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夫人不以为然道,“告诉他有什么用,男人都觉得自己挺有分寸的,却丝毫不想,有些事情在他自己看来清清白白,在别人看到可一点都不清白。”
“瓜田李下都不知道,像他这么个性子,不吃点亏是不会长记性的。”
“趁现在事情还不算麻烦,让他早点往心里去也好,省得以后遇上不好解决的,再把他媳妇气走了,那我再上哪儿找这么一个好儿媳妇去?”
李妈妈忍俊不禁。
夫人这是要整治世子给少夫人出气呢,就是不知道,少夫人知不知道夫人的这番心意?
“对了,你去锦棠院,把棠雪给请过来。有些话,我还是要当面跟她说清楚才好,免得她和瑾然那混小子误会更深。”
说完,又忍不住吐槽:“都娶的媳妇儿,也不知道上点心。儿子就是没有姑娘好。”
李妈妈连忙道了是。
锦棠院这边。
沈棠雪稀里糊涂地醒过来,才发觉自己昨天晚上衣裳也没换、头发也没拆,就这么睡着了。
起来还有些头晕脑胀的,主要还是饿的慌。
“阿诺,阿诺。”
闻声,阿诺端了一盆热水,推门而入。
“少夫人,我一早起来擀的面,特意擀的细细的,想着你昨天什么也没吃,早上应该饿了。没想到我刚做好少夫人就醒了。”
“少夫人先洗漱,我去下碗面就来。”
她自顾自说着,拿着牙粉和牙刷的喜凤也从她后面钻进来。
阿诺就自己退下了。
喜凤伺候着沈棠雪洗漱的功夫,阿诺便煮了碗热腾腾的汤面回来了。
汤面里卧了个蛋,汤是整块猪肉熬了一个多时辰的浓汤,放了几片青菜和一点肉沫,肉香味和面香味隐隐勾动味蕾,叫人食指大动。
沈棠雪也是饿坏了,瀑布般的头发随意挽着,几口就把汤面给唆了个干净,汤也没有放过。
这才吃完,李妈妈就过来了。
“嗝。”沈棠雪没忍住打了个嗝。
李妈妈忍不住笑出声,“看到少夫人胃口这么好,我就放心了。少夫人,夫人有请。”
“母亲可有说是什么事?”沈棠雪故作不知。
其实从李妈妈刚刚说的那句话,就大致能猜到她是因何而来的了。
“夫人说有些话要当面跟少夫人说,才好解释清楚,否则怕少夫人和世子之间生了误会,夫妻离心。”
李妈妈打开天窗说亮话,沈棠雪也就没有多做为难。
“那就请李妈妈稍坐片刻,我收拾一下就来。”……
半个时辰后,倚梅园。
“其实这些也是听你父亲告诉我的,当年他们两个人义气相投,约定说,如果有了孩子,要让他们结拜或者成亲。”
“不过那时候就是口头约定的,并没有交换信物。后来那位温兄弟去世,他的大儿子也跟他一起战死了,留下温梨这么一个小女儿,我和侯爷便收养了她。”
“此事确实是我们没处理好。因着温梨那孩子是我们从小看着长大的,看她就跟自家孩子差不多,只是因为她身体不好才一直养在家中。”
“否则按她这个年纪,就是在外头给她置办个宅子,都不能让她继续住在侯府的。却不想,竟传出了那么离谱的流言。”
“什么青梅竹**,我只当温梨和瑾然他们是亲兄妹,瑾然也是这么想的,他一大早还过来寻我,说让我帮着解决此事呢。”
侯夫人说了许多,沈棠雪都静静听着。
等着侯夫人说完,她才说道:“所谓人言可畏、三人成虎,毕竟世子和温梨姑娘不是亲生的兄妹,叫人生出这样的想法,也是寻常。”
“其实我也是想来禀明母亲,让母亲拿个主意的,世子和温梨姑娘坦荡,但若是任由下人这么传闲话,恐对温迪姑娘名声有损。”
“我也正有此意,此次瑾然的生辰宴,请的宾客除了亲近的亲朋的,便是家中有适龄未婚配的儿郎的。”
“俗话说,子肖母、女肖父,到时候,就还要你这个嫂子帮着掌掌眼了。”
沈棠雪顿了下,
之前侯夫人拟定那份名单之后,她还特意问了一下白妈妈,为何这么选。
白妈妈只说夫人有自己的意思,没想到还有这层用意。
不过大户人家向来如此,谁家有待嫁的闺女、或是适婚的儿郎,都是要带出去各种席面上转转露露脸,让人家知道他们家还有孩子适龄未婚配的。
只有这样,别家有适合的儿郎、闺女的,才好找媒婆上门提亲。
之前她让针线房给温梨裁的新衣,这不就派上用场了么?
“是,母亲考虑周到,儿媳定当用心。之前儿媳才让针线房给温梨姑娘做了两身新衣,都是鲜亮的颜色,这两天就做完了,正好合适她这次生辰宴穿。”
“果然还是你考虑地周到啊。”侯夫人对这个儿媳妇满意地不得了。
沈棠雪谦虚地说了一句:“都是母亲教的好,上次母亲说要带着我和温梨姑娘去各家的宴席,我便觉得要备下了,这才凑巧赶上。”
但侯夫人自己心里清楚,她其实没教多少东西,这纯粹是她自己聪明、悟性好。
此时,淡白院里刚得到两身新衣的的温梨,正在得意自己借东风,丝毫不知道接下来她要面对的是什么。
……
江淮衣这边也没有闲着。
他出了侯府就直奔庆春楼,这会儿庆春楼是不对外营业的,但他还是从侧门轻易进去了。
裴书臣在二楼的雅间里等他。
“什么事这么着急叫我来?”江淮衣开门见山。
裴书臣没有多话,径自从腰间解下了香囊,从中倒出了一枚银锭。
“你看看这个银锭。”
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
江淮衣心里一“咯噔”,用袖子包着手拿起银锭来。
翻过来一看,果然是成淳三年。
这批被劫十七年的军饷,当年就如泥牛入海,十几年来都毫无消息。
如今却跟雨后春笋一样,接二连三地不断冒出来。
“云舟,这个成淳三年的银锭,你是从哪儿得到的?”
“昨晚有了脸生的外乡人到庆春楼来听曲,这就是他用的银子。”
“人呢?现在何处?”
裴书臣遗憾道,“收钱的人当时没留心,是半夜盘账的时候,才发觉这枚银锭不对。一大早就把我叫过来了。”
侯夫人不以为然道,“告诉他有什么用,男人都觉得自己挺有分寸的,却丝毫不想,有些事情在他自己看来清清白白,在别人看到可一点都不清白。”
“瓜田李下都不知道,像他这么个性子,不吃点亏是不会长记性的。”
“趁现在事情还不算麻烦,让他早点往心里去也好,省得以后遇上不好解决的,再把他媳妇气走了,那我再上哪儿找这么一个好儿媳妇去?”
李妈妈忍俊不禁。
夫人这是要整治世子给少夫人出气呢,就是不知道,少夫人知不知道夫人的这番心意?
“对了,你去锦棠院,把棠雪给请过来。有些话,我还是要当面跟她说清楚才好,免得她和瑾然那混小子误会更深。”
说完,又忍不住吐槽:“都娶的媳妇儿,也不知道上点心。儿子就是没有姑娘好。”
李妈妈连忙道了是。
锦棠院这边。
沈棠雪稀里糊涂地醒过来,才发觉自己昨天晚上衣裳也没换、头发也没拆,就这么睡着了。
起来还有些头晕脑胀的,主要还是饿的慌。
“阿诺,阿诺。”
闻声,阿诺端了一盆热水,推门而入。
“少夫人,我一早起来擀的面,特意擀的细细的,想着你昨天什么也没吃,早上应该饿了。没想到我刚做好少夫人就醒了。”
“少夫人先洗漱,我去下碗面就来。”
她自顾自说着,拿着牙粉和牙刷的喜凤也从她后面钻进来。
阿诺就自己退下了。
喜凤伺候着沈棠雪洗漱的功夫,阿诺便煮了碗热腾腾的汤面回来了。
汤面里卧了个蛋,汤是整块猪肉熬了一个多时辰的浓汤,放了几片青菜和一点肉沫,肉香味和面香味隐隐勾动味蕾,叫人食指大动。
沈棠雪也是饿坏了,瀑布般的头发随意挽着,几口就把汤面给唆了个干净,汤也没有放过。
这才吃完,李妈妈就过来了。
“嗝。”沈棠雪没忍住打了个嗝。
李妈妈忍不住笑出声,“看到少夫人胃口这么好,我就放心了。少夫人,夫人有请。”
“母亲可有说是什么事?”沈棠雪故作不知。
其实从李妈妈刚刚说的那句话,就大致能猜到她是因何而来的了。
“夫人说有些话要当面跟少夫人说,才好解释清楚,否则怕少夫人和世子之间生了误会,夫妻离心。”
李妈妈打开天窗说亮话,沈棠雪也就没有多做为难。
“那就请李妈妈稍坐片刻,我收拾一下就来。”……
半个时辰后,倚梅园。
“其实这些也是听你父亲告诉我的,当年他们两个人义气相投,约定说,如果有了孩子,要让他们结拜或者成亲。”
“不过那时候就是口头约定的,并没有交换信物。后来那位温兄弟去世,他的大儿子也跟他一起战死了,留下温梨这么一个小女儿,我和侯爷便收养了她。”
“此事确实是我们没处理好。因着温梨那孩子是我们从小看着长大的,看她就跟自家孩子差不多,只是因为她身体不好才一直养在家中。”
“否则按她这个年纪,就是在外头给她置办个宅子,都不能让她继续住在侯府的。却不想,竟传出了那么离谱的流言。”
“什么青梅竹**,我只当温梨和瑾然他们是亲兄妹,瑾然也是这么想的,他一大早还过来寻我,说让我帮着解决此事呢。”
侯夫人说了许多,沈棠雪都静静听着。
等着侯夫人说完,她才说道:“所谓人言可畏、三人成虎,毕竟世子和温梨姑娘不是亲生的兄妹,叫人生出这样的想法,也是寻常。”
“其实我也是想来禀明母亲,让母亲拿个主意的,世子和温梨姑娘坦荡,但若是任由下人这么传闲话,恐对温迪姑娘名声有损。”
“我也正有此意,此次瑾然的生辰宴,请的宾客除了亲近的亲朋的,便是家中有适龄未婚配的儿郎的。”
“俗话说,子肖母、女肖父,到时候,就还要你这个嫂子帮着掌掌眼了。”
沈棠雪顿了下,
之前侯夫人拟定那份名单之后,她还特意问了一下白妈妈,为何这么选。
白妈妈只说夫人有自己的意思,没想到还有这层用意。
不过大户人家向来如此,谁家有待嫁的闺女、或是适婚的儿郎,都是要带出去各种席面上转转露露脸,让人家知道他们家还有孩子适龄未婚配的。
只有这样,别家有适合的儿郎、闺女的,才好找媒婆上门提亲。
之前她让针线房给温梨裁的新衣,这不就派上用场了么?
“是,母亲考虑周到,儿媳定当用心。之前儿媳才让针线房给温梨姑娘做了两身新衣,都是鲜亮的颜色,这两天就做完了,正好合适她这次生辰宴穿。”
“果然还是你考虑地周到啊。”侯夫人对这个儿媳妇满意地不得了。
沈棠雪谦虚地说了一句:“都是母亲教的好,上次母亲说要带着我和温梨姑娘去各家的宴席,我便觉得要备下了,这才凑巧赶上。”
但侯夫人自己心里清楚,她其实没教多少东西,这纯粹是她自己聪明、悟性好。
此时,淡白院里刚得到两身新衣的的温梨,正在得意自己借东风,丝毫不知道接下来她要面对的是什么。
……
江淮衣这边也没有闲着。
他出了侯府就直奔庆春楼,这会儿庆春楼是不对外营业的,但他还是从侧门轻易进去了。
裴书臣在二楼的雅间里等他。
“什么事这么着急叫我来?”江淮衣开门见山。
裴书臣没有多话,径自从腰间解下了香囊,从中倒出了一枚银锭。
“你看看这个银锭。”
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
江淮衣心里一“咯噔”,用袖子包着手拿起银锭来。
翻过来一看,果然是成淳三年。
这批被劫十七年的军饷,当年就如泥牛入海,十几年来都毫无消息。
如今却跟雨后春笋一样,接二连三地不断冒出来。
“云舟,这个成淳三年的银锭,你是从哪儿得到的?”
“昨晚有了脸生的外乡人到庆春楼来听曲,这就是他用的银子。”
“人呢?现在何处?”
裴书臣遗憾道,“收钱的人当时没留心,是半夜盘账的时候,才发觉这枚银锭不对。一大早就把我叫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