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城的积雪,仿佛都被一股无形的怒火所融化。
铁血军寨暗部精心策划的“第二阶段”舆论攻势,不再是简单的流言蜚语,而是逐渐有议论,演变成了一场有组织、有步骤的民众行动。
在“三炮”赵贵麾下收粪工们走街串巷的“闲聊”铺垫下。
在“五熊”秦三郎影响的码头脚夫、工人们于市井间的“愤慨”议论中。
尤其是在“四豺”周福联系的商队将消息扩散出城后,整个幽州城已然成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真正的风暴眼,始于一场全城范围的“搜鞑”行动。
这并非完全自发,而是在暗探引导下的有序行为。
在各处人员汇聚,流言达到顶峰时,几个由“大虎”石雄的行动队队员混入其中,充当骨干的青壮团体,首先在城东菜市口聚集。
一名身材高大的汉子跳上石墩,振臂高呼:“乡亲们!光嚷嚷没用!崔官爷装聋作哑,咱们不能干等着鞑子兵打进来!
咱得自己动手,把藏在城里的鞑子细作揪出来!”
“对,抓鞑子!”台下应声如雷。
“那些狼戎鞑子,高颧骨、深眼窝,面相凶恶,好认得很!咱们多招呼一些人加入,守住四门,盘查生面孔,在城里扫荡,看他们往哪儿藏!”
“好组织起来。”
“每条街坊都出人,轮流值守,发现可疑分子,立刻敲锣示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套简单易行的方案迅速得到响应。
在暗探人员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幽州城仿佛一夜之间进入了“战时状态”。青壮年们自发以街坊、行会为单位组织起来,手持锄头、扁担、菜刀,甚至还有人家拿出了祖传的锈蚀腰刀。
城门口,不再是官兵独自把守,更多了许多眼神警惕的百姓“协防”,任何相貌带有北方胡人特征的商旅,都会受到反复的、充满敌意的盘问。
城内,巡逻队一队接一队,重点排查客栈、货栈、废弃房屋。
偶尔有西域来的商人倒霉撞上枪口,被愤怒的民众围住,虽经解释和查验路引后大多释放,但也吓得魂不附体,被集中“保护”起来,以免被误伤。
而真正的狼戎使者阿古拉一行人,则如同掉进沸水里的老鼠,四处乱窜,东躲西藏。
他们原本藏身的客栈被民众自发搜查,险些暴露,只得连续更换藏身地点,惶惶不可终日。
这种“全民搜奸”的氛围,极大地压缩了官府的运作空间,也让崔文远试图秘密处理此事的打算几乎破产。
最主要的是,这些平头百姓在行动中,突然发现,只要人多聚集起来,刺史府官兵不敢阻拦,连大声喝斥都不敢,这是以往不曾有过的。
人们情绪不断高涨,如同官差般搜捕。对官府的信任降到了冰点,也像一颗种子埋入心中。
而转折点就在今日,出现在几个看似自发、实则有心的“壮汉”振臂一呼之后。他们并非乌合之众,而是暗部精心挑选并安排的人手,个个身形魁梧,声音洪亮,在人群中极力煽动。
“乡亲们呐!官府不作为,往年往草原送粮送铁,资助敌人,现在又要引鞑子兵来杀咱们自己人,我们能答应吗?”一名汉子大声呼吁着。
“不答应!绝不答应!”人群中,早有安排的“自己人”带头呐喊响应,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这里是我们的家!保护妻儿老小,靠不了狗官,只能靠我们自己!”
“对!去刺史府问个清楚。”
“找崔文远要个说法,问问他到底是不是汉奸!”
有人带头,就有人跟随。
压抑已久的恐慌和对官僚的不满瞬间被点燃。青壮年们自发组成队伍,手持锄头、扁担,如同溪流汇入江河,从各条街道向刺史府涌去。
人越来越多,胆气一下子壮了,许多觉得苛捐杂税繁重的百姓,情绪一下子爆发,到处是骂声。其中一些遭到迫害的商贾,趁机鼓噪喊杀。许多人眼眶泛红,握紧的手里的棍棒。
这是即将暴乱的征兆,控制不好,就是民变。刺史府及数千厢军挡不住这股动荡被冲垮。到时候幽州城必定大乱,是秦猛不想看到的。
就在人潮涌动,即将失控,冲击刺史府的刹那——
“放肆!聚众闹事,欲冲击官府,尔等想造反不成?”
这时,边军帅司坐落的方向,马蹄声突然如雷般响起。一队盔明甲亮、杀气腾腾的边军铁骑疾驰而来,当先一员大将,正是身穿红色官袍外罩文人铠的边军统帅吴振,正大声怒吼。
他率领精锐亲卫,犹如一阵风般,恰巧拦在了沸腾的民众与摇摇欲坠的刺史府守卫之间。
边军帅司为何突然出现在这里?那是按照剧本走。
秦猛的战略大方向是不能变的。舆论攻势分为四个阶段,第三阶段,崔文远等人狗急跳墙,第四阶段,铁血军寨师出有名的介入收官。
这边军帅司老拖前线后腿,终究要发挥点作用。
如眼下进入舆论漩涡中。
这正是“总管”冯财与核心骨干们完善后的计划:
引入可控的“秩序”力量,既防止人多胆壮演变成不可控的暴乱,又将边军帅司拉下水,给予刺史府更大的震慑,关键是能够扛下所有。
这一举多得的好事,冯财等情报骨干分析得透彻。
——愤怒的民众汇率的消息被人有心传到帅司。吴振虽然跟地方钩心斗角,但他有责任不能让城内发生动乱,所以立刻率领队伍赶来。
不等铁甲兵卒散开,驱散人群。
“大帅——青天大帅啊!”一名汉子演技精湛,连滚带爬地扑出人群,跪在吴振马前,借助滑溜溜的地面唰的滑出一丈有余,哭天抢地。
“您要为我们小民做主啊!崔刺史他……他深夜勾结狼戎鞑子,收了金山银山,竟然要调兵去打边军,去打为我们百姓出气的铁血军寨。”
“啊——这是要我们的命啊!”
“没错!请大帅您主持公道啊!”
“我们要个说法!”人群再次鼓噪,但这一次,愤怒中带着理智和一丝对“帅司青天”的期盼。
“竟然有这种事?”吴振也得到相关的消息知道,此刻觉得明知故问,见到涌来的百姓越来越多,心里打起了小九九,觉得这是个机会。
几个身穿儒生冬袄的文人走出人群,其中领头的三十来岁的文人,朝吴振抱拳,朗声说道
“大帅,我乃幽州文士刘国栋,草原蛮子猖獗异常,年年犯我边塞,杀我百姓,摧毁我大周边堡。
此乃国仇大恨,那草原狼戎部落赖使,深更半夜跑到刺史府,我等谁不知晓说了什么,但这勾当,必定见不得人,我等岂能容他放肆?”
“今日我们必定要问个清楚,讨个明白,我等文人风骨尚在,边军驻扎幽州,在大帅的带领下,鞑子连连吃瘪,契丹鞑子被打得狼奔豕突。狼戎又算什么东西?我幽州岂容宵小作乱?”
说得好哇!吴振看着说话掷地有声的文士刘国栋,心里不禁赞叹了一声,也暗暗做下了决定
“诸位乡亲,静一静!”吴振抬手,声音威严,“流言止于智者!崔大人乃朝廷命官,岂会行此不义之事?
我等前去问个明白,若属子虚乌有,揪出造谣生事者,还崔大人一个清白;若真有龌龊……”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扫过刺史府高墙,“本帅和边军数万儿郎,也绝不答应!现在,随本帅前去问询,不得冲击府衙,违令者,军法从事!”
“对对对,大家都听大帅的。”那个跪在地上哭诉的爬起来,大声高呼着,身后百姓纷纷回应。
“有吴大帅在,我们不怕,走,找他们要个说法。”刘国栋被人簇拥着,顿时腰板又挺直三分。他大手一挥,身后众人回应,紧随其后。
有了边军大帅“撑腰”,民众的怒火找到了宣泄的渠道和方向。
在刘国栋等人的引导和边军的“维持秩序”下,乌泱泱的人群不再是暴乱的洪水,而是变成了“请愿”的洪流,浩浩荡荡地围住了刺史府。
铁血军寨暗部精心策划的“第二阶段”舆论攻势,不再是简单的流言蜚语,而是逐渐有议论,演变成了一场有组织、有步骤的民众行动。
在“三炮”赵贵麾下收粪工们走街串巷的“闲聊”铺垫下。
在“五熊”秦三郎影响的码头脚夫、工人们于市井间的“愤慨”议论中。
尤其是在“四豺”周福联系的商队将消息扩散出城后,整个幽州城已然成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真正的风暴眼,始于一场全城范围的“搜鞑”行动。
这并非完全自发,而是在暗探引导下的有序行为。
在各处人员汇聚,流言达到顶峰时,几个由“大虎”石雄的行动队队员混入其中,充当骨干的青壮团体,首先在城东菜市口聚集。
一名身材高大的汉子跳上石墩,振臂高呼:“乡亲们!光嚷嚷没用!崔官爷装聋作哑,咱们不能干等着鞑子兵打进来!
咱得自己动手,把藏在城里的鞑子细作揪出来!”
“对,抓鞑子!”台下应声如雷。
“那些狼戎鞑子,高颧骨、深眼窝,面相凶恶,好认得很!咱们多招呼一些人加入,守住四门,盘查生面孔,在城里扫荡,看他们往哪儿藏!”
“好组织起来。”
“每条街坊都出人,轮流值守,发现可疑分子,立刻敲锣示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套简单易行的方案迅速得到响应。
在暗探人员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幽州城仿佛一夜之间进入了“战时状态”。青壮年们自发以街坊、行会为单位组织起来,手持锄头、扁担、菜刀,甚至还有人家拿出了祖传的锈蚀腰刀。
城门口,不再是官兵独自把守,更多了许多眼神警惕的百姓“协防”,任何相貌带有北方胡人特征的商旅,都会受到反复的、充满敌意的盘问。
城内,巡逻队一队接一队,重点排查客栈、货栈、废弃房屋。
偶尔有西域来的商人倒霉撞上枪口,被愤怒的民众围住,虽经解释和查验路引后大多释放,但也吓得魂不附体,被集中“保护”起来,以免被误伤。
而真正的狼戎使者阿古拉一行人,则如同掉进沸水里的老鼠,四处乱窜,东躲西藏。
他们原本藏身的客栈被民众自发搜查,险些暴露,只得连续更换藏身地点,惶惶不可终日。
这种“全民搜奸”的氛围,极大地压缩了官府的运作空间,也让崔文远试图秘密处理此事的打算几乎破产。
最主要的是,这些平头百姓在行动中,突然发现,只要人多聚集起来,刺史府官兵不敢阻拦,连大声喝斥都不敢,这是以往不曾有过的。
人们情绪不断高涨,如同官差般搜捕。对官府的信任降到了冰点,也像一颗种子埋入心中。
而转折点就在今日,出现在几个看似自发、实则有心的“壮汉”振臂一呼之后。他们并非乌合之众,而是暗部精心挑选并安排的人手,个个身形魁梧,声音洪亮,在人群中极力煽动。
“乡亲们呐!官府不作为,往年往草原送粮送铁,资助敌人,现在又要引鞑子兵来杀咱们自己人,我们能答应吗?”一名汉子大声呼吁着。
“不答应!绝不答应!”人群中,早有安排的“自己人”带头呐喊响应,声浪一波高过一波。
“这里是我们的家!保护妻儿老小,靠不了狗官,只能靠我们自己!”
“对!去刺史府问个清楚。”
“找崔文远要个说法,问问他到底是不是汉奸!”
有人带头,就有人跟随。
压抑已久的恐慌和对官僚的不满瞬间被点燃。青壮年们自发组成队伍,手持锄头、扁担,如同溪流汇入江河,从各条街道向刺史府涌去。
人越来越多,胆气一下子壮了,许多觉得苛捐杂税繁重的百姓,情绪一下子爆发,到处是骂声。其中一些遭到迫害的商贾,趁机鼓噪喊杀。许多人眼眶泛红,握紧的手里的棍棒。
这是即将暴乱的征兆,控制不好,就是民变。刺史府及数千厢军挡不住这股动荡被冲垮。到时候幽州城必定大乱,是秦猛不想看到的。
就在人潮涌动,即将失控,冲击刺史府的刹那——
“放肆!聚众闹事,欲冲击官府,尔等想造反不成?”
这时,边军帅司坐落的方向,马蹄声突然如雷般响起。一队盔明甲亮、杀气腾腾的边军铁骑疾驰而来,当先一员大将,正是身穿红色官袍外罩文人铠的边军统帅吴振,正大声怒吼。
他率领精锐亲卫,犹如一阵风般,恰巧拦在了沸腾的民众与摇摇欲坠的刺史府守卫之间。
边军帅司为何突然出现在这里?那是按照剧本走。
秦猛的战略大方向是不能变的。舆论攻势分为四个阶段,第三阶段,崔文远等人狗急跳墙,第四阶段,铁血军寨师出有名的介入收官。
这边军帅司老拖前线后腿,终究要发挥点作用。
如眼下进入舆论漩涡中。
这正是“总管”冯财与核心骨干们完善后的计划:
引入可控的“秩序”力量,既防止人多胆壮演变成不可控的暴乱,又将边军帅司拉下水,给予刺史府更大的震慑,关键是能够扛下所有。
这一举多得的好事,冯财等情报骨干分析得透彻。
——愤怒的民众汇率的消息被人有心传到帅司。吴振虽然跟地方钩心斗角,但他有责任不能让城内发生动乱,所以立刻率领队伍赶来。
不等铁甲兵卒散开,驱散人群。
“大帅——青天大帅啊!”一名汉子演技精湛,连滚带爬地扑出人群,跪在吴振马前,借助滑溜溜的地面唰的滑出一丈有余,哭天抢地。
“您要为我们小民做主啊!崔刺史他……他深夜勾结狼戎鞑子,收了金山银山,竟然要调兵去打边军,去打为我们百姓出气的铁血军寨。”
“啊——这是要我们的命啊!”
“没错!请大帅您主持公道啊!”
“我们要个说法!”人群再次鼓噪,但这一次,愤怒中带着理智和一丝对“帅司青天”的期盼。
“竟然有这种事?”吴振也得到相关的消息知道,此刻觉得明知故问,见到涌来的百姓越来越多,心里打起了小九九,觉得这是个机会。
几个身穿儒生冬袄的文人走出人群,其中领头的三十来岁的文人,朝吴振抱拳,朗声说道
“大帅,我乃幽州文士刘国栋,草原蛮子猖獗异常,年年犯我边塞,杀我百姓,摧毁我大周边堡。
此乃国仇大恨,那草原狼戎部落赖使,深更半夜跑到刺史府,我等谁不知晓说了什么,但这勾当,必定见不得人,我等岂能容他放肆?”
“今日我们必定要问个清楚,讨个明白,我等文人风骨尚在,边军驻扎幽州,在大帅的带领下,鞑子连连吃瘪,契丹鞑子被打得狼奔豕突。狼戎又算什么东西?我幽州岂容宵小作乱?”
说得好哇!吴振看着说话掷地有声的文士刘国栋,心里不禁赞叹了一声,也暗暗做下了决定
“诸位乡亲,静一静!”吴振抬手,声音威严,“流言止于智者!崔大人乃朝廷命官,岂会行此不义之事?
我等前去问个明白,若属子虚乌有,揪出造谣生事者,还崔大人一个清白;若真有龌龊……”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扫过刺史府高墙,“本帅和边军数万儿郎,也绝不答应!现在,随本帅前去问询,不得冲击府衙,违令者,军法从事!”
“对对对,大家都听大帅的。”那个跪在地上哭诉的爬起来,大声高呼着,身后百姓纷纷回应。
“有吴大帅在,我们不怕,走,找他们要个说法。”刘国栋被人簇拥着,顿时腰板又挺直三分。他大手一挥,身后众人回应,紧随其后。
有了边军大帅“撑腰”,民众的怒火找到了宣泄的渠道和方向。
在刘国栋等人的引导和边军的“维持秩序”下,乌泱泱的人群不再是暴乱的洪水,而是变成了“请愿”的洪流,浩浩荡荡地围住了刺史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