考虑周全,处理方式实在有些欠妥。

  毕竟吉米在漂亮国那边有着一定的背景,如今没了吉米,漂亮国的势力肯定不会咽下这口气,必然会再次派遣新的人员潜入,继续搅弄风云。

  何雨柱心里清楚,要想在茫茫人海中把这个新派来的人找出来,简直如同大海捞针,不仅困难重重,还势必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这对当前本就棘手的局势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此之前,何雨柱也曾试图从赛莉莫里森那里获取一些线索,特意找时间与她深入聊过。

  可在交谈过程中,赛莉莫里森的神情和言辞都透露出对吉米那些隐秘事情的一无所知。

  何雨柱看着她那副模样,心里虽存疑虑,但也不好打破砂锅问到底,只能把到嘴边的追问又咽了回去。

  如今事已至此,局面已然无法改变,他也只能调整心态,走一步看一步,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敏锐直觉,见招拆招。

  只是经此一遭,往后必须要加强防备,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做到滴水不漏,绝不能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绝不能给敌人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京城的生活,恰似一泓平静无波的湖水,始终维持着惯有的节奏,日复一日地流淌。

  何雨柱的归来,犹如一颗石子投入这泓湖水,起初激起层层涟漪,引得众人纷纷侧目。

  街头巷尾,处处都能听闻人们对他突然现身的热议,那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充满好奇与猜测的乐章。

  可时光宛如一位无情的魔法师,悄然施展着它的魔力。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颗石子所激起的涟漪逐渐消散,那份新鲜感也如轻烟般慢慢淡去。

  喧嚣渐息,京城又恢复了往昔的宁静模样,仿佛何雨柱的归来只是一场短暂的幻梦。

  而何雨柱,也在这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渐渐调整好了自己的步伐。

  他开始习惯清晨那透过斑驳树影洒在脸上的阳光。

  习惯菜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习惯邻里间偶尔的寒暄问候。

  曾经那些因归来而产生的陌生感与不安,都已被他抛诸脑后,他终于能够心平气和地融入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安心地过起属于自己的小日子。

  元旦刚过,四合院中依旧弥漫着新年的热闹气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还在耳边回荡。

  然而,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2月 5日悄然来临,这一天既是阖家团圆的春节,也是立春后的第二天,双重喜庆让空气中都弥漫着浓郁的节日氛围。

  整个春节期间,何雨柱忙得像个陀螺,根本停不下来。

  他手里拎着精心准备的礼品,穿梭在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去拜访领导和同事,每到一处都要寒暄许久,脸上堆满了热情的笑容,只为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为自己的工作和未来铺就更顺畅的道路。

  与此同时,走亲访友也刻不容缓,那些许久未见的亲戚朋友,他都得一一拜访,联络感情,维系着家族间的纽带。

  可这还不算完,身边的女人们也需要他花时间安抚,一会儿要陪这个逛街,一会儿又要哄那个开心,一天到晚马不停蹄,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就这样,日子在忙碌中匆匆而过,还没等他缓过神来,元宵节就已悄然降临。

  而此时,距离二月底也越来越近了,似乎预示着又一段新的生活篇章即将开启。

  终于,何雨柱好不容易从忙碌的工作与生活琐事里抽出了空,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午后,拉着父亲何大清坐在洒满金色余晖的院子里,一脸郑重地开启了关于妹妹何雨水上学一事的探讨。

  何雨柱酝酿了一下情绪,目光坚定地抛出想法:“爸,我打算带雨水一起离开这儿。”

  何大清听闻,手中的茶杯差点滑落,满脸写满了意外与不解,眉头拧成了个“川”字。

  追问道:“你真的打算连妹妹也一起带走吗?这可不是个小事儿啊。这一走,家里就散了架,往后逢年过节,这院子该多冷清。”

  何雨柱微微攥紧了拳头,语气笃定,没有丝毫犹豫:“留在这儿她又能做什么呢?在咱们这小地方,资源有限,雨水想出头太难了。您看看周围,有几个姑娘能走出这村子,干出一番大事业的?”

  说罢,他无奈地长叹一声,脸上的愁容愈发明显,声音也低沉了几分,继续说道,“她学习成绩不上不下,凭现在这情况,想考上大学,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这儿,她的发展实在有限,出去闯荡,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原来,何雨柱在家时,每日都会守着妹妹何雨水学习,督促她认真完成作业,仔细检查功课,稍有差错便会耐心讲解。

  在这般严格监督下,何雨水学习还算上心,成绩虽说未能跻身顶尖行列,可在班级里也能处在中上游水平,算是差强人意。

  然而,自何雨柱大半年前因工作原因离家后,家中少了那道“紧箍咒”,何雨水仿佛脱缰野马,没了约束。

  起初,她还能在惯性作用下按部就班学习,可时间一长,学习态度愈发松懈,上课开始走神,作业也敷衍了事,成绩更是如坐滑梯,一路下滑。

  以目前的态势来看,她距离考上大学的目标相差甚远,能勉强够到大专的录取分数线都算万幸。

  不过,相较上一世,已然有了不小进步。

  上一世,何雨水仅拿到高中毕业证,踏入社会后四处碰壁,费了好大周折,才在纺织厂谋得一份办公室文职工作,每月工资仅有三十块钱。

  这点微薄收入,除去房租、吃喝,所剩无几,生活过得紧巴巴,根本无力维持体面。

  何雨柱坐在桌前,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眼神中透着深思。

  他心想,自己正值壮年,精力充沛,事业也逐渐步入正轨,手中的资源和人脉都有了一定的积累。

  此时不帮妹妹铺就一条光明大道,更待何时?

  当下,将妹妹送往香江,是个绝佳的选择。

  先让她去读半年预科,夯实基础。

  预科结束后,再设法将她送入新亚学院。

  虽说这其中免不了要耗费不少财力,可妹妹的未来才是重中之重,一切花费都不足为惜。

  新亚学院作为私立学府,在招生政策上相对灵活,只要向学院捐助一定数额的财物,为其发展添砖加瓦,将妹妹送进去读书并非难事。

  妹妹在那里度过四年充实的大学生活,积累丰富的知识和人脉后,便能顺理成章地进入自己的公司帮忙。

  如此规划,妹妹未来即便不能成为行业翘楚,也绝不会像倾城那般,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毕竟,妹妹是自己在这世上最亲近的人,血脉相连,怎能不为她的一生精打细算,做好妥善周全的安排。(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