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百零八章 逼他与门阀联姻
萧凌川步入芙蓉殿,宫人纷纷俯身行礼。
姜姝宁正逗 弄怀中小公主,听到动静,只能抱着小公主起身朝他福礼,眉眼间掠过一抹尴尬。
香贵妃掩唇轻笑,似是诧异:“景王殿下怎得亲临芙蓉殿?”
萧凌川目光扫过殿内,语气淡然:“父皇丧礼哀乐沉重,本王担心会惊扰小公主,便专程来看看。”
他嘴上这么说,视线却落在抱着小公主的姜姝宁身上,深邃莫测。
香贵妃闻言,笑意更浓,连忙接话:“景王殿下有心了。小公主一开始的确被丧乐惊扰,啼哭不止,幸好姜姑娘来了,她一见姜姑娘便安静下来,着实让本宫省了不少心。”
萧凌川顺势道:“既如此,姜姑娘便留在芙蓉殿陪小公主好了,不必去守丧了。”
姜姝宁一听忙将小公主交还宫女:“王爷说笑了。臣女入宫乃为陛下守丧,怎能在芙蓉殿偷闲?臣女这就回偏殿!”
说完,她朝萧凌川与香贵妃略施一礼,不等他们开口挽留,便步履匆匆朝殿门而去。
萧凌川眼中闪过一丝无奈,抬步跟上,温声道:“姝宁,守丧繁重,你何不留在芙蓉殿陪小公主?”
姜姝宁骤然止步,转身凝视他,目光清冷如霜:“王爷留臣女在芙蓉殿,是想让臣女与香贵妃交好吧?臣女不知王爷有何打算,但不得不叹一声,王爷果然好手段,竟能让三皇子的人改投麾下!”
萧凌川神色一僵,脱口道:“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姜姝宁唇角勾起一抹冷笑:“香贵妃殷勤示好,言辞间尽是拉拢之意,王爷现身时机又恰到好处,实在太明显了。但这些都不是臣女关心的。”她顿了顿,目光如冰,直刺他心,“臣女只想知道,陛下较前世提前一年驾崩,此事与王爷是否有关?”
她神色看似平静,袖中的手却暗自攥紧,掩不住微微颤抖——不知是畏惧眼前男人的城府,还是惧怕那深藏的真相。
萧凌川早料到姜姝宁会生疑。
毕竟,她与他一样都是重生的,对今生异于前世的种种,都洞察敏锐。
他与太后联手弑君之前,便已猜到她会看出端倪。
他沉默片刻,终是坦然应道:“是。”
姜姝宁身形微颤,眼底闪过一瞬惊恐。
难怪那**在画舫上砍了萧修湛一臂时,说皇帝自顾不暇,没有心思管这些事。
原来,他早就知道,皇帝命不久矣!
萧凌川敏锐捕捉她眸中的惧意,语气一缓,沉声道:“姝宁,本王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王爷不必跟臣女解释!”姜姝宁骤然打断,声如寒霜,目光清冽:“臣女感谢王爷如实相告!人在做,天在看,还请王爷莫要轻视因果报应,望好自为之!”
说完,她疾步离去,背影决然,一副不欲再与他多纠缠的模样。
弑君杀父,还能有什么原因?
无非是觊觎大邺江山,意图将皇位据为己有!
姜家姨娘说得没错,萧凌川非大邺正统,体内流淌南月血脉,骨子里阴狠算计,竟连养育他的德源皇帝都敢杀害!
如今德源帝已陨,他下一步,怕是要对储君太子下毒手!
想到这,姜姝宁心口猛地一紧。
她想起顾晚樱每次提及太子时,那羞涩中带着甜意的笑靥。
若太子遭毒手,顾晚樱该如何伤心?
不行!她绝不能坐视萧凌川为争皇位,滥杀无辜,祸乱大邺!
姜姝宁回到偏殿,继续陪姜夫人一同为德源皇帝守丧,心中却暗自盘算如何牵制萧凌川,让他无法对太子下手。
丧礼持续了整整七日,皇宫笼罩在哀乐之中,肃杀沉重。
朝臣命妇皆宿于宫中,每日仅以粗茶淡饭果腹,其余时间则跪拜哭丧,哀声不绝。
依照大邺礼制,举国须为德源帝守丧一年,期间不得婚嫁、不得庆寿,举朝上下,皆沉浸于悲戚之中。
第七日,丧礼告终,众人褪下素白丧服,齐聚天坛,屏息凝神,恭待内阁宣读德源帝遗诏。
片刻后,内阁大学士手捧诏书,步履沉稳,登上天坛宣读遗诏:
“朕自登基以来,承蒙天地神灵之庇佑,得以治理天下,历经风雨,终见太平。
朕在位期间,有功有过,愿后世子孙能明辨是非,继承朕之遗志,以保江山社稷之稳固。
朕特立此遗诏,以昭示天下:
一、朕之长子萧政贤,德才兼备,朕立其为皇太子,继承大统。朕希望他能勤政爱民,广纳贤才,以保我朝之繁荣昌盛。
二、朕之次子肃王萧锦瑜,忠肝义胆,朕之五子萧怀瑾,才思敏捷,朕希望他们能恪尽职守,保卫国家,不负朕之期望。
三、朕之三子萧修湛,朕封其为瑞王,封地五城,皆在大邺西部;朕之五子萧修湛,朕封其为宁王,封地五城,皆在大邺南部;瑞王和宁王乃国之栋梁,可以留在京城,协助新帝治理国事。
四、朕之四子景王萧凌川,虽才智过人,但身上有南月血脉,不宜协助治理国事,必须迁至封地,无召不得入京……”
听到遗诏里的这个要求,萧凌川唇角勾起一抹冷笑,骤然打断首辅,声如寒刃:“首辅大人,敢问此遗诏果真出自父皇之手?”
“景王殿下!”首辅神色一凛,目光如霜,沉声斥道:“宣诏乃国之大礼,殿下公然扰乱,成何体统!此诏自是先帝亲定,殿下何来异议?”
萧凌川负手而立,目如寒星,冷声逼问:“既如此,本王倒要请教首辅,父皇究竟何时立下此诏?父皇驾崩当日,本王与皇祖母亲赴内阁求索遗诏,诸位百般推诿,迟迟未能呈上。如今却凭空冒出一份命本王远赴封地的诏书,首辅大人,敢问此诏可曾被人暗中篡改?”
此言如惊雷炸响,殿前群臣哗然,窃窃私语四起,气氛骤然紧绷。
“放肆!”首辅须发微颤,厉声喝道,“篡改遗诏乃欺君死罪,景王殿下就算不信老臣,怎能连整个内阁都不信?”
他话音刚落,内阁诸臣们便纷纷附和:“景王殿下,此诏确为先帝亲笔,臣等皆曾过目,字字真切!”
“殿下若有疑虑,大可取遗诏验其真伪!”
萧凌川唇角冷笑更甚,目光如刀,直刺首辅:“诸位都是翻云覆雨的权术大家,要改一纸诏书,何其简单!本王生母虽为南月人,但与父皇感情深厚,南朔之战,更是立下赫赫战功!父皇怎会在遗诏中命本王远赴封地?此诏,必遭奸人暗中篡改!”
此时,太皇太后缓缓起身,声若沉钟:“景王所言不虚。他救过先帝一命,又亲自赴往南朔,解肃王之困,挫败南月人的诡计。这桩桩件件,先帝皆看在眼底,断不会以一纸遗诏,逼其离京赴封地。此诏,哀家亦觉得蹊跷。”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骤凝,如被拉紧的弦,随时有崩断的可能。
首辅神色从容:“太皇太后言重了,遗诏尚未宣读完毕,还请景王殿下稍安勿躁,容老臣继续。”
说完,他便将遗诏的下半部分读了出来,“……若景王欲留京城,需与四大门阀联姻,朕方可安心。”
此言一出,萧凌川的脸色变得愈发难看。
一直沉默不语的五皇子萧怀瑾适时开口:“看来,父皇并非想逼四哥离开京城,而是想让四哥与四大家族联姻,好得到多方支持,以便日后在朝中立稳根基。父皇还真是用心良苦。”
他言辞温润,目光却有意无意扫向姜姝宁所在的方向,似藏深意。
姜姝宁立于人群之中,只觉此遗诏荒谬至极。
先帝为何在遗诏中定下如此奇怪的条件?
看起来像是在乱点鸳鸯谱。
前世的遗诏里,明明没这个条件的。
难道,真有人篡改遗诏?
第二百零八章 逼他与门阀联姻
萧凌川步入芙蓉殿,宫人纷纷俯身行礼。
姜姝宁正逗 弄怀中小公主,听到动静,只能抱着小公主起身朝他福礼,眉眼间掠过一抹尴尬。
香贵妃掩唇轻笑,似是诧异:“景王殿下怎得亲临芙蓉殿?”
萧凌川目光扫过殿内,语气淡然:“父皇丧礼哀乐沉重,本王担心会惊扰小公主,便专程来看看。”
他嘴上这么说,视线却落在抱着小公主的姜姝宁身上,深邃莫测。
香贵妃闻言,笑意更浓,连忙接话:“景王殿下有心了。小公主一开始的确被丧乐惊扰,啼哭不止,幸好姜姑娘来了,她一见姜姑娘便安静下来,着实让本宫省了不少心。”
萧凌川顺势道:“既如此,姜姑娘便留在芙蓉殿陪小公主好了,不必去守丧了。”
姜姝宁一听忙将小公主交还宫女:“王爷说笑了。臣女入宫乃为陛下守丧,怎能在芙蓉殿偷闲?臣女这就回偏殿!”
说完,她朝萧凌川与香贵妃略施一礼,不等他们开口挽留,便步履匆匆朝殿门而去。
萧凌川眼中闪过一丝无奈,抬步跟上,温声道:“姝宁,守丧繁重,你何不留在芙蓉殿陪小公主?”
姜姝宁骤然止步,转身凝视他,目光清冷如霜:“王爷留臣女在芙蓉殿,是想让臣女与香贵妃交好吧?臣女不知王爷有何打算,但不得不叹一声,王爷果然好手段,竟能让三皇子的人改投麾下!”
萧凌川神色一僵,脱口道:“你是如何看出来的?”
姜姝宁唇角勾起一抹冷笑:“香贵妃殷勤示好,言辞间尽是拉拢之意,王爷现身时机又恰到好处,实在太明显了。但这些都不是臣女关心的。”她顿了顿,目光如冰,直刺他心,“臣女只想知道,陛下较前世提前一年驾崩,此事与王爷是否有关?”
她神色看似平静,袖中的手却暗自攥紧,掩不住微微颤抖——不知是畏惧眼前男人的城府,还是惧怕那深藏的真相。
萧凌川早料到姜姝宁会生疑。
毕竟,她与他一样都是重生的,对今生异于前世的种种,都洞察敏锐。
他与太后联手弑君之前,便已猜到她会看出端倪。
他沉默片刻,终是坦然应道:“是。”
姜姝宁身形微颤,眼底闪过一瞬惊恐。
难怪那**在画舫上砍了萧修湛一臂时,说皇帝自顾不暇,没有心思管这些事。
原来,他早就知道,皇帝命不久矣!
萧凌川敏锐捕捉她眸中的惧意,语气一缓,沉声道:“姝宁,本王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王爷不必跟臣女解释!”姜姝宁骤然打断,声如寒霜,目光清冽:“臣女感谢王爷如实相告!人在做,天在看,还请王爷莫要轻视因果报应,望好自为之!”
说完,她疾步离去,背影决然,一副不欲再与他多纠缠的模样。
弑君杀父,还能有什么原因?
无非是觊觎大邺江山,意图将皇位据为己有!
姜家姨娘说得没错,萧凌川非大邺正统,体内流淌南月血脉,骨子里阴狠算计,竟连养育他的德源皇帝都敢杀害!
如今德源帝已陨,他下一步,怕是要对储君太子下毒手!
想到这,姜姝宁心口猛地一紧。
她想起顾晚樱每次提及太子时,那羞涩中带着甜意的笑靥。
若太子遭毒手,顾晚樱该如何伤心?
不行!她绝不能坐视萧凌川为争皇位,滥杀无辜,祸乱大邺!
姜姝宁回到偏殿,继续陪姜夫人一同为德源皇帝守丧,心中却暗自盘算如何牵制萧凌川,让他无法对太子下手。
丧礼持续了整整七日,皇宫笼罩在哀乐之中,肃杀沉重。
朝臣命妇皆宿于宫中,每日仅以粗茶淡饭果腹,其余时间则跪拜哭丧,哀声不绝。
依照大邺礼制,举国须为德源帝守丧一年,期间不得婚嫁、不得庆寿,举朝上下,皆沉浸于悲戚之中。
第七日,丧礼告终,众人褪下素白丧服,齐聚天坛,屏息凝神,恭待内阁宣读德源帝遗诏。
片刻后,内阁大学士手捧诏书,步履沉稳,登上天坛宣读遗诏:
“朕自登基以来,承蒙天地神灵之庇佑,得以治理天下,历经风雨,终见太平。
朕在位期间,有功有过,愿后世子孙能明辨是非,继承朕之遗志,以保江山社稷之稳固。
朕特立此遗诏,以昭示天下:
一、朕之长子萧政贤,德才兼备,朕立其为皇太子,继承大统。朕希望他能勤政爱民,广纳贤才,以保我朝之繁荣昌盛。
二、朕之次子肃王萧锦瑜,忠肝义胆,朕之五子萧怀瑾,才思敏捷,朕希望他们能恪尽职守,保卫国家,不负朕之期望。
三、朕之三子萧修湛,朕封其为瑞王,封地五城,皆在大邺西部;朕之五子萧修湛,朕封其为宁王,封地五城,皆在大邺南部;瑞王和宁王乃国之栋梁,可以留在京城,协助新帝治理国事。
四、朕之四子景王萧凌川,虽才智过人,但身上有南月血脉,不宜协助治理国事,必须迁至封地,无召不得入京……”
听到遗诏里的这个要求,萧凌川唇角勾起一抹冷笑,骤然打断首辅,声如寒刃:“首辅大人,敢问此遗诏果真出自父皇之手?”
“景王殿下!”首辅神色一凛,目光如霜,沉声斥道:“宣诏乃国之大礼,殿下公然扰乱,成何体统!此诏自是先帝亲定,殿下何来异议?”
萧凌川负手而立,目如寒星,冷声逼问:“既如此,本王倒要请教首辅,父皇究竟何时立下此诏?父皇驾崩当日,本王与皇祖母亲赴内阁求索遗诏,诸位百般推诿,迟迟未能呈上。如今却凭空冒出一份命本王远赴封地的诏书,首辅大人,敢问此诏可曾被人暗中篡改?”
此言如惊雷炸响,殿前群臣哗然,窃窃私语四起,气氛骤然紧绷。
“放肆!”首辅须发微颤,厉声喝道,“篡改遗诏乃欺君死罪,景王殿下就算不信老臣,怎能连整个内阁都不信?”
他话音刚落,内阁诸臣们便纷纷附和:“景王殿下,此诏确为先帝亲笔,臣等皆曾过目,字字真切!”
“殿下若有疑虑,大可取遗诏验其真伪!”
萧凌川唇角冷笑更甚,目光如刀,直刺首辅:“诸位都是翻云覆雨的权术大家,要改一纸诏书,何其简单!本王生母虽为南月人,但与父皇感情深厚,南朔之战,更是立下赫赫战功!父皇怎会在遗诏中命本王远赴封地?此诏,必遭奸人暗中篡改!”
此时,太皇太后缓缓起身,声若沉钟:“景王所言不虚。他救过先帝一命,又亲自赴往南朔,解肃王之困,挫败南月人的诡计。这桩桩件件,先帝皆看在眼底,断不会以一纸遗诏,逼其离京赴封地。此诏,哀家亦觉得蹊跷。”
此言一出,殿内气氛骤凝,如被拉紧的弦,随时有崩断的可能。
首辅神色从容:“太皇太后言重了,遗诏尚未宣读完毕,还请景王殿下稍安勿躁,容老臣继续。”
说完,他便将遗诏的下半部分读了出来,“……若景王欲留京城,需与四大门阀联姻,朕方可安心。”
此言一出,萧凌川的脸色变得愈发难看。
一直沉默不语的五皇子萧怀瑾适时开口:“看来,父皇并非想逼四哥离开京城,而是想让四哥与四大家族联姻,好得到多方支持,以便日后在朝中立稳根基。父皇还真是用心良苦。”
他言辞温润,目光却有意无意扫向姜姝宁所在的方向,似藏深意。
姜姝宁立于人群之中,只觉此遗诏荒谬至极。
先帝为何在遗诏中定下如此奇怪的条件?
看起来像是在乱点鸳鸯谱。
前世的遗诏里,明明没这个条件的。
难道,真有人篡改遗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