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渐渐亮了,街上人也多了起来。
潘老翁推着散发着酸腐气味的独轮车,“吱呀吱呀”地走在幽州城略显凹凸的青石板路上。
车轮每颠簸一下,他心头都跟着一紧,不是怕粪桶倾洒,而是下意识地护着怀里那沉甸甸的五十文铜钱。
这钱,带着说书先生递过来时那微凉的触感,此刻却像块热炭,熨帖着他干瘪的胸膛,也灼着他的心。
他盘算着,这钱够买小半袋粗粮,再割一指宽肥多瘦少的猪肉,给病恹恹的老伴补补身子。
或许……还能剩下几文。
得死死藏好,绝不能再让那孽障翻去填了赌坑。
想到儿子,潘老翁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痛苦与无奈,那是身上掉下的肉啊,再混账又能怎样?
他本是地道的幽州农户,脸朝黄土背朝天了大半辈子,老实本分,从未想过能跟刺史府这样的巍峨衙门产生瓜葛。
这大半年,为了糊口,他豁出老脸,从最初只敢在城外农户间收些不值钱的牲畜粪沤肥,到后来壮着胆子进城,帮居民处理这些污秽。
因为做事踏实,不偷斤短两,竟被农庄东家看中提拔,逐渐得到了在官邸区域收粪的活计。
这活儿又脏又累,收益远不如人粪金贵,但终究是个进项,让他能在幽州这米珠薪桂的地方勉强喘口气。
转折发生在前段时间。
城外的吉祥农庄换了东家,改了名号叫“青青农庄”,新东家露过几面,虽看不清面目,但气度不凡。
说开春后要大兴农事,需要大量沤肥,他们这些收粪工的月钱竟涨了一半,一天足足百文。
这已是潘老翁不敢想的好价钱。更让他觉得时来运转的是,几天前遇到了那位“说书先生”。
这是他做工劳累一天后,在馄饨摊上吃馄饨偶遇。那人四十来岁,温文尔雅,说话和气。说需要些街谈巷议、官家趣闻来充实话本。
只要消息稀罕,尤其是官邸区日常和各类消息。几句话的事,就能换回几文、十几文甚至更多,对潘老翁来说,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
今天在刺史府后院的见闻,无疑是他遇到过最“稀奇”的事。
那几个高颧骨、深眼窝的汉子,带着一股子洗不净的羊膻味。潘老翁没见过鞑子,却听说过,这就是草原人的长相,有鞑子来刺史府。
还有老熟人、刺史府的马夫老陈头压低声音说的“狼戎”、“黑狼部”、“边军杀人抢牛羊”……
潘老翁虽不懂朝堂大事,但也觉出这事非同小可。
他牢记说书先生的叮嘱——“这事儿自己知道就好,莫要再对外人说起”,心想自己只告诉这位“先生”,换点口粮钱,应该惹不来祸事。
他哪里知道,自己接触的说书先生可不是简单的角色。自己这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悄然间成了惊涛骇浪中一片无意间被卷起的浮木。
他只觉得怀里的铜钱更沉了,心里盘算着,明天去长史苏大人家收粪,耳朵得竖得再高些。
钱记面馆旁。那名说书先生年及四旬,在潘老翁身影消失于人海的刹那,脸上那副人畜无害的笑容瞬间冻结、褪去,眼神变得锐利如鹰。
此人可不是什么说书先生,而是以说书先生身份为掩护——铁血军寨暗部成员,代号“八哥”。
他动作流畅而迅速,惊堂木、胡琴、布幌子,几息之间便收拾妥当,装入那个特殊木箱。
他提起箱子,不疾不徐地融入人流,步伐看似随意,却暗合某种节奏,专挑人多眼杂的集市穿行。
时而驻足看看摊贩的货物,时而假意系鞋带,眼角余光敏锐地扫视着周围可能存在的“眼睛”。
确认安全后,他一闪身钻进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窄缝小巷。巷内阴暗潮湿,尽头堆满破旧箩筐。
八哥迅速打开木箱暗格,褪下那件彰显身份的宽大长衫,换上一套毫不起眼的灰褐色冬衣,又将那木箱巧妙折叠,变为可背负的书笈。
整个过程不过十几息,当他再从巷子另一头走出时,已从一个引人注目的说书人,彻底变成了一个穿着普通、泯然于众的寻常路人。
他脚步不快不慢,穿行在迷宫般的小巷里,对这里的每一个拐角、每一处暗门都了如指掌。
最终,八哥从一条背街绕出,停在“王氏杂货铺”的侧面。他调整了一下呼吸,却四处观察,没有发现异常,这才若无其事地走向铺面。
掌柜王二,暗部成员之一,代号“二哈”,正与一个讨价还价的老妇周旋,脸上堆着生意人惯有的笑容。
八哥耐心地等待,直到那老妇买了东西嘟囔着离开,他才上前,指尖看似无意地划过一摆干蘑菇。
“掌柜,这蕨菜干色泽不错,咋卖?”
王二笑容不变,眼神却微微一凝,一边拿起秤杆,一边低如蚊蚋地回应:“老价钱,童叟无欺。风从哪边来?”
“北边,带着腥膻味。”八哥同样低声,语速极快,“鸟雀入了刺史府后林,鸣声凄厉,诉边军拔羽之痛,应该是雷老鸟报复,狼狈为奸,”
他假意检查蘑菇,手指在筐沿轻叩三下,示意情报紧急。
王二手下秤砣滑动,精准无误,包好货物递过,扬声道:“客官好眼光,三十五文,您拿好!”
同时嘴唇微动,“知道了,风声鹤唳,各自小心。你的戏台不能撤,三炮会带人时刻盯着。”
八哥点头,拎着货包转身融入街市。
王二让伙计照看着,脸上的笑容在帘子落下的瞬间收敛。
他快步走入后堂,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干货混杂的气味。迅速研墨,取出一张特制的薄韧棉纸,用暗语将情报精简书写,墨迹干透后,卷成细条,塞入一个防水的细小竹管内,以蜡封口。
几乎同时,杂货铺后院传来一声约定的布谷鸟叫轻响。一名作普通行商打扮的汉子闪入。
他是军寨派来执勤斥候。
王二将竹管交出,信使熟练地解开冬衣扣子,内衬早已设计好暗袋,将竹管藏入其中,重新整理好衣衫,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交流却高效。
他朝王二重重点头,随即从后门牵马而出,翻身上马,一夹马腹,身影很快消失在拐角处。
从收集情报,有多个步骤,情报传递也是分开的。人员之间都是单线联系,除了少数几个核心人员,没人知道各环节情报人员的底细。
秦猛深知情报乃性命攸关之事,手把手教导暗部成员。在情报部门的建设上投入了巨大心血。
如今,付出终于结出了硕果!
这张情报网络已在犹如城站稳脚跟,不再局限于最初的几个据点。城外有三处农庄作为外援。
城内十多家店铺作为固定据点!
更是利用各种渠道渗透。比如这城中收粪的行当,本是盘根错节之地,但在秦猛背后金银开道和巧妙运作下,已有多个关键位置被替换或策反。
逐渐发展下线,近百名倾脚夫在每日的劳作中,无形中成了军寨的耳目。这些看似卑微的身影,穿梭于幽州的大街小巷、高门后宅,收集着零碎的信息,最终汇流成有价值的情报。
尤其是刺史府等重要官员府邸,更是被重点照顾。
一旦有风吹草动,立刻传回军寨。
几乎就在铁血军寨暗部将消息送出的同时,刺史府内,另一条情报线,也在悄然动作。
定期往府内运送草料的队伍中,一个看似普通的伙夫,在茅房里与马夫老陈头“偶遇”。
短暂的交流后,老陈头满意地掂了掂再次鼓胀起来的腰包,走出茅房时,脸上带着得意。
他提供的消息,同样关于狼戎使者,却会通过另一条通道,流向幽州城内与崔文远对头手中。
与此同时,买菜的老婆子比以往晚回来几分,眼神闪烁,一巡逻护卫往后院墙外丢出纸团……
狼戎来使入城后,潘老翁怀里的铜钱,信使怀中的密信,老陈头鼓胀的腰包,老婆子眼神闪烁……
这一切因鞑子而起,都成了这场势力无声博弈中悄然落下的棋子,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潘老翁推着散发着酸腐气味的独轮车,“吱呀吱呀”地走在幽州城略显凹凸的青石板路上。
车轮每颠簸一下,他心头都跟着一紧,不是怕粪桶倾洒,而是下意识地护着怀里那沉甸甸的五十文铜钱。
这钱,带着说书先生递过来时那微凉的触感,此刻却像块热炭,熨帖着他干瘪的胸膛,也灼着他的心。
他盘算着,这钱够买小半袋粗粮,再割一指宽肥多瘦少的猪肉,给病恹恹的老伴补补身子。
或许……还能剩下几文。
得死死藏好,绝不能再让那孽障翻去填了赌坑。
想到儿子,潘老翁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痛苦与无奈,那是身上掉下的肉啊,再混账又能怎样?
他本是地道的幽州农户,脸朝黄土背朝天了大半辈子,老实本分,从未想过能跟刺史府这样的巍峨衙门产生瓜葛。
这大半年,为了糊口,他豁出老脸,从最初只敢在城外农户间收些不值钱的牲畜粪沤肥,到后来壮着胆子进城,帮居民处理这些污秽。
因为做事踏实,不偷斤短两,竟被农庄东家看中提拔,逐渐得到了在官邸区域收粪的活计。
这活儿又脏又累,收益远不如人粪金贵,但终究是个进项,让他能在幽州这米珠薪桂的地方勉强喘口气。
转折发生在前段时间。
城外的吉祥农庄换了东家,改了名号叫“青青农庄”,新东家露过几面,虽看不清面目,但气度不凡。
说开春后要大兴农事,需要大量沤肥,他们这些收粪工的月钱竟涨了一半,一天足足百文。
这已是潘老翁不敢想的好价钱。更让他觉得时来运转的是,几天前遇到了那位“说书先生”。
这是他做工劳累一天后,在馄饨摊上吃馄饨偶遇。那人四十来岁,温文尔雅,说话和气。说需要些街谈巷议、官家趣闻来充实话本。
只要消息稀罕,尤其是官邸区日常和各类消息。几句话的事,就能换回几文、十几文甚至更多,对潘老翁来说,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
今天在刺史府后院的见闻,无疑是他遇到过最“稀奇”的事。
那几个高颧骨、深眼窝的汉子,带着一股子洗不净的羊膻味。潘老翁没见过鞑子,却听说过,这就是草原人的长相,有鞑子来刺史府。
还有老熟人、刺史府的马夫老陈头压低声音说的“狼戎”、“黑狼部”、“边军杀人抢牛羊”……
潘老翁虽不懂朝堂大事,但也觉出这事非同小可。
他牢记说书先生的叮嘱——“这事儿自己知道就好,莫要再对外人说起”,心想自己只告诉这位“先生”,换点口粮钱,应该惹不来祸事。
他哪里知道,自己接触的说书先生可不是简单的角色。自己这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悄然间成了惊涛骇浪中一片无意间被卷起的浮木。
他只觉得怀里的铜钱更沉了,心里盘算着,明天去长史苏大人家收粪,耳朵得竖得再高些。
钱记面馆旁。那名说书先生年及四旬,在潘老翁身影消失于人海的刹那,脸上那副人畜无害的笑容瞬间冻结、褪去,眼神变得锐利如鹰。
此人可不是什么说书先生,而是以说书先生身份为掩护——铁血军寨暗部成员,代号“八哥”。
他动作流畅而迅速,惊堂木、胡琴、布幌子,几息之间便收拾妥当,装入那个特殊木箱。
他提起箱子,不疾不徐地融入人流,步伐看似随意,却暗合某种节奏,专挑人多眼杂的集市穿行。
时而驻足看看摊贩的货物,时而假意系鞋带,眼角余光敏锐地扫视着周围可能存在的“眼睛”。
确认安全后,他一闪身钻进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窄缝小巷。巷内阴暗潮湿,尽头堆满破旧箩筐。
八哥迅速打开木箱暗格,褪下那件彰显身份的宽大长衫,换上一套毫不起眼的灰褐色冬衣,又将那木箱巧妙折叠,变为可背负的书笈。
整个过程不过十几息,当他再从巷子另一头走出时,已从一个引人注目的说书人,彻底变成了一个穿着普通、泯然于众的寻常路人。
他脚步不快不慢,穿行在迷宫般的小巷里,对这里的每一个拐角、每一处暗门都了如指掌。
最终,八哥从一条背街绕出,停在“王氏杂货铺”的侧面。他调整了一下呼吸,却四处观察,没有发现异常,这才若无其事地走向铺面。
掌柜王二,暗部成员之一,代号“二哈”,正与一个讨价还价的老妇周旋,脸上堆着生意人惯有的笑容。
八哥耐心地等待,直到那老妇买了东西嘟囔着离开,他才上前,指尖看似无意地划过一摆干蘑菇。
“掌柜,这蕨菜干色泽不错,咋卖?”
王二笑容不变,眼神却微微一凝,一边拿起秤杆,一边低如蚊蚋地回应:“老价钱,童叟无欺。风从哪边来?”
“北边,带着腥膻味。”八哥同样低声,语速极快,“鸟雀入了刺史府后林,鸣声凄厉,诉边军拔羽之痛,应该是雷老鸟报复,狼狈为奸,”
他假意检查蘑菇,手指在筐沿轻叩三下,示意情报紧急。
王二手下秤砣滑动,精准无误,包好货物递过,扬声道:“客官好眼光,三十五文,您拿好!”
同时嘴唇微动,“知道了,风声鹤唳,各自小心。你的戏台不能撤,三炮会带人时刻盯着。”
八哥点头,拎着货包转身融入街市。
王二让伙计照看着,脸上的笑容在帘子落下的瞬间收敛。
他快步走入后堂,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干货混杂的气味。迅速研墨,取出一张特制的薄韧棉纸,用暗语将情报精简书写,墨迹干透后,卷成细条,塞入一个防水的细小竹管内,以蜡封口。
几乎同时,杂货铺后院传来一声约定的布谷鸟叫轻响。一名作普通行商打扮的汉子闪入。
他是军寨派来执勤斥候。
王二将竹管交出,信使熟练地解开冬衣扣子,内衬早已设计好暗袋,将竹管藏入其中,重新整理好衣衫,整个过程没有任何交流却高效。
他朝王二重重点头,随即从后门牵马而出,翻身上马,一夹马腹,身影很快消失在拐角处。
从收集情报,有多个步骤,情报传递也是分开的。人员之间都是单线联系,除了少数几个核心人员,没人知道各环节情报人员的底细。
秦猛深知情报乃性命攸关之事,手把手教导暗部成员。在情报部门的建设上投入了巨大心血。
如今,付出终于结出了硕果!
这张情报网络已在犹如城站稳脚跟,不再局限于最初的几个据点。城外有三处农庄作为外援。
城内十多家店铺作为固定据点!
更是利用各种渠道渗透。比如这城中收粪的行当,本是盘根错节之地,但在秦猛背后金银开道和巧妙运作下,已有多个关键位置被替换或策反。
逐渐发展下线,近百名倾脚夫在每日的劳作中,无形中成了军寨的耳目。这些看似卑微的身影,穿梭于幽州的大街小巷、高门后宅,收集着零碎的信息,最终汇流成有价值的情报。
尤其是刺史府等重要官员府邸,更是被重点照顾。
一旦有风吹草动,立刻传回军寨。
几乎就在铁血军寨暗部将消息送出的同时,刺史府内,另一条情报线,也在悄然动作。
定期往府内运送草料的队伍中,一个看似普通的伙夫,在茅房里与马夫老陈头“偶遇”。
短暂的交流后,老陈头满意地掂了掂再次鼓胀起来的腰包,走出茅房时,脸上带着得意。
他提供的消息,同样关于狼戎使者,却会通过另一条通道,流向幽州城内与崔文远对头手中。
与此同时,买菜的老婆子比以往晚回来几分,眼神闪烁,一巡逻护卫往后院墙外丢出纸团……
狼戎来使入城后,潘老翁怀里的铜钱,信使怀中的密信,老陈头鼓胀的腰包,老婆子眼神闪烁……
这一切因鞑子而起,都成了这场势力无声博弈中悄然落下的棋子,预示着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