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花生了个闺女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在整个岭山大队蔓延开来。
杨柳犹记得,开春那时候,麦花挺着个肚子,还说自己保准能生个儿子呢。
现在看来,是打脸了。
在隆平县这一带,家里添丁,都会煮红蛋。
左邻右舍的送上几个,让大家跟着一起沾沾喜气。
不同的是,有的地方是生孩子当天送,有的地方是在洗三那日送。
岭山大队就是在生孩子当天煮红鸡蛋,所谓红鸡蛋,就是在煮熟的鸡蛋上点个红点,图个吉利。
麦花是在家里生的孩子,给麦花接生的是隔壁村的接生婆。
听说这个接生婆很有经验,就连麦花,都是这个接生婆接生的呢。
这个年代的农村女人生孩子,大部分都是在家里生的。
至于原因嘛,很简单。
一是大家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生的,再就是在家里生孩子花销少。
对大部分乡下人来说,挣钱太难了,能省一分是一分。
“小杨姐姐,我听二太奶说,再过一个月,花婶子家还能办大席呢,到时候咱们一起去吃呀?!”
乡下就是这样子,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的,村里人都会过去随个礼吃个席。
交情好的走动近的,会花上个块八毛钱,平平常常的也会拿上几个鸡蛋一尺布头什么的。
“你们去吧,我就不去了。”
杨柳自觉自己和花婆子家来往不多,况且杨柳是真不想过去凑热闹的。
孩子们有些遗憾,那可是吃席啊,一桌好几个菜的呢。
只是,现在的大家都没想到,花婆子家的这顿席面,最终并没有办成。
当然,那是后话了。
孩子们一窝蜂似的跑了,杨柳打开院门进了家。
大白并没跟着出门,看见杨柳进来,欢喜的叫了两声之后,就老老实实缩回狗窝了。
天气太热,就连大白也都蔫蔫儿的。
“小杨知青!你回来了啊?”
院外传来立夏的声音,紧接着立夏便推门而入。
杨柳惊讶,“你咋回来了?”
大队长不是说立夏去程大哥家了?开学前不是不会回来了嘛?
立夏笑了笑,脸上满是惊喜。
“我是和三哥一起回来的,上午我就过来一趟了,只不过那时你家没人。”
杨柳解释了自己的去向,两人便攀谈起来。
原来,昨天大队长收到了部队的来信,说是程立军已经度过危险期,部队批准程立军可以回家养伤,等一个月后,再返回部队即可。
大队长媳妇儿他们几人,过几天就可以回来了呢。
程立东今天进县城,就是要去程大哥家送消息的。
至于立夏,听到这个消息的她,在县城根本待不住了。
“程二哥没事了?”
“是呀!小杨知青,你是不知道我知道消息的时候有多高兴,就连我爹我三哥也都高兴的很呢。”
“既然已经收到了信,估计他们已经从部队出发了吧?”
立夏脸上笑容更深,“是的,信是出发那天寄的,我爹说估摸着就这一两天,我二哥他们就要回来了呢。”
自从程立军出事,村里就开始传闲话,说程立军活不长了,更有甚者,还牵扯了顾禾,说是顾禾克的。
即使大家不在大队长面前嘀咕,背后也会八卦几句。
现在程立军度过危险期,身体大好,以前的那些谣言自会不攻自破。
立夏走的时候,已经是半下午了。
杨柳想留她下来吃过晚饭再回,立夏当即就拒绝了。
“你是不知道,我妈不在家,我爹和我三哥吃饭都是凑合的。
前些日子我在家那几天我爹和我三哥还算吃了几顿好的,可我这一去县城,我爹和我三哥又恢复了以前的伙食。
他们两个大男人不觉得有什么,总是对付,我却看不下去。
两个人做的饭菜,不是盐放少了,就是盐放多了,更有一回我三哥闷的米饭居然还是夹生的,让我爹追着满院子跑呢,说他浪费粮食!
就他们俩人在家,我可不放心。”
立夏说的这事,杨柳知道。
那时候因为这件事,还给村里人添了不少乐子呢。
到现在,有那碎嘴子的大娘,看见程立东的时候还打趣他呢。
立夏从杨柳家出来,就往自家的方向走。
半下午的时候,路上依然没啥人,只有村东头麦花家门口偶尔能听见说笑声。
其他的,就只有大榆树上的蝉鸣声。
“程立夏同志?是你吗?”
突然,一道男声传来,立夏回头看去。
“是你?许——知青?”
“对对对!就是我,知青院的许文茂。”
“立夏同志,你记性可真好!只上次一次见面,就记住了我的名字。”
立夏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从小到大很少有人当面夸她。
“许知青,你这是要去哪里?”
立夏抬头看了看太阳,眼前阵阵发黑,她下意识用手挡了一下。
这大下午的,日头烈的很,很少有人会在这个时间出来。
此刻的许文茂,手里拿着本书,身上也刻意拾掇过。
站在那里的时候,白衬衫蓝裤子,浓眉大眼的,看起来斯斯文文很能唬人。
许文茂整了整自己的衬衫领子,柔声说道,“哦,这不是大队长给社员们放了几天假嘛,我在知青院闲不住,就想出来走走。我听人家说山脚那边凉快,我正想到那去坐坐顺便看看书呢。”
许文茂扬了扬手里拿着的书,立夏眼尖,看清了那是一本领导人的诗集。
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这本诗集,都以能念诵领导人的语录和诗集为荣。
她的很多同学闲暇无事的时候,就喜欢站在教室的讲台上,高声朗读。
念到**之处,同学们还会跟着与有荣焉的鼓掌。
前两天三哥送她走的时候,一路上可没少说许知青这不好那不好。
立夏对许文茂了解不多,但一个喜欢读书,又是读这种红色书刊的知青,应该不是什么坏人吧?
破天荒的,立夏脸上沉肃的表情松了松,嘴角似乎还勾了勾。
这一细微表情,一直注意着立夏的许文茂并没错过。
其实,在这里遇见立夏,并不是什么偶然,而是许文茂精心策划。
麦花生了个闺女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在整个岭山大队蔓延开来。
杨柳犹记得,开春那时候,麦花挺着个肚子,还说自己保准能生个儿子呢。
现在看来,是打脸了。
在隆平县这一带,家里添丁,都会煮红蛋。
左邻右舍的送上几个,让大家跟着一起沾沾喜气。
不同的是,有的地方是生孩子当天送,有的地方是在洗三那日送。
岭山大队就是在生孩子当天煮红鸡蛋,所谓红鸡蛋,就是在煮熟的鸡蛋上点个红点,图个吉利。
麦花是在家里生的孩子,给麦花接生的是隔壁村的接生婆。
听说这个接生婆很有经验,就连麦花,都是这个接生婆接生的呢。
这个年代的农村女人生孩子,大部分都是在家里生的。
至于原因嘛,很简单。
一是大家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生的,再就是在家里生孩子花销少。
对大部分乡下人来说,挣钱太难了,能省一分是一分。
“小杨姐姐,我听二太奶说,再过一个月,花婶子家还能办大席呢,到时候咱们一起去吃呀?!”
乡下就是这样子,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的,村里人都会过去随个礼吃个席。
交情好的走动近的,会花上个块八毛钱,平平常常的也会拿上几个鸡蛋一尺布头什么的。
“你们去吧,我就不去了。”
杨柳自觉自己和花婆子家来往不多,况且杨柳是真不想过去凑热闹的。
孩子们有些遗憾,那可是吃席啊,一桌好几个菜的呢。
只是,现在的大家都没想到,花婆子家的这顿席面,最终并没有办成。
当然,那是后话了。
孩子们一窝蜂似的跑了,杨柳打开院门进了家。
大白并没跟着出门,看见杨柳进来,欢喜的叫了两声之后,就老老实实缩回狗窝了。
天气太热,就连大白也都蔫蔫儿的。
“小杨知青!你回来了啊?”
院外传来立夏的声音,紧接着立夏便推门而入。
杨柳惊讶,“你咋回来了?”
大队长不是说立夏去程大哥家了?开学前不是不会回来了嘛?
立夏笑了笑,脸上满是惊喜。
“我是和三哥一起回来的,上午我就过来一趟了,只不过那时你家没人。”
杨柳解释了自己的去向,两人便攀谈起来。
原来,昨天大队长收到了部队的来信,说是程立军已经度过危险期,部队批准程立军可以回家养伤,等一个月后,再返回部队即可。
大队长媳妇儿他们几人,过几天就可以回来了呢。
程立东今天进县城,就是要去程大哥家送消息的。
至于立夏,听到这个消息的她,在县城根本待不住了。
“程二哥没事了?”
“是呀!小杨知青,你是不知道我知道消息的时候有多高兴,就连我爹我三哥也都高兴的很呢。”
“既然已经收到了信,估计他们已经从部队出发了吧?”
立夏脸上笑容更深,“是的,信是出发那天寄的,我爹说估摸着就这一两天,我二哥他们就要回来了呢。”
自从程立军出事,村里就开始传闲话,说程立军活不长了,更有甚者,还牵扯了顾禾,说是顾禾克的。
即使大家不在大队长面前嘀咕,背后也会八卦几句。
现在程立军度过危险期,身体大好,以前的那些谣言自会不攻自破。
立夏走的时候,已经是半下午了。
杨柳想留她下来吃过晚饭再回,立夏当即就拒绝了。
“你是不知道,我妈不在家,我爹和我三哥吃饭都是凑合的。
前些日子我在家那几天我爹和我三哥还算吃了几顿好的,可我这一去县城,我爹和我三哥又恢复了以前的伙食。
他们两个大男人不觉得有什么,总是对付,我却看不下去。
两个人做的饭菜,不是盐放少了,就是盐放多了,更有一回我三哥闷的米饭居然还是夹生的,让我爹追着满院子跑呢,说他浪费粮食!
就他们俩人在家,我可不放心。”
立夏说的这事,杨柳知道。
那时候因为这件事,还给村里人添了不少乐子呢。
到现在,有那碎嘴子的大娘,看见程立东的时候还打趣他呢。
立夏从杨柳家出来,就往自家的方向走。
半下午的时候,路上依然没啥人,只有村东头麦花家门口偶尔能听见说笑声。
其他的,就只有大榆树上的蝉鸣声。
“程立夏同志?是你吗?”
突然,一道男声传来,立夏回头看去。
“是你?许——知青?”
“对对对!就是我,知青院的许文茂。”
“立夏同志,你记性可真好!只上次一次见面,就记住了我的名字。”
立夏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从小到大很少有人当面夸她。
“许知青,你这是要去哪里?”
立夏抬头看了看太阳,眼前阵阵发黑,她下意识用手挡了一下。
这大下午的,日头烈的很,很少有人会在这个时间出来。
此刻的许文茂,手里拿着本书,身上也刻意拾掇过。
站在那里的时候,白衬衫蓝裤子,浓眉大眼的,看起来斯斯文文很能唬人。
许文茂整了整自己的衬衫领子,柔声说道,“哦,这不是大队长给社员们放了几天假嘛,我在知青院闲不住,就想出来走走。我听人家说山脚那边凉快,我正想到那去坐坐顺便看看书呢。”
许文茂扬了扬手里拿着的书,立夏眼尖,看清了那是一本领导人的诗集。
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这本诗集,都以能念诵领导人的语录和诗集为荣。
她的很多同学闲暇无事的时候,就喜欢站在教室的讲台上,高声朗读。
念到**之处,同学们还会跟着与有荣焉的鼓掌。
前两天三哥送她走的时候,一路上可没少说许知青这不好那不好。
立夏对许文茂了解不多,但一个喜欢读书,又是读这种红色书刊的知青,应该不是什么坏人吧?
破天荒的,立夏脸上沉肃的表情松了松,嘴角似乎还勾了勾。
这一细微表情,一直注意着立夏的许文茂并没错过。
其实,在这里遇见立夏,并不是什么偶然,而是许文茂精心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