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见到刘建国没往家走,有些惊讶:“师父,您干啥去?”
“我去乡下,收点东西。”刘建国笑道。
赵刚想了想,请同一个胡同的工友帮忙跟自己老娘说一声今天回家晚点,就骑上自行车跟上了刘建国。
刘建国看他默不作声的跟着自己,知道他是想要帮忙,劝道:“你老娘和妹妹还在家等你呢,你回家晚了可不好。”
“没事儿师父,我托人带话了。”赵刚解释一句,又低下头不吭声了。
刘建国又劝了几句,可赵刚就是低头不说话,也不肯走。
无奈之下,也只能让他跟着了。
如今的四九城,还没有像后世那样,一环一环又一环,环环房价能上天。
师徒俩骑了20分钟,就见到了大片的农田。
这会儿已经收完玉米,种上小麦了,还没出苗。
因为天还没黑,所以地里还有人在忙活。
村口也有不少老头老太在做着摘菜、缝衣服什么的。
这会儿一个村里的,大多数都是一个姓,再要不就是同宗族,或者一起生活几十年的。
来个陌生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所以刘建国爷俩刚来到村口,就被一个老爷子拦住,狐疑道:“你是干啥的?”
“老爷子,我是四九城车床厂食堂的,想来咱们这收点东西,要是质量和价钱合适,可以长期合作的那种。”刘建国笑呵呵说道。
这人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
他要说自己就是个摆摊的,这些村里人肯定不敢卖给他东西,怕被算计成投机倒把。
果然,听到刘建国是大厂食堂的,再加上刘建国确实穿着蓝色的工人服。
老爷子顿时热情起来,拉着刘建国的手就往村里走:“我家有鸡蛋,有好几个呢!”
这会儿虽然不像是前些年闹饥荒的时候了。
但分田到户的政策还没下来,所以农民依旧很穷。
顶多是不会饿到吃树根,四处去讨饭了。
谁家也不会有一大堆的鸡蛋。
那些国营饭店或者供销社的人下来收,也都是找生产大队,让各家各户跑大老远去送。
相比那些人的高傲,刘建国更愿意入户收。
因为这样能更便宜一些。
刘建国来之前就准备好了东西,两个柳条筐。
一个筐里铺着被褥,用来放鸡蛋。
另一个用来装绿豆、咸菜什么的。
而村里人听到有人来收东西,也都纷纷赶来。
家家户户拿着几个鸡蛋。
在城里,一个鸡蛋能卖到四分或者五分。
但刘建国来乡下收,还都是实打实的土鸡蛋,愣是能压到三分钱一个。
虽然生产队长说刘建国上门来收,价格还能再低一点,但刘建国没好意思那么黑心。
整个生产队,也就是这个自然村,一共收了130个鸡蛋。
这算下来,也才花了三块九。
但可以做一百多个煎饼了。
而村里人听说刘建国还收绿豆,也都送来了。
如今管的宽松了,家家户户谁不悄悄种点菜?
再加上都是一个村,一个宗族的,谁敢举报,那在村里就没法待了。
绿豆是两毛五一斤,一共收了30斤,花了七块五。
还有一些辣椒、咸菜什么的,一共花了两块。
这一趟出来,加起来也没超过十五块钱。
而这些材料,能赚回几十倍的钱!
刘建国乐呵呵的走,村民们也乐呵呵的送。
虽然卖给他的价格要低一些点。
但可省太多事儿了。
国营单位来收,是不定时的,还只会在生产大队等着。
每次人们都要和很多村子排队等候他们一个个验收。
动不动就一天时间过去了。
再就是人家来收东西了,你得管饭吧?
中午一顿,晚上一顿,还不敢太差了。
饭食太差了,人家下次就不来了。
甚至有些人还直接问有没有回扣。
导致国营单位每次来收货,村里赚的其实还不如卖给刘建国多,而且还浪费大量时间。
当然,农民们也能去城里售卖。
但去国营店铺卖东西,需要介绍信,再说个人去卖那么几个东西,人家也不收。
要是集体大量售卖,运输又是个难题。
说白了,这个时候很多人赚的就是这个城里和乡下无法正常流通货物的差价!
而这个差价,在前几年绝对是投机倒把了。
这两年政策宽松了一些,所以刘建国干的这事儿也不算犯法。
而国家真正严查的。
其实是那部分把用计划内的粮食低价收购,到外地卖成高价货物的家伙。
这才是真的投机倒把。
刘建国骑着自行车,慢悠悠的往家走。
他的自行车上驮着鸡蛋,绿豆和其他材料什么的,被赵刚弄过去驮着了。
刘建国心情很好,哼着小曲儿往家走。
等进城后,师徒俩回到了刘建国住在大杂院门口。
一路沉默的赵刚帮忙把东西卸下来。
刘建国本想挽留他一起吃个饭。
赵刚却一心往外走。
等走出门外,他看着出来送的刘建国,才忍不住问道:“师父,您真要摆摊啊?”
“啊,怎么了?”刘建国下意识回答,然后反应过来:“放心,我会先把你培养出师的。”
“我不是在意这个。”赵刚有些愧疚:“您是不是因为之前帮我的事情,得罪了班组长,才要提前退休的?”
刘建国笑了,难怪这小子一整天都情绪不高呢,原来是愧疚连累了自己。
“放心吧,就班组长那个**,没这个本事。”
“我是因为摆摊赚钱才会干的。”
“等以后你要是在厂里干不下去了,就来找我,我还当你师父,教给你赚钱的手艺。”
刘建国知道赵刚脾气耿直又老实,自己走了,他在厂里估计不好过。
不过这小子是个干活的好手,等自己开店后,让他来帮忙是最好的。
赵刚却当真了,保证道:“师父,在我心里,您和我娘我妹一样重要,所以有事儿您说话,我什么都能帮您干!”
刘建国对赵刚的好,赵刚很清楚。
在少年丧父的赵刚看来,刘建国其实就和他的父亲差不多了。
所以刘建国让他做什么,他都不会犹豫。
刘建国摸了摸赵刚的头,满是感慨。
非亲生的徒弟对自己掏心掏肺。
亲生的儿子恨不能挖自己心肝。
这就是差别啊!
“我去乡下,收点东西。”刘建国笑道。
赵刚想了想,请同一个胡同的工友帮忙跟自己老娘说一声今天回家晚点,就骑上自行车跟上了刘建国。
刘建国看他默不作声的跟着自己,知道他是想要帮忙,劝道:“你老娘和妹妹还在家等你呢,你回家晚了可不好。”
“没事儿师父,我托人带话了。”赵刚解释一句,又低下头不吭声了。
刘建国又劝了几句,可赵刚就是低头不说话,也不肯走。
无奈之下,也只能让他跟着了。
如今的四九城,还没有像后世那样,一环一环又一环,环环房价能上天。
师徒俩骑了20分钟,就见到了大片的农田。
这会儿已经收完玉米,种上小麦了,还没出苗。
因为天还没黑,所以地里还有人在忙活。
村口也有不少老头老太在做着摘菜、缝衣服什么的。
这会儿一个村里的,大多数都是一个姓,再要不就是同宗族,或者一起生活几十年的。
来个陌生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所以刘建国爷俩刚来到村口,就被一个老爷子拦住,狐疑道:“你是干啥的?”
“老爷子,我是四九城车床厂食堂的,想来咱们这收点东西,要是质量和价钱合适,可以长期合作的那种。”刘建国笑呵呵说道。
这人出门在外,身份都是自己给的。
他要说自己就是个摆摊的,这些村里人肯定不敢卖给他东西,怕被算计成投机倒把。
果然,听到刘建国是大厂食堂的,再加上刘建国确实穿着蓝色的工人服。
老爷子顿时热情起来,拉着刘建国的手就往村里走:“我家有鸡蛋,有好几个呢!”
这会儿虽然不像是前些年闹饥荒的时候了。
但分田到户的政策还没下来,所以农民依旧很穷。
顶多是不会饿到吃树根,四处去讨饭了。
谁家也不会有一大堆的鸡蛋。
那些国营饭店或者供销社的人下来收,也都是找生产大队,让各家各户跑大老远去送。
相比那些人的高傲,刘建国更愿意入户收。
因为这样能更便宜一些。
刘建国来之前就准备好了东西,两个柳条筐。
一个筐里铺着被褥,用来放鸡蛋。
另一个用来装绿豆、咸菜什么的。
而村里人听到有人来收东西,也都纷纷赶来。
家家户户拿着几个鸡蛋。
在城里,一个鸡蛋能卖到四分或者五分。
但刘建国来乡下收,还都是实打实的土鸡蛋,愣是能压到三分钱一个。
虽然生产队长说刘建国上门来收,价格还能再低一点,但刘建国没好意思那么黑心。
整个生产队,也就是这个自然村,一共收了130个鸡蛋。
这算下来,也才花了三块九。
但可以做一百多个煎饼了。
而村里人听说刘建国还收绿豆,也都送来了。
如今管的宽松了,家家户户谁不悄悄种点菜?
再加上都是一个村,一个宗族的,谁敢举报,那在村里就没法待了。
绿豆是两毛五一斤,一共收了30斤,花了七块五。
还有一些辣椒、咸菜什么的,一共花了两块。
这一趟出来,加起来也没超过十五块钱。
而这些材料,能赚回几十倍的钱!
刘建国乐呵呵的走,村民们也乐呵呵的送。
虽然卖给他的价格要低一些点。
但可省太多事儿了。
国营单位来收,是不定时的,还只会在生产大队等着。
每次人们都要和很多村子排队等候他们一个个验收。
动不动就一天时间过去了。
再就是人家来收东西了,你得管饭吧?
中午一顿,晚上一顿,还不敢太差了。
饭食太差了,人家下次就不来了。
甚至有些人还直接问有没有回扣。
导致国营单位每次来收货,村里赚的其实还不如卖给刘建国多,而且还浪费大量时间。
当然,农民们也能去城里售卖。
但去国营店铺卖东西,需要介绍信,再说个人去卖那么几个东西,人家也不收。
要是集体大量售卖,运输又是个难题。
说白了,这个时候很多人赚的就是这个城里和乡下无法正常流通货物的差价!
而这个差价,在前几年绝对是投机倒把了。
这两年政策宽松了一些,所以刘建国干的这事儿也不算犯法。
而国家真正严查的。
其实是那部分把用计划内的粮食低价收购,到外地卖成高价货物的家伙。
这才是真的投机倒把。
刘建国骑着自行车,慢悠悠的往家走。
他的自行车上驮着鸡蛋,绿豆和其他材料什么的,被赵刚弄过去驮着了。
刘建国心情很好,哼着小曲儿往家走。
等进城后,师徒俩回到了刘建国住在大杂院门口。
一路沉默的赵刚帮忙把东西卸下来。
刘建国本想挽留他一起吃个饭。
赵刚却一心往外走。
等走出门外,他看着出来送的刘建国,才忍不住问道:“师父,您真要摆摊啊?”
“啊,怎么了?”刘建国下意识回答,然后反应过来:“放心,我会先把你培养出师的。”
“我不是在意这个。”赵刚有些愧疚:“您是不是因为之前帮我的事情,得罪了班组长,才要提前退休的?”
刘建国笑了,难怪这小子一整天都情绪不高呢,原来是愧疚连累了自己。
“放心吧,就班组长那个**,没这个本事。”
“我是因为摆摊赚钱才会干的。”
“等以后你要是在厂里干不下去了,就来找我,我还当你师父,教给你赚钱的手艺。”
刘建国知道赵刚脾气耿直又老实,自己走了,他在厂里估计不好过。
不过这小子是个干活的好手,等自己开店后,让他来帮忙是最好的。
赵刚却当真了,保证道:“师父,在我心里,您和我娘我妹一样重要,所以有事儿您说话,我什么都能帮您干!”
刘建国对赵刚的好,赵刚很清楚。
在少年丧父的赵刚看来,刘建国其实就和他的父亲差不多了。
所以刘建国让他做什么,他都不会犹豫。
刘建国摸了摸赵刚的头,满是感慨。
非亲生的徒弟对自己掏心掏肺。
亲生的儿子恨不能挖自己心肝。
这就是差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