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川开始风风火火的推广新钱时,刚出川不久的高闯王也开始谋划起了自己的未来。
流动作战并非长久之计,他打算效仿江瀚,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没办法,他实在是太羡慕四川这块天府之国了。
不仅有稳定的兵源、粮草,还能建立工坊打造武器。
但根据地的位置实在不好找,自夔州出川后,高迎祥并没有选择深入湖广腹地,而是占据了荆楚以西的山区,背靠四川。
长江在瞿塘峡、巫峡的束缚下,于此地水势稍缓,但两岸依旧是连绵不绝的陡峭群山。
巴东、归州两座小城,便如同在江岸峭壁上的鸟巢,俯瞰着脚下奔流不息的大江。
两座城池缺兵少粮,几乎没费什么力气便落入了高迎祥的手中。
但这两座城池实在体量太小,而且周边都是丘陵,没什么发展空间。
高迎祥的计划,是攻取长江西口的夷陵州。
夷陵州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西接巫山山脉,东连江汉平原,是连接四川、湖广的咽喉之地。
只要明军牢牢守住夷陵,便能阻止四川的叛军东进湖广。
因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当初卢象升在湖广领兵时,早早便加强了夷陵州的防御。
他不仅补充了夷陵卫的兵员,而且还重新修整了城墙,补充了火器、加固了炮台。
面对此等坚城,高迎祥手底下这四五千人马,根本束手无策。
高迎祥也是万万没想到,自己当初在滁州、南阳等地被卢象升追了一路,损兵折将;
如今兜兜转转,他去了四川,卢象升被调到了宣大,结果自己还要再想办法突破卢象升设置的防线。
“唉,朱明毕竟享国近三百载,眼看着要倒了,可总有能臣站出来力挽天倾啊。”
“洪承畴一个,卢象升一个,如今又冒出了个孙传庭。”
“难啊。”
高迎祥站在长江岸边,对着夷陵州长吁短叹。
可正当他发愁时,从荆门州、当阳一带,突然传来了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据塘兵所报,他们在当阳发现了八大王张献忠的兵马。
得知消息的高迎祥大喜过望,于是他立马派人和张献忠取得联系,希望闯献再度联军。
自从当初与高迎祥分道扬镳后,张献忠就一头扎进了大别山,以躲避官军追剿。
直到卢象升调任宣大总督后,张献忠才敢带着麾下兵马,从麻城出山,西进德安府。
此时的张献忠,刚在远安县打了一场胜仗,缴获颇丰。
但他同样面临着,缺乏稳固落脚点的窘境。
恰逢此时,高迎祥的使者带来了一个极具诱惑的提议:
闯献合兵,攻打夷陵州!
只要占据了夷陵州,他们便能控遏附近广袤的良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而且占了长江道口后,他们还能西连四川以获军械,东出江汉以掠粮饷,属于背靠群山,进退有据。
张献忠没有过多犹豫,几乎是立刻就应下了这个提议。
尤其是“西连四川以取军械”这一条,对他吸引力巨大。
现在各地的起义军中,都在流传着一个说法:
汉军的火炮质量好,威力大,尤其是四五百斤的中型火炮,实乃杀人越货,攻城拔寨的绝佳利器。
当初的江瀚,就是靠着火炮之威才能连战连捷,一路打进四川,称王立制。
抱着这样的想法,张献忠非常爽快的答应了与高迎祥合兵。
他按照高迎祥的安排,将主力南下,囤兵于百里洲附近,摆出了威逼荆州府的姿态。
为了壮大声势,张献忠还特意下令掳掠一批流民百姓,将麾下人马扩充到了五万之数。
眼见贼兵大举来袭,荆州知府立马就慌了神,派人四处求救。
而此时,接替卢象升七省总理职位的,是甘肃巡抚出身的王家桢。
可王家桢此人虽然在巡抚任上干得不错,但以他的能力,实在是担不起七省总理这个重任。
明史有载:
“当是时,流贼尽趋江北,留都震惊。言者谓家祯奉命讨安庆贼,未尝一出中州。”
王家桢并没看出张献忠的疑兵之计,直接下令让夷陵卫官兵火速前来荆州府增援。
只要夷陵卫官兵出动,便能从东西两面,夹击贼兵。
得知夷陵卫官兵出城的消息,张献忠十分鸡贼的把流民百姓都留在了城下,自己则带领西营主力悄悄抵达了夷陵州城下。
而此时高迎祥也已经等候多时,闯献再度联手,轻易便拿下了夷陵州。
夷陵卫的官兵还不知道家被偷了,他们风风火火抵达荆州府后,便立刻朝城下的“贼兵”发起了进攻。
本以为是场恶战,可双方刚一接触,官兵就发现“贼兵”毫无战心,只知道抱头鼠窜。
抓了几个活口审问后,他们才知道自己被耍了,贼兵主力早就跑了。
意识到情况不对,夷陵卫指挥使立马带兵回援,结果在路上又遭到了闯献联军的埋伏,被打得丢盔弃甲,精锐尽丧。
解决了这路官军后,联军声势大振,彻底控制了夷陵州附近的广袤土地。
大胜过后,便可以正式建立根据地了。
站在州衙里,高迎祥兴致勃勃地向张献忠,描绘了他在四川的所见所闻。
“八大王,江瀚在四川那一套,是真管用!”
“有自己的地盘,能自己种粮、自己造械,再不用看官军脸色吃饭,”
“咱们现在已经占据了夷陵,便可以此为根基,把治下经营起来!”
他指着门外连绵的群山,解释道:
“这里有民有田,正好可以推行均田之策。”
“我在四川都打听清楚了,先丈量田亩,把耕地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发给境内的流民百姓,军中家属。”
“再学着江瀚,设立一个简单的官府,登记人口,让大家安心生产。”
“只要撑过头一年,咱们就有了根基。”
张献忠摸着下巴,脸上写满了意动之色。
说实话,他转战数省,流窜多年,实在是有些累了。
高迎祥的描述,加上夷陵确实可攻可守,还能靠着江瀚这棵大树,不由得他不心动。
“闯王说得在理,老是跑,终究不是个办法。”
“这地方确实不错,卡着长江脖子,咱们只要能在此扎根,日后定能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干了!”
意见统一后,闯献联军便开始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创业活动。
首先第一步,便是颁布“均田令”。
高迎祥为表诚意,先将巴东、归州附近的河谷平地、梯田,尽数分配给了军家属和贫农佃户。
而张献忠也紧随其后,将控制的夷陵卫屯田拱手让出,分给了当地百姓。
为了推行此事,张献忠还派出了孙可望,总揽其事。
孙可望也不负众望,开始展现出了他不凡的内政天赋。
他将各地所有识字的吏员、文书等人都挑了出来,亲自带队清查田亩,登记丁口。
面对巴东、归州等地田块零碎、贫瘠的难题,他还制定了一套折亩算法,根据土地肥瘠、水源远近等条件,尽量做到公平分配。
同时,他又组织军中有经验的的老农,开始在坡地种植玉米、粟米、荞麦等耐旱作物。
此后,孙可望又召集工匠,开始沿着长江主道、各分支,兴修水渠,力图提高作物产出。
与之相比,高迎祥和张献忠反倒成了最轻松的两个,只用等着听孙可望的汇报就行了。
“父帅、闯王,按你们的吩咐,城西那片坡地已经划为了军屯。”
“主要由伤退的老兵带着家眷耕种,按收成四六分成,既能安置伤残,也可增补军粮。”
“巴归之地,民贫地瘠,骤行大政不易;当以安民为先,轻徭薄赋,使其能果腹,方能谈长久。”
“眼下首要,是鼓励垦荒,积攒粮秣,并保障与夔州之贸易路线畅通。”
“因此,我安排了麾下四处搜寻货船,不日便可逆江而上,与夔州换取军械物资。”
听了孙可望的汇报后,高迎祥满意地点了点头,对着身旁的张献忠感叹道:
“八大王,你这义子,真是块治理地方的好材料!”
“事无巨细,都能料理得清清楚楚。”
说实话,高迎祥是很羡慕张献忠的,这厮麾下的几个义子,如今眼看着都成长了起来。
孙可望只是其一,听说还有个李定国,也已经成为了江瀚麾下的心腹爱将。
高迎祥也不知道,为什么张献忠的义子,如今却跑到了贵州领兵作战。
可能其中有什么隐情,他也不好细问,只有对着面前的孙可望连声赞叹。
张献忠闻言哈哈一笑,大感面上有光:
“这小子是有点小聪明,不过咱们的根本,还是得靠这个!”
说着,他用力拍了拍腰间的刀柄。
可高迎祥却摇摇头,反驳道:
“唉,我何尝又不知道呢?”
“但现在入陕之路已经被堵死,招兵愈发困难,咱们也只能慢慢发展了。”
“好在总算是麾下有人,懂得分屯通商之道,我也就放心了。”
就这样,在孙可望的主持下,巴东、归州这片贫瘠的土地,开始慢慢焕发出一些生计。
山间梯田被接连垦出,修建的水渠引来了山泉,军屯与民屯并举。
甚至后来,归州城内还自发形成了集市,百姓在此以山货、药材等交换盐铁。
一切都沿着高迎祥期望的方向,缓慢而艰难地推进着。
与此同时,联军与夔州的联系也愈发紧密,长江水道成了一条生命线。
联军将劫掠来的金银、如木材、桐油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夔州,换回了一船又一船沉甸甸的刀枪、甲胄、火药。
尤其最为贵重的,当属五十门中型火炮。
有了这些精良的装备,联军的战斗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高迎祥和张献忠带兵连下数城,打得湖广官军节节败退,只能龟缩在城内,看着联军四处劫掠。
两位首领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照这样下去,不出两年时间,他们便能彻底占据湖广,继而威逼南直隶。
然而,命运似乎注定不会让这两人过得太顺。
好景不长,入夏之后,天气便显出异常。
初夏时节应有的梅雨,并未如期而至,天空总是澄澈无比,看不见一丝云彩。
日头一天毒过一天,连长江蒸腾起的水汽里,都带着一股燥热的味道。
孙可望最先警觉,他忧心忡忡地向高、张二人禀报道:
“父帅,闯王,天象异常,恐有大旱将近。”
“境内现有水渠,已不足灌溉十之三四,还需早做打算。”
高迎祥闻言,立刻重视起来:
“可望,你有何对策?”
孙可望闻言,解释道:
“其一,立刻下令让各屯、各村合理分配用水,禁止私掘沟渠争水;”
“其二,组织人手在河谷低洼处深挖渗井,或许能取些地下水供用;”
“其三,趁着大旱未至,速速派人去附近买粮,以备大军所需。”
听了这话,张献忠的眉头立刻拧了起来,
“又要花钱买粮?”
“咱们那点家底,几乎都投进了屯田和军械,如今库存都快空了。”
“要不.”
张献忠本想提议放弃救灾,可他话到嘴边,却怎么也张不开口。
最近这段时间里,联军上上下下为了这片根基之地,都付出了不小的努力。
如今各项工作基本都踏上了正轨,眼看着马上就到了收获的季节,他实在是难以决断。
就在张献忠犹豫的当口,高迎祥却已经做出了决定,他打算全力救灾。
就这样,在高迎祥的支持下,联军开始实行了节衣缩食,限量供粮的政策。
孙可望则带人四处勘测,试图掘井取水。
张献忠也带着卫队,巡视各地,弹压因争水抢粮引发的械斗,力图维持秩序。
通过这些举措,联军总算是勉强维持住了局面,但也几乎耗尽了他们的积蓄。
可旱情却依旧见不到好转的迹象。
土地龟裂的口子越来越大,山泉断流,连长江的一些小支流也露出了河床。
孙可望带人挖掘的渗井,出水量少得可怜。
刚刚泛绿的禾苗,成片成片地枯萎、焦黄.
而张献忠对此,则是越来越不耐烦了。
他看着日渐缩水的粮仓和金银,看着麾下怨声载道的兵将,心中的戾气与日俱增。
他多次向高迎祥提议,干脆停止赈灾,把所有能带的全都带走,彻底放弃这片灾区。
大明两京十三省,何处去不得?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按理说,张献忠思路是十分正确的,可高迎祥却像着了魔一样,一心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地盘。
张献忠也算是看清楚了,闯王在四川虽然只待了寥寥数月,可他已经完全被江瀚洗脑了,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
毕竟是老战友了,张献忠还想试着再劝劝闯王。
可还没等他再次开口,一场更大的灾祸又来了。
伴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嗡嗡声,从天边席卷而来蝗灾,彻底击碎了高迎祥的幻想。
起初,联军只是看到了天边的一抹黑影,但黑影眨眼间便成了一片浓密的乌云,甚至盖住了酷烈的阳光。
数不尽的蝗虫扑天盖地落下,啃食的声音沙沙作响,听得众人脊背发冷。
蝗虫掠过山岭,原本枯黄的山林瞬间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
它们扑向田野,一些还坚挺耐旱的作物,眨眼间便被啃噬殆尽。
所有的救灾努力,在蝗虫过境后,都显得如此徒劳。
颗粒无收,已成定局,饥饿如同瘟疫般,开始在军营和民间蔓延开来。
“完了……全完了……”
高迎祥望着一片死寂的田间地头,声音沙哑,还带着一丝颤抖。
他耗费心血推动的均田、安民,他模仿江瀚构建秩序的努力,在接连的天灾面前,脆弱得根本不堪一击。
(本章完)
流动作战并非长久之计,他打算效仿江瀚,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没办法,他实在是太羡慕四川这块天府之国了。
不仅有稳定的兵源、粮草,还能建立工坊打造武器。
但根据地的位置实在不好找,自夔州出川后,高迎祥并没有选择深入湖广腹地,而是占据了荆楚以西的山区,背靠四川。
长江在瞿塘峡、巫峡的束缚下,于此地水势稍缓,但两岸依旧是连绵不绝的陡峭群山。
巴东、归州两座小城,便如同在江岸峭壁上的鸟巢,俯瞰着脚下奔流不息的大江。
两座城池缺兵少粮,几乎没费什么力气便落入了高迎祥的手中。
但这两座城池实在体量太小,而且周边都是丘陵,没什么发展空间。
高迎祥的计划,是攻取长江西口的夷陵州。
夷陵州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西接巫山山脉,东连江汉平原,是连接四川、湖广的咽喉之地。
只要明军牢牢守住夷陵,便能阻止四川的叛军东进湖广。
因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当初卢象升在湖广领兵时,早早便加强了夷陵州的防御。
他不仅补充了夷陵卫的兵员,而且还重新修整了城墙,补充了火器、加固了炮台。
面对此等坚城,高迎祥手底下这四五千人马,根本束手无策。
高迎祥也是万万没想到,自己当初在滁州、南阳等地被卢象升追了一路,损兵折将;
如今兜兜转转,他去了四川,卢象升被调到了宣大,结果自己还要再想办法突破卢象升设置的防线。
“唉,朱明毕竟享国近三百载,眼看着要倒了,可总有能臣站出来力挽天倾啊。”
“洪承畴一个,卢象升一个,如今又冒出了个孙传庭。”
“难啊。”
高迎祥站在长江岸边,对着夷陵州长吁短叹。
可正当他发愁时,从荆门州、当阳一带,突然传来了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据塘兵所报,他们在当阳发现了八大王张献忠的兵马。
得知消息的高迎祥大喜过望,于是他立马派人和张献忠取得联系,希望闯献再度联军。
自从当初与高迎祥分道扬镳后,张献忠就一头扎进了大别山,以躲避官军追剿。
直到卢象升调任宣大总督后,张献忠才敢带着麾下兵马,从麻城出山,西进德安府。
此时的张献忠,刚在远安县打了一场胜仗,缴获颇丰。
但他同样面临着,缺乏稳固落脚点的窘境。
恰逢此时,高迎祥的使者带来了一个极具诱惑的提议:
闯献合兵,攻打夷陵州!
只要占据了夷陵州,他们便能控遏附近广袤的良田,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而且占了长江道口后,他们还能西连四川以获军械,东出江汉以掠粮饷,属于背靠群山,进退有据。
张献忠没有过多犹豫,几乎是立刻就应下了这个提议。
尤其是“西连四川以取军械”这一条,对他吸引力巨大。
现在各地的起义军中,都在流传着一个说法:
汉军的火炮质量好,威力大,尤其是四五百斤的中型火炮,实乃杀人越货,攻城拔寨的绝佳利器。
当初的江瀚,就是靠着火炮之威才能连战连捷,一路打进四川,称王立制。
抱着这样的想法,张献忠非常爽快的答应了与高迎祥合兵。
他按照高迎祥的安排,将主力南下,囤兵于百里洲附近,摆出了威逼荆州府的姿态。
为了壮大声势,张献忠还特意下令掳掠一批流民百姓,将麾下人马扩充到了五万之数。
眼见贼兵大举来袭,荆州知府立马就慌了神,派人四处求救。
而此时,接替卢象升七省总理职位的,是甘肃巡抚出身的王家桢。
可王家桢此人虽然在巡抚任上干得不错,但以他的能力,实在是担不起七省总理这个重任。
明史有载:
“当是时,流贼尽趋江北,留都震惊。言者谓家祯奉命讨安庆贼,未尝一出中州。”
王家桢并没看出张献忠的疑兵之计,直接下令让夷陵卫官兵火速前来荆州府增援。
只要夷陵卫官兵出动,便能从东西两面,夹击贼兵。
得知夷陵卫官兵出城的消息,张献忠十分鸡贼的把流民百姓都留在了城下,自己则带领西营主力悄悄抵达了夷陵州城下。
而此时高迎祥也已经等候多时,闯献再度联手,轻易便拿下了夷陵州。
夷陵卫的官兵还不知道家被偷了,他们风风火火抵达荆州府后,便立刻朝城下的“贼兵”发起了进攻。
本以为是场恶战,可双方刚一接触,官兵就发现“贼兵”毫无战心,只知道抱头鼠窜。
抓了几个活口审问后,他们才知道自己被耍了,贼兵主力早就跑了。
意识到情况不对,夷陵卫指挥使立马带兵回援,结果在路上又遭到了闯献联军的埋伏,被打得丢盔弃甲,精锐尽丧。
解决了这路官军后,联军声势大振,彻底控制了夷陵州附近的广袤土地。
大胜过后,便可以正式建立根据地了。
站在州衙里,高迎祥兴致勃勃地向张献忠,描绘了他在四川的所见所闻。
“八大王,江瀚在四川那一套,是真管用!”
“有自己的地盘,能自己种粮、自己造械,再不用看官军脸色吃饭,”
“咱们现在已经占据了夷陵,便可以此为根基,把治下经营起来!”
他指着门外连绵的群山,解释道:
“这里有民有田,正好可以推行均田之策。”
“我在四川都打听清楚了,先丈量田亩,把耕地分为上、中、下三等,分发给境内的流民百姓,军中家属。”
“再学着江瀚,设立一个简单的官府,登记人口,让大家安心生产。”
“只要撑过头一年,咱们就有了根基。”
张献忠摸着下巴,脸上写满了意动之色。
说实话,他转战数省,流窜多年,实在是有些累了。
高迎祥的描述,加上夷陵确实可攻可守,还能靠着江瀚这棵大树,不由得他不心动。
“闯王说得在理,老是跑,终究不是个办法。”
“这地方确实不错,卡着长江脖子,咱们只要能在此扎根,日后定能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干了!”
意见统一后,闯献联军便开始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创业活动。
首先第一步,便是颁布“均田令”。
高迎祥为表诚意,先将巴东、归州附近的河谷平地、梯田,尽数分配给了军家属和贫农佃户。
而张献忠也紧随其后,将控制的夷陵卫屯田拱手让出,分给了当地百姓。
为了推行此事,张献忠还派出了孙可望,总揽其事。
孙可望也不负众望,开始展现出了他不凡的内政天赋。
他将各地所有识字的吏员、文书等人都挑了出来,亲自带队清查田亩,登记丁口。
面对巴东、归州等地田块零碎、贫瘠的难题,他还制定了一套折亩算法,根据土地肥瘠、水源远近等条件,尽量做到公平分配。
同时,他又组织军中有经验的的老农,开始在坡地种植玉米、粟米、荞麦等耐旱作物。
此后,孙可望又召集工匠,开始沿着长江主道、各分支,兴修水渠,力图提高作物产出。
与之相比,高迎祥和张献忠反倒成了最轻松的两个,只用等着听孙可望的汇报就行了。
“父帅、闯王,按你们的吩咐,城西那片坡地已经划为了军屯。”
“主要由伤退的老兵带着家眷耕种,按收成四六分成,既能安置伤残,也可增补军粮。”
“巴归之地,民贫地瘠,骤行大政不易;当以安民为先,轻徭薄赋,使其能果腹,方能谈长久。”
“眼下首要,是鼓励垦荒,积攒粮秣,并保障与夔州之贸易路线畅通。”
“因此,我安排了麾下四处搜寻货船,不日便可逆江而上,与夔州换取军械物资。”
听了孙可望的汇报后,高迎祥满意地点了点头,对着身旁的张献忠感叹道:
“八大王,你这义子,真是块治理地方的好材料!”
“事无巨细,都能料理得清清楚楚。”
说实话,高迎祥是很羡慕张献忠的,这厮麾下的几个义子,如今眼看着都成长了起来。
孙可望只是其一,听说还有个李定国,也已经成为了江瀚麾下的心腹爱将。
高迎祥也不知道,为什么张献忠的义子,如今却跑到了贵州领兵作战。
可能其中有什么隐情,他也不好细问,只有对着面前的孙可望连声赞叹。
张献忠闻言哈哈一笑,大感面上有光:
“这小子是有点小聪明,不过咱们的根本,还是得靠这个!”
说着,他用力拍了拍腰间的刀柄。
可高迎祥却摇摇头,反驳道:
“唉,我何尝又不知道呢?”
“但现在入陕之路已经被堵死,招兵愈发困难,咱们也只能慢慢发展了。”
“好在总算是麾下有人,懂得分屯通商之道,我也就放心了。”
就这样,在孙可望的主持下,巴东、归州这片贫瘠的土地,开始慢慢焕发出一些生计。
山间梯田被接连垦出,修建的水渠引来了山泉,军屯与民屯并举。
甚至后来,归州城内还自发形成了集市,百姓在此以山货、药材等交换盐铁。
一切都沿着高迎祥期望的方向,缓慢而艰难地推进着。
与此同时,联军与夔州的联系也愈发紧密,长江水道成了一条生命线。
联军将劫掠来的金银、如木材、桐油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夔州,换回了一船又一船沉甸甸的刀枪、甲胄、火药。
尤其最为贵重的,当属五十门中型火炮。
有了这些精良的装备,联军的战斗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高迎祥和张献忠带兵连下数城,打得湖广官军节节败退,只能龟缩在城内,看着联军四处劫掠。
两位首领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照这样下去,不出两年时间,他们便能彻底占据湖广,继而威逼南直隶。
然而,命运似乎注定不会让这两人过得太顺。
好景不长,入夏之后,天气便显出异常。
初夏时节应有的梅雨,并未如期而至,天空总是澄澈无比,看不见一丝云彩。
日头一天毒过一天,连长江蒸腾起的水汽里,都带着一股燥热的味道。
孙可望最先警觉,他忧心忡忡地向高、张二人禀报道:
“父帅,闯王,天象异常,恐有大旱将近。”
“境内现有水渠,已不足灌溉十之三四,还需早做打算。”
高迎祥闻言,立刻重视起来:
“可望,你有何对策?”
孙可望闻言,解释道:
“其一,立刻下令让各屯、各村合理分配用水,禁止私掘沟渠争水;”
“其二,组织人手在河谷低洼处深挖渗井,或许能取些地下水供用;”
“其三,趁着大旱未至,速速派人去附近买粮,以备大军所需。”
听了这话,张献忠的眉头立刻拧了起来,
“又要花钱买粮?”
“咱们那点家底,几乎都投进了屯田和军械,如今库存都快空了。”
“要不.”
张献忠本想提议放弃救灾,可他话到嘴边,却怎么也张不开口。
最近这段时间里,联军上上下下为了这片根基之地,都付出了不小的努力。
如今各项工作基本都踏上了正轨,眼看着马上就到了收获的季节,他实在是难以决断。
就在张献忠犹豫的当口,高迎祥却已经做出了决定,他打算全力救灾。
就这样,在高迎祥的支持下,联军开始实行了节衣缩食,限量供粮的政策。
孙可望则带人四处勘测,试图掘井取水。
张献忠也带着卫队,巡视各地,弹压因争水抢粮引发的械斗,力图维持秩序。
通过这些举措,联军总算是勉强维持住了局面,但也几乎耗尽了他们的积蓄。
可旱情却依旧见不到好转的迹象。
土地龟裂的口子越来越大,山泉断流,连长江的一些小支流也露出了河床。
孙可望带人挖掘的渗井,出水量少得可怜。
刚刚泛绿的禾苗,成片成片地枯萎、焦黄.
而张献忠对此,则是越来越不耐烦了。
他看着日渐缩水的粮仓和金银,看着麾下怨声载道的兵将,心中的戾气与日俱增。
他多次向高迎祥提议,干脆停止赈灾,把所有能带的全都带走,彻底放弃这片灾区。
大明两京十三省,何处去不得?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按理说,张献忠思路是十分正确的,可高迎祥却像着了魔一样,一心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地盘。
张献忠也算是看清楚了,闯王在四川虽然只待了寥寥数月,可他已经完全被江瀚洗脑了,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
毕竟是老战友了,张献忠还想试着再劝劝闯王。
可还没等他再次开口,一场更大的灾祸又来了。
伴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嗡嗡声,从天边席卷而来蝗灾,彻底击碎了高迎祥的幻想。
起初,联军只是看到了天边的一抹黑影,但黑影眨眼间便成了一片浓密的乌云,甚至盖住了酷烈的阳光。
数不尽的蝗虫扑天盖地落下,啃食的声音沙沙作响,听得众人脊背发冷。
蝗虫掠过山岭,原本枯黄的山林瞬间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
它们扑向田野,一些还坚挺耐旱的作物,眨眼间便被啃噬殆尽。
所有的救灾努力,在蝗虫过境后,都显得如此徒劳。
颗粒无收,已成定局,饥饿如同瘟疫般,开始在军营和民间蔓延开来。
“完了……全完了……”
高迎祥望着一片死寂的田间地头,声音沙哑,还带着一丝颤抖。
他耗费心血推动的均田、安民,他模仿江瀚构建秩序的努力,在接连的天灾面前,脆弱得根本不堪一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