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了!”
终于,在争吵愈演愈烈,几乎要失控时。
李隆基没忍住,有些恼怒的呵斥了一句。
帝王的呵斥声,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喧嚣。
他缓缓抬起手,揉了揉刺痛的太阳穴,动作间带着难以掩饰的倦怠。
随即,他冷声道:“储位之事,关乎国本,岂是尔等在此朝堂之上,如市井泼妇般喧哗可定?”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每个人都心头一凛。
“此事.......容朕.......再行思量,退朝吧。”
他摆摆手,没打算多说,因为此刻,他的内心很是矛盾,也很是茫然。
“陛下!”
杨洄,李晦等人心头一沉,不甘心地还想再奏。
“退朝!”
李隆基却是猛地站起身,宽大的龙袍袖摆带起一阵风,不容置疑地打断了他们。
他不再看任何人,转身拂袖,径直从御座后的屏风离去,留下满殿心思各异的朝臣面面相觑。
皇帝的一句再行思量,像是一盆冷水,暂时浇熄了朝堂上沸腾的争吵。
却让武惠妃集团的爪牙们心中警铃大作,焦灼更甚。
而对于那些心系西域或对废太子存疑的人来说,皇帝的犹豫,则像黑暗中透出的一线微光。
退朝的钟声余音未散,杨洄,李晦等人便脚步匆匆,脸色铁青地直奔仪鸾殿。
他们甚至等不及更隐蔽的别院密会,因为武惠妃的焦灼已如实质般传递到每个人身上。
仪鸾殿内,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随着杨洄将朝堂上的情况报上,武惠妃也彻底陷入了癫狂。
“废物,一群废物!”
她尖厉的声音刺破殿内的寂静,“你们告诉本宫,再思是什么意思?”
“娘娘息怒!”
杨洄扑通跪下,冷汗涔涔,辩解道:“陛下.......陛下只是一时被那些不识大体的言论所扰,圣心必然还是属意盛王殿下的!今日朝议,支持立储的声势浩.......”
“声势浩大?”
武惠妃猛地打断他,眼中寒光瘆人:“声势再大,抵得过陛下心里那点愧疚和动摇吗?崔泯那个老匹夫.......”
她猛地攥紧拳头,忍不住在大殿内走来走去。
“不行,不能让陛下再思下去。必须趁热打铁,让他没有退路!”
忽然,她顿住脚步。
随即猛地转身看向众人,冷声道:“听着,今日只是开始。明日,后日,大后日。只要陛下不点头,你们就给本宫继续上奏。联络所有能联络的人,动用所有能用的言路,谁再敢提西域,提废太子,就给本宫往死里参。”
“是!臣等明白!”
众人心头一颤,赶忙齐声领命。
“还有!”
武惠妃眼中闪过一丝狠戾,喊道:“牛贵儿!”
“奴婢在!”
一直缩在角落的牛贵儿连滚爬爬上前。
“给本宫盯紧了。百骑司、宫门守卫、还有那些可能接触到陛下的人.......特别是张瑄,崔泯,裴宽这些老东西。陛下见了谁,说了什么,本宫要第一时间知道。”
“另外,给本宫查,查清楚崔泯今日之言,背后有没有人指使。是东宫旧党,还是其他皇子?”
她连声下令,不相信一个崔泯敢如此直指核心。
这背后,必然还有推手。
“奴婢遵旨!”
牛贵儿浑身一颤,领命而去.......
与此同时,含光殿内。
李隆基屏退了所有侍从,独自一人坐在御案后。
案上,是堆积如山的奏章,几乎全是今日早朝后,各方势力紧急递上来的关于立储的奏疏。
支持立李琦的依旧占据多数,言辞恳切,忧国忧民。
而隐晦提及西域,为三王鸣不平,或建议暂缓的奏章,则被他放到了一边。
此刻,他手中正捏着一份高力士刚呈上的密报。
上面详细记录了今日早朝后,长安坊间最新的议论风向。
数日过去,西域大捷的热度非但没有消退。
反而因为朝堂上的立储之争,变得更加炽热。
那些赤裸裸的,带着隐晦嘲讽和同情的议论,像鞭子一样抽在他的心上。
让他既愤怒,又羞耻。
他有些疲惫地闭上眼,只觉得从未如此累过。
他太累了,真的太累了。
所有人都在逼他,所有人都在等他表态。
可留给他的选择,每一个都代价巨大,都通向不可测的深渊。
他既需要维护至高无上的权威,又无法忽视西域的战功和沸腾的民意。
既要安抚枕边人和她背后的强大势力,又不得不警惕那个在万里之外崛起的,令他心情复杂的儿子李琚。
真的太累了。
“陛下.......”
高力士不知何时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殿门口,声音带着小心,试探道:“陛下,时间到了,是否.......传膳?”
李隆基缓缓睁开眼,眼中布满了血丝。
他没有回答高力士,目光再次投向案头堆积的奏章。
“力士.......朕真的.......错了吗?”
良久,他才用沙哑至极的声音低语,仿佛是在问高力士,又像是在问自己。
而这,已经是他第三次问高力士这个问题。
高力士深深低下头,依旧不敢作答。
“罢了,传膳吧!”
李隆基似乎也没指望高力士回答,叹息一声后,还是让他去传膳。
......
而在长安城的另一端,某个不起眼的府邸书房内。
刚刚下朝的崔泯和张瑄,正与如今的左相裴宽对坐。
烛光下,三人的脸色是如出一辙。
张瑄率先开口:“二位,如今武氏**,已是狗急跳墙,我等该如何应对,恐还需拿个章程。”
裴宽轻叹一声,目光深邃道:“陛下心乱矣。西域一役,光王锋芒太露,惠妃恐惧已极,此皆非社稷之福啊。”
崔泯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忍不住皱眉道:“然则,难道就任由武氏得逞,盛王若立......大唐更大的争端,怕是还在后面......”
裴宽摇摇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缓缓道:“陛下在秤上。一边是枕边人与关陇权贵,一边是边功赫赫的亲子和沸腾的民心。他在权衡,在煎熬。”
顿了顿,他话锋一转道:“此时,一动不如一静。我等.......还需静观其变,指不定,有人比咱们更急......”
张瑄愕然道:“裴相的意思是?”
裴宽摇摇头,没有说话,只是目光转向北方,看向了忠王李亨府邸所在的方向.......
        终于,在争吵愈演愈烈,几乎要失控时。
李隆基没忍住,有些恼怒的呵斥了一句。
帝王的呵斥声,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喧嚣。
他缓缓抬起手,揉了揉刺痛的太阳穴,动作间带着难以掩饰的倦怠。
随即,他冷声道:“储位之事,关乎国本,岂是尔等在此朝堂之上,如市井泼妇般喧哗可定?”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每个人都心头一凛。
“此事.......容朕.......再行思量,退朝吧。”
他摆摆手,没打算多说,因为此刻,他的内心很是矛盾,也很是茫然。
“陛下!”
杨洄,李晦等人心头一沉,不甘心地还想再奏。
“退朝!”
李隆基却是猛地站起身,宽大的龙袍袖摆带起一阵风,不容置疑地打断了他们。
他不再看任何人,转身拂袖,径直从御座后的屏风离去,留下满殿心思各异的朝臣面面相觑。
皇帝的一句再行思量,像是一盆冷水,暂时浇熄了朝堂上沸腾的争吵。
却让武惠妃集团的爪牙们心中警铃大作,焦灼更甚。
而对于那些心系西域或对废太子存疑的人来说,皇帝的犹豫,则像黑暗中透出的一线微光。
退朝的钟声余音未散,杨洄,李晦等人便脚步匆匆,脸色铁青地直奔仪鸾殿。
他们甚至等不及更隐蔽的别院密会,因为武惠妃的焦灼已如实质般传递到每个人身上。
仪鸾殿内,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
随着杨洄将朝堂上的情况报上,武惠妃也彻底陷入了癫狂。
“废物,一群废物!”
她尖厉的声音刺破殿内的寂静,“你们告诉本宫,再思是什么意思?”
“娘娘息怒!”
杨洄扑通跪下,冷汗涔涔,辩解道:“陛下.......陛下只是一时被那些不识大体的言论所扰,圣心必然还是属意盛王殿下的!今日朝议,支持立储的声势浩.......”
“声势浩大?”
武惠妃猛地打断他,眼中寒光瘆人:“声势再大,抵得过陛下心里那点愧疚和动摇吗?崔泯那个老匹夫.......”
她猛地攥紧拳头,忍不住在大殿内走来走去。
“不行,不能让陛下再思下去。必须趁热打铁,让他没有退路!”
忽然,她顿住脚步。
随即猛地转身看向众人,冷声道:“听着,今日只是开始。明日,后日,大后日。只要陛下不点头,你们就给本宫继续上奏。联络所有能联络的人,动用所有能用的言路,谁再敢提西域,提废太子,就给本宫往死里参。”
“是!臣等明白!”
众人心头一颤,赶忙齐声领命。
“还有!”
武惠妃眼中闪过一丝狠戾,喊道:“牛贵儿!”
“奴婢在!”
一直缩在角落的牛贵儿连滚爬爬上前。
“给本宫盯紧了。百骑司、宫门守卫、还有那些可能接触到陛下的人.......特别是张瑄,崔泯,裴宽这些老东西。陛下见了谁,说了什么,本宫要第一时间知道。”
“另外,给本宫查,查清楚崔泯今日之言,背后有没有人指使。是东宫旧党,还是其他皇子?”
她连声下令,不相信一个崔泯敢如此直指核心。
这背后,必然还有推手。
“奴婢遵旨!”
牛贵儿浑身一颤,领命而去.......
与此同时,含光殿内。
李隆基屏退了所有侍从,独自一人坐在御案后。
案上,是堆积如山的奏章,几乎全是今日早朝后,各方势力紧急递上来的关于立储的奏疏。
支持立李琦的依旧占据多数,言辞恳切,忧国忧民。
而隐晦提及西域,为三王鸣不平,或建议暂缓的奏章,则被他放到了一边。
此刻,他手中正捏着一份高力士刚呈上的密报。
上面详细记录了今日早朝后,长安坊间最新的议论风向。
数日过去,西域大捷的热度非但没有消退。
反而因为朝堂上的立储之争,变得更加炽热。
那些赤裸裸的,带着隐晦嘲讽和同情的议论,像鞭子一样抽在他的心上。
让他既愤怒,又羞耻。
他有些疲惫地闭上眼,只觉得从未如此累过。
他太累了,真的太累了。
所有人都在逼他,所有人都在等他表态。
可留给他的选择,每一个都代价巨大,都通向不可测的深渊。
他既需要维护至高无上的权威,又无法忽视西域的战功和沸腾的民意。
既要安抚枕边人和她背后的强大势力,又不得不警惕那个在万里之外崛起的,令他心情复杂的儿子李琚。
真的太累了。
“陛下.......”
高力士不知何时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殿门口,声音带着小心,试探道:“陛下,时间到了,是否.......传膳?”
李隆基缓缓睁开眼,眼中布满了血丝。
他没有回答高力士,目光再次投向案头堆积的奏章。
“力士.......朕真的.......错了吗?”
良久,他才用沙哑至极的声音低语,仿佛是在问高力士,又像是在问自己。
而这,已经是他第三次问高力士这个问题。
高力士深深低下头,依旧不敢作答。
“罢了,传膳吧!”
李隆基似乎也没指望高力士回答,叹息一声后,还是让他去传膳。
......
而在长安城的另一端,某个不起眼的府邸书房内。
刚刚下朝的崔泯和张瑄,正与如今的左相裴宽对坐。
烛光下,三人的脸色是如出一辙。
张瑄率先开口:“二位,如今武氏**,已是狗急跳墙,我等该如何应对,恐还需拿个章程。”
裴宽轻叹一声,目光深邃道:“陛下心乱矣。西域一役,光王锋芒太露,惠妃恐惧已极,此皆非社稷之福啊。”
崔泯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忍不住皱眉道:“然则,难道就任由武氏得逞,盛王若立......大唐更大的争端,怕是还在后面......”
裴宽摇摇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缓缓道:“陛下在秤上。一边是枕边人与关陇权贵,一边是边功赫赫的亲子和沸腾的民心。他在权衡,在煎熬。”
顿了顿,他话锋一转道:“此时,一动不如一静。我等.......还需静观其变,指不定,有人比咱们更急......”
张瑄愕然道:“裴相的意思是?”
裴宽摇摇头,没有说话,只是目光转向北方,看向了忠王李亨府邸所在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