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册封绝大部分都是军功封爵,够不上封爵的也会授予勋位。
另外还有少数文臣,都是从洛阳跟过来的老臣,一路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册封一些说不过去,另外就是考虑文武平衡的问题。
自前唐安史之乱以后,武人**崛起,文臣势弱,这也是为什么天下乱了将近两百年的原因。
如今虽然迫于局势,李幼澄仍避免不了重用武臣,但她也在有意识的扶植文臣势力,避免大唐朝廷彻底被武人裹挟,成为军**。
此次受封公爵总共有四人,其中许安和相里金封国公。
他们两个人一个护卫着朝廷一路打到长安,一个则在国势晦暗之时直接携两州军民归顺朝廷,硬是把即将亡国的局势给扭转了过来,可以说没有这两人就没有如今的大唐朝廷,所以他们封国公没有任何人挑的出毛病。
至于郡公没有,剩下的两个公爵都是县公。
韩昭胤作为朝廷离开洛阳之时唯一的政事堂宰相,百官之首,一路上更是接连出使陕州、凤翔,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加上拥立(监国)之功以及李幼澄出于平衡文武的需要,便把他抬入了公爵之列。
而最后一个公爵则是静难节度使康福,受封定安县公。
这个公爵李幼澄是必须给的,毕竟人家在明宗时期就是侯爵,如今携四州来投,不给人家升上一级实在说不过去。
而在四大公爵之下就是十位侯爵,分别是顺义节度使姚彦章,封顺义侯。
彰义军节度使李德珫,封忠义侯。
雄武军节度副使魏世昌,封忠顺侯。
翰林院翰林学士承旨、商州刺史侯益,封贤德侯。
同平章事、侍中张延朗,封文昭侯。
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郑冲,封定难侯。
同州防御使杨彬,封忠勇侯。
侍卫司马军司都指挥使马凉,封忠武侯,
侍卫司步军司都指挥使吴昭,封守义侯。
华州防御使蔡元,封灵宝县侯。
这十人中姚彦章、李德珫、魏世昌都是带一镇数州之地来投,其中姚彦章这顺义镇虽然有点水,只下辖耀州一州,但人家毕竟是节度使,而且还是朝廷入关中之后第一个主动来投的节度使,这三人不给一个侯爵说不过去。
而侯益虽然只是一个刺史,但人家是朝廷入关中后第一个归顺朝廷的地方大员,而且事后还自愿交出商州大权,哪怕千金市马骨,李幼澄也得给他一个侯爵。
至于张延朗,也是李幼澄出于扶持文官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拉拢张延朗以帮助她对抗世家门阀被强行抬进的侯爵序列。
不过张延朗在离开洛阳时就是仅次于宰相的高级文官,凭借着洛阳时的拥立之功,封侯爵也勉强说的过去。
至于其他五个则都是军功封侯。
郑冲、杨彬、马凉、吴昭四人都是一路从洛阳跟过来的,忠义方面自然没的说,再加上一路上战功赫赫,封侯自然毫无争议。
至于蔡元则是相里金手下,其实他这个侯封的有些勉强,主要是出于平衡角度给陕州派一个名额,给出的理由则是在同州之战中立过功,其实谁都知道同州之战能打赢都是许安的功劳,正是因为此,所以李幼澄给他的封号直接用的是县名,不像郑冲等人,用的是忠武、忠勇等美名,听着就拉风。
而侯爵之下则是伯爵,同样封了十位。其中凤州刺史史匡懿、武州刺史郭瓊,坊州刺史刘景岩、宰相李敬周那都是有带土归顺之功。
礼部尚书王权则是文官集团的代表。
马军司副都指挥使关胜,左、右龙武卫都指挥使吕达和陶烈三人则是军功封爵。
太仆卿吴璋封伯爵主要是为了拉拢安抚关中士族。
最后一个则是枢密副使宋审虔,也被封为了武功伯。
其实若是以宋审虔的功劳,即便是封公也是有机会的,可惜因为崔居俭一案被夺去前功,而崔居俭一案之后他根本就没有多少立功的机会,这个伯爵还是李幼澄强行把他抬进去的,用的理由则是他是先帝的托孤大臣,得给先帝面子。
随着公侯伯这三个最有份量的爵位封完了,接下来就是子爵、男爵,这得封的数量就比较多了,不过基本都是武将了。
而其中一个人的封爵则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竟然是之前涉嫌谋逆被抓的原长安副留守刘遂清,不知什么时候竟被放了出来。
其实刘遂清这事就是笔糊涂帐,他虽然有勾结李从曮意图夺权的行为,但李从曮如今已经入了朝廷,这能拿来说事吗?更何况他的行为也只是停留在谈判接触阶段,还没有付诸事实呢,说白了根本没有证据。
但人家可是实实在在在朝廷入关中后上表归顺朝廷,并且迎朝廷入长安的,这等大功没有实质证据就要罢官判刑,传出去以后其余藩镇再想归顺不得掂量掂量。
所以李幼澄思来想去就以查无实据,系属下污蔑为由将他放了出来,不但授予了他一个子爵,还给了一个诸卫大将军的闲职进行荣养以做给天下人看,她李幼澄不是过河拆桥之人。
剩下的没封爵基本都是加官,一般的加个散官衔,功劳大的加个勋,级别高的加个荣誉头衔,主要还是看资历,从洛阳、陕州跟过来的官员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加的多点,入关中再投靠的加的少点,反正多少都有的加,主打一个皆大欢喜。
总的来说,虽然有少许人小有微词,但大体上众人还是满意的。
而所封爵位虽然总体不高,但含金量还是挺足的。
这也是李幼澄要造成的效果,乱派爵位会导致爵位贬值,反而没人在意,像如今这样虽然刻意压制了爵位的授予,反而能让更多人珍视这个爵位。
随着诏书宣读完毕,新君象征性的发布了几条命令,登基大典差不多就算结束了。
不过相较于新君登基,百官更在意的是李从曮的正式入朝。
毕竟新君登基不会改变朝堂格局,一九岁小儿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亲政之前没多少会在意,朝政还是得看手握皇权的李幼澄。
但李从曮入朝会啊,岐王加枢密使加首相,再加上手下的官员和军队,这绝对是一股能和监国对抗的**力量。
随着大典流程结束,李幼澄见差不多了,眼神示意了一下一旁负责宣唱的内常侍。
这名内常侍当即上前大声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正当众人等着下朝的时候,坊州刺史刘景岩突然上前一步道“回陛下,回监国,臣有本奏。”
另外还有少数文臣,都是从洛阳跟过来的老臣,一路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册封一些说不过去,另外就是考虑文武平衡的问题。
自前唐安史之乱以后,武人**崛起,文臣势弱,这也是为什么天下乱了将近两百年的原因。
如今虽然迫于局势,李幼澄仍避免不了重用武臣,但她也在有意识的扶植文臣势力,避免大唐朝廷彻底被武人裹挟,成为军**。
此次受封公爵总共有四人,其中许安和相里金封国公。
他们两个人一个护卫着朝廷一路打到长安,一个则在国势晦暗之时直接携两州军民归顺朝廷,硬是把即将亡国的局势给扭转了过来,可以说没有这两人就没有如今的大唐朝廷,所以他们封国公没有任何人挑的出毛病。
至于郡公没有,剩下的两个公爵都是县公。
韩昭胤作为朝廷离开洛阳之时唯一的政事堂宰相,百官之首,一路上更是接连出使陕州、凤翔,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加上拥立(监国)之功以及李幼澄出于平衡文武的需要,便把他抬入了公爵之列。
而最后一个公爵则是静难节度使康福,受封定安县公。
这个公爵李幼澄是必须给的,毕竟人家在明宗时期就是侯爵,如今携四州来投,不给人家升上一级实在说不过去。
而在四大公爵之下就是十位侯爵,分别是顺义节度使姚彦章,封顺义侯。
彰义军节度使李德珫,封忠义侯。
雄武军节度副使魏世昌,封忠顺侯。
翰林院翰林学士承旨、商州刺史侯益,封贤德侯。
同平章事、侍中张延朗,封文昭侯。
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郑冲,封定难侯。
同州防御使杨彬,封忠勇侯。
侍卫司马军司都指挥使马凉,封忠武侯,
侍卫司步军司都指挥使吴昭,封守义侯。
华州防御使蔡元,封灵宝县侯。
这十人中姚彦章、李德珫、魏世昌都是带一镇数州之地来投,其中姚彦章这顺义镇虽然有点水,只下辖耀州一州,但人家毕竟是节度使,而且还是朝廷入关中之后第一个主动来投的节度使,这三人不给一个侯爵说不过去。
而侯益虽然只是一个刺史,但人家是朝廷入关中后第一个归顺朝廷的地方大员,而且事后还自愿交出商州大权,哪怕千金市马骨,李幼澄也得给他一个侯爵。
至于张延朗,也是李幼澄出于扶持文官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拉拢张延朗以帮助她对抗世家门阀被强行抬进的侯爵序列。
不过张延朗在离开洛阳时就是仅次于宰相的高级文官,凭借着洛阳时的拥立之功,封侯爵也勉强说的过去。
至于其他五个则都是军功封侯。
郑冲、杨彬、马凉、吴昭四人都是一路从洛阳跟过来的,忠义方面自然没的说,再加上一路上战功赫赫,封侯自然毫无争议。
至于蔡元则是相里金手下,其实他这个侯封的有些勉强,主要是出于平衡角度给陕州派一个名额,给出的理由则是在同州之战中立过功,其实谁都知道同州之战能打赢都是许安的功劳,正是因为此,所以李幼澄给他的封号直接用的是县名,不像郑冲等人,用的是忠武、忠勇等美名,听着就拉风。
而侯爵之下则是伯爵,同样封了十位。其中凤州刺史史匡懿、武州刺史郭瓊,坊州刺史刘景岩、宰相李敬周那都是有带土归顺之功。
礼部尚书王权则是文官集团的代表。
马军司副都指挥使关胜,左、右龙武卫都指挥使吕达和陶烈三人则是军功封爵。
太仆卿吴璋封伯爵主要是为了拉拢安抚关中士族。
最后一个则是枢密副使宋审虔,也被封为了武功伯。
其实若是以宋审虔的功劳,即便是封公也是有机会的,可惜因为崔居俭一案被夺去前功,而崔居俭一案之后他根本就没有多少立功的机会,这个伯爵还是李幼澄强行把他抬进去的,用的理由则是他是先帝的托孤大臣,得给先帝面子。
随着公侯伯这三个最有份量的爵位封完了,接下来就是子爵、男爵,这得封的数量就比较多了,不过基本都是武将了。
而其中一个人的封爵则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竟然是之前涉嫌谋逆被抓的原长安副留守刘遂清,不知什么时候竟被放了出来。
其实刘遂清这事就是笔糊涂帐,他虽然有勾结李从曮意图夺权的行为,但李从曮如今已经入了朝廷,这能拿来说事吗?更何况他的行为也只是停留在谈判接触阶段,还没有付诸事实呢,说白了根本没有证据。
但人家可是实实在在在朝廷入关中后上表归顺朝廷,并且迎朝廷入长安的,这等大功没有实质证据就要罢官判刑,传出去以后其余藩镇再想归顺不得掂量掂量。
所以李幼澄思来想去就以查无实据,系属下污蔑为由将他放了出来,不但授予了他一个子爵,还给了一个诸卫大将军的闲职进行荣养以做给天下人看,她李幼澄不是过河拆桥之人。
剩下的没封爵基本都是加官,一般的加个散官衔,功劳大的加个勋,级别高的加个荣誉头衔,主要还是看资历,从洛阳、陕州跟过来的官员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加的多点,入关中再投靠的加的少点,反正多少都有的加,主打一个皆大欢喜。
总的来说,虽然有少许人小有微词,但大体上众人还是满意的。
而所封爵位虽然总体不高,但含金量还是挺足的。
这也是李幼澄要造成的效果,乱派爵位会导致爵位贬值,反而没人在意,像如今这样虽然刻意压制了爵位的授予,反而能让更多人珍视这个爵位。
随着诏书宣读完毕,新君象征性的发布了几条命令,登基大典差不多就算结束了。
不过相较于新君登基,百官更在意的是李从曮的正式入朝。
毕竟新君登基不会改变朝堂格局,一九岁小儿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亲政之前没多少会在意,朝政还是得看手握皇权的李幼澄。
但李从曮入朝会啊,岐王加枢密使加首相,再加上手下的官员和军队,这绝对是一股能和监国对抗的**力量。
随着大典流程结束,李幼澄见差不多了,眼神示意了一下一旁负责宣唱的内常侍。
这名内常侍当即上前大声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正当众人等着下朝的时候,坊州刺史刘景岩突然上前一步道“回陛下,回监国,臣有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