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上门哭诉
上次家里来这么多人,还是盖新房的时候;再见到这么多人,杨云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
姜梅脸上泛起一丝为难之色,低着头对杨云小声说:
“我昨天跟胖神聊天的时候,不小心把鲍彪送银子的事说了……”
听到姜梅把这件事说出去,杨云忍不住懊恼地哎呀一声,无奈地看着母亲说:
“之前我告诉过您,这件事千万不能往外说,没想到……唉……”
之前因为盖房的事,姜梅被人上门借过钱;没想到她经过一次,还不长记性。
看着儿子懊恼的样子,姜梅心里也着急,连忙补救说:
“云儿你别担心,我和胖婶说,赵老板只给咱们一千两银子。”
突然得五千两银子,姜梅心里美滋滋的,但这种愉悦不能跟人分享,实在是太难受。
正好胖婶来串门,他家也得赏银,姜梅心痒难耐,把自家赏银说了。
但她到底还是留个心眼,没说五千两,只说一千两。
既然事情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再责怪母亲也无济于事,杨云想一下之后说:
“明天我去四方村,和周先生请个假,等把家里这些人都应付走再说。”
姜梅担心地问:“用不着请假吧?那些来借钱的人,我把他们打发走即可。”
杨云又好气又好笑地看着母亲,半晌之后摇摇头说:
“娘你不用担心,我在周先生那里学得差不多了,在家学和在他那里学,都一样的。”
杨云知道,母亲心软,家里现下又真的有钱,说不定她会被哪些人感动,把钱借出去。
在这件事上,他得多长个心眼才行。
第二天,杨云起早去四方村找周仲请假。
第三天,周仲准后,又让杨云等一等,从书房中拿出一本《试帖诗摘录全集》交给他,语重心长地说:
“你的帖经,墨义我已经都不担心,只是你的试帖诗作得实在太差。”
“这本《试帖诗摘录全集》摘录近十年内,试帖诗中的上佳之作。”
“是我好不容易托人从省城买到的,你回去仔细看,仔细揣摩,定然对你有所帮助。”
看着手中薄薄的册子,杨云心中深受感动。
这种书因为用处不大,销量不高很难买到,恐怕周仲手中只有这么一本,给他,他恐怕没得看了。
想到这里,杨云攥紧手中的册子,用力地点头说:
“先生,我回去之后,一定仔细研读,必不负您的栽培。”
回到家中,杨云立刻搬两把椅子出来,坐在其中一把上,翻看《试帖诗摘录全集》。
这一翻才知道,这里面不仅有童生考秀才之作,甚至有秀才考举人所做的试帖诗。
杨云仔细翻一会儿,立刻觉得受益匪浅,看得更加如痴如醉。
等到日上三竿,杨云家忽然走进来一个妇人,这妇人的眼眶红肿,好像刚哭过一样。
妇人看到杨云坐在院中不禁一愣,站在门口抹起眼泪,一副受天大委屈的样子。
但她擦眼泪的时候,不时偷瞄杨云的表情,显然她是带着目的而来。
只是杨云看书看得入迷,根本没注意到妇人的这番举动。
眼见哭半天没人理会,妇人心里暗骂两句,啜泣着往屋里走,口中大声说:
“弟妹,弟妹,这次你得帮帮我啊!”
杨云心硬如铁不好对付,姜梅是个没主见的人,只要哭得她心软,定有可能达到目的!
听到院子里突然响起哭声,杨云猛然惊醒,放下书抬头看一眼,立刻开口叫住妇人,
“二婶,我娘在屋里做衣服呢,你有什么事跟我说吧。”
妇人正是杨玉昭的夫人,之前骂过杨云的冯氏。
冯氏心虚地看一眼杨云,故意抽泣几声,可怜兮兮地说:
“小云,这件事你做不了主,我还是跟你娘商量吧。”
见到冯氏迈步要往屋里走,杨云不紧不慢地说:
“昨天我娘把家里的钱都交给我管,你要是只想说说话,那去找她吧。”
这话不是杨云想出来的借口,姜梅知道她心软,昨夜把那五千两银票全给杨云,她身上只留些散碎银子,免得一时心软,真把银子借给别人。
听到银子在杨云手里,冯氏进门的脚步立刻停下,扭捏着坐在杨云旁边那张椅子上。
她仔细观察着杨云的脸色,不停地抽泣着说:“小云,这次你一定要帮帮婶子,不然我们家毁了!”
杨云的眼睛动都没动,看着书上的诗词,漫不经心地问:
“婶子,二叔是童生,家里又不缺吃穿,还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地方?”
尽管杨云和杨玉昭势同水火,但两人毕竟是血脉近亲,表面上的和气还是要的。
冯氏哭得更加凄惨,抽抽搭搭地说:
“小云,你看到的都是表象,其实这几年你二叔为考秀才,四处访友,参加文会,把家里的银子都花得差不多了……”
杨云心中冷笑一声,他知道,冯氏肯定是为银子来的。
杨云没有拆穿冯氏,只是故作惊讶地说:“啊?考秀才这么花钱?”
冯氏吸吸鼻子,轻轻地点头说:
“访友总不能空着手去吧?每次都得带个五六两银子的礼物。文会更加花钱,不仅吃喝不能随便,连用得纸笔墨砚都得上档次,随随便便是几十两银子出去。”
这一点冯氏没有骗人,访友,文会确实很花钱,但那是秀才乃至举人才有资格做的事。
杨玉昭一个童生,连个正式功名都没有,访什么友,文什么会?
杨云在京城的时候,也参加过几次文会,对这些关窍非常了解,冯氏根本骗不了他。
只是看着冯氏装模作样的样子,他没有戳穿,恍然大悟一样地点点头,配合着说:
“原来是这样。”
看着杨云好像真信她的话,冯氏心中暗喜,止住哭声说:
“但为考中秀才,花再多的钱都是值得的!”
上次家里来这么多人,还是盖新房的时候;再见到这么多人,杨云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
姜梅脸上泛起一丝为难之色,低着头对杨云小声说:
“我昨天跟胖神聊天的时候,不小心把鲍彪送银子的事说了……”
听到姜梅把这件事说出去,杨云忍不住懊恼地哎呀一声,无奈地看着母亲说:
“之前我告诉过您,这件事千万不能往外说,没想到……唉……”
之前因为盖房的事,姜梅被人上门借过钱;没想到她经过一次,还不长记性。
看着儿子懊恼的样子,姜梅心里也着急,连忙补救说:
“云儿你别担心,我和胖婶说,赵老板只给咱们一千两银子。”
突然得五千两银子,姜梅心里美滋滋的,但这种愉悦不能跟人分享,实在是太难受。
正好胖婶来串门,他家也得赏银,姜梅心痒难耐,把自家赏银说了。
但她到底还是留个心眼,没说五千两,只说一千两。
既然事情已经传得沸沸扬扬,再责怪母亲也无济于事,杨云想一下之后说:
“明天我去四方村,和周先生请个假,等把家里这些人都应付走再说。”
姜梅担心地问:“用不着请假吧?那些来借钱的人,我把他们打发走即可。”
杨云又好气又好笑地看着母亲,半晌之后摇摇头说:
“娘你不用担心,我在周先生那里学得差不多了,在家学和在他那里学,都一样的。”
杨云知道,母亲心软,家里现下又真的有钱,说不定她会被哪些人感动,把钱借出去。
在这件事上,他得多长个心眼才行。
第二天,杨云起早去四方村找周仲请假。
第三天,周仲准后,又让杨云等一等,从书房中拿出一本《试帖诗摘录全集》交给他,语重心长地说:
“你的帖经,墨义我已经都不担心,只是你的试帖诗作得实在太差。”
“这本《试帖诗摘录全集》摘录近十年内,试帖诗中的上佳之作。”
“是我好不容易托人从省城买到的,你回去仔细看,仔细揣摩,定然对你有所帮助。”
看着手中薄薄的册子,杨云心中深受感动。
这种书因为用处不大,销量不高很难买到,恐怕周仲手中只有这么一本,给他,他恐怕没得看了。
想到这里,杨云攥紧手中的册子,用力地点头说:
“先生,我回去之后,一定仔细研读,必不负您的栽培。”
回到家中,杨云立刻搬两把椅子出来,坐在其中一把上,翻看《试帖诗摘录全集》。
这一翻才知道,这里面不仅有童生考秀才之作,甚至有秀才考举人所做的试帖诗。
杨云仔细翻一会儿,立刻觉得受益匪浅,看得更加如痴如醉。
等到日上三竿,杨云家忽然走进来一个妇人,这妇人的眼眶红肿,好像刚哭过一样。
妇人看到杨云坐在院中不禁一愣,站在门口抹起眼泪,一副受天大委屈的样子。
但她擦眼泪的时候,不时偷瞄杨云的表情,显然她是带着目的而来。
只是杨云看书看得入迷,根本没注意到妇人的这番举动。
眼见哭半天没人理会,妇人心里暗骂两句,啜泣着往屋里走,口中大声说:
“弟妹,弟妹,这次你得帮帮我啊!”
杨云心硬如铁不好对付,姜梅是个没主见的人,只要哭得她心软,定有可能达到目的!
听到院子里突然响起哭声,杨云猛然惊醒,放下书抬头看一眼,立刻开口叫住妇人,
“二婶,我娘在屋里做衣服呢,你有什么事跟我说吧。”
妇人正是杨玉昭的夫人,之前骂过杨云的冯氏。
冯氏心虚地看一眼杨云,故意抽泣几声,可怜兮兮地说:
“小云,这件事你做不了主,我还是跟你娘商量吧。”
见到冯氏迈步要往屋里走,杨云不紧不慢地说:
“昨天我娘把家里的钱都交给我管,你要是只想说说话,那去找她吧。”
这话不是杨云想出来的借口,姜梅知道她心软,昨夜把那五千两银票全给杨云,她身上只留些散碎银子,免得一时心软,真把银子借给别人。
听到银子在杨云手里,冯氏进门的脚步立刻停下,扭捏着坐在杨云旁边那张椅子上。
她仔细观察着杨云的脸色,不停地抽泣着说:“小云,这次你一定要帮帮婶子,不然我们家毁了!”
杨云的眼睛动都没动,看着书上的诗词,漫不经心地问:
“婶子,二叔是童生,家里又不缺吃穿,还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地方?”
尽管杨云和杨玉昭势同水火,但两人毕竟是血脉近亲,表面上的和气还是要的。
冯氏哭得更加凄惨,抽抽搭搭地说:
“小云,你看到的都是表象,其实这几年你二叔为考秀才,四处访友,参加文会,把家里的银子都花得差不多了……”
杨云心中冷笑一声,他知道,冯氏肯定是为银子来的。
杨云没有拆穿冯氏,只是故作惊讶地说:“啊?考秀才这么花钱?”
冯氏吸吸鼻子,轻轻地点头说:
“访友总不能空着手去吧?每次都得带个五六两银子的礼物。文会更加花钱,不仅吃喝不能随便,连用得纸笔墨砚都得上档次,随随便便是几十两银子出去。”
这一点冯氏没有骗人,访友,文会确实很花钱,但那是秀才乃至举人才有资格做的事。
杨玉昭一个童生,连个正式功名都没有,访什么友,文什么会?
杨云在京城的时候,也参加过几次文会,对这些关窍非常了解,冯氏根本骗不了他。
只是看着冯氏装模作样的样子,他没有戳穿,恍然大悟一样地点点头,配合着说:
“原来是这样。”
看着杨云好像真信她的话,冯氏心中暗喜,止住哭声说:
“但为考中秀才,花再多的钱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