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可以为女王陛下离开大不列颠打开一条通路。”
“而后,末将再率领兵马,进攻另外一路唐军。”
“然后是第三路,最后是第四路。”
“末将的意思,管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不得不说,哈龙的这个计策,无疑是眼下大不列颠唯一的一个取胜之法。
伊丽莎白听得懂,不由皱了皱眉头。
哈龙看了伊丽莎白一眼,微微一叹。
“看来,女王陛下看出来了,这一计虽好,却有一个大缺陷。”
“一旦我军只能迎战一路,其余三路的唐军势必会长驱直入。”
“这么一来,无数的城池都会被唐军占领,无数的大不列颠男子会被唐军杀死,只剩下没有抵抗之心的女子。”
“即便末将能够击败唐军,我大不列颠的男子只怕所剩不多,举国元气大伤,短期内再也无力东山再起了。”
哈龙将情况分析得算是相当清楚了,利与弊各有哪些,听得伊丽莎白目瞪口呆。
“但是……”
哈龙突然将话锋一转。
“女王陛下,若是不用此计,只怕我大不列颠此番就会连一个男人也剩不下了。”
“两权相较,末将还是以为,用此计为佳。”
一个是大不列颠男人会所剩无几,但也至少会有十几,或者二三十万。
有这些男人在,放开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一代的人口就会翻上几倍。
几代之后,大不列颠的人口就能恢复到全盛时候的半数,或者更多。
一个是大不列颠没有男人了,被唐军全面占领,那就再没有任何复国的可能了。
这其中的道理,伊丽莎白岂能不明白。
当然了,如果想要最大可能地保留大不列颠的男子,也不是没可能。
只要伊丽莎白下令,让各地百姓向后撤退,往塞纳城的方向来,也是可以。
但是,谁来阻挡唐军的脚步呢?
当然只有那一颗颗大不列颠男人的脑袋了。
不然的话,或许不等哈龙灭掉第一路的唐军,其余三路唐军就已经兵临塞纳城下了。
而数百万的百姓聚集在塞纳城,单单是粮食就能让塞纳城自乱。
伊丽莎白也分得清这其中利弊多少。
“好吧,就用将军之策。”
如今,伊丽莎白和哈龙已经没有退路了,此战只能胜,不能败。
伊丽莎白又问道:“东西南北四路唐军,不知将军准备先进攻哪一路?”
哈龙眯了眯眼睛,淡淡一笑:“末将之意,先攻北路。”
“啊……”
伊丽莎白不由大吃一惊。
“将军,北路唐军的主帅可是唐皇李恪,咱们刚刚在他手中吃了大亏啊。”
哈龙:“正因为北路唐军的主帅,末将才要先攻北路。”
伊丽莎白:“还请将军解惑。”
哈龙拱了拱手,“末将建议攻打北路唐军,其原因有三。”
“第一,北路唐军统帅是唐皇李恪,只要我军能将之击败,或者是杀死,则其余三路唐军必将不战自乱。”
“第二,我军与唐皇李恪交过手,对他的打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胜算也就大一些。”
“第三,唐皇李恪认为我军刚刚在林顿城吃了大亏,如此四路合攻之下,我军必然不敢与之交战,可以做到出其不备之效。”
哈龙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但是,伊丽莎白也有她自己的想法:“可若是,我军一旦在北路战败,我大不列颠就再无翻身的机会了。”
哈龙不同意伊丽莎白的观点:“若我军不敌唐皇李恪,若是将其放在最后一路,到时候我军的兵马与之相差不多,如何能胜?”
伊丽莎白登时就无言以对了。
毕竟,这仗不是她打,而是哈龙去打,她也不好过于干预。
伊丽莎白同意了,哈龙也告辞离开,准备立即率军南下。
等哈龙离开之后,尼娅一脸的不高兴。“女王陛下,这个哈龙太猖狂了,好像大不列颠离不开他似的。”
伊丽莎白苦笑:“没办法,我刚亲政,就遇到大不列颠之乱,暂时无法掌控军队,只能听从哈龙的。”
尼娅恨恨道:“都怪李恪,这个时候侵犯我大不列颠。”
伊丽莎白摇了摇头:“若无唐军犯境,罗斯克也不会死,我依然还是那个象征性的女王。”
伊丽莎白遥望北方,微微一叹,她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此战难胜。
哈龙率领二十万兵马离开塞纳城,向北而来,自然瞒不过李恪。
李恪大喜之极,他正说要如何引蛇出洞呢,没想到哈龙送上门来了。
于是,李恪立即下令,他亲率五万骑兵绕路南下,直扑塞纳城,来一个擒贼先擒王。
其余三万兵马,带着大不列颠的二十万兵马绕着玩。
骑兵,而且是火枪骑兵,第一次在大不列颠的战场,乃至在唐军与大不列颠交锋这么多次一来,头一回被派上了战场。
大不列颠的南北长度只有不足两千里,林顿城处在大不列颠的正中央。
也就是说,从林顿城,到南部海滨,也就是一千里。
而塞纳城在林顿城和南部海滨的正中央,不过五百里的距离。
李恪一行只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就来到了塞纳城下。
伊丽莎白万万想不到,李恪会采用这种轻骑冒进的策略,突然兵临城下。
还没等城门守军将城门关闭,五万骑兵快速向北城门冲过去。
城中的兵马,几乎被哈龙尽数带走,只剩下一万人守城。
而北城门的守军最少,只有一千人。
唐军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将北城门的守军全部杀掉了。
唐军进城的消息,很快也传开了。
李恪将两万兵马分为三拨,一万人去西城门,一万人去东城门,李恪亲率一万人去南城门,留五千人守北门。
最后的一万五千人,则是直奔塞纳城的兵攻城。
塞纳城是南部的最重要的城池,有一座兵工厂,也是伊丽莎白直接来这里的原因。
伊丽莎白很快也得知消息了,不由震惊万分。
神兵天降?
当然不是。
伊丽莎白简直懊悔得要死。
“还可以为女王陛下离开大不列颠打开一条通路。”
“而后,末将再率领兵马,进攻另外一路唐军。”
“然后是第三路,最后是第四路。”
“末将的意思,管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不得不说,哈龙的这个计策,无疑是眼下大不列颠唯一的一个取胜之法。
伊丽莎白听得懂,不由皱了皱眉头。
哈龙看了伊丽莎白一眼,微微一叹。
“看来,女王陛下看出来了,这一计虽好,却有一个大缺陷。”
“一旦我军只能迎战一路,其余三路的唐军势必会长驱直入。”
“这么一来,无数的城池都会被唐军占领,无数的大不列颠男子会被唐军杀死,只剩下没有抵抗之心的女子。”
“即便末将能够击败唐军,我大不列颠的男子只怕所剩不多,举国元气大伤,短期内再也无力东山再起了。”
哈龙将情况分析得算是相当清楚了,利与弊各有哪些,听得伊丽莎白目瞪口呆。
“但是……”
哈龙突然将话锋一转。
“女王陛下,若是不用此计,只怕我大不列颠此番就会连一个男人也剩不下了。”
“两权相较,末将还是以为,用此计为佳。”
一个是大不列颠男人会所剩无几,但也至少会有十几,或者二三十万。
有这些男人在,放开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一代的人口就会翻上几倍。
几代之后,大不列颠的人口就能恢复到全盛时候的半数,或者更多。
一个是大不列颠没有男人了,被唐军全面占领,那就再没有任何复国的可能了。
这其中的道理,伊丽莎白岂能不明白。
当然了,如果想要最大可能地保留大不列颠的男子,也不是没可能。
只要伊丽莎白下令,让各地百姓向后撤退,往塞纳城的方向来,也是可以。
但是,谁来阻挡唐军的脚步呢?
当然只有那一颗颗大不列颠男人的脑袋了。
不然的话,或许不等哈龙灭掉第一路的唐军,其余三路唐军就已经兵临塞纳城下了。
而数百万的百姓聚集在塞纳城,单单是粮食就能让塞纳城自乱。
伊丽莎白也分得清这其中利弊多少。
“好吧,就用将军之策。”
如今,伊丽莎白和哈龙已经没有退路了,此战只能胜,不能败。
伊丽莎白又问道:“东西南北四路唐军,不知将军准备先进攻哪一路?”
哈龙眯了眯眼睛,淡淡一笑:“末将之意,先攻北路。”
“啊……”
伊丽莎白不由大吃一惊。
“将军,北路唐军的主帅可是唐皇李恪,咱们刚刚在他手中吃了大亏啊。”
哈龙:“正因为北路唐军的主帅,末将才要先攻北路。”
伊丽莎白:“还请将军解惑。”
哈龙拱了拱手,“末将建议攻打北路唐军,其原因有三。”
“第一,北路唐军统帅是唐皇李恪,只要我军能将之击败,或者是杀死,则其余三路唐军必将不战自乱。”
“第二,我军与唐皇李恪交过手,对他的打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胜算也就大一些。”
“第三,唐皇李恪认为我军刚刚在林顿城吃了大亏,如此四路合攻之下,我军必然不敢与之交战,可以做到出其不备之效。”
哈龙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但是,伊丽莎白也有她自己的想法:“可若是,我军一旦在北路战败,我大不列颠就再无翻身的机会了。”
哈龙不同意伊丽莎白的观点:“若我军不敌唐皇李恪,若是将其放在最后一路,到时候我军的兵马与之相差不多,如何能胜?”
伊丽莎白登时就无言以对了。
毕竟,这仗不是她打,而是哈龙去打,她也不好过于干预。
伊丽莎白同意了,哈龙也告辞离开,准备立即率军南下。
等哈龙离开之后,尼娅一脸的不高兴。“女王陛下,这个哈龙太猖狂了,好像大不列颠离不开他似的。”
伊丽莎白苦笑:“没办法,我刚亲政,就遇到大不列颠之乱,暂时无法掌控军队,只能听从哈龙的。”
尼娅恨恨道:“都怪李恪,这个时候侵犯我大不列颠。”
伊丽莎白摇了摇头:“若无唐军犯境,罗斯克也不会死,我依然还是那个象征性的女王。”
伊丽莎白遥望北方,微微一叹,她有一种不好的预感,此战难胜。
哈龙率领二十万兵马离开塞纳城,向北而来,自然瞒不过李恪。
李恪大喜之极,他正说要如何引蛇出洞呢,没想到哈龙送上门来了。
于是,李恪立即下令,他亲率五万骑兵绕路南下,直扑塞纳城,来一个擒贼先擒王。
其余三万兵马,带着大不列颠的二十万兵马绕着玩。
骑兵,而且是火枪骑兵,第一次在大不列颠的战场,乃至在唐军与大不列颠交锋这么多次一来,头一回被派上了战场。
大不列颠的南北长度只有不足两千里,林顿城处在大不列颠的正中央。
也就是说,从林顿城,到南部海滨,也就是一千里。
而塞纳城在林顿城和南部海滨的正中央,不过五百里的距离。
李恪一行只用了一天多的时间,就来到了塞纳城下。
伊丽莎白万万想不到,李恪会采用这种轻骑冒进的策略,突然兵临城下。
还没等城门守军将城门关闭,五万骑兵快速向北城门冲过去。
城中的兵马,几乎被哈龙尽数带走,只剩下一万人守城。
而北城门的守军最少,只有一千人。
唐军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将北城门的守军全部杀掉了。
唐军进城的消息,很快也传开了。
李恪将两万兵马分为三拨,一万人去西城门,一万人去东城门,李恪亲率一万人去南城门,留五千人守北门。
最后的一万五千人,则是直奔塞纳城的兵攻城。
塞纳城是南部的最重要的城池,有一座兵工厂,也是伊丽莎白直接来这里的原因。
伊丽莎白很快也得知消息了,不由震惊万分。
神兵天降?
当然不是。
伊丽莎白简直懊悔得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