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把钱交给我
药铺最普通的十年人参,一根得五两银子;鹿茸燕窝的价格,也跟人参差不了多少。
如果真按杨云说的办,每天老爷子光是补品,要花十两银子,一个月是三百两。
这么大的开销,别说是杨云,就算整个杨家绑在一起,也支应不起。
杨云听到杨玉竹在心疼钱,绷着脸对杨玉竹说:
“只要爷爷能长命百岁,花多少钱都可以!”
杨云住心中暗骂,杨云只有一千两银子,到时候花完,他可以拍拍**走人。
但自家里的底子比杨云厚得多,要是他拿老爷子的身体说事,他得把所有家底填进去。
意识到杨云在给他挖一个超级大坑,杨玉竹的目光闪动几下,谨慎地劝解说:
“小云,你对老爷子的孝心我知道,但老爷子一向不喜奢靡,你给他买这么多补品,他肯定不吃,你只要拿些药钱诊费即可。”
老爷子是杨玉竹最好用的金字招牌,只要他想说什么,顶着个老爷子的名头就行。
杨云当然不可能把银子给杨玉竹,他思忖片刻皱眉问道:
“四叔,这怎么能行呢?老爷子不喜欢,是他不想我们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
“现下事关老爷子的身体,咱们这些做子孙的,不管花多少钱都是应该的。”
“还有,除买各种名贵补品外,你看咱们把祖宅翻修扩建一下怎么样?再给老爷子买几个丫头,专门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有……”
论起享受,整个青山村的人加在一起,也无法跟在侯府生活十八年的杨云相比。
杨玉竹被杨云的恢宏设想说得头皮发麻,连忙打住问道:“停停停!小云,你这么做,得花多少钱?”
杨云抬头斜看半空,心中默算片刻,大大咧咧地说:
“前期有个十万两左右差不多了。四叔,我把所有家底一千两都拿出来,你和二叔把剩下的九万九千两都补齐,这样咱们能开工了!”
听到杨云说出十万两这个数字,杨玉竹脸上泛出一丝茫然之色,
“小云,你的意思是,我和二哥出九万九千两,把钱交给你?”
杨玉竹依稀记得,他好像是来找杨云要钱的,怎么变成,他拿出几万两交给他?
看着杨玉竹满脸疑惑的样子,杨云一本正经地说:“修祖宅,买侍女,这都是费心又费力的麻烦事,二叔和四叔放心交给我即可。”
“等等,等等,谁说要把钱交给你?”
眼看杨云几乎要把这件事敲定,杨玉竹连忙举手叫停,皱着眉头想一会儿,终于发现,杨云这小子用话术把他给绕进去了!
要真出这十万两,杨云能拿出一万两用在老爷子身上,就算他有良心!
剩下那九万两,全会被他用各种名义揣进兜里!
见杨玉竹反应过来,杨云故作不悦地皱眉看着他,“四叔,难道你不相信我?”
杨玉竹这时候已经被杨云说得脑袋发晕,勉强用最后一丝理智说:“这件事太大,我得回去好好想想,你继续读书吧。”
不等杨云开口,杨玉竹快步跑出姜梅家,生怕多留一会儿,杨云把他的钱忽悠走。
确定杨玉竹离开,姜梅从堂屋走出来,忧心忡忡地看着杨云说:
“老爷子身体不好,我们要不要去看看,顺便留点钱给他?”
尽管姜梅和杨玉明成婚的时候,老爷子明确说过不让他们管,但再怎么说那是姜梅的公公,真有病不可能不管。
看目前担忧的样子,杨云风轻云淡地笑笑,宽慰她说:“娘,用不着的。四叔说的话都是幌子,想从咱们这里骗点钱而已。”
“上次咱们两个在祖宅见老爷子,他面色红润,中气十足,哪有一点病的样子。”
姜梅想想,还真是这样,她才放心下来,欣慰地看着杨云说:
“幸亏有你在家,不然娘这些钱非得全借出去不可。”
冯氏来的时候,姜梅还能勉强分辨,杨玉竹说的那些话,姜梅一下信了。
要不是把钱交给杨云,姜梅能把一千两银子全都交给杨玉竹。
把杨玉竹和冯氏打发走,陆陆续续又有人来借钱,不是远房伯伯,就是沾亲带故的大姨,一开口是你小时候我抱过你。
杨云表面上笑着点头,实际上心里把白眼都翻到天上去。
他小时候是在天应侯府长大的,有四个专门的奶娘和侍女,他们去哪抱他?
等攀完关系叙完旧,这些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蹦出来的亲戚,开始讲述日子怎么不好过,听说杨云发财,希望他能接济接济。
对这些人,杨云一律是好言相待,但绝不借钱,一般人听到他的口气不对,也走了。
要是死皮赖脸非要留下,杨云和姜梅假装吵架,把人趁机轰走。
这么过六七天,上门借钱的人都知道杨云是个小气鬼,谁也从他那里借不出钱来。
原本络绎不绝的远房亲戚,故交好友终于不来。
杨云长出一口气,天天跟这些借钱的人打交道,把他累得够呛。
在家里休息一天,杨云又回四方村上课,顺便将《试帖诗摘录全集》还给周仲。
看着面前的书,周仲没有接,抬头看着杨云笑着说:
“你不用这么着急还,多看两天吧。”
现下周仲对试帖诗有一定造诣,看这本书更多的是借鉴学习,不急在一时。
反倒是杨云的作诗水平很差,这本书留在他手里更有用。
杨云将《试帖诗摘录全集》放在桌上,同样笑着对周仲说:
“先生,你忘了我有过目不忘之能吗?这里面的诗我已经都背下来。”
这些天杨云不光应付借钱的‘亲戚朋友’,他们不在的时候也会看书背诗。
周仲听杨云说把诗全背下来,眼中闪过一抹亮色,戏谑地笑着问:
“熟读诗词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背这么多试帖诗,你作诗的水平可有长进?”
杨云冲着周仲微微拱手,胸有成竹地说:“请先生出题!”
药铺最普通的十年人参,一根得五两银子;鹿茸燕窝的价格,也跟人参差不了多少。
如果真按杨云说的办,每天老爷子光是补品,要花十两银子,一个月是三百两。
这么大的开销,别说是杨云,就算整个杨家绑在一起,也支应不起。
杨云听到杨玉竹在心疼钱,绷着脸对杨玉竹说:
“只要爷爷能长命百岁,花多少钱都可以!”
杨云住心中暗骂,杨云只有一千两银子,到时候花完,他可以拍拍**走人。
但自家里的底子比杨云厚得多,要是他拿老爷子的身体说事,他得把所有家底填进去。
意识到杨云在给他挖一个超级大坑,杨玉竹的目光闪动几下,谨慎地劝解说:
“小云,你对老爷子的孝心我知道,但老爷子一向不喜奢靡,你给他买这么多补品,他肯定不吃,你只要拿些药钱诊费即可。”
老爷子是杨玉竹最好用的金字招牌,只要他想说什么,顶着个老爷子的名头就行。
杨云当然不可能把银子给杨玉竹,他思忖片刻皱眉问道:
“四叔,这怎么能行呢?老爷子不喜欢,是他不想我们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
“现下事关老爷子的身体,咱们这些做子孙的,不管花多少钱都是应该的。”
“还有,除买各种名贵补品外,你看咱们把祖宅翻修扩建一下怎么样?再给老爷子买几个丫头,专门照顾他的饮食起居,还有……”
论起享受,整个青山村的人加在一起,也无法跟在侯府生活十八年的杨云相比。
杨玉竹被杨云的恢宏设想说得头皮发麻,连忙打住问道:“停停停!小云,你这么做,得花多少钱?”
杨云抬头斜看半空,心中默算片刻,大大咧咧地说:
“前期有个十万两左右差不多了。四叔,我把所有家底一千两都拿出来,你和二叔把剩下的九万九千两都补齐,这样咱们能开工了!”
听到杨云说出十万两这个数字,杨玉竹脸上泛出一丝茫然之色,
“小云,你的意思是,我和二哥出九万九千两,把钱交给你?”
杨玉竹依稀记得,他好像是来找杨云要钱的,怎么变成,他拿出几万两交给他?
看着杨玉竹满脸疑惑的样子,杨云一本正经地说:“修祖宅,买侍女,这都是费心又费力的麻烦事,二叔和四叔放心交给我即可。”
“等等,等等,谁说要把钱交给你?”
眼看杨云几乎要把这件事敲定,杨玉竹连忙举手叫停,皱着眉头想一会儿,终于发现,杨云这小子用话术把他给绕进去了!
要真出这十万两,杨云能拿出一万两用在老爷子身上,就算他有良心!
剩下那九万两,全会被他用各种名义揣进兜里!
见杨玉竹反应过来,杨云故作不悦地皱眉看着他,“四叔,难道你不相信我?”
杨玉竹这时候已经被杨云说得脑袋发晕,勉强用最后一丝理智说:“这件事太大,我得回去好好想想,你继续读书吧。”
不等杨云开口,杨玉竹快步跑出姜梅家,生怕多留一会儿,杨云把他的钱忽悠走。
确定杨玉竹离开,姜梅从堂屋走出来,忧心忡忡地看着杨云说:
“老爷子身体不好,我们要不要去看看,顺便留点钱给他?”
尽管姜梅和杨玉明成婚的时候,老爷子明确说过不让他们管,但再怎么说那是姜梅的公公,真有病不可能不管。
看目前担忧的样子,杨云风轻云淡地笑笑,宽慰她说:“娘,用不着的。四叔说的话都是幌子,想从咱们这里骗点钱而已。”
“上次咱们两个在祖宅见老爷子,他面色红润,中气十足,哪有一点病的样子。”
姜梅想想,还真是这样,她才放心下来,欣慰地看着杨云说:
“幸亏有你在家,不然娘这些钱非得全借出去不可。”
冯氏来的时候,姜梅还能勉强分辨,杨玉竹说的那些话,姜梅一下信了。
要不是把钱交给杨云,姜梅能把一千两银子全都交给杨玉竹。
把杨玉竹和冯氏打发走,陆陆续续又有人来借钱,不是远房伯伯,就是沾亲带故的大姨,一开口是你小时候我抱过你。
杨云表面上笑着点头,实际上心里把白眼都翻到天上去。
他小时候是在天应侯府长大的,有四个专门的奶娘和侍女,他们去哪抱他?
等攀完关系叙完旧,这些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蹦出来的亲戚,开始讲述日子怎么不好过,听说杨云发财,希望他能接济接济。
对这些人,杨云一律是好言相待,但绝不借钱,一般人听到他的口气不对,也走了。
要是死皮赖脸非要留下,杨云和姜梅假装吵架,把人趁机轰走。
这么过六七天,上门借钱的人都知道杨云是个小气鬼,谁也从他那里借不出钱来。
原本络绎不绝的远房亲戚,故交好友终于不来。
杨云长出一口气,天天跟这些借钱的人打交道,把他累得够呛。
在家里休息一天,杨云又回四方村上课,顺便将《试帖诗摘录全集》还给周仲。
看着面前的书,周仲没有接,抬头看着杨云笑着说:
“你不用这么着急还,多看两天吧。”
现下周仲对试帖诗有一定造诣,看这本书更多的是借鉴学习,不急在一时。
反倒是杨云的作诗水平很差,这本书留在他手里更有用。
杨云将《试帖诗摘录全集》放在桌上,同样笑着对周仲说:
“先生,你忘了我有过目不忘之能吗?这里面的诗我已经都背下来。”
这些天杨云不光应付借钱的‘亲戚朋友’,他们不在的时候也会看书背诗。
周仲听杨云说把诗全背下来,眼中闪过一抹亮色,戏谑地笑着问:
“熟读诗词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你背这么多试帖诗,你作诗的水平可有长进?”
杨云冲着周仲微微拱手,胸有成竹地说:“请先生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