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308章 什么叫和光同尘呐

小说:大宋悍臣 作者:鼠猫狗鸽 更新时间:2025-07-06 17:49:13 源网站:2k小说网
  ();

  毕竟他们身处高位,都不怎么亲自花钱了,有什么事动动嘴就行了。

  他们早就忘记了如今的钱,有多不方便携带的细节了。

  卷宗当中记录的这个小细节,他们几乎都没有注意到。

  不仅是张知白,丁度也对宋煊高看一眼。

  在宋煊初次遇到端午这种大场合的命案,他处理的就极为行云流水,丝毫不慌,甚至都没有影响到端午庆典的举办。

  丁度是觉得宋煊有一颗大心脏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把我弟弟给牵扯进去了。

  如今丁度想要把自家堂弟捞出来,他心里盘算着还要请教一下宋煊。

  宋绶早就领教过宋煊在断案方面的天赋。

  所以当王曾说审案里面有宋煊的时候,他就觉得稳了。

  听着宋煊的责问,张知白更是重重的拍了一下惊堂木:

  “乐涛,你若是从实招来,尚且还有机会自救。”

  “若是抵抗到底,别怪本官不给你机会!”

  听到这话,乐涛跪在大堂之上,满脸惊恐。

  同样冷汗直流的也有开封府通判秦应。

  他当时只想着给穆修定下罪责。

  即使案子往上报。

  无论是府尹陈尧佐还是吕相爷,那都会眨眼通过。

  无论是谁都不会做出什么阻拦。

  穆修他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事实也正如他所预料的,谁承想被贬谪的穆修竟然敢半路偷跑回来告状?

  现在卷宗上被宋煊揪出来了漏洞。

  秦应一时间也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

  他觉得如此威逼之下,乐涛他定然没什么胆魄会把这件事给扛下来。

  这可怎么办呢?

  但是秦应之所以有恃无恐,那就是大宋判案一般都是疑罪从无,从轻从赎。

  主打一个教化为主,惩罚为辅。

  当然了从轻发落不是对嫌疑人的仁慈,而是避免其因免死无望做出更危害社会的举动。

  要不然诸如狄青那类“杀人犯”(顶罪),是没机会来京城当禁军的。

  “张相公,就算送了三十贯,乐涛他就没有旁人帮忙吗?”

  宋绶则是继续阴阳怪气的道:

  “乐涛,你还是把你的同伙一并说出来,兴许还能有个合理的解释。”

  乐涛根本就不敢说自己有同伙。

  若是死扛到底,那就是要被杀头的。

  若是主动认了,那也是要被发配。

  他张了张嘴,又果断闭上。

  因为他看见秦应的眼神,若是认了那就没救了。

  若是不认,兴许就能赎铜了事。

  “哎,宋学士,万一乐涛他天生神力呢。”

  宋煊哼笑一声:

  “还是让秦通判把没收到公帐上的三十贯钱拿出来,现场让乐涛背一背,给他个机会。”

  当初石家送给范详一千贯钱,可是堆满了整个屋子,动用了许多驴子和骡车给拉过来的。

  现在还放在宋煊租住的家中,房门至今都没有被打开呢。

  这么多钱,范详拉回家去,那就是害了他父母以及几个妹子的性命。

  宋煊一提出来,他一个人能搬动如此沉重的钱财,大家才反应过来这是不可能的事!

  “天生神力?”

  宋绶啧啧两声:

  “好一个天生神力!”

  “倒是本官孟浪了,觉得大宋不可能有这样的人才。”

  “秦通判,你差人把三十贯的入公账本拿来,本官也好现场调拨一二,让乐涛现场演示。”

  秦应这下子确实绷不住了。

  因为这钱根本就没入账。

  主审官张知白见他不动窝,遂开口道:

  “钱通判,你去把账簿拿来。”

  钱延年是钱若水的儿子。

  因为他爹的缘故七岁就吃上皇粮了,被赐予进士出身,如今也是担任通判。

  待到王曾被罢相,唯有钱延年反对。

  他当场反驳,攻击皇帝薄情,并且极为生气的走了,毁掉官帽脱去官服,披着道士服,大怒上了嵩山修道。

  皇帝大惊,屡次召他回来,但是他就在嵩山上过了一辈子。

  有了当朝宰相的吩咐,钱延年当即把账册拿过来请宰相过目。

  张知白瞧着账目,翻了几次都没有瞧见入账。

  他把账册递给一旁的宋绶,这罪责可真是越抓越多啊。

  “秦应,你还要抵抗到底吗?”

  其实这个份上,哪有什么回旋的余地?

  但是秦应在陈尧佐没有回来之后,他绝对不能说一个字。

  面对秦应的沉默,张知白直接吩咐宋煊取下秦应的官帽,把人给带走,关进开封县大牢,避免有人想要与他勾连。

  秦应瞧着宋煊,他本想着帮助陈氏兄弟对付他,可没想到被穆修给打乱了阵脚。

  先被他给弄了!

  “秦通判,我会令人在开封县大牢单独为您准备一间牢房的。”

  一听这话,秦应急了,当即大吼:

  “我乃是朝廷命官,没有官家以及大娘**命令,谁敢抓我?”

  秦应混迹官场多年。

  宰相是没有权力抓人的!

  虽然允许先抓人后补票,但那是针对平头百姓。

  刑部根本就不掌实权,他们只是梳理卷宗。

  单独设立的审刑院负责对重大案件进行审核。

  大理寺对存在有疑虑的案件进行再次审核。

  若是仍旧有拿不准的则是御史台出面监管。

  若是案件争议较大,谁都不服谁,皇帝只能组织专门的审核团队,全都叫到一起审理。

  而且开封府的官员设置更加复杂全面,审案与断案的流程更加清晰,同时坐镇京畿之地,要承受许多的压力。

  大案、急案频出,法理之外的官员升迁,京城安全,皇室颜面等许多因素参杂,想要公正的判决根本就不容易。

  秦应说的也没错。

  总之在大宋审案的和判案的是要分开的,这一套班子都是要分开签字的。

  主打一个相互制衡,相互拖后腿。

  谁都别想当地方与中央上的“土皇帝”!

  像宋煊这个知县断案,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事。

  这也是王曾想要把秦应等人给抓到开封县去审理的缘故。

  但事实是,秦应完全可以拒绝前往,张知白也没有办法。

  张知白面露难色,他一时间沉默不语。

  宋煊瞧着秦应笑了笑,当即高声道:

  “左右何在?”

  “下官在。”

  县尉班峰当即应了一声。

  随即堂下之人,开封县的衙役同时大声回应:

  “属下在。”

  堂上张知白几人都是看着宋煊。

  “奉官家口谕,捉拿案犯秦应前往开封县受审,给本官把他押走。”

  秦应知道宋煊胆子大。

  可是他没想宋煊竟然会假传官家口谕!

  “宋煊,你好大的胆子!”

  秦应指着宋煊道:

  “官家可是没有说过这话。”

  “你怎么知道官家没有说过?”

  宋煊的反问让秦应瞠目结舌。

  连主审官张知白都不知道要如何接茬。

  “你假传官家口谕,视同谋反,左右给我把他拿下!”

  听着秦应的大声嘶吼,堂上的开封府衙役,以及堂下看热闹的衙役,都没有动窝。

  毕竟通过方才的监狱“友好交流”,开封府衙役都知道了宋煊是官家身边的红人。

  要不然审判通判这种级别的官员,也不会拉上宋煊。

  谁敢断定宋煊说的是假话?

  正是因为不敢断定他说的是假话,那大家就自动判定他说的是真话!

  反正要抓走的又不是自己个。

  神仙打架,小鬼上前凑热闹,是要被波及的。

  宋煊见没有人动窝,瞥了班峰一眼:

  “班县尉,用得着本官把话说第二遍吗?”

  “下官不敢?”

  班峰当即不再躬着身子,他抬起头:

  “下官只是在等着,谁敢阻拦我等,正好把他们一起拿了,县衙的牢房管够!”

  在班峰借势**后,没有人敢上前,甚至连反驳的人都没有。

  于是班峰这才带着张都头,亲自把开封府通判秦应给双手背后押起来了。

  “宋煊,你狗胆包天!”

  “放开我。”

  “我要见官家,我要见大娘娘!”

  宋煊却是不理会他的叫嚷:

  “张相公,二位翰林学士,我等还是按照官家的口谕,诏令秦通判前往开封县审理此案吧。”

  张知白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方才不是已经审理好了吗?

  怎么还要再审?

  倒是宋绶反应快,他当即赞同道:

  “不错,官家是如此交代的,就是避免开封府内有人与他狼狈为奸!”

  张知白也是点点头:

  “好。”

  宋煊给了宋绶一个眼神,他直接挥手:

  “我们走。”

  “是。”

  开封县的衙役当即左右护法,拿着棍棒防止有人抢犯人。

  可是这帮开封府的衙役哪敢啊?

  大家的俸禄可以说是没有,人家秦通判又不是自己亲爹。

  拼命做什么?

  又不挣钱。

  在一个官家都下令要查他来了。

  如今宰相出马,又有翰林学士陪座。

  他能没有问题吗?

  于是在众人的注目礼之下,宋煊一个七品知县押着开封府通判走了。

  开封府通判钱延年,至今都没有缓过神来。

  作为王曾的人,他不是没有与秦应交手过。

  只是他有陈氏兄弟照拂,自己一直处于被打压的情况下。

  前些日子也是照顾他那年老的祖母,没有来。

  更是不知道秦应这里做出这种事来,否则自己定要抓住机会。

  岂能后知后觉的从王相公那里得知消息?

  张知白脸上露出危难之色,刚想要跟着走。

  宋绶却是一把拉住张知白的手臂:

  “张相公,你速速前往皇城请旨,否则宋状元便又惹大麻烦了。”

  “嗯?”张知白压低声音道:

  “怎么呢?”

  “官家口谕,那也不是宋十二他能听到的,自是该由你这个主审来说。”

  “好。”

  张知白让宋绶他们先去,自己返回去与官家交代案情,顺便请旨意。

  待到出了开封府衙的大门,这一行人出动,吆五喝六的喊人让开。

  自是引人注目。

  而被压着的通判秦应却是面色铁青。

  他这么多年为官,尽管有涵养,可是被如此“游街示众”,那也是挂不住面的。

  “怎么回事?”

  “不知道啊,被压着的那位像是秦通判啊!”

  “什么?”

  “一个七品知县直接把从六品的通判给抓走了,这可是不常见!”

  “岂止是不常见,简直闻所未闻。”

  一直都在茶摊上没走的李君佑,当即站起身来,瞧着这队伍走过来,目露惊疑。

  “哥哥,宋状元不会是把人从开封府衙抓出来的吧?”

  王羽丰瞧着那个人的官服,可是绿色的。

  五品以上是朱紫,九品是青色。

  宋煊他身上的官服也是绿色,这说明宋煊他抓的是一个同品级,甚至是比他高品级的官员。

  “嘶。”

  李君佑捏着折扇,可能今日开封府衙的人很忙,他的人还没有把消息打探回来。

  不过他可以肯定,宋煊此举是不够正确的。

  没有天子的文书,如何能抓捕一个官员?

  宋煊也太莽撞了些。

  “不愧是立地太岁。”

  王羽丰忍不住赞叹了一句,随即又想起自己的姐夫。

  若是将来自己的姐夫落在他的手里,会不会也是这种待遇?

  李君佑没有搭茬,这立地太岁猛的有些让他遭不住。

  本来今日同宋煊搭上关系,便是极好的。

  可他当真不想宋煊做事如此“勇猛”,否则岂不是自绝于官场?

  宋煊倒是无所谓,可是开封县的这帮衙役们却是个个挺胸昂首的。

  从来没有如此“扬眉吐气”过。

  哪一次他们这些人见了开封府的衙役,不是点头哈腰的讨好。

  毕竟那也是上级部门。

  可今日,宋大官人都不给他们面子。

  今后也不必给他们面子,一个敢放屁的都没有。

  待到进了县衙,宋煊吩咐让他们先休息休息,今日擒获罪犯都有功,让班县尉都记上,待到积累过后,他要论功行赏。

  “多谢大官人!”

  众人笑嘻嘻的各自散去。

  宋煊这才对着秦应笑道:

  “秦通判,在下职责所在,还望勿要见怪,里面喝口茶吧。”

  秦应这才认真打量了一下宋煊,此时脸上带着笑,全然不见方才那副冷漠的模样。

  不愧是敢当街辱骂开封府尹的狂妄之徒!

  他够胆。

  秦应甩了一下衣袖,跟在宋煊后面。

  待到进了后堂,宋煊安排王保去烧水。

  秦应坐下来,瞧着宋煊:

  “宋知县,是不是觉得把本官游街,心中十分得意,脸上有光啊?”

  “不不不。”

  宋煊坐下来,瞧着秦应:

  “秦通判,抓了你游街,我有什么可得意的?”

  就在秦应眯眼思索的时候,又听道:

  “你还不够格。”

  “哼哼哼哼。”

  秦应忍不住放声大笑,拍了拍自己的大腿:

  “好你个宋十二,当真是胆大包天!”

  有些话用不着点明。

  他知道宋煊话里的意思。

  “可话又说回来了,不是我看不起你。”

  秦应瞧着宋煊,伸出手指:

  “你真以为你一个小小的野草,也能绊倒密密麻麻的参天大树?”

  “当真是不自量力!”

  “对于树而言,我还是喜欢用砍的。”

  秦应一顿。

  宋煊把那套新茶具拿出来:

  “不管将来我们如何对抗,你都出局了,所以秦通判还是多担心担心自己吧。”

  秦应知道这件事不能查,一查就露馅。

  不过他也不担心自己的性命,绝对死不了。

  顶多被外放贬谪几年,只要吕相爷他们不倒,自己迟早有机会回来当京官。

  在秦应看来,宋煊此时说这话,足以表明他不懂官场。

  热水来了之后,宋煊再烫茶具。

  挥挥手让王保守在门外。

  秦应瞧着宋煊如此粗旷的泡茶,眉头皱起。

  他是看不起本官,所以才会这样吗?

  宋煊倒了两杯后:

  “我喜欢这样喝茶,咱们二人又无仇无怨,顶多是立场不同,没必要用这种小事羞辱你的。”

  秦应心中一惊,因为他发现宋煊很敏锐的就捕捉到了自己的想法。

  此子绝不是鲁莽之辈。

  更加不是一个只会写文章就能连中三元的书呆子。

  秦应眯了眯眼睛:

  “宋知县像是能猜透人心,难道猜不透官场的规矩吗?”

  “哦?”

  宋煊放下手中的茶壶:

  “你也知道我岳父是武将,我初入官场,倒是不是很懂什么官场规矩,还望秦通判能够指点一二。”

  “办案不是你这么办的。”

  秦应能做到开封府通判的位置,自是经验丰富。

  宋煊靠在椅子上:“愿闻其详。”

  “第一便是拖字诀。”

  秦应也靠在椅子上,对于自己缺少的官帽毫不在意:

  “涉及权贵皇亲宗室以及官员的案子,自是要做到故意拖延,逼原告撤诉或者和解。”

  “你初入官场,可是不清楚这些人背后都藏着什么人。”

  “你把他给得罪了,就给自己无形当中找了许多敌人。”

  “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给你背后捅刀子。”

  “装聋作哑才是保命法则!”

  茶壶里的水汽袅袅升起。

  很快就消失不见。

  但是翻腾的热气,却是停留在二人的面前。

  连空气的温度都高了些。

  开封府通判秦应瞧着宋煊如此神色,又不管不顾的继续说道:

  “第二呢,便是不翻旧案,前任官员判的冤案,后任绝不能平反,否则得罪的便是一群人。”

  “第三,便是不挡财路,即使你是清官,也不能断了同僚的财路,否则必会遭到排挤,不是谁都有你宋十二这番赚钱的手段的。”

  秦应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口气:

  “瞧瞧你用的这套瓷器,廉价不堪。”

  “宁愿大把的钱撒出去请一帮臭黑狗去正店吃饭,也不想着对自己好些,这官当的有什么意思呢?”

  宋煊听着秦应这三条,倒是觉得他说的不是很正确。

  此时还妄图污染自己,他当即点点头:

  “秦通判如此通透,想必在东京城也有了自己的宅子吧?”

  秦应瞥了宋煊一眼,没言语。

  “不会吧,你帮人做事不求钱不求利,到底求什么?”

  面对宋煊的追问,秦应放下手中的茶杯:

  “宋知县,你要懂得,官场之道最重要的便是和光同尘!”

  “和光同尘?”

  宋煊一时间觉得有些恍惚。

  “大娘娘有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宋煊听着秦应引用“名人名言”,不过是在宣扬浑浊才是常态。

  事实,如今大宋的官场也正是如此。

  虽说律法如刀,但握刀的永远是人。

  是人,那自由量裁的范围就很宽广了!

  “你这么上蹿下跳当官,如何能当的长久?”

  “对,你宋煊是大宋立国以来,最年轻的连中三元的大宋状元郎。”

  “可那又怎么样呢?”

  “朝廷是你的,还是大宋是你的?”

  “呵呵呵,嘿嘿嘿。”

  宋煊听着秦应如此贴心的教导,终于是没憋住大笑起来。

  笑的秦应变得不自信起来。

  “你笑什么?”

  “我笑你自以为参透了官场,可实际上还是个新兵蛋子!”

  “你侮辱我!”

  秦应对这话很是不爽。

  在大宋武将都要低文官一头,更不用说那些大头兵了。

  宋煊用大头兵来类比,在秦应看来就是侮辱他。

  宋煊端起茶水,饮了一口:“你这个可不叫和光同尘。”

  “狼狈为奸还差不多,就你这个打击报复的性子,连基本的掩盖都不肯下功夫,可见也是一个半吊子水平。”

  “还讲方才那些屁话,不过是在为自己脸上贴金。”

  听着宋煊及其侮辱的话,秦应更是绷不住了。

  “你以为你是谁?”

  “你还反驳我!”

  “啧啧啧。”

  宋煊放下手中的茶水:“这辈子没当过高官吧?”

  “哼。”

  秦应之所以抱紧陈氏兄弟大腿,就是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穿上紫袍。

  宋煊说这话,不是揶揄自己,又是什么?

  “我岳父虽然是武将,可他爹是正经八本的进士,哪能没有家传绝学啊!”

  宋煊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真正的和光同尘,只有两条。”

  秦应下意识的咽了下口水,宋煊说他岳父的家庭背景,确实是对的。

  这两年曹利用的风评也是好了一些。

  所以秦应等着宋煊接下来的话。

  “可惜,这两条我不能告诉你。”

  宋煊靠在椅子上:“谁让你姓秦呢。”

  “哼。”秦应不屑的道:“分明就没有,或说八道。”

  “行了,你我都清楚,就算案子查清楚了,你也不会被革职,我凭什么要传授给你曹家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经验。”

  宋煊吹了口气,满不在乎的道:

  “陈氏兄弟还都是大宋状元郎呢,他传授给你秦家考状元的诀窍了吗?”

  秦应再次被宋煊说的哑口无言。

  虽然大宋没有了世家门阀对于知识的垄断,但是许多新科进士都各自有中举的经验。

  这些经验一般都会传给子嗣,确保家族能够一代接一代的中进士。

  许多关键的经验,那是不会轻易外传的。

  秦应先前辅佐陈尧咨,如今又辅佐陈尧佐,他儿子是在国子监读书。

  但是也是个不成器的,只能寄希望于次子三子。

  陈家夺取状元的经验,当真是没有往外透露过。

  同样也可以确信当时陈尧佐为了留住韩琦,是下了交换本钱的。

  “你说的那些不过是歪理,想要污染我今后为官的思路,还是多在白日里睡睡觉吧,兴许你的计策能够实现。”

  听着宋煊话里讥讽的话,秦应重重的拍了下桌子:

  “你别得意,你们四个人下来审案,可是恶人都让你一个小小的七品官担了,他们完美的隐身。”

  如此简单的挑拨离间,宋煊才懒得理会。

  因为他做事的原则,正是符合没有告知秦应的那两条。

  第一便是做事高调,做人低调。

  第二便是说事情只针对事不针对人。

  这两句话,宋煊可不会轻易往外吐噜。

  “宋知县,你真以为他们都没有看清楚卷宗里的细节吗?”

  秦应哼笑几声:

  “他们便是要利用你年轻聪慧,一眼就能发现问题,让你出这个风头,吸引更多的仇恨罢了。”

  “他们这些官场的老油子,怎么会不知道和光同尘这四个字?”

  “为什么不是花花轿子众人抬呢?”

  宋煊又主动给秦应倒茶:

  “若是他们故意要捧我呢,尽早脱离这个开封县知县棘手的官职。”

  “你觉得他们今日做的对吗?”

  面对宋煊的虚心提问,秦应一下子就不言语了。

  开封知县这个官职,对于宋煊而言,并不适合。

  按照宋煊的解释,他现在想明白了。

  为什么官家或者宰相会让宋煊也来处理此事。

  就是想要为他争取更多的政绩,然后升职,离开这个位置。

  谁不知道宋煊得罪了陈氏兄弟?

  陈尧佐还是宋煊的顶头上司,如何能不会借着机会报复他?

  要知道,可是有御史因为宋煊被发配岭南去了。

  谁都清楚背后是陈尧咨在鼓动。

  想到这里,秦应也想到了自己的下场。

  兴许陈尧咨知道事情的始末,但是他选择没有说。

  因为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秦应的心便开始下沉。

  啪。

  房门被推开。

  宋绶瞧着他们二人坐在椅子上:

  “聊什么呢,还关起门来说话,这可是要避嫌的。”

  宋煊又摆出茶杯来,一边倒茶一边道:

  “秦通判再传授我官场上和光同尘的道理。”

  宋绶也顺势坐下来,谢过宋煊的茶,瞥了秦应一眼。

  就他也配教别人怎么为官?

  “状元郎哎,我只听说过一句话,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宋绶举起茶杯向秦应示意:“秦通判这害人之心怕是不少。”

  “当然了,他方才还说你们三个在背后当缩头乌龟。”

  “让我一个新官出马抓住他的问题,就是你们故意把仇恨扔到我的头上。”

  “咳咳咳。”

  宋绶接连咳嗽了好几口,他都被宋煊的话给惊住了。

  在看卷宗的时候,他当真没看出来什么。

  只是猜测秦应没有把这笔钱放进公帐当中。

  秦应脸色再次变得难看起来。

  “他倒是好心。”

  宋绶缓了半天才蹦出一句话:

  “我当真是没注意到卷宗里的不合理之处。”

  “无所谓了,反正秦通判有人照顾,也不会被开革出去,最多也就岭南,最差就是儋州了,跟着丁谓作伴。”

  “寇准和光被贬,丁谓同尘也被贬。”

  宋煊瞧着秦应笑:“秦应秦通判和光同尘也被贬。”

  “看样子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对于这两个人,宋绶如何能没有印象,而且还认识。

  他无法像宋煊这样直接说出来。

  宋绶却是觉得秦应不了解宋煊,才会想着给他灌输一些乱七八糟的道理,借此来带歪他。

  可宋煊早就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道理,可以反过来污染他。

  域外天魔,可不是吹出来的。

  宋绶瞧着秦应这幅模样,不知道宋煊说了什么话,有什么让秦应想要“拨乱反正”的想法。

  “哎呀。”

  宋绶又是叹息一句:

  “和光同尘,就如同这茶杯上的裂缝,既然存在就有一定的道理。”

  “秦通判,可你别忘了,宋十二可是状元郎,你文采没人家好,为官之道也没他理解的透彻。”

  “就算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也不是谁都能当人家老师的。”

  “你!”秦应瞧着宋绶,早就受够了他的阴阳怪气。

  “宋学士,话别说的这么难听。”

  宋煊连忙出声制止:“万一人家东山再起,到时候王者归来,打你我的脸,又该当如何?”

  “啧啧啧,我倒是想要瞧见这一幕。”

  宋绶放下手中的冰裂杯:“正如我听说过的一句话。”

  “清官如檐上冰,日头一出便化了;”

  “浊官似阶下苔,风雨愈大愈鲜亮。”

  “别这么说。”宋煊再次喝了口茶:

  “方才秦通判不是在教我和光同尘,而是在教我如何在粪坑里游泳不被淹死。”

  “哈哈哈。”

  “我便是想要恭祝秦通判将来能够从岭南顺利回来。”

  “哎。”宋煊又迎合了一句:

  “宋学士,你我只是审,并无判的权力,万一秦通判去的是儋州呢?”

  “哈哈哈,倒是老夫孟浪了。”

  秦应被他们二人的一唱一和,搞得无比烦躁。

  但是他可以肯定,陈尧咨没有什么实力救自己。

  上一个为他驱使的人,还在岭南待着呢。

  排号也轮不到自己先回来。

  丁度是借着机会前往监牢,去看望丁彦的家小去了。

  穆修在外整理了好长时间的情绪,正是因为自己的大胆,才有了今日的沉冤得雪。

  要不然还得吃这个哑巴亏呢。

  等他进了房间,发现秦应并没有关起来,而是坐下喝茶。

  他明白,没有官家或者大娘**旨意,宋煊一个小小的知县,是无法关押比他级别还高的官员的。

  不符合程序。

  穆修也顺势坐下,瞥了一眼旁边的秦应,主动开口:

  “秦通判,其实有件事,我想了十天十夜都没想明白。”

  “你官职在我之上,家庭也比我好,甚至在上官赏识这方面,我也不如你。”

  “你处处都比我好,比我优秀,缘何要找人诬陷我,非得要把我治置于死地呢?”

  宋绶也是很奇怪。

  穆修这个人死脑筋不懂的变通,难道是影响了秦应的和光同尘?

  宋煊也是想要听一听他的回答。

  毕竟穆修这个为人处事,他却是看不上。

  但作为上官,想要整治下属的法子有很多,用不着栽赃陷害,大费周章啊!

  当然了大家都是官员,诬告不像是民诬告官那么严重。

  即使诬告事情败露,他也不会受到什么太大的惩罚。

  可只要成功了,就算是穆修最终洗清冤屈,但是他的仕途已然受挫,达到了自己目的。

  “你是处处不如我。”

  秦应指着穆修道:

  “你自恃才华横溢,性格狂傲,当众嘲讽权贵,树敌颇多,不想和光同尘也就罢了。”

  “偏偏倡导什么古文运动,我呸!”

  “你分明就是想要影响大宋学子,想要把他们往晚唐的老路上走。”

  “像你这样犹如祢衡一般的人,必须要先污名,再排挤你,让你滚出开封府。”

  秦应说完后,宋煊三人全都愣住了。

  宋煊以为这是什么文人相亲,他嫉妒他的才华之类的。

  甚至是打压异己,巩固权力。

  但是宋煊万万没想到是因为“改革”!

  就这个韩柳古文与西昆体之间的隔阂如此之大吗?

  朝廷今年突然以策论为科举重点,放弃西昆体的诗赋来取士,引起了以前许多官员的不满吗?

  宋煊稍微想想倒是也觉得秦应的反应是正确的。

  他们这些老进士,仗着中举的经验可以给儿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经验。

  结果突然朝廷的唯一选官的风向变了,他们的宝贵经验就变得一文不值了。

  韩柳的风格是挺适合策论的。

  宋煊回过味来,这就是保守派与革新派之间的斗争。

  而且今后此类事情也会经常发生。

  宋煊不语,宋绶也陷入了沉思。

  倒是穆修脸上流露出不可置信的模样:

  “就因为这个?”

  “对,就因为这个!”

  秦应无奈的哼笑了几声:“没想到吧?”

  “却是没想到。”

  穆修不知道要说些什么,他缓了一会决定向秦应摊牌:

  “尽管这些年我做了许多努力,但是喜欢韩柳古文之风的学子很少,我本来都想要放弃了。”

  “但是你今日的一番肺腑之言,让我觉得事情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么多难熬,我就心里有底了。”

  “韩愈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章应承载儒家思想,如《师说》《原道》。”

  “柳宗元注重“辅时及物“,文章多关注现实,如《捕蛇者说》《封建论》。”

  “我以前的打算是大宋自是要反对骈文对仗,用典点束缚,文章要经世致用,而非仅供娱乐。”

  “有了秦通判点反对,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推广的!”

  秦应也是一脸惊讶的看向穆修,他没想到穆修竟然早有放弃的打算。

  结果自己一摊牌,又激励到了他。

  一时间,当真不知道要说什么好了。

  秦应恨不得要给自己一个嘴巴子,怎么就促使他心志更加坚定了呢?

  简直是匪夷所思。

  宋绶闻言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起案子的走向,实在是让他哭笑不得。

  杨亿、刘筠等人推崇的西昆体流行几十年,绝对不会一朝一夕就被韩柳的古文给取代

  尤其是刘筠这位大儒,尚且在人世当中。

  穆修又看向沉思的宋煊:

  “其实我知道宋状元也是这般想法,只是没有堂而皇之的说出来。”

  “你的赤壁赋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又有思想深度,远胜西昆体的空洞雕琢。”

  宋煊闻言瞥向旁边的穆修:“你看过?”

  “宋状元如此文才,你的哪一首诗赋我没看过?”

  “东京城卖你的诗赋集,可是一直都很火爆的。”

  “直娘贼!”宋煊咒骂了一句:

  “本地的书铺太没有礼貌了,都不知道给我版权费!”

  其余三个人都看向宋煊,不知道什么是版权费,但是应该是给他钱的意思。

  倒是宋绶咳嗽了一声:

  “十二郎,一般你要印书的话,都是要你给他们钱的。”

  “他们只需要向官府提交申请,得到认证后可以印刷书籍,若是没有申请,朝廷才会给予打击的。”

  “不过没有你的花押,倒也算不得正宗。”

  穆修又给解释了一句。

  大宋时期,签名花押的风气非常流行,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花押。

  “花押”,是创作者自己任意书写设计出来的一个“署名印”。

  用这种独一无二的印来作为作品的个人专用记号,使有心之人难以摹仿,从而达到防伪的效果。

  一直沿用到明清。

  宋徽宗的花押,被称为“绝押”,极为出名。

  宋煊有些无语:

  “等我仔细翻一番案例,我就不信他们能不经过我的允许,就随便刊登我的诗赋去肆意贩卖,还不给我分钱。”

  “还有没有王法了?”

  穆修没想到宋煊一个状元郎,会如此掉到钱眼里去。

  他们自己花钱,把你的作品传播到大宋各地去,帮助你扬名。

  你还要钱?

  孰轻孰重,你分辨不了?

  “宋状元也不是缺钱之人,何故要沾惹这铜臭?”

  听着穆修的询问,宋煊只是哼笑一声:

  “穆参军,当真是何不食肉糜。”

  “这从何说起?”

  “咱们四个人在思想上都无法达成一致。”

  宋煊轻轻的敲了敲桌子:

  “所以咱们也就别多聊了,反正恩怨缘由已经搞清楚了。”

  “一个该被贬就被贬,一个该去应天书院教书就教书。”

  “搞得两败俱伤,没什么意思。”

  “他要去应天书院教书?”

  秦应心里更是升起一股子寒气:

  “绝对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