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时器突然发出清脆的声响,吓了她一跳。
两个小时又到了。
温宁懊恼地合上书本,按**酸胀的太阳穴。
这几天总觉得头晕,张阿姨说是看书太费神,可她总觉得是心里的弦绷得太紧。
"温小姐,吃点葡萄吧。"
张阿姨端着果盘走过来,紫红色的葡萄上还挂着水珠,"江先生刚送来的,说是乡下亲戚种的,没打农药。"
温宁捏起一颗放进嘴里,清甜的汁水漫过舌尖,却压不住心头的烦躁。
"张阿姨,您说要是有人故意开车撞我,我把方向盘打过去让她自己翻车了,这算正当防卫吗?"
张阿姨愣了一下,随即拍了拍她的手背:"傻孩子,想这些干啥?"
"那种缺德事哪能轮到你头上。"
温宁低下头,指尖深深掐进掌心。
前世陆晚晚就是这样,在她逃跑的路上开车撞过来。她情急之下猛打方向盘,陆晚晚的车撞在护栏上翻了,却反咬一口说是她故意报复。
秦冽当时看她的眼神,像在看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
"就是随便问问。"
她勉强笑了笑,把葡萄核吐在纸巾里。
这时院门外传来脚步声,江屿提着公文包走进来,衬衫袖口沾着些泥土,像是刚从什么地方回来。
"在看什么?"
他注意到石桌上的刑法书。
温宁把笔记本递过去:"这个案例有点绕,想不通。"
江屿坐下翻了两页,指尖点在她画的问号上:"防卫限度要看具体情境,比如对方的攻击手段、你的反击程度……"
他举了几个类似的判例,声音温和又清晰,像把复杂的绳结一点点解开。
温宁听得入神,直到江屿的指尖在她手背轻轻碰了一下:"听懂了?"
她猛地缩回手,脸颊瞬间涨红。
"嗯.听懂了,谢谢。"
江屿的目光在她泛红的耳垂上停顿半秒,转而看向果盘:"葡萄甜吗?"
"甜。"
温宁慌忙拿起一颗递给他,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指腹,像触电般弹开。
两人同时沉默下来,只有石榴叶在风里沙沙作响。
还是江屿先打破沉默:"下周我要去邻市开庭,大概要去三天。"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个信封:"这是给你和张阿姨的生活费,有什么事可以打我电话。"
温宁看着那个厚厚的信封,连忙摆手:"不用不用,之前您给的钱还没花完."
"拿着。"
江屿把信封塞进她手里,"就当是预支的工资,等你去律所上班了再还我。"
他站起身整理公文包:"书要是看完了,先放在箱子里,等我回来再给你带新的。"
温宁捏着信封,指尖能感受到里面纸币的厚度,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江先生,您.您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这个问题在她心里盘桓了很久,他明明可以不管她这个麻烦,却一次次伸出援手。
江屿的脚步顿了顿,回头看她时,眼底盛着细碎的阳光:"大概是.觉得你该被好好对待吧。"
这句话轻得像风,却让温宁的眼眶瞬间热了。
她低下头,看着信封上印着的律所logo,江屿名片上那简洁的设计。
原来他不是没有 logo,只是把它藏在了不显眼的地方。
就像他对人的好,从不张扬,却处处妥帖。
江屿离开后的第三天,温宁已经能扶着墙慢慢走动了。
张阿姨找村里的木匠做了副轻便的拐杖,暗红色的枣木打磨得光滑圆润,拄在手里很稳当。
“慢点走,别着急。” 张阿姨跟在她身后,手里拿着件薄外套,“早上露水重,当心着凉。”
温宁点点头,一步一步挪到院子里。石榴树的花苞已经绽开了几朵,红艳艳的像小灯笼,风一吹就晃悠悠地晃。
她扶着树干站了会儿,觉得累了,就坐在轮椅上,由张阿姨推着在村里慢慢转。
起初村民们见了她,总是远远地打量,眼神里带着好奇和警惕。村里很少来外人,更别说她这样拄着拐杖、坐着轮椅的年轻女人。
“这就是江先生带来的那个姑娘吧?”
“听说伤得挺重,怕是不好治。”
“看着倒不像坏人……”
议论声断断续续飘进耳朵,温宁总是低下头,假装没听见。
张阿姨却不介意,见了相熟的村民就笑着打招呼:“李婶,薅菜呢?这是温小姐,在我这儿养伤呢。”
一来二去,大家也渐渐熟络起来。
卖豆腐的王大爷每天经过院子,总会多留块热豆腐;织毛衣的刘婆婆见她穿着单薄,送了件自己织的毛线背心;连最调皮的二丫,也会采了野花偷偷放在她的轮椅上。
温宁的心渐渐放宽了。
她开始敢在傍晚的时候,自己推着轮椅出门。沿着村头的小河慢慢走,看夕阳把河水染成金红色,听孩子们在岸边追逐打闹的笑声。
这天傍晚,她刚走到石桥上,就看见村东头的赵大叔蹲在桥墩上抽烟,眉头皱得像个疙瘩。
“赵大叔,您怎么了?” 温宁停下轮椅问。
赵大叔抬起头,看见是她,叹了口气:“温小姐啊,别提了,倒霉透了。”
他把烟头摁在地上,搓着粗糙的大手:“前几天去镇上买化肥,被人坑了。说好的进口肥,结果是假的,地里的玉米苗都烧黄了。”
温宁心里一动:“去找卖家理论了吗?”
“去了!” 赵大叔气得脸通红,“可人家不认账,说我自己施肥不当,还说我要是敢闹事,就叫人来抓我。”
他叹了口气:“咱没文化,也不懂法,只能自认倒霉了。”
温宁想起江屿给她的那些法律书,犹豫着说:“赵大叔,这事儿或许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法律?”
赵大叔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打官司多麻烦啊,咱耗不起那时间和钱。”
计时器突然发出清脆的声响,吓了她一跳。
两个小时又到了。
温宁懊恼地合上书本,按**酸胀的太阳穴。
这几天总觉得头晕,张阿姨说是看书太费神,可她总觉得是心里的弦绷得太紧。
"温小姐,吃点葡萄吧。"
张阿姨端着果盘走过来,紫红色的葡萄上还挂着水珠,"江先生刚送来的,说是乡下亲戚种的,没打农药。"
温宁捏起一颗放进嘴里,清甜的汁水漫过舌尖,却压不住心头的烦躁。
"张阿姨,您说要是有人故意开车撞我,我把方向盘打过去让她自己翻车了,这算正当防卫吗?"
张阿姨愣了一下,随即拍了拍她的手背:"傻孩子,想这些干啥?"
"那种缺德事哪能轮到你头上。"
温宁低下头,指尖深深掐进掌心。
前世陆晚晚就是这样,在她逃跑的路上开车撞过来。她情急之下猛打方向盘,陆晚晚的车撞在护栏上翻了,却反咬一口说是她故意报复。
秦冽当时看她的眼神,像在看一个十恶不赦的罪犯。
"就是随便问问。"
她勉强笑了笑,把葡萄核吐在纸巾里。
这时院门外传来脚步声,江屿提着公文包走进来,衬衫袖口沾着些泥土,像是刚从什么地方回来。
"在看什么?"
他注意到石桌上的刑法书。
温宁把笔记本递过去:"这个案例有点绕,想不通。"
江屿坐下翻了两页,指尖点在她画的问号上:"防卫限度要看具体情境,比如对方的攻击手段、你的反击程度……"
他举了几个类似的判例,声音温和又清晰,像把复杂的绳结一点点解开。
温宁听得入神,直到江屿的指尖在她手背轻轻碰了一下:"听懂了?"
她猛地缩回手,脸颊瞬间涨红。
"嗯.听懂了,谢谢。"
江屿的目光在她泛红的耳垂上停顿半秒,转而看向果盘:"葡萄甜吗?"
"甜。"
温宁慌忙拿起一颗递给他,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指腹,像触电般弹开。
两人同时沉默下来,只有石榴叶在风里沙沙作响。
还是江屿先打破沉默:"下周我要去邻市开庭,大概要去三天。"
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个信封:"这是给你和张阿姨的生活费,有什么事可以打我电话。"
温宁看着那个厚厚的信封,连忙摆手:"不用不用,之前您给的钱还没花完."
"拿着。"
江屿把信封塞进她手里,"就当是预支的工资,等你去律所上班了再还我。"
他站起身整理公文包:"书要是看完了,先放在箱子里,等我回来再给你带新的。"
温宁捏着信封,指尖能感受到里面纸币的厚度,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江先生,您.您为什么对我这么好?"
这个问题在她心里盘桓了很久,他明明可以不管她这个麻烦,却一次次伸出援手。
江屿的脚步顿了顿,回头看她时,眼底盛着细碎的阳光:"大概是.觉得你该被好好对待吧。"
这句话轻得像风,却让温宁的眼眶瞬间热了。
她低下头,看着信封上印着的律所logo,江屿名片上那简洁的设计。
原来他不是没有 logo,只是把它藏在了不显眼的地方。
就像他对人的好,从不张扬,却处处妥帖。
江屿离开后的第三天,温宁已经能扶着墙慢慢走动了。
张阿姨找村里的木匠做了副轻便的拐杖,暗红色的枣木打磨得光滑圆润,拄在手里很稳当。
“慢点走,别着急。” 张阿姨跟在她身后,手里拿着件薄外套,“早上露水重,当心着凉。”
温宁点点头,一步一步挪到院子里。石榴树的花苞已经绽开了几朵,红艳艳的像小灯笼,风一吹就晃悠悠地晃。
她扶着树干站了会儿,觉得累了,就坐在轮椅上,由张阿姨推着在村里慢慢转。
起初村民们见了她,总是远远地打量,眼神里带着好奇和警惕。村里很少来外人,更别说她这样拄着拐杖、坐着轮椅的年轻女人。
“这就是江先生带来的那个姑娘吧?”
“听说伤得挺重,怕是不好治。”
“看着倒不像坏人……”
议论声断断续续飘进耳朵,温宁总是低下头,假装没听见。
张阿姨却不介意,见了相熟的村民就笑着打招呼:“李婶,薅菜呢?这是温小姐,在我这儿养伤呢。”
一来二去,大家也渐渐熟络起来。
卖豆腐的王大爷每天经过院子,总会多留块热豆腐;织毛衣的刘婆婆见她穿着单薄,送了件自己织的毛线背心;连最调皮的二丫,也会采了野花偷偷放在她的轮椅上。
温宁的心渐渐放宽了。
她开始敢在傍晚的时候,自己推着轮椅出门。沿着村头的小河慢慢走,看夕阳把河水染成金红色,听孩子们在岸边追逐打闹的笑声。
这天傍晚,她刚走到石桥上,就看见村东头的赵大叔蹲在桥墩上抽烟,眉头皱得像个疙瘩。
“赵大叔,您怎么了?” 温宁停下轮椅问。
赵大叔抬起头,看见是她,叹了口气:“温小姐啊,别提了,倒霉透了。”
他把烟头摁在地上,搓着粗糙的大手:“前几天去镇上买化肥,被人坑了。说好的进口肥,结果是假的,地里的玉米苗都烧黄了。”
温宁心里一动:“去找卖家理论了吗?”
“去了!” 赵大叔气得脸通红,“可人家不认账,说我自己施肥不当,还说我要是敢闹事,就叫人来抓我。”
他叹了口气:“咱没文化,也不懂法,只能自认倒霉了。”
温宁想起江屿给她的那些法律书,犹豫着说:“赵大叔,这事儿或许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法律?”
赵大叔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打官司多麻烦啊,咱耗不起那时间和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