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302章 为王前驱

小说: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作者:就爱啃鸡翅 更新时间:2025-09-22 19:56:10 源网站:2k小说网
  到底要不要拉高迎祥一把呢?

  江瀚看着手中的密报,指尖无意识地在信纸上来回摩挲,心中反复权衡,难以决断。

  高迎祥与他也曾有过一面之缘。

  当初在山西时,是他从王嘉胤和自己手上,接下了攻打静乐县城的任务。

  说实话,干得不错,颇有些知兵善战的味道。

  若是能将其引为奥援,想必能很好地替自己挡下不少明廷的压力;

  但是吧,一晃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高迎祥也不是当初那个小首领了。

  如今穷蹙困苦,要是引其入川,究竟是福是祸,实在难以预料。

  “一人智短。”

  江瀚摸了摸下巴,随即收起密信,对着一旁的王承弼和丁钧叮嘱道:

  “书院的事,就这么办。”

  “王主事,尽快让娃娃们入学吧,这是根基大事,耽误不得。”

  “今天就先这样,你随我回王府一趟。”

  紧接着,他又对着一旁的亲兵吩咐道:

  “传令,召各部院主事、各营将官,立刻赶往承运殿,有要事相商。”

  承运殿内,烛火高燃,将偌大的王宫照得亮如白昼。

  江瀚麾下的核心文武,如农部主事李兴怀、刑部主事薛志恒,以及留守的将领曹二、李老歪等人,均已奉召而至。

  众人分列于大殿两侧,神色间还带着几分疑惑,不知道汉王为什么会在入夜后突然把他们召集起来。

  江瀚越过众人,登上丹陛,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众人。

  见到核心文武都已聚齐,他也不废话,直接把怀里的密信递给了离得最近的王承弼,示意众人传阅。

  “都看看吧,汉中刚送来的消息。”

  信笺在众人手中传阅一圈,殿内顿时响起了一阵议论声。

  “事情大概就是这样。”

  “汉中的邓阳传来消息,说是高迎祥已经到了眼皮子底下的汉中。”

  “我估摸着,他应该是拉不下脸,来四川向我求援,想靠自己东山再起。”

  “如今陈仓、傥骆、褒斜诸道的谷口都有明军重兵扼守,他啃不动,也不敢啃。”

  “他必定会走子午道。”

  江瀚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

  “但问题是,新任的陕西巡抚孙传庭不好对付,此人绝非什么庸碌之辈。”

  “高迎祥如果踏上了子午道,以他现在的实力,必定会被孙传庭生擒,绝无生还之理!”

  “如今我召集各位过来,就是要好好商议商议此事,到底要不要拉这位高闯王一把?”

  听了江瀚的话,承运殿内一时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都在消化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

  高迎祥他们倒是认识,可这新上任的陕西巡抚,他们却一点没听过。

  前头的李兴怀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

  “王上,请恕臣愚钝。”

  “这孙传庭是何许人也?为何王上对他如此重视?”

  “据我所知,他才上任不过半载。”

  “而如今陕西官军的主力,基本被洪承畴带去了山西,留给他的不过是些残兵羸卒,堪堪守城而已。”

  “再加上陕西地界连年天灾兵祸,旱蝗相继,饥荒肆虐,民生凋敝至极。”

  “臣实在想不到,他有什么手段,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整饬出一支强军。”

  “王上为何如此笃定,高迎祥必败无疑?”

  一旁的刑部主事薛志恒点点头,跟着附和道:

  “李主事所言极是。”

  “据臣所知,陕西现在可是一片烂摊子。”

  “那孙传庭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无兵无粮,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高迎祥虽然一时受挫,但其部众都是久经沙场、辗转数省的老寇,韧性极强。”

  “即便他在子午谷遇到官军阻击,纵然不敌,大不了原路退回来便是。”

  “似乎……不必太过担忧吧?”

  两位主事的的观点,也代表了在场许多将官的想法,不少人脸上都露出赞同之色。

  可江瀚听了,却摇了摇头:

  “我要提醒诸位,不要小觑了天下英雄,更不要小觑了一个王朝的底蕴。”

  “破船好歹都有三千钉,更何况是幅员万里、享国近三百载的大明?”

  “值此鼎革之际,乱世出英雄,也出能臣良将。”

  “像什么洪承畴、卢象升不就是其中佼佼者吗?”

  “相信我,这个孙传庭绝不比他们差。”

  “汉中的明军也不是摆设,只要高迎祥带兵进了子午谷,汉中明军就会紧随其后,堵住他的退路。”

  “此事无须再议,今日叫你们来,是商议救与不救,别扯远了。”

  众人见江瀚如此笃定,虽然心下还有些疑虑,但也不好再过多纠缠此事,只得顺着他设定的前提继续讨论。

  位于大殿左列的曹二上前一步,抱拳开口道:

  “大王!”

  “末将以为,此事不妥,还是不救为好!”

  “汉中与咱们四川虽然很近,但毕竟山高路险,鸟道羊肠,极难通行。”

  “大军如果出动,粮草、军械、民夫转运的耗费,将是一笔不菲的花销。”

  “咱们刚拿下四川不久,而且邵总兵还在贵州用兵,粮饷民力已经是捉襟见肘了。”

  “要是此时再于北线兴兵,那可就是两线作战了,为一高迎祥,实在太不划算了。”

  一旁的李老歪也瓮声瓮气地附和道:

  “曹老二说得在理!”

  “那姓高的如今已经是穷途末路,救了他,咱们能得到啥好处?”

  “兵马,他怕是只剩些残兵败将;地盘,他连个落脚点都没有;钱财粮秣,更是想都别想!”

  “这纯属是赔本的买卖,而且……”

  李老歪顿了顿,脸上露出一丝嫌弃:

  “而且他手下那帮人,多是些转战各省的流寇,烧杀抢掠惯了,军纪恐怕早就败坏了。”

  “要是让这帮人进了咱们的地盘,万一旧病复发,骚扰地方百姓咋办?”

  “要是把这些人收编了,军纪得败坏成啥样?”

  听了这话,江瀚颇为诧异地看了李老歪和曹二一眼。

  割据一方之后,是不一样啊。

  这帮军中的糙汉,如今思考问题的角度,竟然也开始从成本和治理的角度出发了。

  看来他称王建制后,这些最初的老班底们,心态和认同感都在悄然发生转变。

  他们潜意识里,已经把高迎祥这类武装力量,视作了需要提防的“流寇”。

  这倒是一种有趣的蜕变。

  武将们从军事成本、现实收益和内部稳定角度出发,都倾向于不救。

  但在场的文官们,却有着不同的考量。

  半晌后,李兴怀再次站了出来:

  “下官却以为,高迎祥此人,或许当救。”

  他环视一圈,缓缓分析道:

  “理由很简单,只因为高迎祥所部,乃至所有在外活动的义军,目前仍然是我四川不可或缺的屏障。”

  “他们的存在,能够替咱们分担不小的压力。”

  “我想提醒各位,去岁官军两路主力囤兵于汉中、湖广两地,但却又匆匆退走一事。”

  “为什么官军突然退走了?难道是他们良心发现了?”

  “非也,正是因为各路义军在大明境内纵横,替咱们牵制住了明军。”

  “尤其是高迎祥、张献忠等人,一把火烧了凤阳皇陵,震动天下,所以才把卢象升和洪承畴的主力给吸引了过去。”

  “要不是他们在外面搅动风云,恐怕当初咱们刚入主四川,就要面临朝廷的重兵围剿了。”

  “正是因为外部义军的存在,才为咱们赢得了一段极其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间。”

  一旁的王承弼听罢,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继续补充道:

  “李主事所言极是。”

  “救高迎祥,不仅是单单救他一人,同时也是为了维系反明大势。”

  “自从王嘉胤、王自用等早期巨寇相继败亡后,高迎祥便被各路义军共推为盟主,堪称义军中的一面旗帜。”

  “如果真像大王所说,他即将被孙传庭一举擒杀。”

  “消息传开后,势必会极大地打击各路义军的士气,恐怕会有不少人心生惧意,望风而降。”

  “届时,官军士气必然大振,剿贼气焰更胜。”

  “各位好好想想,如果外围的流寇都被平定或者招安了,朝廷下一个全力围剿的对象会是谁?”

  王承弼扫过在场众人,斩钉截铁,

  “必定是我四川!”

  “所以,保住高迎祥,就是保住反明的大局,有利于所有反抗暴明的力量。”

  “对咱们来说,更是保住了一道至关重要的外部屏障。”

  “为王前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比于武将,文官们的看法显然更加宏观。

  救高迎祥,不仅是军事方面的问题,更是出于对全局谋划、**影响和长远发展的综合考量。

  李兴怀掌管农部,深知粮秣民力之艰,所以更倾向于以最小的代价,维持外部有利环境;

  王承弼执掌学部,参与遴选人才,眼界自然放在天下大势和人心向背上。

  他们很清楚,此时的四川根基尚浅,还需要时间消化成果、积累力量。

  一个混乱的外部环境,显然最符合四川目前的利益。

  听完麾下文武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江瀚也有了决断。

  他其实更倾向于文官们的观点。

  无他,高迎祥这面旗帜,现在还不能倒。

  要是高闯王死了,义军阵营里恐怕还真找不出第二个,能扛起盟主大旗、凝聚各方反明力量的人物了。

  届时,不仅高迎祥本部烟消云散,像蝎子块拓养坤等较大的义军首领也会相继投降。

  整个明末农民起义的浪潮,将会被拦腰打断。

  在原本的的历史上,高迎祥死后,还有李自成能扛起反明大业,与各路官军周旋。

  但问题是,这个时空已经没有李闯了,李自成早已归附了江瀚,不可能再去自立门户。

  至于张献忠嘛……江瀚暗自摇头,大西王显然不是什么可靠人选。

  以张献忠的实力和性格,对付一个左良玉都够呛,更别提面对孙传庭和洪承畴这些顶尖能臣了。

  历史上,即便是李自成,也曾被洪承畴、孙传庭打得只剩十八骑躲入商洛山,何况是张献忠?

  他麾下那几个义子,孙可望的内政能力是不错,但论起领兵作战,还是李定国更胜一筹。

  但很不巧,李定国也被江瀚收入了麾下,如今正在贵州前线历练,是他重点培养的二代将领。

  正因为如此,江瀚才更觉得有必要拉高迎祥一把,让他继续在外面吸引明军主力,搅动各方风云。

  而且,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在江瀚的战略规划中,他暂时不打算从西南出来。

  要知道,如今已经是崇祯九年了。

  明末那场波及数省,持续十余年的特大旱灾,已经悄然在各地蔓延开来,正在逐渐进入最惨烈的阶段。

  就拿汉中地区来说,《汉南续郡志》中有记载: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

  “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

  “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汉中可是号称秦巴小江南的主要粮食产区,更别提其他地区了。

  西南地区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原因,受影响相对较小。

  但中原乃至陕西等地,早已是饿殍遍野的人间地狱了。

  ——出自中山大学学报《1635—1643年中国群聚性灾害的时空演进与气候背景》

  要知道,崇祯年间的旱灾可是近五百年来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受灾范围最广的特大干旱事件。

  就这种灾祸烈度,即便是放在生产力发达的后世,粮食也会减产四到五成之多。

  何况是如今这个时代?

  江瀚自问没有能力,他无法抗衡天灾,也救不下这么多饥民。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抓住这段宝贵的时间窗口,经营好西南这一亩三分地,以待天时有变。

  不久前,粮税司和农部刚刚统计出了四川省的人口和耕地数据。

  全川约有八百五十三万百姓,登记在册的耕地大概有一千六百万亩。

  (耕地原始数据出自万历六年官册,四川上报耕地约1348万亩。)

  (《土地和人口数据》中何炳棣估算1600年全国人口约1.5亿,按四川约占全国4%估算,约600万人。)

  这样的人地比例,在风调雨顺的年景尚可维持一二。

  但要想应对大范围天灾,并支撑大规模对外扩张,则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江瀚必须优先保障四川本地的粮食安全和发展需求。

  因此,高迎祥、张献忠这些外部力量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也就是大管家赵胜还在贵州督运粮草,要是赵胜在场,估计会直接点破其中关窍。

  想要渡过这场浩劫,不死人是不行的。

  甚至需要死足够多的人,才能有效地缓解因为人口过多而造成的粮食压力。

  只有让这帮流寇为王前驱,才能不断消耗大明的军队和人口,以后也能更方便江瀚出川。

  当然了,碍于身份,江瀚是不可能把这些想法宣之于口的。

  他只能站在反明大义和战略安全的角度上,来解释自己的决定。

  江瀚深吸一口气,扫过在场的一众文武,朗声道:

  “各位说的都有道理。”

  “两位总兵考虑到大军出川困难,老成持重;两位主事放眼全局,也是为我等基业着想。”

  他先肯定了双方,随后话锋一转,

  “但站在反明大义的角度上,还是得拉高迎祥一把。”

  “要是高迎祥倒了,恐怕顷刻间,其他各路义军便会土崩瓦解,望风而降。”

  “届时,明廷便会集中力量围剿我四川。”

  “虽然我等并不惧战,但能不打,还是尽量不打。”

  “保住高迎祥,便能为我等再争取一段发展时间。”

  见江瀚已经定下此事,曹二和李老歪等人也不再多言。

  而李兴怀则是再次出列,补充道:

  “虽然王上已有决断,但我等还有些建议。”

  “首先第一点,咱们该如何救高迎祥?”

  “臣之愚见,还是不能派兵进入汉中。”

  “曹总兵说得对,咱们现在还在对贵州用兵,不宜两线开战,粮饷负担太重。”

  “再说了,邓将军在汉中潜伏、编织关系网络,也不能轻动。”

  “邓将军这步暗棋,以后将会是咱们北上进入汉中的重要助力。”

  “为了救援一个高迎祥,如果造成邓将军提前暴露,未免也太不值当了。”

  “其次,要救到什么程度?”

  “依我看,一个半死不活的高迎祥,才更符合我等的利益。”

  “他发展起来了,到时候尾大不掉,反而会是我等的麻烦。”

  江瀚听罢点点头:

  “不错,是这个道理。”

  “我暂时也没有出兵汉中的打算。”

  他沉吟片刻,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这样吧,我派一信使乔装打扮前往石泉,先与高迎祥取得联系。”

  “当务之急就是阻止他走子午道,只要他不进去,一切就还有圜转的余地。”

  “我可以借道与高迎祥,再适当资助他一批粮草军械,让他出去搅动风云。”

  “最好往湖广方向去,听说张献忠也在湖广一带打游击。”

  “至于邓阳那边,我会让他小心行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