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靠写诗成圣 第四十章 京观镇边魂,天使携旨来

小说:红楼:我靠写诗成圣 作者:日更三万 更新时间:2025-08-24 08:36:45 源网站:2k小说网
  ();

  新安镇的胜利,并没有带来欢呼。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混杂着敬畏与恐惧的寂静。

  在小镇南门之外,一座由上千颗头颅堆砌而成的、惨白色的京观,在朔风中无声地矗立着。

  每一颗头颅,都经过了石灰的腌制,龇牙咧嘴,空洞的眼窝仿佛还在诉说着临死前的惊恐。

  那股浓烈的、混杂着血腥与石灰的气味,笼罩了方圆数里,连最嗜血的野狼都不敢靠近。

  年富亲手将最后一颗头颅,那个属于狼头将军的、戴着狼头盔的头颅,放在了京观的最顶端。

  做完这一切,他扶着刀柄,弯下腰,剧烈地干呕起来。

  他杀过的人,比这座京观上的头颅只多不少。

  但这种将敌人的尸首当作战利品和威慑物来处理的方式,彻底击溃了他作为一名传统将领的认知底线。

  这是魔鬼的行径。

  可当他抬起头,看到镇墙之上,那些原本还对他麾下健锐营带着几分畏惧的百姓,此刻正用一种近乎崇拜神明般的眼神,看着望楼的方向时,他又产生了一种荒谬的动摇。

  他知道,他们崇拜的,不是他这个浴血奋战的将军,而是那个从始至终,未曾拔刀,却用算计与人心,将上千狼骑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少年魔鬼。

  贾环就站在望楼之上,冷冷地俯瞰着自己的“杰作”。

  他身上那件白狐裘,在沾满了血与火的战场背景下,显得愈发洁白,也愈发刺眼。

  “年副使,”

  他的声音,顺着风,清晰地飘入年富的耳中,“传令下去,将所有缴获的准噶尔战马,挑选最优良的三百匹,成立‘育马监’。其余的,分发给镇中百姓,充作耕种、运输之用。所有缴获的兵器甲胄,送入铁匠铺,回炉重造,打造成我们自己的制式装备。”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了一丝冰冷的笑意。

  “告诉那些商贾,我宝钞司,即日起,高价收购狼皮、狼牙、狼尾。我要让这西北的狼,都变成我们军中的甲,盔上的缨,箭囊里的羽。告诉他们,战争,也是一门生意。一门……可以发大财的生意。”

  年富的身体,再次一震。

  他骇然发现,贾环竟连这战后的抚恤与缴获,都瞬间变成了一盘可以盘活整个小镇经济的生意!

  用敌人的尸骨,滋养自己的城邦。

  这等手段,已非凡人所能想象。

  他不再有任何异议,只是躬身领命,默默地去执行。

  哈密卫,抚远大将军行辕。

  年羹尧听着斥候带回来的、关于新安镇大捷的详细战报,一张脸,阴沉得能拧出水来。

  “一座京观……他竟敢筑京观?”

  年羹尧一掌拍碎了身边的梨木茶几,胸中的怒火,几乎要烧穿他的胸膛。

  筑京观,是只有帝王在获得灭国之战的胜利后,才会使用的、彰显无上武功的仪式!

  贾环一个区区提举使,竟敢僭越至此!

  这不仅是在挑衅准噶尔人,更是在狠狠地打他这个抚远大将军的脸!

  “大将军息怒!”

  一旁的亲信幕僚连忙劝道,“那贾环虽手段酷烈,但此战,毕竟是守住了新安镇,更以区区数百伤亡,歼敌近两千。此乃大捷。您前番上报圣上,言其‘不通军务,好大喜功’。如今……他这一场大胜,怕是……”

  年羹尧的脸色更加难看了。

  他知道,贾环这一仗,不仅打赢了准噶尔人,更是隔着千里黄沙,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之前所有在皇帝面前营造的、贾环不懂军事的印象,都被这一座血淋淋的京观,砸得粉碎。

  他不仅不能治贾环的罪,反而要上书,为其请功!

  “备笔墨。”

  许久,年羹尧才从牙缝里挤出这三个字。

  他知道,在皇帝那道“总揽节制”的圣旨面前,他这头西北猛虎,只能暂时收起自己的爪牙。

  就在新安镇的胜利,以一种扭曲而又震撼的方式,传遍西北与京城时,一支与这片土地格格不入的队伍,正缓缓地靠近。

  那是一支由数百名宫中侍卫护送的、极为华丽的仪仗队。

  飘扬的,不是军旗,而是代表着内务府的明黄龙旗。

  为首的,是一顶十六人抬的巨大软轿,轿子四周,垂着明黄色的纱幔,隐隐能看见里面人影绰绰。

  这支队伍的出现,让新安镇的紧张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顶点。

  贾环早已得到消息,带着年富和一众主要管事,在镇门口等候。

  他知道,皇帝派来的“刀鞘”,到了。

  软轿在镇门口停下,一名面白无须、身穿四品内侍官服的小太监,先一步挑开轿帘。

  随即,一个身形微胖,面容白皙,看着约莫五十岁上下的太监,在两名小太监的搀扶下,缓缓地走了下来。

  他穿着一身大红色的蟒袍,脸上挂着一抹温和得如同春风般的笑容。

  他的眼睛不大,笑起来的时候,会眯成一条缝,看起来人畜无害,像个富贵人家的老管家。

  但贾环只看了一眼,便知道,这绝对是一条蛰伏的毒蛇。

  因为他的步伐,极其沉稳,落地无声。

  他那双眯起的眼睛深处,藏着一种长年累月审视人心才能磨砺出的、鹰隼般的锐利。

  此人,正是内务府会计司掌印,苏培盛的干儿子,王景弘。

  “哎哟,杂家当是谁呢,原来是贾提举亲自来迎。这可真是……折煞老奴了。”

  王景弘一开口,声音又尖又细,带着宫里人特有的那种绵软腔调,但每一个字,都说得清清楚楚。

  “王公公一路辛苦。”

  贾环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拱了拱手,“圣上天使驾临,下官等有失远迎,还望恕罪。”

  “不敢当,不敢当。”

  王景弘笑呵呵地摆了摆手,他的目光,看似不经意地扫过贾环,扫过他身后的年富,最后,落在了那座矗立在不远处,散发着死亡气息的京观之上。

  当看到那座京观时,他那眯起的眼中,闪过了一丝一闪即逝的、极为隐晦的惊异与……赞赏。

  但他脸上的笑容,却愈发和煦。

  “贾提举少年英雄,真是让我等在宫里待了一辈子的老人,开了眼界啊。”

  王景弘迈着四平八稳的步子,走到贾环面前,从怀中,取出一卷明黄的圣旨。

  “贾环,接旨。”

  他那温和的声音,陡然变得庄重而威严。

  贾环与年富立刻率众人跪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宝钞提举使贾环,于新安镇一役,指挥若定,以少胜多,扬我大周国威,朕心甚慰!特赐黄金千两,锦缎百匹,以彰其功!另,其所奏之‘军屯商路’之策,实乃安边定国之万世良方,着,即刻推行,一应所需,皆由国帑支出,户部不得有误!”

  “至于那座京观……”

  王景弘念到这里,特意停顿了一下,用眼角的余光,扫了扫贾环的反应。

  “虽有僭越之嫌,然,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念其为壮我军心,慑敌肝胆,特,不予追究。望尔好自为之,再立新功。钦此。”

  “臣(末将),叩谢天恩!”

  贾环心中冷笑。

  好一个“不予追究”。

  这等于告诉他,下不为例。

  皇帝在用这种方式,敲打着他,为他划定权力的边界。

  待众人起身,王景弘才满脸堆笑地,从身后小太监的手中,捧过一个紫檀木的托盘。

  托盘之上,放着文房四宝,以及一枚小巧玲珑的、由整块羊脂白玉雕成的……玉印。

  “贾提举,”

  王景弘将托盘亲自捧到贾环面前,笑眯眯地道,“圣上说了,您在外面为国操劳,日理万机。咱家是个粗人,不懂什么军国大事,但算算账,记记笔墨,还是使得的。”

  他拿起那枚玉印,托在掌心。

  “圣上特赐此印,名为‘度支宝’。日后,凡宝钞提举司一应钱粮出入,十两以上者,皆需有此印与您提举使大印,一同盖上,方能生效。”

  他将那枚玉印,轻轻地、放在了贾环的手中。

  “咱家,便是奉了圣上之命,特来为您,掌管这枚‘度支宝’的。还望贾提举日后,多多照拂啊。”

  贾环握着那枚入手温润,却又重于千斤的玉印,看着王景弘那张笑成了一朵菊花的老脸,心中,一片冰冷。

  他知道,皇帝的这把“刀鞘”,终于,严丝合缝地,套在了自己的身上。

  从今天起,他花的每一分钱,都要经过眼前这个笑面虎的眼睛和手。

  他的西北之行,真正的、来自于权力中枢的凶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