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月前。

  郑玄梦孔子告之“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

  醒后郑玄以谶纬推算,谶纬中“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一说,意为:龙蛇年,对贤人不利。

  不久后,郑玄卧病染疾。

  又数日前。

  孙乾来见郑玄,告知袁绍欲令郑玄随军一事。

  想到了龙蛇命数,郑玄顿感天命难逆,自知今年命终。

  郑玄虽然是东州名儒、天下长者,但身处王朝末年,诸事不得已。

  幼年家贫务农,青年游学受阻,中年党锢之祸,晚年丧子遗痛,到了七十四岁高龄还要被袁绍逼迫随军。

  虽然学问大成,但人生坎坷。

  而最令郑玄忧心的,乃是独子郑益恩的遗腹子,尚不到七岁的独孙郑小同。

  倘若今年命终,何人可托孤?

  故而。

  在孙乾向郑玄传达庞统之意后,郑玄决定将万余卷藏书一分为二,四千卷留给独孙郑小同传家,六千余卷赠给刘备。

  且希望刘备今后富贵了,能念及赠书之谊,照顾郑小同一二。

  卢植是郑玄的挚友,又与郑玄同学于马融。

  刘备是卢植的门生,又与卢植同为涿郡人。

  兼之郑玄的高足孙乾,又出任刘备的从事。

  有这几层关系,再加上六千余卷藏书,只要刘备富贵了,定然不会忘记照顾郑玄的独孙。

  史载郑小同死于司马昭的鸩杀。

  其原因仅仅是司马昭怀疑郑小同偷看了机密文书,还说出了跟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类似的话“宁我负卿,无卿负我”,直接将郑小同鸩杀。

  而如今。

  事后诸葛亮的出现,让很多人的命运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改变。

  同样影响到了郑小同的命运。

  郑小同今后的命运具体如何,尚不得知。

  但可以确定的是:只要刘备能立足于河北,郑小同就不可能再被司马昭鸩杀!

  “我岂能趁人之危?”

  “烦请公祐回禀康成公,没人能当着我的面,欺辱康成公的爱孙。”

  虽然很想要郑玄的六千余卷藏书,但刘备又不愿行不义之事。

  孙乾更是感动。

  自古以来,良臣择主而事。

  有主如此,夫复何求?

  遂取出郑玄给刘备的信,道:“将军为人,家师亦知。又吩咐我,若将军不肯接受赠书,可取此信,请将军一观。”

  刘备又惊又喜,忙拆信一观。

  但见信中言:

  【老朽年迈病笃,袁公催迫北行,恐命不久矣。

  唯念孙儿小同幼弱失怙,甚为忧虑。

  知公仁德广布,故以书相托。

  今愿赠典籍六千余卷,助公兴教化民。

  望公来日念此赠书情义,庇护小同一二。

  时局纷乱,望公珍重。】

  见信后,刘备不由动容而叹:“我欠康成公多矣!”

  陈登相赠千卷藏书,已令刘备感动不已,深感亏欠陈登。

  而今郑玄直接相赠六千余卷藏书,还都是郑玄亲笔注解的藏书。

  若说陈登的藏书价值千金,那么郑玄的藏书更是万金难求!

  只要将刘备有郑玄六千余卷藏书的事一宣扬,刘备躺着不动都能摇身一变,成为河北名士!

  随后。

  刘备敛容肃声:“康成公赠书情义,我当亲往致谢!”

  当即。

  刘备留众人在营中,遂带上张飞、徐庶与孙乾,同往见郑玄。

  “军师为何不与大哥同往?”

  关羽面有疑惑。

  以郑玄的博学和名望,不知多少士人欲求见而不得。

  在刘备决定过去见郑玄时,张飞和徐庶都有些“失态”,生怕不能与刘备同往。

  “关司马为何不与左将军同往?”

  诸葛亮羽扇轻摇,不答反问。

  “三弟与大哥皆去见康成公,关某要留在营中,以防不测。”关羽不假思索。

  诸葛亮凝声道:“亮与关司马所虑,不谋而合。求贤访才,有左将军亲往,足矣。”

  “亮所虑的,是数万跟着左将军北上的士民,数万士民身家性命皆系于左将军一身,不可不谨慎。”

  每每想到记忆中的长坂坡,诸葛亮就深感痛心。

  数万士民死伤大半,包括刘备在内的诸文武家眷,多有被擒或死伤者。

  甚至于:

  刘备的两个女儿被擒,徐庶的寡母被擒。

  刘备的甘夫人和糜夫人因此而或受惊患病或受伤不治,皆在之后不久就逝去。

  等等。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这回刘备北上,诸葛亮十分谨慎。

  虽然诸葛亮也想与郑玄一见,但在个人私欲与刘备的立业大事间,诸葛亮选择了后者。

  闻言,关羽更为钦佩。

  这几个月以来,诸葛亮为刘备尽心尽力,时常废寝忘食,关羽都是瞧在眼里的。

  尤其是:

  当关羽自“酒醉”的庞统口中得知,诸葛亮在襄阳时还倾慕一女子,但为了北上助刘备立业,又将这份倾慕藏了起来时,关羽更为动容。

  于是乎。

  关羽又将此事暗中告知刘备。

  刘备采纳了关羽的提议,暗中派人前往襄阳,给沔南名士黄承彦去了一封信。

  信中盛赞诸葛亮之才学、秉性、大志,以及诸葛亮倾慕黄承彦女儿黄月英之意,又希望黄承彦能卖给一个面子,给诸葛亮几年时间。

  虽然不知道沔南名士黄承彦会不会卖刘备一个面子,但刘备和关羽都希望这事能成。

  交谈间。

  诸葛亮将自臧霸等泰山五将中得来粮草、军械、青壮、老卒等数目整理清楚,又交与关羽一观。

  道:“虽说兵贵精不贵多,但白毦兵号称千人实数八百余人,终究是少了些。关司马可自臧霸等人相赠的青壮和老卒中,再挑五百人并入白毦兵。”

  看着诸葛亮整理的数目,关羽沉吟良久,问道:“军师,这五百人能否不入白毦兵?关某想单独组建一部曲。”

  诸葛亮不置可否,而是问道:“亮需要一个理由。”

  关羽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向诸葛亮拱手一拜:“数月以来,关某常伴军师左右而观军师练兵,甚有感悟。故而欲练五百校刀手,以观成效。”

  关羽是个骄傲的人。

  跟着诸葛亮左右,观摩诸葛亮练兵,再看着诸葛亮练出来的白毦兵又颇为精锐,关羽早就沉不住气了。

  奈何缺少军械和兵员,关羽虽然有想法但不能实现。

  而如今

  军械和兵员都有了,关羽便想单独练兵。

  求月票,求追读

  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