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一年之约

  一年时间赚十两银子,听起来很容易,庄户人家一年能赚到这么多。

  但杨云还要读书!

  文房四宝,课本束脩,全都要钱,把这十两银子全都填进去都未必够。

  杨玉昭的眼中闪过一道精光,不等杨四德开口,追问:“如果一年之后,你还不上钱怎么办?”

  听杨玉昭追问,杨云的嘴角微微翘起。

  他既然开口,那证明杨玉昭对这个办法心动。

  他的眼睛转几圈,郑重其事地对杨玉昭说:

  “如果还不上,我家那几间草屋全部归二叔所有。除此之外,我再给二叔打三年白工!”

  要是答应,不仅能得到那块风水宝地,还能得一个不要钱的长工!

  杨玉昭心中蠢蠢欲动,如果只是一年时间,他也不是不能等。

  族老杨四德看看杨玉昭,说:“玉昭,你觉得杨云的提议怎么样?”

  杨玉昭冲着族老点点头,装作大气地说:“再怎么说,我和玉明都是兄弟。”

  “他儿子要跟我订下一年之约,我这个做叔叔的,也不好不答应。”

  “但一年之后,你要还不清,那别怪我这个做叔叔的不讲情面。”

  青山村,是个人人都沾亲带故的小村子。

  杨玉昭就算再想要杨云家那块地,也得顾忌吃相。

  不然名声臭了,以后再想在村子里做点什么难了。

  杨四德见杨玉昭同意,起身冲着两人朗声说:“杨云,一年之后的今日,你当还清你父亲欠杨玉昭的十两银子。”

  “如果做不到,不仅你们家的房子要归杨玉昭所有,你也要去他家做三年白工。”

  “全族之人共同见证,若有违背,以族规罚之!”

  杨云和杨玉昭在祖宗灵位前磕头,算是订下约定。

  族人见没有其他事,各自回家做事。

  杨云也扶着姜梅往茅草屋走去。

  杨玉昭看着杨云的背影,眼睛微微眯起。

  这一年,他不能让杨云过舒服。

  为自身金榜题名,就算是亲侄子,也不能手下留情!

  回到茅草屋。

  姜梅一脸苦涩地看着儿子,小声说:“云儿,对不起,是我连累你。”

  杨云没有把杨玉昭的刁难放在心上。

  他乐呵呵地说:“娘,咱们是母子,哪有什么连累不连累?”

  姜梅看着儿子脸上的笑容,心中既欣慰又难过。

  欣慰的是儿子懂事,知道安慰她。

  难过的是她成儿子的累赘,光给他添麻烦。

  想到刚才在祖庙中的约定,姜梅脸上泛起坚定之色,认真地对杨云说:“云儿,你尽管放心读书,钱的事娘来想办法。”

  青山村做工的地方不多,但姜梅会织布,她可以多织点布卖钱。

  杨云起身看看门外,确定没人,关上房门,将郡主和唐铭铭给的银子放在姜梅面前。

  “娘,这里有三十多两银子,足够咱们娘俩开销一段时间。”

  姜梅看着面前白花花的银子,连忙用袖子盖住,后知后觉地说:

  “我想起来了。”

  “这是咱们回来的时候,你的朋友给你的。”

  盛婉兮和唐铭铭给钱的时候,姜梅在场。

  只是她那时候关心杨云的伤势,没注意钱。

  杨云让姜梅把钱收好,坐在桌边问道:

  “娘,您在青山村住这么长时间,知不知道村里有几位先生?最好有功名在身的那种。”

  科举,不光是读书,应试经验也很重要。

  要是能找一个有功名的先生,参加科举的时候,能少走不少弯路。

  事关儿子前途,姜梅认真地想一会,

  “要说我最熟悉的,应该是你二叔,他是咱们村里名声最大的童生。”

  杨云毫不犹豫地摇摇头,否定这个人选,

  “二叔跟咱们家不对付,我要是跟他念书,肯定学不到东西。”

  虽说不知道杨玉昭为什么要他家这几间破房子。

  但杨云可以肯定,二叔不怀好意,最好敬而远之。

  姜梅想到刚才杨玉昭咄咄逼人的样子,后怕地点点头,继续说:

  “除你二叔外,是村东的陈童生,他比你二叔年纪大些,得功名却要晚一点。”

  “还有一个是村南的沈童生,他是咱们村最年轻的童生,其他的我不清楚。”

  尽管在青山村生活十几年,但姜梅整日操劳,对读书科举这些东西根本没注意。

  简单了解一下情况,杨云跟姜梅要五十文钱,去村里酒铺买二斤好酒,光明正大地来到族老杨四德的家中。

  杨四德正坐在门口晒太阳。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看起来十分普通的小老头,会是青山村最有影响力的族老。

  “族老,杨云有礼。”

  杨云站在杨四德身侧行礼,免得挡住太阳。

  被太阳晒得昏昏欲睡的杨四德缓缓抬头,眯着眼睛看一会儿才认出杨云,笑呵呵地说:“杨云,是你啊,坐。”

  杨云也不客气,在杨四德身边坐下,把手中装酒的葫芦递过去。

  “族老,我听说您喜欢喝两口,特意给您打来两斤高粱烧。”

  虽说高粱烧不算好酒,但青山村的人喜欢它。

  听到有酒,杨四德的眼睛陡然亮起来。

  他伸手拿起葫芦,打开盖子,先是凑近闻了闻,又小小地抿了一口,脸上露出满足之色。

  一口酒下肚,杨四德抱着酒葫芦,在温暖的阳光中缓缓闭眼。

  “说吧,有什么事让我帮忙。”

  杨云见族老收下他的酒,也不绕弯子,直截了当地说:“族老,之前我在祖庙中说,要读书科举。”

  “我想问问您,咱们村陈童生和沈童生,学问怎么样?”

  杨四德从出生住在青山村,对村里的大事小情了如指掌。

  听到杨云问两个童生的学问,杨四德眯着眼睛想一回,慢慢地说:

  “陈童生的学问深一点,但他读书读迂,什么事都得按照书上的标准做。”

  “沈童生的学问没有陈童生那么深,但他为人和善,村里的孩子大多在他的私塾上学。”

  杨云听到,眉头紧皱,不知道该选哪位先生。

  旁边的杨四德老神在在地抿一口高粱烧,咧着嘴问:

  “是不是在想,跟哪位童生学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