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游抵达宿州之后,立即让魏胜就有了**依仗,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正是率领四千左右残兵,驻扎在宿州的淮东大军副总管刘宝。
陆游抵达的第二日,就以山东两路宣抚使的名义,向刘宝下令,让他收拢兵马沿着涣水北上,随后沿着涣水的支流包水进军,做出攻打城父,断金军主力后路的姿态出来。
刘宝接到命令之后,直接就傻了。
城父可不是什么小城小邑,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的坚城,秦楚争锋、汉楚大战的时候,没少在这里用兵。
即便此时金军已经主力尽出,可这种在关键位置的大城也不可能不防备周密。
怎么可能会被刘宝率领四千左右的残兵就能拿下来呢?
更何况,就算刘宝祖坟上冒青烟,让他真的攻下城父,断了金军的后路,金军也不可能立即崩溃的。
到时候,仆散忠义不亲率精锐回来夺城就见鬼了!
刘宝如果敢跟金军精锐当面锣对面鼓的做一场,那他还跑什么?
若这是魏胜的军令,刘宝早就将其当厕纸用了,然而见到其上加盖的‘山东两路宣抚’的大印,他一时间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
这是宋朝,乃是文贵武**,以文御武的时代,虽然有靖康之变打底,武人不至于如同前宋一般被呼来喝去作门下走狗,却也不可能与高阶文官平起平坐。
尤其是宣抚相公。
这种设立在边地的文臣一般都有帅臣的职责。
也就是说,理论上,魏胜与刘淮二人是要被陆游所节制的。
换句话来讲,陆游直接指挥身在宿州,也就是山东两路境内的刘宝,虽然有些不合理,却是完全合法的。
当然,如果按照**惯例,陆游想要指挥刘宝,无论如何都要跟张浚与虞允文做些交待才行。刘宝如果硬顶着不听令,陆游拿他也没有办法。
可陆游怎么可能是一个死守**惯例的人?
如果他循规蹈矩,当日又怎么可能放着朝中清贵官职不做,胼手胝足跟着魏胜去北伐?
刘宝毫不怀疑,如果自己敢抗命,陆游真的敢宣布刘宝为叛臣,随后让忠义军堂而皇之地兼并了这支淮东大军。
果不其然,刘宝只是召集心腹,商议对策的工夫,第二封军令就已经送进了军营,措辞更加严厉,询问刘宝不听军令,是不是想要投靠金国?
面对一名宣抚相公扣下来的大帽子,刘宝既惊且怒,更是畏惧异常,却终究是不敢耽搁,连忙率军北上。
当然,陆游从来不指望刘宝能干出什么大事来,此番指派,一来是为了让他离开蕲县左近,避免在战时添乱。二来也是通过调动自家兵马,来吸引试探金军。
至于刘宝能做到什么程度,陆游是根本无所谓的。
事实也正如陆游与魏胜所推算的那般,刘宝率军沿着涣水行军了十余里,随后猛然转身,向西南而行。
刘宝的行为似乎是想要回到蒙城,与金军主力打一场雪耻之战。但用膝盖想也知道,这也是不可能的。
在刘宝出动后的第二日,也就是六月十二日,在金军游骑将刘宝异动告知伸出涡河与淝水之间的仆散忠义时,刘宝第三次转向。
他率领这四千兵马向西南贴近蒙城之后,顺着涡河南下,一日之内就狂奔到了淮河边上,让刚刚反应过来的仆散忠义望而生叹。
这厮的军事目的究竟是什么?总不能是为了在宋金两国大军之前,展示自家的行军能力吧?
这特么有什么可骄傲的,事到如今,谁不知道你刘宝是个长脚将军?
然而当刘宝从涡口荆山镇开始渡过涡河的时候,仆散忠义方才反应过来。
刘宝不会是想要去下蔡与宋军主力汇合吧?
如果依照常理,此时仆散忠义就应该派遣骑兵出击,将刘宝这四千兵马断送在涡河与淮河交汇之处。
然而他在此时还是犹豫了。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无论纥石烈良弼还是仆散忠义,都觉得陈州军不稳,不敢再继续分兵了。
虽然陈州军在蒲察世杰的威胁下,已经全军来到了淝水畔,但他们却死活不肯跟仆散忠义合军一处。
石琚率领陈州军外加武捷军那两个汉儿猛安,合计两万余兵马,此时就在淝水西岸立营。
而仆散忠义、纥石烈良弼、蒲察世杰三人则是合军一处,共计三万五千人,在淝水东岸设寨。
淝水之间虽有浮桥与渡船相连,但此番情景让人乍一看还以为是两支大军互相对峙呢!
蒲察世杰之前以征发河南汉儿签军作威胁,效果虽然显著,终于让汉儿军不情不愿的来到了淝水,却也是彻底恶了石琚。
想想也是,石琚自从去年春耕后来到河南之后,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又是与豪强斗智斗勇,又是跟百姓发展生产,甚至还要冒着被认为叛贼的风险,与山东刘大郎交流治民心得,好不容易才在河南理清了头绪,做出了一点事业。
现在蒲察世杰与汴梁朝廷,竟然为了军事胜利,想要将石琚的功业全都毁掉,这特么谁能忍?
而且,石琚的**抱负与立身根本就是安定汉地,蒲察世杰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掘他的根。
这就更忍不了了。
真不拿金国相公当干部啊?!
因此,石琚率军抵达淝水之后,干脆就驻扎在淝水西岸不动了。
随你怎么说,全军约期进攻宋军可以,想要合军一处,门也没有!
汉儿军有了石琚作为**靠山之后,立即就不怕金军主力了。
大不了一拍两散,我们各自回到家乡固守,看到时候谁敢来征签!而你们这些女真人,就跟宋军在下蔡坚城好好玩耍吧!
如此情况,仆散忠义也根本不敢率领大军出动,生怕自己这边兵力变少之后,汉儿军做出些出乎意料的动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刘宝安然渡过了涡河。
与此同时,刘宝也有些失望的问亲信部将:“金贼没有来吗?”
部将摇头:“我军中虽然马军不多,却也不至于探查不到金贼军情,尤其是金贼骑兵众多,出动之时铺天盖地,是遮掩不住的。”
刘宝脸上失落更甚,转头看向荆山镇中已经集结起来的渡船,不由得叹了口气:“那咱们就继续去下蔡吧。”
部将闻言脸色有些难看:“去了下蔡,岂不是自投罗网?到时候还得与金贼拼命。”
刘宝陡然失态:“你以为我不想回淮东吗?可金贼既然不来,咱们渡淮就是临阵脱逃,到时候你的人头,我的人头都会保不住!也只有回到下蔡,让两位相公开恩,方才能回去休整,这道理你可明白?!”
部将慌忙点头。
刘宝发泄了一通之后,望着北方地平线,心中却是更加愤怒起来。
不希望金贼来的时候,金军主力甲骑汹涌而至,将淮东大军击溃。现在希望金贼来攻,好有借口渡淮回家,可金贼却又不来了。
这贼老天也要与我作对吗?
刘宝心中呐喊,却终究无奈,率领四千兵马,沿着淮河一路向西,进入了下蔡。
刘宝当然不可能受到英雄般的对待,事实上,由于他将淮东大军主力给卖了,自李横以下,想要弄死他的人不计其数。
如此情况,张浚自然不能让刘宝驻扎在城中,而是另开辟了一个小营,让刘宝率领本部兵马驻扎其中,名义上是护住大军侧翼,可实际上却是将其下放到了二线部队,不再对其有指望。
与此同时,杜无忌捧着一个竹筒,进入了石琚所在的帅帐。
“石相公,我军游骑在北边遇见了山东贼的探马,他说是石相公的故人,让儿郎将这封书信交过来。”
石琚在案几之后抬起头来:“人呢?”
杜无忌含糊说道:“弟兄们没有拦住,让这厮跑了,还请石相公责罚。”
这话半真半假,将汉军探马放走倒是事情,但具体原因却是如今汉儿军大部分高阶将官都有投靠之意,自然不能再造杀戮。
石琚点头以对,随后查看了竹筒上的火漆,并且将其打开:“果真是故人的书信。”
竹筒之中,自然就是刘淮与梁肃二人的手书了。
石琚本能地想要先去看刘淮的书信,然而不知为何,其人伸出的手微微一颤,竟然有些畏缩。
石琚毕竟也不是凡人,他立即就稳住心神,将手放在案几上,仔细思量刚刚为何会心生畏惧。
杜无忌见状,立即向后退了两步,生怕会打搅石琚的思绪。
思考片刻之后,石琚方才觉察出来,这不仅仅是因为刘淮在大名府一战后大势已成,即将横扫河北的缘故。同样也是对对方料事如神的恐惧。
如今汉儿军的形势,乃至于整个河南地的情况,难道不是跟刘淮之前所预测的一样吗?
正所谓,女真以小族而临大国,本身就是靠着压制汉人才能活下去。如今河南汉儿不愿意被压榨,想要发动反抗,内乱也将要起来了。
想到这里,石琚不由得一阵自嘲。
如今石琚虽然是金国的宰执,却也是个汉人,也是反抗女真压迫的一分子,却是事先没有想到的。
他当然是在反抗,否则他为何与金军主力隐隐隔河对峙呢。
石琚如今畏惧的是,如果刘淮在书信中继续作了预言该怎么办?
他不是害怕刘淮预言不准,而是害怕这预言太准,更是犹疑如果刘淮的预言继续准确下去,他又该何去何从?
平复了片刻心情,石琚将手伸向梁肃的来信,撕开之后,只是看了第一句话就愣住。
“我欲将师兄遗体运往河北,葬在石氏宗庙中,师兄以为如何……”
(本章完)
陆游抵达宿州之后,立即让魏胜就有了**依仗,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
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正是率领四千左右残兵,驻扎在宿州的淮东大军副总管刘宝。
陆游抵达的第二日,就以山东两路宣抚使的名义,向刘宝下令,让他收拢兵马沿着涣水北上,随后沿着涣水的支流包水进军,做出攻打城父,断金军主力后路的姿态出来。
刘宝接到命令之后,直接就傻了。
城父可不是什么小城小邑,而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的坚城,秦楚争锋、汉楚大战的时候,没少在这里用兵。
即便此时金军已经主力尽出,可这种在关键位置的大城也不可能不防备周密。
怎么可能会被刘宝率领四千左右的残兵就能拿下来呢?
更何况,就算刘宝祖坟上冒青烟,让他真的攻下城父,断了金军的后路,金军也不可能立即崩溃的。
到时候,仆散忠义不亲率精锐回来夺城就见鬼了!
刘宝如果敢跟金军精锐当面锣对面鼓的做一场,那他还跑什么?
若这是魏胜的军令,刘宝早就将其当厕纸用了,然而见到其上加盖的‘山东两路宣抚’的大印,他一时间连反驳的勇气都没有。
这是宋朝,乃是文贵武**,以文御武的时代,虽然有靖康之变打底,武人不至于如同前宋一般被呼来喝去作门下走狗,却也不可能与高阶文官平起平坐。
尤其是宣抚相公。
这种设立在边地的文臣一般都有帅臣的职责。
也就是说,理论上,魏胜与刘淮二人是要被陆游所节制的。
换句话来讲,陆游直接指挥身在宿州,也就是山东两路境内的刘宝,虽然有些不合理,却是完全合法的。
当然,如果按照**惯例,陆游想要指挥刘宝,无论如何都要跟张浚与虞允文做些交待才行。刘宝如果硬顶着不听令,陆游拿他也没有办法。
可陆游怎么可能是一个死守**惯例的人?
如果他循规蹈矩,当日又怎么可能放着朝中清贵官职不做,胼手胝足跟着魏胜去北伐?
刘宝毫不怀疑,如果自己敢抗命,陆游真的敢宣布刘宝为叛臣,随后让忠义军堂而皇之地兼并了这支淮东大军。
果不其然,刘宝只是召集心腹,商议对策的工夫,第二封军令就已经送进了军营,措辞更加严厉,询问刘宝不听军令,是不是想要投靠金国?
面对一名宣抚相公扣下来的大帽子,刘宝既惊且怒,更是畏惧异常,却终究是不敢耽搁,连忙率军北上。
当然,陆游从来不指望刘宝能干出什么大事来,此番指派,一来是为了让他离开蕲县左近,避免在战时添乱。二来也是通过调动自家兵马,来吸引试探金军。
至于刘宝能做到什么程度,陆游是根本无所谓的。
事实也正如陆游与魏胜所推算的那般,刘宝率军沿着涣水行军了十余里,随后猛然转身,向西南而行。
刘宝的行为似乎是想要回到蒙城,与金军主力打一场雪耻之战。但用膝盖想也知道,这也是不可能的。
在刘宝出动后的第二日,也就是六月十二日,在金军游骑将刘宝异动告知伸出涡河与淝水之间的仆散忠义时,刘宝第三次转向。
他率领这四千兵马向西南贴近蒙城之后,顺着涡河南下,一日之内就狂奔到了淮河边上,让刚刚反应过来的仆散忠义望而生叹。
这厮的军事目的究竟是什么?总不能是为了在宋金两国大军之前,展示自家的行军能力吧?
这特么有什么可骄傲的,事到如今,谁不知道你刘宝是个长脚将军?
然而当刘宝从涡口荆山镇开始渡过涡河的时候,仆散忠义方才反应过来。
刘宝不会是想要去下蔡与宋军主力汇合吧?
如果依照常理,此时仆散忠义就应该派遣骑兵出击,将刘宝这四千兵马断送在涡河与淮河交汇之处。
然而他在此时还是犹豫了。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无论纥石烈良弼还是仆散忠义,都觉得陈州军不稳,不敢再继续分兵了。
虽然陈州军在蒲察世杰的威胁下,已经全军来到了淝水畔,但他们却死活不肯跟仆散忠义合军一处。
石琚率领陈州军外加武捷军那两个汉儿猛安,合计两万余兵马,此时就在淝水西岸立营。
而仆散忠义、纥石烈良弼、蒲察世杰三人则是合军一处,共计三万五千人,在淝水东岸设寨。
淝水之间虽有浮桥与渡船相连,但此番情景让人乍一看还以为是两支大军互相对峙呢!
蒲察世杰之前以征发河南汉儿签军作威胁,效果虽然显著,终于让汉儿军不情不愿的来到了淝水,却也是彻底恶了石琚。
想想也是,石琚自从去年春耕后来到河南之后,殚精竭虑,宵衣旰食,又是与豪强斗智斗勇,又是跟百姓发展生产,甚至还要冒着被认为叛贼的风险,与山东刘大郎交流治民心得,好不容易才在河南理清了头绪,做出了一点事业。
现在蒲察世杰与汴梁朝廷,竟然为了军事胜利,想要将石琚的功业全都毁掉,这特么谁能忍?
而且,石琚的**抱负与立身根本就是安定汉地,蒲察世杰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掘他的根。
这就更忍不了了。
真不拿金国相公当干部啊?!
因此,石琚率军抵达淝水之后,干脆就驻扎在淝水西岸不动了。
随你怎么说,全军约期进攻宋军可以,想要合军一处,门也没有!
汉儿军有了石琚作为**靠山之后,立即就不怕金军主力了。
大不了一拍两散,我们各自回到家乡固守,看到时候谁敢来征签!而你们这些女真人,就跟宋军在下蔡坚城好好玩耍吧!
如此情况,仆散忠义也根本不敢率领大军出动,生怕自己这边兵力变少之后,汉儿军做出些出乎意料的动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刘宝安然渡过了涡河。
与此同时,刘宝也有些失望的问亲信部将:“金贼没有来吗?”
部将摇头:“我军中虽然马军不多,却也不至于探查不到金贼军情,尤其是金贼骑兵众多,出动之时铺天盖地,是遮掩不住的。”
刘宝脸上失落更甚,转头看向荆山镇中已经集结起来的渡船,不由得叹了口气:“那咱们就继续去下蔡吧。”
部将闻言脸色有些难看:“去了下蔡,岂不是自投罗网?到时候还得与金贼拼命。”
刘宝陡然失态:“你以为我不想回淮东吗?可金贼既然不来,咱们渡淮就是临阵脱逃,到时候你的人头,我的人头都会保不住!也只有回到下蔡,让两位相公开恩,方才能回去休整,这道理你可明白?!”
部将慌忙点头。
刘宝发泄了一通之后,望着北方地平线,心中却是更加愤怒起来。
不希望金贼来的时候,金军主力甲骑汹涌而至,将淮东大军击溃。现在希望金贼来攻,好有借口渡淮回家,可金贼却又不来了。
这贼老天也要与我作对吗?
刘宝心中呐喊,却终究无奈,率领四千兵马,沿着淮河一路向西,进入了下蔡。
刘宝当然不可能受到英雄般的对待,事实上,由于他将淮东大军主力给卖了,自李横以下,想要弄死他的人不计其数。
如此情况,张浚自然不能让刘宝驻扎在城中,而是另开辟了一个小营,让刘宝率领本部兵马驻扎其中,名义上是护住大军侧翼,可实际上却是将其下放到了二线部队,不再对其有指望。
与此同时,杜无忌捧着一个竹筒,进入了石琚所在的帅帐。
“石相公,我军游骑在北边遇见了山东贼的探马,他说是石相公的故人,让儿郎将这封书信交过来。”
石琚在案几之后抬起头来:“人呢?”
杜无忌含糊说道:“弟兄们没有拦住,让这厮跑了,还请石相公责罚。”
这话半真半假,将汉军探马放走倒是事情,但具体原因却是如今汉儿军大部分高阶将官都有投靠之意,自然不能再造杀戮。
石琚点头以对,随后查看了竹筒上的火漆,并且将其打开:“果真是故人的书信。”
竹筒之中,自然就是刘淮与梁肃二人的手书了。
石琚本能地想要先去看刘淮的书信,然而不知为何,其人伸出的手微微一颤,竟然有些畏缩。
石琚毕竟也不是凡人,他立即就稳住心神,将手放在案几上,仔细思量刚刚为何会心生畏惧。
杜无忌见状,立即向后退了两步,生怕会打搅石琚的思绪。
思考片刻之后,石琚方才觉察出来,这不仅仅是因为刘淮在大名府一战后大势已成,即将横扫河北的缘故。同样也是对对方料事如神的恐惧。
如今汉儿军的形势,乃至于整个河南地的情况,难道不是跟刘淮之前所预测的一样吗?
正所谓,女真以小族而临大国,本身就是靠着压制汉人才能活下去。如今河南汉儿不愿意被压榨,想要发动反抗,内乱也将要起来了。
想到这里,石琚不由得一阵自嘲。
如今石琚虽然是金国的宰执,却也是个汉人,也是反抗女真压迫的一分子,却是事先没有想到的。
他当然是在反抗,否则他为何与金军主力隐隐隔河对峙呢。
石琚如今畏惧的是,如果刘淮在书信中继续作了预言该怎么办?
他不是害怕刘淮预言不准,而是害怕这预言太准,更是犹疑如果刘淮的预言继续准确下去,他又该何去何从?
平复了片刻心情,石琚将手伸向梁肃的来信,撕开之后,只是看了第一句话就愣住。
“我欲将师兄遗体运往河北,葬在石氏宗庙中,师兄以为如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