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兰芝没理会他的吹捧,看向周建军:“建军,明天早上你出摊的时候,多留意一下,看看除了学生,还有没有别的人买咱们的东西,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买了东西是站着吃还是带走。”
周建军郑重地点了点头:“我记下了,妈。”
夜深了,院子里渐渐安静下来。
一家三口躺在那张新搭的木板床上,床板硬邦邦的,硌得人骨头疼,但谁也没抱怨。
周福很快就打起了呼噜,今天又累又兴奋,沾着床板就睡着了。
周建军睁着眼,看着从破旧窗户纸透进来的微弱月光,听着父亲的鼾声和院里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心里却前所未有的安宁。
次日天蒙蒙亮,陈兰芝已经悄无声息地起了床,刚摸索着穿好衣服,周建军也坐了起来,声音里还带着一丝睡意:“妈,你要去菜市场?我跟你一起去。”
陈兰芝回过头,黑暗中只能看到儿子一个模糊的轮廓,“你去干啥?菜市场那种地方,人挤人,脚都踩不到地上,你去不是添乱吗?”
“我能帮忙拎东西。”周建军坚持道。
“不用。”陈兰芝的拒绝干脆利落,“我跟你爸去就行了,今天有别的事给你做。”
“什么事?”
这时候,周福也翻了个身,迷迷糊糊地哼唧着:“大清早的,说啥呢……建军,让你妈歇会儿,今天爸去推磨。”
他显然还记着昨天陈兰芝说的那些话,态度积极了不少。
陈兰芝没理会他,径直对周建军说:“你今天不去菜市场,也不出摊。”
父子俩都愣住了。
“那……那干啥去?”周福**眼睛坐起来。
陈兰芝走到盆边,用冷水洗了把脸,水珠顺着她轮廓分明的脸颊滑落,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她的眼神清亮得吓人。
“建军,你还有三天就正式开学了。”她说,“从今天起,你每天都去学校里转悠。”
“转悠?”周建军不解。
“对,就是转悠。”陈兰芝擦干脸,把毛巾搭在绳子上,“菜市场是我的地盘,石磨是咱们家吃饭的家伙,可那理工大是你的地盘,是你以后要扎根的地方。你得去熟悉它,把它从里到外都摸清楚了。哪个门离宿舍近,哪个食堂的饭菜便宜,哪栋楼是图书馆,哪个旮旯里能安安静静看书,你都得弄明白。这跟打仗一样,你连自己的阵地都不熟,以后怎么打胜仗?”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不光是看这些,你还要看人。看看那些老生是怎么走路的,怎么说话的,看看布告栏里都贴了些什么,看看学校门口除了咱们,还有没有别的小摊子,卖的都是什么。你把这些看明白了,比帮我拎一天萝卜白菜有用得多。”
周建军沉默了。
他没想到,母亲让他去学校,竟是存着这样的心思。
他以为的熟悉环境,和母亲口中的摸清地盘,根本是两回事。
前者是闲逛,后者是勘察。
“我……”他心里有些震动,半晌才应道,“我知道了。”
“行了,快去吧,坐公交车去,别舍不得那几分钱。”陈兰芝从行李深处摸出钱包,数了两张一毛的票子递给他,“这是来回的车钱,中午要是在外面饿了,就自己买个馒头垫垫,别饿着肚子。”
周福一看,顿时心疼得不行,连忙从自己兜里掏出昨天藏下的几块钱私房钱,塞给周建军:“儿子,拿着,多买几个肉包子吃!咱现在有钱了,不能亏了嘴!”
“啪”的一声,陈兰芝一巴掌拍在周福的手背上,力道不轻。
“哎哟!”周福疼得一缩手,钱掉在了地上。
“你有几个钱啊就在这摆阔?我昨天说的话你都当耳旁风了?”陈兰芝眼睛一瞪,“咱们是什么人家?是刚从乡下逃荒来的!建军是去熟悉学校,不是去游山玩水的,给他那么多钱干什么?让他穿金戴银地去跟人炫耀吗?你是嫌那些饿狼闻不见咱们身上的肉味儿,非要凑上去让人咬一口?”
一番话把周福骂得狗血淋头,他缩着脖子,不敢吭声了,默默地把掉在地上的钱捡起来,塞回了兜里。
周建军看着母亲,默默地接过了那两毛钱。
他知道,这不是抠门,这是母亲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教他如何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生存。
他穿上自己最体面的一件的确良衬衫,又把鞋子擦了擦,这才出了门。
清晨的胡同里还很安静,只有几家早起的人家冒出了炊烟。
周建军按照母亲指的路,找到了公交车站。
当他挤上那辆叮当作响的公交车时,心里百感交集。
校园很大,绿树成荫,一栋栋苏式风格的红砖教学楼掩映其中,显得庄重而肃穆。
之前摆摊,都是离得学校比较远的地方,这还是他第一次真正踏进校园。
路上,三三两两的学生骑着自行车经过,车铃发出清脆的响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朝气,那是周建军在村里同龄人脸上从未见过的神采。
他心里有些自卑,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
他记着母亲的话,没有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他先是找到了学校的平面图,把每一栋楼的位置和功能都记在心里。
然后,他开始一栋一栋地走,一处一处地看。
他看到了窗明几净的教室,看到了挂着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牌子的楼房,看到了那栋全校最高的建筑——图书馆。
他站在图书馆门口,望着进进出出的人,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
中午,他没舍得买东西吃,只是在学校的水龙头喝了点凉水。
他把学校的几个食堂都转了一遍,仔细比较了每个窗口的菜价,把最便宜的那个窗口牢牢记在了心里。
他发现,学校里有个小卖部,卖一些日用品和文具,但价格比外面贵不少,而且种类也不全。
布告栏上贴着各种通知,有讲座的,有社团招新的,还有一些旧物转让的信息。
他甚至绕到了学校的几个侧门和后门,发现后门外有一条小巷子,比他们摆摊的正门要冷清一些,但偶尔也有学生和附近的居民进出。
陈兰芝没理会他的吹捧,看向周建军:“建军,明天早上你出摊的时候,多留意一下,看看除了学生,还有没有别的人买咱们的东西,都是些什么人,他们买了东西是站着吃还是带走。”
周建军郑重地点了点头:“我记下了,妈。”
夜深了,院子里渐渐安静下来。
一家三口躺在那张新搭的木板床上,床板硬邦邦的,硌得人骨头疼,但谁也没抱怨。
周福很快就打起了呼噜,今天又累又兴奋,沾着床板就睡着了。
周建军睁着眼,看着从破旧窗户纸透进来的微弱月光,听着父亲的鼾声和院里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心里却前所未有的安宁。
次日天蒙蒙亮,陈兰芝已经悄无声息地起了床,刚摸索着穿好衣服,周建军也坐了起来,声音里还带着一丝睡意:“妈,你要去菜市场?我跟你一起去。”
陈兰芝回过头,黑暗中只能看到儿子一个模糊的轮廓,“你去干啥?菜市场那种地方,人挤人,脚都踩不到地上,你去不是添乱吗?”
“我能帮忙拎东西。”周建军坚持道。
“不用。”陈兰芝的拒绝干脆利落,“我跟你爸去就行了,今天有别的事给你做。”
“什么事?”
这时候,周福也翻了个身,迷迷糊糊地哼唧着:“大清早的,说啥呢……建军,让你妈歇会儿,今天爸去推磨。”
他显然还记着昨天陈兰芝说的那些话,态度积极了不少。
陈兰芝没理会他,径直对周建军说:“你今天不去菜市场,也不出摊。”
父子俩都愣住了。
“那……那干啥去?”周福**眼睛坐起来。
陈兰芝走到盆边,用冷水洗了把脸,水珠顺着她轮廓分明的脸颊滑落,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她的眼神清亮得吓人。
“建军,你还有三天就正式开学了。”她说,“从今天起,你每天都去学校里转悠。”
“转悠?”周建军不解。
“对,就是转悠。”陈兰芝擦干脸,把毛巾搭在绳子上,“菜市场是我的地盘,石磨是咱们家吃饭的家伙,可那理工大是你的地盘,是你以后要扎根的地方。你得去熟悉它,把它从里到外都摸清楚了。哪个门离宿舍近,哪个食堂的饭菜便宜,哪栋楼是图书馆,哪个旮旯里能安安静静看书,你都得弄明白。这跟打仗一样,你连自己的阵地都不熟,以后怎么打胜仗?”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不光是看这些,你还要看人。看看那些老生是怎么走路的,怎么说话的,看看布告栏里都贴了些什么,看看学校门口除了咱们,还有没有别的小摊子,卖的都是什么。你把这些看明白了,比帮我拎一天萝卜白菜有用得多。”
周建军沉默了。
他没想到,母亲让他去学校,竟是存着这样的心思。
他以为的熟悉环境,和母亲口中的摸清地盘,根本是两回事。
前者是闲逛,后者是勘察。
“我……”他心里有些震动,半晌才应道,“我知道了。”
“行了,快去吧,坐公交车去,别舍不得那几分钱。”陈兰芝从行李深处摸出钱包,数了两张一毛的票子递给他,“这是来回的车钱,中午要是在外面饿了,就自己买个馒头垫垫,别饿着肚子。”
周福一看,顿时心疼得不行,连忙从自己兜里掏出昨天藏下的几块钱私房钱,塞给周建军:“儿子,拿着,多买几个肉包子吃!咱现在有钱了,不能亏了嘴!”
“啪”的一声,陈兰芝一巴掌拍在周福的手背上,力道不轻。
“哎哟!”周福疼得一缩手,钱掉在了地上。
“你有几个钱啊就在这摆阔?我昨天说的话你都当耳旁风了?”陈兰芝眼睛一瞪,“咱们是什么人家?是刚从乡下逃荒来的!建军是去熟悉学校,不是去游山玩水的,给他那么多钱干什么?让他穿金戴银地去跟人炫耀吗?你是嫌那些饿狼闻不见咱们身上的肉味儿,非要凑上去让人咬一口?”
一番话把周福骂得狗血淋头,他缩着脖子,不敢吭声了,默默地把掉在地上的钱捡起来,塞回了兜里。
周建军看着母亲,默默地接过了那两毛钱。
他知道,这不是抠门,这是母亲在用最直接的方式,教他如何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生存。
他穿上自己最体面的一件的确良衬衫,又把鞋子擦了擦,这才出了门。
清晨的胡同里还很安静,只有几家早起的人家冒出了炊烟。
周建军按照母亲指的路,找到了公交车站。
当他挤上那辆叮当作响的公交车时,心里百感交集。
校园很大,绿树成荫,一栋栋苏式风格的红砖教学楼掩映其中,显得庄重而肃穆。
之前摆摊,都是离得学校比较远的地方,这还是他第一次真正踏进校园。
路上,三三两两的学生骑着自行车经过,车铃发出清脆的响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朝气,那是周建军在村里同龄人脸上从未见过的神采。
他心里有些自卑,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
他记着母亲的话,没有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他先是找到了学校的平面图,把每一栋楼的位置和功能都记在心里。
然后,他开始一栋一栋地走,一处一处地看。
他看到了窗明几净的教室,看到了挂着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牌子的楼房,看到了那栋全校最高的建筑——图书馆。
他站在图书馆门口,望着进进出出的人,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
中午,他没舍得买东西吃,只是在学校的水龙头喝了点凉水。
他把学校的几个食堂都转了一遍,仔细比较了每个窗口的菜价,把最便宜的那个窗口牢牢记在了心里。
他发现,学校里有个小卖部,卖一些日用品和文具,但价格比外面贵不少,而且种类也不全。
布告栏上贴着各种通知,有讲座的,有社团招新的,还有一些旧物转让的信息。
他甚至绕到了学校的几个侧门和后门,发现后门外有一条小巷子,比他们摆摊的正门要冷清一些,但偶尔也有学生和附近的居民进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