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疫情在林岁安拼尽全力的防控和韩彦不遗余力的支持下,终于被控制住。
这场灾难带走了三百多流民的生命,但也让幸存者将“林小神医”和韩彦韩县尉的恩情牢牢记在心里。林岁安的名字,不再仅仅是箬溪村的传奇,开始在长兴县底层百姓和兵勇中流传,带着敬意与感激。
这一日,天气晴好,连多日阴霾的长兴县衙也仿佛透进了一丝光亮。韩彦亲自拟定,沈文渊用印的一份褒奖文书,连同着一套赶制出来的、略显宽大的青色棉布服,虽无品级,却是衙门胥吏的制式服装,被郑重地送到了箬溪村,林家门前。
送东西的是田修文和两名衙役,阵仗不大,却引得全村老少围拢过来,窃窃私语,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光彩。
“岁安丫头,接文书吧!”田修文声音洪亮,带着难以抑制的骄傲,将那份盖着鲜红县印的文书递到林岁安面前。
林岁安刚刚从药棚回来,手上还沾着些许草药碎屑,看着那套叠得整整齐齐的青色衣服和文书,有些怔忡。她并非追求这个,但心中也明白,这薄薄一纸文书和这套衣服,代表的意义非同小可。
她定了定神,在众人注视下,恭敬地双手接过:“民女林岁安,谢县尊大人、韩县尉抬爱。”
田修文笑着补充道:“岁安,韩大人特意说了,聘你为 长兴县医药局管事,专司督导全县疫病防治,兼管官有牲畜医事。以后啊,你可就是咱们县衙挂了名号的人了!”
他特意强调了管事和挂了名号,这让周围的村民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叹。
“医药局管事?了不得啊!岁安丫头这是当官了?”
“虽然不是正经官身,可也是衙门认可的了!”
“我就说岁安丫头不是一般人!”
林四勇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欣慰。王娇娘则拍了拍林岁安的肩膀,低声道:“好丫头,这是你应得的。”
林岁安捧着那套青衣,触手是粗糙却厚实的棉布质感。她抬起头,看向田修文,问出的问题却非常实际:“大舅,这管事……每月有俸禄吗?能调用县衙库存的药材吗?各乡若有疫情,我能直接下令让他们配合防治吗?”
田修文被问得一噎,随即失笑:“你这丫头……俸禄嘛,韩大人说了,县库艰难,暂时……只有象征性的几个大钱,主要还是荣誉。调用药材嘛,有韩大人的手令。至于下令各乡……”
他顿了顿,“有这身衣服和文书,你代表的就是县衙的意图,他们自然要重视几分。”
林岁安点点头,心里有了数。俸禄是虚的,但这身虎皮和调动资源的潜在权力,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时,红丫从人缝里钻出来,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那身青衣,仰着小脸,满眼崇拜:“岁安姐,你穿这身衣服肯定好看!”
小跟屁虫路生跟着他姐后面肯定道:“岁安姐最好看!”
林岁安被他逗笑了,揉了揉他的脑袋。
里正也挤上前来,满脸堆笑:“岁安……不,林管事!这可是咱们箬溪村天大的喜事!以后县里医药上的事情,可都指望你了!”
林岁安收敛笑容,对着里正和众多亲,声音清晰地说道:“各位叔伯婶娘,岁安蒙县衙看重,给了这个名分。但这并非岁安一人之荣,更是咱们箬溪村上下齐心、共抗时艰的结果。岁安在此承诺,定当竭尽所能,利用此职,为咱们村,也为长兴县更多百姓,防病治病,守护安康!”
她的话语诚恳而有力,没有得意忘形,反而将荣誉归功于集体,并许下了沉甸甸的承诺。村民们听得心中温暖,纷纷叫好,看向林家的眼神更加不同。
待到人群散去,林岁安拿着那身青衣回到屋里。她没有立刻穿上,而是仔细地将它叠好,与那份文书放在一起。
她知道,“医药局管事”这个名头,将她和她背后的林家,更紧密地与长兴县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前路依旧艰难,但手中,总算多了一件可以披荆斩棘的工具。
这一夜,林岁安又来找她四叔,她开门见山,直接拿出了两个十两的金子,其中一个是几年前要赎回小姑母子,后面没用上的。
林四勇目光一凝,抬头看向侄女:“这是……”
“嗯。”林岁安点头,聪明人不需多说,“四叔,眼下正是时候。名望有了,武力有了,就差这最根本的一步了,那就是田地。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养活更多的人,积蓄更多的粮,咱们林家的根基才算真正扎稳。这金子,您拿去,能买多少就买多少,都记在您名下。”
在正常年月他的秀才功名可以挂一百亩的好田,不用交赋税。湖州应该再过三年就能安稳下了,记他名下最合适。
林四勇没有推辞,伸手摩挲着冰凉的金属,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分量。他深知这不仅是金子,更是侄女对家族未来的全部期望和信任。
“好!”他沉声道,眼中精光闪烁,“这银钱,算家里借你的,等以后连本带利还你。这些田,就是咱们林家未来真正的起家之本!”
商量买地的事林岁安也跟大舅母说了,她随后也拿了两个十两的金子,意思跟岁安的一样,都记在林四勇名下。让他统一管理,而林家几房甚至老爷子都把棺材板拿出来了,加上林四勇自己,又凑了五十两。
机会很快便接踵而至。乱世之中,土地所有权变动剧烈,价格低廉,给了林家绝佳的扩张窗口。
县城西面靠近箬溪村的一片近七十亩中等的水田,主人原是北边来的一个小官,开封陷落的消息传来后,这家人连夜收拾细软继续南逃,只托了个远房亲戚处理田产。
那亲戚急于变现,价格压得极低。原先一亩八贯钱的,现在能接手这么一大片的人很少,价格压到了三贯一亩。
邻村有个张姓地主,家里儿子在城里染上疫病,虽被林岁安救回一条命,但吃药看护耗尽了家底,还欠了些债,不得不卖掉三十亩下田应急,两贯一亩。
靠近山脚还有一些原本权属不清、或因主人死于溃兵、瘟疫而荒废的土地,约莫五六十亩,以往无人敢轻易接手,怕惹麻烦。
这场灾难带走了三百多流民的生命,但也让幸存者将“林小神医”和韩彦韩县尉的恩情牢牢记在心里。林岁安的名字,不再仅仅是箬溪村的传奇,开始在长兴县底层百姓和兵勇中流传,带着敬意与感激。
这一日,天气晴好,连多日阴霾的长兴县衙也仿佛透进了一丝光亮。韩彦亲自拟定,沈文渊用印的一份褒奖文书,连同着一套赶制出来的、略显宽大的青色棉布服,虽无品级,却是衙门胥吏的制式服装,被郑重地送到了箬溪村,林家门前。
送东西的是田修文和两名衙役,阵仗不大,却引得全村老少围拢过来,窃窃私语,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光彩。
“岁安丫头,接文书吧!”田修文声音洪亮,带着难以抑制的骄傲,将那份盖着鲜红县印的文书递到林岁安面前。
林岁安刚刚从药棚回来,手上还沾着些许草药碎屑,看着那套叠得整整齐齐的青色衣服和文书,有些怔忡。她并非追求这个,但心中也明白,这薄薄一纸文书和这套衣服,代表的意义非同小可。
她定了定神,在众人注视下,恭敬地双手接过:“民女林岁安,谢县尊大人、韩县尉抬爱。”
田修文笑着补充道:“岁安,韩大人特意说了,聘你为 长兴县医药局管事,专司督导全县疫病防治,兼管官有牲畜医事。以后啊,你可就是咱们县衙挂了名号的人了!”
他特意强调了管事和挂了名号,这让周围的村民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叹。
“医药局管事?了不得啊!岁安丫头这是当官了?”
“虽然不是正经官身,可也是衙门认可的了!”
“我就说岁安丫头不是一般人!”
林四勇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欣慰。王娇娘则拍了拍林岁安的肩膀,低声道:“好丫头,这是你应得的。”
林岁安捧着那套青衣,触手是粗糙却厚实的棉布质感。她抬起头,看向田修文,问出的问题却非常实际:“大舅,这管事……每月有俸禄吗?能调用县衙库存的药材吗?各乡若有疫情,我能直接下令让他们配合防治吗?”
田修文被问得一噎,随即失笑:“你这丫头……俸禄嘛,韩大人说了,县库艰难,暂时……只有象征性的几个大钱,主要还是荣誉。调用药材嘛,有韩大人的手令。至于下令各乡……”
他顿了顿,“有这身衣服和文书,你代表的就是县衙的意图,他们自然要重视几分。”
林岁安点点头,心里有了数。俸禄是虚的,但这身虎皮和调动资源的潜在权力,才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时,红丫从人缝里钻出来,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那身青衣,仰着小脸,满眼崇拜:“岁安姐,你穿这身衣服肯定好看!”
小跟屁虫路生跟着他姐后面肯定道:“岁安姐最好看!”
林岁安被他逗笑了,揉了揉他的脑袋。
里正也挤上前来,满脸堆笑:“岁安……不,林管事!这可是咱们箬溪村天大的喜事!以后县里医药上的事情,可都指望你了!”
林岁安收敛笑容,对着里正和众多亲,声音清晰地说道:“各位叔伯婶娘,岁安蒙县衙看重,给了这个名分。但这并非岁安一人之荣,更是咱们箬溪村上下齐心、共抗时艰的结果。岁安在此承诺,定当竭尽所能,利用此职,为咱们村,也为长兴县更多百姓,防病治病,守护安康!”
她的话语诚恳而有力,没有得意忘形,反而将荣誉归功于集体,并许下了沉甸甸的承诺。村民们听得心中温暖,纷纷叫好,看向林家的眼神更加不同。
待到人群散去,林岁安拿着那身青衣回到屋里。她没有立刻穿上,而是仔细地将它叠好,与那份文书放在一起。
她知道,“医药局管事”这个名头,将她和她背后的林家,更紧密地与长兴县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前路依旧艰难,但手中,总算多了一件可以披荆斩棘的工具。
这一夜,林岁安又来找她四叔,她开门见山,直接拿出了两个十两的金子,其中一个是几年前要赎回小姑母子,后面没用上的。
林四勇目光一凝,抬头看向侄女:“这是……”
“嗯。”林岁安点头,聪明人不需多说,“四叔,眼下正是时候。名望有了,武力有了,就差这最根本的一步了,那就是田地。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养活更多的人,积蓄更多的粮,咱们林家的根基才算真正扎稳。这金子,您拿去,能买多少就买多少,都记在您名下。”
在正常年月他的秀才功名可以挂一百亩的好田,不用交赋税。湖州应该再过三年就能安稳下了,记他名下最合适。
林四勇没有推辞,伸手摩挲着冰凉的金属,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分量。他深知这不仅是金子,更是侄女对家族未来的全部期望和信任。
“好!”他沉声道,眼中精光闪烁,“这银钱,算家里借你的,等以后连本带利还你。这些田,就是咱们林家未来真正的起家之本!”
商量买地的事林岁安也跟大舅母说了,她随后也拿了两个十两的金子,意思跟岁安的一样,都记在林四勇名下。让他统一管理,而林家几房甚至老爷子都把棺材板拿出来了,加上林四勇自己,又凑了五十两。
机会很快便接踵而至。乱世之中,土地所有权变动剧烈,价格低廉,给了林家绝佳的扩张窗口。
县城西面靠近箬溪村的一片近七十亩中等的水田,主人原是北边来的一个小官,开封陷落的消息传来后,这家人连夜收拾细软继续南逃,只托了个远房亲戚处理田产。
那亲戚急于变现,价格压得极低。原先一亩八贯钱的,现在能接手这么一大片的人很少,价格压到了三贯一亩。
邻村有个张姓地主,家里儿子在城里染上疫病,虽被林岁安救回一条命,但吃药看护耗尽了家底,还欠了些债,不得不卖掉三十亩下田应急,两贯一亩。
靠近山脚还有一些原本权属不清、或因主人死于溃兵、瘟疫而荒废的土地,约莫五六十亩,以往无人敢轻易接手,怕惹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