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回家,周爱梅做了红烧肉,还蒸了白面馒头 —— 这是她特意留的白面,为了庆祝储备粮的事定下来。宋老二也回来了,还带了车队的李队长一起过来。
李队长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说话嗓门大:“小宋同志,谢谢你啊!你帮咱们车队争取了运粮的活,兄弟们都高兴,说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比拉啥都强。”?
宋书意赶紧给李队长倒了杯热水:“李队长客气了,是咱们互相帮忙。饲料厂需要车队运原料,车队也能多干点实事,这是双赢。”
饭桌上,大家聊着粮车到了后的打算。周爱梅说要帮张大爷买十斤玉米面,他无儿无女,冬天出门不方便。
宋老二说要跟车队的兄弟们一起去接粮车,确保粮食安全送到粮站,李队长则说要跟粮站协调,让老百姓不用排队太久,尽量让每个人都能方便买到粮。
晚上回家,宋书意把协调储备粮菜的事告诉了周爱梅。周爱梅正往菜窖里搬腌好的白菜瓮,闻言笑得眼睛都眯了:“还是我闺女能干!这下不光咱们家,整个山城的老百姓都能安心过冬了。”她放下沉重的陶瓮,用围裙擦着手,眼里满是骄傲的光,“妈就知道,你心里装着事儿,装着大家呢。”
几天后,由吴主任亲自推动、黄科长和宋书意参与制定的应急储备计划得到了省总社的重视和支持。一批批计划外的粮食、耐储存的土豆、白菜等物资,开始有步骤地调拨入库。市总供下属的几个中心仓库都加强了值守和巡查,确保这批“保命粮”和“过冬菜”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各街道居委会也接到了通知,开始更细致地摸排辖区内困难家庭的情况,为后续可能的分发或平价供应做准备。一种未雨绸缪的安定感,开始在城市的肌理中悄悄蔓延。虽然普通人并不清楚背后的具体运作,但市场上基本物资价格的稳定,以及传闻中**加大了储备的消息,都像一颗定心丸,缓解了冬日的焦虑。
宋书意依旧忙碌。她不时要去上河村饲料车间,关注农闲工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确保他们在为集体创造价值的同时,自家的温饱也无虞。她也协助黄科长,跟进储备物资的数据和调配情况。工作繁琐而具体,但她干得格外起劲。她看到自己的一份担忧、一个提议,最终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惠及了无数像她家一样的普通家庭,这种成就感是任何褒奖都无法比拟的。
天气越来越冷,第一场雪悄然而至,将山城染得一片洁白。
周家的小屋里却暖意融融。周末的傍晚,周爱梅从菜窖里取出了一小坛酸辣白菜,打开坛口的瞬间,一股浓郁酸香立刻扑满整个房间。她切了一盘淋上香油的酸菜丝,又蒸了一锅热气腾腾的二合面馒头,熬了一锅金黄的小米粥。
宋书意和宋老二围坐在桌边,就着酸辣脆爽的白菜,喝着暖胃的粥,吃着喧软的馒头。窗外是凛冽的寒冬,屋内是简单的饭菜升腾起的热气,以及家人满足的咀嚼声。
“妈,这酸菜味儿正!比去年的还好吃!”宋老二吃得鼻尖冒汗。
“那是,你妈我这手艺可是越来越精了。”周爱梅得意地笑着,给宋书意夹了一筷子菜,“囡囡,多吃点,这段时间跑前跑后都瘦了。”
宋书意咬了一口吸饱了汤汁的馒头,酸爽的味道在口中绽开,驱散了冬日的所有寒意。她看着母亲脸上舒心的笑容,听着二哥满足的赞叹,心里被一种巨大的踏实和幸福感填满。
她想起一个多月前,自己坐在同样的位置上,因为脑海中那些关于匮乏的记忆而忧心忡忡,试探着问母亲是否腌冬菜。而今,不仅家里的菜瓮是满的,这座城市的储备库里,也多了几分应对风险的底气。
所谓“家国天下”,有时就是如此具体。它藏于母亲精心腌制的每一缸菜里,藏于领导者未雨绸缪的每一次决策中,藏于每一个普通人为了安稳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上。
雪花静静地落在窗棂上,覆盖了旧年的痕迹。屋内,灯火可亲,饭菜温暖。这个冬天,因为有了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储备,注定会是一个安心而温暖的季节。而生活的希望,也就在这日常的烟火气里,在这份共同的守护中,悄然孕育,静待春来。
“爱梅,忙活完了?”毛春天拎着个空篮子从外面回来,脸蛋被风吹得红扑扑的,“这北风可真够劲儿!还好咱们菜备得足,不用天天往菜站跑着喝风!”
“是啊,”周爱梅笑着回应,拍了拍手上的灰,“心里有粮,遇事不慌。这天儿,正好回去切点酸菜,中午炖个热锅子吃,暖暖身子!”
而此时,宋书意已经顶着寒风,走到了市总供办公室。她的脸颊被风吹得有些发僵,但心里却是一片火热和踏实。
办公室里,黄科长正戴着老花镜看文件,见她进来,便招呼道:“小宋,来得正好。上河村那边反馈过来了,农闲工们知道咱们协调了储备粮菜,干活儿心更定了,车间这个月的生产效率又提高了不少!”
宋书意接过报表看了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人心的安定,确实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还有,”黄科长压低了些声音,“吴主任刚才让我告诉你,省里对我们之前提交的储备计划很认可,第一批补充调拨的玉米和豆粕已经到库了,饲料厂的原料供应稳住了。另外,市里也决定,参照咱们的建议,动用一部分储备,在年前对几个困难职工较多的厂子和街道,进行一次补助性供应。”
听到这个消息,宋书意的心彻底放回了肚子里。她的努力没有白费,那些深夜写报告、反复核对数据的辛苦,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晚上回家,周爱梅做了红烧肉,还蒸了白面馒头 —— 这是她特意留的白面,为了庆祝储备粮的事定下来。宋老二也回来了,还带了车队的李队长一起过来。
李队长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说话嗓门大:“小宋同志,谢谢你啊!你帮咱们车队争取了运粮的活,兄弟们都高兴,说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比拉啥都强。”?
宋书意赶紧给李队长倒了杯热水:“李队长客气了,是咱们互相帮忙。饲料厂需要车队运原料,车队也能多干点实事,这是双赢。”
饭桌上,大家聊着粮车到了后的打算。周爱梅说要帮张大爷买十斤玉米面,他无儿无女,冬天出门不方便。
宋老二说要跟车队的兄弟们一起去接粮车,确保粮食安全送到粮站,李队长则说要跟粮站协调,让老百姓不用排队太久,尽量让每个人都能方便买到粮。
晚上回家,宋书意把协调储备粮菜的事告诉了周爱梅。周爱梅正往菜窖里搬腌好的白菜瓮,闻言笑得眼睛都眯了:“还是我闺女能干!这下不光咱们家,整个山城的老百姓都能安心过冬了。”她放下沉重的陶瓮,用围裙擦着手,眼里满是骄傲的光,“妈就知道,你心里装着事儿,装着大家呢。”
几天后,由吴主任亲自推动、黄科长和宋书意参与制定的应急储备计划得到了省总社的重视和支持。一批批计划外的粮食、耐储存的土豆、白菜等物资,开始有步骤地调拨入库。市总供下属的几个中心仓库都加强了值守和巡查,确保这批“保命粮”和“过冬菜”万无一失。
与此同时,各街道居委会也接到了通知,开始更细致地摸排辖区内困难家庭的情况,为后续可能的分发或平价供应做准备。一种未雨绸缪的安定感,开始在城市的肌理中悄悄蔓延。虽然普通人并不清楚背后的具体运作,但市场上基本物资价格的稳定,以及传闻中**加大了储备的消息,都像一颗定心丸,缓解了冬日的焦虑。
宋书意依旧忙碌。她不时要去上河村饲料车间,关注农闲工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确保他们在为集体创造价值的同时,自家的温饱也无虞。她也协助黄科长,跟进储备物资的数据和调配情况。工作繁琐而具体,但她干得格外起劲。她看到自己的一份担忧、一个提议,最终化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惠及了无数像她家一样的普通家庭,这种成就感是任何褒奖都无法比拟的。
天气越来越冷,第一场雪悄然而至,将山城染得一片洁白。
周家的小屋里却暖意融融。周末的傍晚,周爱梅从菜窖里取出了一小坛酸辣白菜,打开坛口的瞬间,一股浓郁酸香立刻扑满整个房间。她切了一盘淋上香油的酸菜丝,又蒸了一锅热气腾腾的二合面馒头,熬了一锅金黄的小米粥。
宋书意和宋老二围坐在桌边,就着酸辣脆爽的白菜,喝着暖胃的粥,吃着喧软的馒头。窗外是凛冽的寒冬,屋内是简单的饭菜升腾起的热气,以及家人满足的咀嚼声。
“妈,这酸菜味儿正!比去年的还好吃!”宋老二吃得鼻尖冒汗。
“那是,你妈我这手艺可是越来越精了。”周爱梅得意地笑着,给宋书意夹了一筷子菜,“囡囡,多吃点,这段时间跑前跑后都瘦了。”
宋书意咬了一口吸饱了汤汁的馒头,酸爽的味道在口中绽开,驱散了冬日的所有寒意。她看着母亲脸上舒心的笑容,听着二哥满足的赞叹,心里被一种巨大的踏实和幸福感填满。
她想起一个多月前,自己坐在同样的位置上,因为脑海中那些关于匮乏的记忆而忧心忡忡,试探着问母亲是否腌冬菜。而今,不仅家里的菜瓮是满的,这座城市的储备库里,也多了几分应对风险的底气。
所谓“家国天下”,有时就是如此具体。它藏于母亲精心腌制的每一缸菜里,藏于领导者未雨绸缪的每一次决策中,藏于每一个普通人为了安稳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上。
雪花静静地落在窗棂上,覆盖了旧年的痕迹。屋内,灯火可亲,饭菜温暖。这个冬天,因为有了这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储备,注定会是一个安心而温暖的季节。而生活的希望,也就在这日常的烟火气里,在这份共同的守护中,悄然孕育,静待春来。
“爱梅,忙活完了?”毛春天拎着个空篮子从外面回来,脸蛋被风吹得红扑扑的,“这北风可真够劲儿!还好咱们菜备得足,不用天天往菜站跑着喝风!”
“是啊,”周爱梅笑着回应,拍了拍手上的灰,“心里有粮,遇事不慌。这天儿,正好回去切点酸菜,中午炖个热锅子吃,暖暖身子!”
而此时,宋书意已经顶着寒风,走到了市总供办公室。她的脸颊被风吹得有些发僵,但心里却是一片火热和踏实。
办公室里,黄科长正戴着老花镜看文件,见她进来,便招呼道:“小宋,来得正好。上河村那边反馈过来了,农闲工们知道咱们协调了储备粮菜,干活儿心更定了,车间这个月的生产效率又提高了不少!”
宋书意接过报表看了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人心的安定,确实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还有,”黄科长压低了些声音,“吴主任刚才让我告诉你,省里对我们之前提交的储备计划很认可,第一批补充调拨的玉米和豆粕已经到库了,饲料厂的原料供应稳住了。另外,市里也决定,参照咱们的建议,动用一部分储备,在年前对几个困难职工较多的厂子和街道,进行一次补助性供应。”
听到这个消息,宋书意的心彻底放回了肚子里。她的努力没有白费,那些深夜写报告、反复核对数据的辛苦,都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