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至年关,人们都跑来县城购买年货。

  但是供销社提供的,是计划经济下的标准化商品。

  剩下的稀缺物资和奢侈需求,则是由黑市填补。

  供销社里,无非能买点食品和日用品。

  比如说冻鱼,猪肉。

  或者用来包饺子,吃年糕的红糖白糖。

  又或者是云片糕,京果之类的糕点。

  以及散装的高粱酒,和水果糖。

  日用品则是布料,火柴煤油,肥皂之类。

  林卫东特意找了一圈,并没有找到牙刷和牙膏。

  如今这个年代,有刷牙习惯的人不多。

  甚至哪怕是大城市,很多人早上起来,漱个口也就算完了。

  想要买牙膏牙刷,这偏僻的小县城,大概是买不到的。

  当然,毕竟是过年,供销社的物资确实比往常更加的丰富。

  而且还有一些年节特供的东西。

  比如说一百响的小挂鞭,孩子们最爱这玩意儿。

  再比如说红色题材的年画或者春联。

  这大概就是如今过年的仪式感。

  像后世那样,放烟花逛庙会,拜神祈福,甚至是祭拜祖先寻求保佑。

  在如今都不被允许。

  青松县的黑市,比以往看起来也更加的热闹。

  地上的积雪,踩成了黑色的烂泥。

  白腾腾的热气,在冷空气中迅速凝结成雾,裹着人摩肩接踵。

  像是一条色彩并不鲜艳的长龙,在大地上缓缓蠕动。

  “这哪里是黑市?看上去比供销社还热闹……”

  林卫东有些无语。

  真就这么正大光明,一点都不避讳了?

  “毕竟在这里买东西不要票呢。”

  “平常大家抠抠搜搜的,不想在黑市这边买贵的东西。”

  “可现在是过年,多少得花几块钱吧?”

  农机厂后巷,看守的老头今天也换了一件干净的棉袄。

  而且手里还拿着个搪瓷盆用来收钱。

  一个人入场费是五分,林卫东直接甩了五分钱给他。

  走进狭窄的巷子里,有戴着狗皮帽的汉子,正在卖野兔。

  三只肥硕的灰兔吊在木架上,伤口处鲜血淋漓。

  有老太太蹲在地上。

  面前的冻白菜垒成了小山,旁边还有一盆大酱。

  也有穿军大衣的人,地上铺着麻袋,上面摆了一堆橘子。

  黄澄澄金灿灿的果子,在雪地里格外醒目。

  就连周晓白眼睛都亮了起来:

  “是橘子!前两年我大哥带过几个橘子回来。”

  “酸酸甜甜的特别好吃!”

  林卫东也有点惊讶。

  橘子是南方水果,每到成熟的季节,可谓是漫山遍野。

  这种南方人吃吐的东西,放在北方却相当的稀罕。

  尤其是如今寒冬腊月,出现这玩意儿,就更加不可思议了。

  边上围观的人很多,林卫东挤进去,询问道:

  “橘子怎么卖?”

  “五毛一个,不还价!”

  摊主开出的价格惊人。

  怪不得周围的人都只是在看,没有一个人要买。

  林卫东本来还打算讲价,然后买几个回去尝尝。

  总不可能摊主说不还价,就真的不还价吧?

  只是周晓白拽着林卫东的胳膊,不让他购买。

  “五毛一个?这橘子又不是金子做的。”

  “这么贵,买几个橘子都够得上一斤猪肉了,有这钱买几斤肉多好?”

  林卫东只能作罢。

  在巷子里转了一圈,今天过来卖东西的人多。

  而且还真找到了不少的好东西。

  鼻尖围绕着冻梨的甜腥味,还有土烟叶的焦苦味。

  两侧铺的油布上,有晒干的榛蘑,发硬的粘豆包,还有带着瑕疵的布头。

  巷子深处,有人卖二手的手表,银色的表链闪闪发光。

  角落里有人卖猪肉,看上去油脂十足,肥膘总有一尺厚。

  当然,这些在别人那边,可能算是好东西。

  但是放在林卫东这里,这些只能算是一般。

  又找了一会儿,林卫东看到很多人围在一个摊位前。

  他带着周晓白挤进去,发现这个摊位上,卖的东西相当特殊。

  一个背篓,里头放着一只有些干枯的熊掌。

  旁边则是一块红布,上头有一根带须子的山参。

  这会儿摊主正在和人讨价还价。

  “我这人参,这品相,你应该能看得出来。”

  “起码是二十年的老参,二十块太少了,起码要三十块!”

  这摊主也不知道是什么来的,看上去约摸四五十岁。

  穿着一身军大衣,长相平平,手上有一道特别长的疤。

  林卫东一开始还觉得三十块挺便宜的,再怎么说也是人参。

  结果听着听着,才发现不对。

  原来他们谈的居然是三十块钱一两!

  这样的价格,可以说相当离谱了。

  不过人参这种东西,不管放在哪个年代都贵。

  再加上这里是黑市,贵一点也能……

  “我这品质不算好,芦头和根须也不完整,所以只要了三十块。”

  “要是质量最好的那种,我能卖出八十块!”

  林卫东思索间,摊主的话让他沉默了。

  本来以为价格很贵了,没想到三十块还算便宜的。

  更可怕的是,也不知道这两人用的是十两制还是十六两制。

  一九五九年之后,十两为一斤。

  可是在中药这个行业,为了保证很多古方用药剂量的准确性,避免出现误差。

  依旧沿用了十六两为一斤的制度。

  直到七九年之后,中医药行业才统一用公制。

  采用十两为一斤的计量方式

  这两者大有差别。

  如果是十两制,一两是五十克,倒也没有贵到离谱。

  可如果是十六两制,一两大概只有三十一克,这可相当的贵了。

  也不知道这个摊主是什么来头,又是人参又是熊掌的……

  正在沉思呢,周晓白突然拉了拉林卫东的袖子。

  “你看那边!”

  她眼睛亮的像是发现了坚果的松鼠。

  带着林卫东,跑到了角落里的旧货摊。

  这里摆着一张褪漆的炕桌,上面有很多小玩意儿。

  引起林卫东注意的,是上面的一个黄铜烟锅。

  烟锅的烟嘴,是玉石做的,看上去泛着哑光。

  “这是老物件?”

  林卫东弯腰打量。

  摊主这个年轻人,可能是感冒了,鼻子里一直往下流清水。

  过一会儿他就用鼻子擦一下,看得林卫东有些无语。

  “这可是清朝那些封建王爷的东西。”

  “同志你要是想买回去好好的批判一下,我给你一个实诚价?”

  好一个批判!

  批判性使用,是吧?

  不过清朝……只怕是糊弄鬼呢。

  真要是清朝的古董,他才不信这个男人会拿出来卖。

  所谓的捡漏,那是别人不知道东西是宝贝的前提下,花钱买回来。

  这人明显是个老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