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不多过了半个小时,徐伟宸来到了停船坝,轻松的翻进了船里,将保鲜箱的盖子打开。
里头的鱼虾几乎不动了,但瞧这表面的新鲜程度还不错,徐伟宸将事先的鱼筐准备好,把这些鱼从保鲜箱里头捞了出来,放进了鱼筐里。
若是用扁担挑的话,恐怕他还没走出蟹子湾,就得累趴下。
徐伟宸还是决定用板车运送,将两大筐鱼放在了板车上头,慢悠悠的推着鱼去了上次王建国所说的码头——承安港。
按照上次王建国所指的路,果然是要比直接走大路方便的多,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样子,徐伟宸便推着这两筐鱼到达了码头。
而此时码头上也聚集了不少的渔民,他们的摊子面前摆着各式各样的海产,看的徐伟宸都有些琳琅满目,他倒是有些好奇,这些人家是怎么捕获的这些海产。
好在这一次宋德忠也在码头上,徐伟宸一下子便看见了站在不远外双手叉着腰肢同身边人谈话的宋德忠。
徐伟宸并未急着上前,等到旁边那人谈完后,他这才推着车子跟了上去。
“宋老板!宋老板……”
宋德中依稀听到自己身后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他扭头看去,发现竟是那天的年轻人。
宋德忠指了指他,“哟,你是那天老王带过来的年轻人吧?”
徐伟宸笑着点了点头,“宋老板居然还记得我!”
“那肯定了!这么多年来,可从来没见到老王带谁来过这里啊,你小子有福气,居然认了王建国做师傅,王师傅那可是样样精通啊。”
宋德忠与王建国的相识还是从一艘船说起,那个时候宋德忠的生意可做的没有现在大,他也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卖鱼贩子罢了。
但每天都能够在水产滩碰到王建国的身影,他每次都来买一条小小的黄鱼,其余多的也不要。
那时候的王建国看起来十分的悲伤,每天都仿佛沉溺于痛苦之中,但他却每天雷打不动的来到水产区买小黄鱼。
不知道这么日复一日重复了多久,二人也逐渐相熟起来,王建国也不是从前那般阴郁,渐渐的也变得爱说爱笑起来。
虽然王建国每天买的那条小黄鱼不值钱,但有许多面熟的人条件,王建国每天都来他的摊子上买鱼,逐渐的宋德忠的摊位生意越做越红火。
等到他有一定成就时,第一件事情便是请王建国吃饭,二人也逐渐从陌生人变成了好朋友。
但后来宋德忠的生意越做越大,而王建国在造船厂里也做得风生水起,二人平日里都很忙碌,但关系依然很好。
在宋德忠认识王建国的这么些年里,他几乎没带其他人来过这儿,可见徐伟宸不一般。
王建国每天买的那条小黄鱼,也正是给逝去的阿陈买的,生前阿陈最爱吃的便是油炸的小黄鱼了。
思绪回笼,宋德忠摸了摸眼角热泪,“这码头风还挺大的……”
“年轻人,今天来卖什么东西啊?给我看看。”
徐伟宸将板车推了过来,框里头的大黄鱼被颠簸着摆动着鱼尾。
“哟,这么大的大黄鱼啊,看着品相还不错呢。”
宋德忠上手去拎起一条大黄鱼,左右掂量了一番。
徐伟宸搓了搓手,“宋老板,您看看这里的可以卖多少钱?”
宋德忠瞧着这品相还不错,若是旁的人来卖,他最多只会给六毛钱,但徐伟宸今天拎过来的又大又新鲜。
“这样吧!你这里我估摸着还是有几十斤重的鱼,我出价七毛,怎么样?其他地方应该只会给六毛的价。”
宋德忠朝着徐伟宸右手比了个七。
市场价是六毛,还多了一毛钱出来,徐伟宸自然做这生意,即便是拖着这么两大筐子跑到县城里头去卖,也不一定有这么高价了。
“行!那就谢谢宋老板了!”
二人这次的合作达成,宋德忠像上次那般在旁边招呼了两个伙计过来搬鱼,放在了秤上称重量。
“哟!两筐子加起来有四十八斤六两啊!但是估计你这两个框子还有里头的水得要个六两,就算作四十八斤,怎么样?”
徐伟宸看着秤上显示的数字,点了点头。
“那四十八斤,按照七毛钱算,三十三块六毛!”
宋德忠从自己的包里数了三十三块六毛递给了徐伟宸,招呼着旁边的伙计,将鱼缸里的鱼倒了出来,空出来的框还给了徐伟宸。
徐伟宸接过,直接放在了里衣口袋里,像宋德忠道了谢。
“那就多谢宋老板了!等我下次有好货还拿到你这里来卖啊!”
二人短暂的寒暄后,徐伟宸便拎着空的鱼筐拖着板车回去了。
刚好今天又挣三十多块钱,再过两天等徐巧兰考完试,他打算带妹妹去县城里头逛逛集市,买点儿她喜欢的东西。
照着原路返回,徐伟宸回到了船上,将船的遮雨棚给盖好,顺道把这两个空调的筐子扔了进去。
天边的夕阳已经慢慢下坠了,最多不过十几分钟的样子便会天黑,徐伟宸立马朝着家的方向赶去。
等到赶到家时,天色已经全黑了。
徐巧兰正在堂屋里读着课文,课本中的古诗已经背得滚瓜烂熟。
邓家惠端着饭菜出来了,正巧碰上了刚回家的徐伟宸。
“哟,伟宸回来了,刚才你妹妹还在说呢,哥哥这么晚了都没回来,这刚好,前脚话说完后脚就回来了。”
“你们两个先别忙活了,把东西收拾好,赶紧去洗手吃饭了。”
邓家惠招呼着二人,徐巧兰放下了手中的课本,跟着母亲的步伐一起进了厨房。
而徐伟宸将手中的工具挂在了杂物间里,也去了厨房。
今天晚上邓家惠做的面疙瘩汤,汤底是中午剩下的鱼汤,面疙瘩的麦香混杂着鱼汤的清香,闻起来十分的**。
徐伟宸攥着粗瓷碗的手还留着缆绳的勒痕,却在触到碗壁温度时不自觉放松——那热度透过掌心,直直熨烫到发颤的指尖。
徐巧兰拉了拉徐伟宸的手,“哥哥,我明天上午考国语,下午考算数,第二天考常识,哥哥你可要记得送我啊!”
差不多过了半个小时,徐伟宸来到了停船坝,轻松的翻进了船里,将保鲜箱的盖子打开。
里头的鱼虾几乎不动了,但瞧这表面的新鲜程度还不错,徐伟宸将事先的鱼筐准备好,把这些鱼从保鲜箱里头捞了出来,放进了鱼筐里。
若是用扁担挑的话,恐怕他还没走出蟹子湾,就得累趴下。
徐伟宸还是决定用板车运送,将两大筐鱼放在了板车上头,慢悠悠的推着鱼去了上次王建国所说的码头——承安港。
按照上次王建国所指的路,果然是要比直接走大路方便的多,差不多半个小时的样子,徐伟宸便推着这两筐鱼到达了码头。
而此时码头上也聚集了不少的渔民,他们的摊子面前摆着各式各样的海产,看的徐伟宸都有些琳琅满目,他倒是有些好奇,这些人家是怎么捕获的这些海产。
好在这一次宋德忠也在码头上,徐伟宸一下子便看见了站在不远外双手叉着腰肢同身边人谈话的宋德忠。
徐伟宸并未急着上前,等到旁边那人谈完后,他这才推着车子跟了上去。
“宋老板!宋老板……”
宋德中依稀听到自己身后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他扭头看去,发现竟是那天的年轻人。
宋德忠指了指他,“哟,你是那天老王带过来的年轻人吧?”
徐伟宸笑着点了点头,“宋老板居然还记得我!”
“那肯定了!这么多年来,可从来没见到老王带谁来过这里啊,你小子有福气,居然认了王建国做师傅,王师傅那可是样样精通啊。”
宋德忠与王建国的相识还是从一艘船说起,那个时候宋德忠的生意可做的没有现在大,他也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卖鱼贩子罢了。
但每天都能够在水产滩碰到王建国的身影,他每次都来买一条小小的黄鱼,其余多的也不要。
那时候的王建国看起来十分的悲伤,每天都仿佛沉溺于痛苦之中,但他却每天雷打不动的来到水产区买小黄鱼。
不知道这么日复一日重复了多久,二人也逐渐相熟起来,王建国也不是从前那般阴郁,渐渐的也变得爱说爱笑起来。
虽然王建国每天买的那条小黄鱼不值钱,但有许多面熟的人条件,王建国每天都来他的摊子上买鱼,逐渐的宋德忠的摊位生意越做越红火。
等到他有一定成就时,第一件事情便是请王建国吃饭,二人也逐渐从陌生人变成了好朋友。
但后来宋德忠的生意越做越大,而王建国在造船厂里也做得风生水起,二人平日里都很忙碌,但关系依然很好。
在宋德忠认识王建国的这么些年里,他几乎没带其他人来过这儿,可见徐伟宸不一般。
王建国每天买的那条小黄鱼,也正是给逝去的阿陈买的,生前阿陈最爱吃的便是油炸的小黄鱼了。
思绪回笼,宋德忠摸了摸眼角热泪,“这码头风还挺大的……”
“年轻人,今天来卖什么东西啊?给我看看。”
徐伟宸将板车推了过来,框里头的大黄鱼被颠簸着摆动着鱼尾。
“哟,这么大的大黄鱼啊,看着品相还不错呢。”
宋德忠上手去拎起一条大黄鱼,左右掂量了一番。
徐伟宸搓了搓手,“宋老板,您看看这里的可以卖多少钱?”
宋德忠瞧着这品相还不错,若是旁的人来卖,他最多只会给六毛钱,但徐伟宸今天拎过来的又大又新鲜。
“这样吧!你这里我估摸着还是有几十斤重的鱼,我出价七毛,怎么样?其他地方应该只会给六毛的价。”
宋德忠朝着徐伟宸右手比了个七。
市场价是六毛,还多了一毛钱出来,徐伟宸自然做这生意,即便是拖着这么两大筐子跑到县城里头去卖,也不一定有这么高价了。
“行!那就谢谢宋老板了!”
二人这次的合作达成,宋德忠像上次那般在旁边招呼了两个伙计过来搬鱼,放在了秤上称重量。
“哟!两筐子加起来有四十八斤六两啊!但是估计你这两个框子还有里头的水得要个六两,就算作四十八斤,怎么样?”
徐伟宸看着秤上显示的数字,点了点头。
“那四十八斤,按照七毛钱算,三十三块六毛!”
宋德忠从自己的包里数了三十三块六毛递给了徐伟宸,招呼着旁边的伙计,将鱼缸里的鱼倒了出来,空出来的框还给了徐伟宸。
徐伟宸接过,直接放在了里衣口袋里,像宋德忠道了谢。
“那就多谢宋老板了!等我下次有好货还拿到你这里来卖啊!”
二人短暂的寒暄后,徐伟宸便拎着空的鱼筐拖着板车回去了。
刚好今天又挣三十多块钱,再过两天等徐巧兰考完试,他打算带妹妹去县城里头逛逛集市,买点儿她喜欢的东西。
照着原路返回,徐伟宸回到了船上,将船的遮雨棚给盖好,顺道把这两个空调的筐子扔了进去。
天边的夕阳已经慢慢下坠了,最多不过十几分钟的样子便会天黑,徐伟宸立马朝着家的方向赶去。
等到赶到家时,天色已经全黑了。
徐巧兰正在堂屋里读着课文,课本中的古诗已经背得滚瓜烂熟。
邓家惠端着饭菜出来了,正巧碰上了刚回家的徐伟宸。
“哟,伟宸回来了,刚才你妹妹还在说呢,哥哥这么晚了都没回来,这刚好,前脚话说完后脚就回来了。”
“你们两个先别忙活了,把东西收拾好,赶紧去洗手吃饭了。”
邓家惠招呼着二人,徐巧兰放下了手中的课本,跟着母亲的步伐一起进了厨房。
而徐伟宸将手中的工具挂在了杂物间里,也去了厨房。
今天晚上邓家惠做的面疙瘩汤,汤底是中午剩下的鱼汤,面疙瘩的麦香混杂着鱼汤的清香,闻起来十分的**。
徐伟宸攥着粗瓷碗的手还留着缆绳的勒痕,却在触到碗壁温度时不自觉放松——那热度透过掌心,直直熨烫到发颤的指尖。
徐巧兰拉了拉徐伟宸的手,“哥哥,我明天上午考国语,下午考算数,第二天考常识,哥哥你可要记得送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