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进入了1980年。
今天的天气有点回南,临近春节的时分,气温却高达二十多度,太阳也有点火热。
镇口的大槐树旁,新建成的汽车站里,有不少靠帮人搬货的劳力蹲在墙角的阴凉处,一边唠磕一边等着生意到来。
自从车站建成以后,每天从这里往来各处的汽车也多了起来。
搁在以前,一天只有两趟去往县里的车,和一趟去省城长途路过的客车。
而现在,除了每天两个班次开往县城不变外,还有从县城开往省城经过的两趟,开入别县的也有几趟,加上各种长途经过的,差不多每隔上大半个小时就有一趟车过来。
于是,车站旁边渐渐的多了好些卖各种小吃的流动摊子,也有不少像他们这样卖力气的汉子。
如今农闲,地里也没多少活计,大老爷们的也不能呆在家里白吃饭不是。
可想赚钱,没门路又没技术,甚至很多人大字不识一个,能干什么,也就是身上这把不值钱的力气了。
只要肯干,一天下来怎么着也能赚上个两三毛的,好歹也够自己填饱肚子了。
运气好点,碰上一两个大主顾,一块两块的也不是没有,那可是一家人好几天的伙食了。
出来干搬运这一行的,一般都是相熟的同村兄弟互结伴而来的,所以没活干的时候都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
众人正聊着家里的琐事,一辆客车缓缓的驶进车站。
原本聊得起劲的几个劳力立马禁声,两眼发亮。
在车站里混久了,多少都有点常识。
一看车牌,就知道这是辆从粤省过来的长途车。
这种车最是受劳力们欢迎了,因为那意味着货物多,甚至有一些是专门跑买卖的生意人,从粤省进货回来的。
一看车顶,果然不出所料。
好几个大大的编织袋子被呢龙网牢牢的捆在上面,劳力们精神一振:好家伙,来大活了!
车子还没停稳,劳力们就拿着扁担绳子争先恐后的涌了上去,生怕抢不到这单大生意。
好在开车的也是个老司机,见惯了这种场面,直接一踩刹车停下。
转头大声招呼着到站的乘客们赶紧下车,卸下这一批,他还要继续赶往下一站。
尽管是从粤省过来的,可也并不一定都是有钱人。
前面下车的几个旅客,都摇头摆手拒绝了劳力们的招揽,哪怕有些行李确实多,也宁可自己扛着走。
劳力们的眼神露出了失望之色,看来那车顶上的几包大家伙,不是在这下车的了。
突然,两个穿着打扮格外另类的年轻人下了车。
两人打扮类似,头上一个大中分,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墨镜,穿着一样的花衬衫,套着红色或黑色的皮夹克,下身一条喇叭裤,腰上还挂着个鼓囊囊的大腰包。
这穿着,搁在羊城那边倒是寻常,可在他们这山旮旯的小乡镇上,却是见都没见过。
饶是常年蹲守在车站,见惯了南来北往的劳力们,看到这一出也纷纷傻了眼,不怪他们没见识,实在是因为这两人的打扮实在是太清新脱俗了。
随着两位清新脱俗的青年走下汽车,刚才还在高声揽客的劳力们纷纷噤了声,一双双清澈愚蠢的目光好奇的打量着两位大佬。
别管人家有多另类多奇葩,起码人家这通体散发出来的“我有钱”和“我很有钱”的气质,确实相当吸人眼球且心生向往的。
虽然这单生意黄了,可今天遇上这难得一见的人物,也够众人回去吹嘘上好几天了。
就是不知这两个杰出青年是哪家的大佬了。
只见两位大佬之一把墨镜往头上一架,对着身边几个壮汉指指点点道:“你,你,你,还有你,帮我们哥俩挑几件东西。”
又往车顶上指了指,“上头八个袋子全都是我们哥俩的,一个袋子六毛钱,给我送到家里去。”
“好嘞,包在我们身上!”被点名的劳力高兴的爬了上去。
六毛钱一袋诶,两袋就一块二,今天这一单,就够一家人两三天的嚼用了。
旁边没被点上的劳力盯着一袋袋被扛下来的货物,被一一捆好扎在扁担上,忌妒得眼睛都红了。
恨不得有人突然肾虚挑不动,好让自己顶上。
可惜没有,被点到的几名劳力都是他们当中看起来最壮实的。
而且人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壮实,也没有肾虚,很快就把捆好的货物轻松挑起,跟在大佬后面走了。
两位打扮得骚气满满的大佬走在前头,后头跟着一溜挑着袋子的劳力们。
两拔人反差强烈,走在一起格格不入,立马引起了路人好奇的目光。
可多看几眼后,又觉得那些灰头土脑的劳力们非但没有损到前头大佬的形象,反而愈发凸显了大佬们的人模狗样。
虽然前面那两人也没有多好看,可那一身的打扮,无疑就是整个镇子上最靓眼的崽。
路上的行人们看了一眼,再看一眼,直到都走过去了,还是忍不住回头再多瞧上几眼。
从镇口的汽车站出来,再走向街中心,一路上,他们这些人赚足了眼球,就连劳力们都不由的觉得与有荣焉。
过了两条街,终于,目的地到了。
根竹镇三街,街上的人们都在清扫着自家门口。
明天又是圩日了,现在赶集的人很多,村里的人都会挑着自家的家产品出来卖,他们这些临街的房子,门口都可以租给两三个人摆个地摊,一个一两毛,一天下来也三五毛呢。
然后,街上所有正在家门口忙活的人都看到了这些前后反差分外明显的一群人,看着这奇特的组合,心里止不住犯嘀咕,这什么人呐?
找谁的?
不由的,人们停下手中的活儿,眼睛跟随着那伙的前进。
还有些索性丢下手中的扫把,跟在后面一看究竟。
很快,他们就知道了答案。
两位大佬径直走到了老梁家门口,朝着后面示意一下,叫劳力们把货物放到了堂屋。
刚巧,潘红英提着个馊水桶,打算过裁缝铺那边,把养在屋后面旮旯里的那头大肥猪给喂了。
看到有一伙陌生人闯了进来,立马眉毛一竖大声问道:“哎哎哎,你们谁啊,干嘛进我家?”
打量了下众人,见几个挑着货物的人放下担子,正看向两个穿着像花公鸡的人。
又打量了下两人,看着也不像认识的,心下琢磨:这俩**谁呀,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进来,不会是走错门了吧,那么多东西莫不是来送礼的?
还没回过神来,前面的那人把架在鼻梁上的大墨镜一摘,深情的唤一声,“妈!”
时间进入了1980年。
今天的天气有点回南,临近春节的时分,气温却高达二十多度,太阳也有点火热。
镇口的大槐树旁,新建成的汽车站里,有不少靠帮人搬货的劳力蹲在墙角的阴凉处,一边唠磕一边等着生意到来。
自从车站建成以后,每天从这里往来各处的汽车也多了起来。
搁在以前,一天只有两趟去往县里的车,和一趟去省城长途路过的客车。
而现在,除了每天两个班次开往县城不变外,还有从县城开往省城经过的两趟,开入别县的也有几趟,加上各种长途经过的,差不多每隔上大半个小时就有一趟车过来。
于是,车站旁边渐渐的多了好些卖各种小吃的流动摊子,也有不少像他们这样卖力气的汉子。
如今农闲,地里也没多少活计,大老爷们的也不能呆在家里白吃饭不是。
可想赚钱,没门路又没技术,甚至很多人大字不识一个,能干什么,也就是身上这把不值钱的力气了。
只要肯干,一天下来怎么着也能赚上个两三毛的,好歹也够自己填饱肚子了。
运气好点,碰上一两个大主顾,一块两块的也不是没有,那可是一家人好几天的伙食了。
出来干搬运这一行的,一般都是相熟的同村兄弟互结伴而来的,所以没活干的时候都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
众人正聊着家里的琐事,一辆客车缓缓的驶进车站。
原本聊得起劲的几个劳力立马禁声,两眼发亮。
在车站里混久了,多少都有点常识。
一看车牌,就知道这是辆从粤省过来的长途车。
这种车最是受劳力们欢迎了,因为那意味着货物多,甚至有一些是专门跑买卖的生意人,从粤省进货回来的。
一看车顶,果然不出所料。
好几个大大的编织袋子被呢龙网牢牢的捆在上面,劳力们精神一振:好家伙,来大活了!
车子还没停稳,劳力们就拿着扁担绳子争先恐后的涌了上去,生怕抢不到这单大生意。
好在开车的也是个老司机,见惯了这种场面,直接一踩刹车停下。
转头大声招呼着到站的乘客们赶紧下车,卸下这一批,他还要继续赶往下一站。
尽管是从粤省过来的,可也并不一定都是有钱人。
前面下车的几个旅客,都摇头摆手拒绝了劳力们的招揽,哪怕有些行李确实多,也宁可自己扛着走。
劳力们的眼神露出了失望之色,看来那车顶上的几包大家伙,不是在这下车的了。
突然,两个穿着打扮格外另类的年轻人下了车。
两人打扮类似,头上一个大中分,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墨镜,穿着一样的花衬衫,套着红色或黑色的皮夹克,下身一条喇叭裤,腰上还挂着个鼓囊囊的大腰包。
这穿着,搁在羊城那边倒是寻常,可在他们这山旮旯的小乡镇上,却是见都没见过。
饶是常年蹲守在车站,见惯了南来北往的劳力们,看到这一出也纷纷傻了眼,不怪他们没见识,实在是因为这两人的打扮实在是太清新脱俗了。
随着两位清新脱俗的青年走下汽车,刚才还在高声揽客的劳力们纷纷噤了声,一双双清澈愚蠢的目光好奇的打量着两位大佬。
别管人家有多另类多奇葩,起码人家这通体散发出来的“我有钱”和“我很有钱”的气质,确实相当吸人眼球且心生向往的。
虽然这单生意黄了,可今天遇上这难得一见的人物,也够众人回去吹嘘上好几天了。
就是不知这两个杰出青年是哪家的大佬了。
只见两位大佬之一把墨镜往头上一架,对着身边几个壮汉指指点点道:“你,你,你,还有你,帮我们哥俩挑几件东西。”
又往车顶上指了指,“上头八个袋子全都是我们哥俩的,一个袋子六毛钱,给我送到家里去。”
“好嘞,包在我们身上!”被点名的劳力高兴的爬了上去。
六毛钱一袋诶,两袋就一块二,今天这一单,就够一家人两三天的嚼用了。
旁边没被点上的劳力盯着一袋袋被扛下来的货物,被一一捆好扎在扁担上,忌妒得眼睛都红了。
恨不得有人突然肾虚挑不动,好让自己顶上。
可惜没有,被点到的几名劳力都是他们当中看起来最壮实的。
而且人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壮实,也没有肾虚,很快就把捆好的货物轻松挑起,跟在大佬后面走了。
两位打扮得骚气满满的大佬走在前头,后头跟着一溜挑着袋子的劳力们。
两拔人反差强烈,走在一起格格不入,立马引起了路人好奇的目光。
可多看几眼后,又觉得那些灰头土脑的劳力们非但没有损到前头大佬的形象,反而愈发凸显了大佬们的人模狗样。
虽然前面那两人也没有多好看,可那一身的打扮,无疑就是整个镇子上最靓眼的崽。
路上的行人们看了一眼,再看一眼,直到都走过去了,还是忍不住回头再多瞧上几眼。
从镇口的汽车站出来,再走向街中心,一路上,他们这些人赚足了眼球,就连劳力们都不由的觉得与有荣焉。
过了两条街,终于,目的地到了。
根竹镇三街,街上的人们都在清扫着自家门口。
明天又是圩日了,现在赶集的人很多,村里的人都会挑着自家的家产品出来卖,他们这些临街的房子,门口都可以租给两三个人摆个地摊,一个一两毛,一天下来也三五毛呢。
然后,街上所有正在家门口忙活的人都看到了这些前后反差分外明显的一群人,看着这奇特的组合,心里止不住犯嘀咕,这什么人呐?
找谁的?
不由的,人们停下手中的活儿,眼睛跟随着那伙的前进。
还有些索性丢下手中的扫把,跟在后面一看究竟。
很快,他们就知道了答案。
两位大佬径直走到了老梁家门口,朝着后面示意一下,叫劳力们把货物放到了堂屋。
刚巧,潘红英提着个馊水桶,打算过裁缝铺那边,把养在屋后面旮旯里的那头大肥猪给喂了。
看到有一伙陌生人闯了进来,立马眉毛一竖大声问道:“哎哎哎,你们谁啊,干嘛进我家?”
打量了下众人,见几个挑着货物的人放下担子,正看向两个穿着像花公鸡的人。
又打量了下两人,看着也不像认识的,心下琢磨:这俩**谁呀,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进来,不会是走错门了吧,那么多东西莫不是来送礼的?
还没回过神来,前面的那人把架在鼻梁上的大墨镜一摘,深情的唤一声,“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