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贵的天可汗陛下,如今大唐国力强盛,何不效仿突厥组建联盟,我们愿依附大唐,听从天可汗陛下调遣。”
西域二十四国还不死心。
“哈哈,然而东凸厥灭了,说明这套制度并不能千秋万代。”
“联盟之后,强大的是联盟,而非大唐,朕怕大唐后世之君沉浸在虚胖的强大中,分不清主次,不思进取。”
“这国家啊,和人一样,自强不息不能真正强大,长盛不衰。”
“大唐愿与诸国保持友好往来,经济互通,联盟就算了,大家各自管好各自的国家。”
“此事切莫再提,明天便要过年了,诸位远道而来,大唐理应好好招待,太常卿,安排起来。”
李世民再一次拒绝。
西域二十四国憋屈啊,唐皇分明就是嫌弃他们国力弱小。
太羞辱人了。
东、西突厥不拿他们当人,恨不得把他们当奴隶,肆意压榨。
到了大唐这里倒好,送上门让压榨,人家都不要。
求求你别这么讲道义好不好?
反正此刻云南道三王给整出优越感来了,看看,大唐主动请他们归附,其他国家求着归附大唐,大唐都不要。
只是他们忽略了双方归附形式不一样,他们是完全融入大唐,行政权交给大唐。
而西域诸国的归附,只是想寻求大唐庇护,并不愿意交出行政权,人家依旧是独立的国家,不是大唐的。
在崔义玄的组织下,每年必不可少的节目开始了,颉利和慕容顺上来献舞。
“今天诸国都在,你们两个给朕好好跳。”
李世民威胁,你们两个再乱整恶心人,看朕怎么收拾你们。
别说,两人舞技进步很大,就是跳得很‘骚’啊,极其油腻。
反正突利看得很爽,以前被颉利欺压狠了,就喜欢看颉利丢人现眼。
西域诸王则在幻想要是他们有大唐这么强大就好了,把西突厥统叶护可汗也整来跳舞,那得多爽。
只有执失思力苦闷,纵使颉利有诸多不是,但对他很好,是他心中永远的可汗。
一张张桌子搬来,一碗碗丰盛的菜肴端上来,还有御酒。
李世民还是给颉利和慕容顺留了一些面子的,让两人入座。
如新罗王和百济王,连来参加的资格都没有。
各地都带来了乐团舞姬,如云南道那边,极具特色的民族舞,青海那边的有点像跳大神。
讲真,跳舞还得看西域,人美,律动感十足。
悦儿在旁边蹦蹦跳跳地跟着跳,天真活泼,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父亲,孩儿敬您一杯,过了今年,孩儿便十二岁,算大人了。”
“父亲在孩儿心中是最厉害的英雄,最伟大的皇帝,愿父亲身体安康,永远贤明若圣。”
李承乾举起酒杯敬李世民。
“哈哈,好,乾儿真的长大了啊。”
“父亲,朕也敬您一杯,这段时间您受累了。”
李世民邀请李渊一起。
这么多人在呢,李渊当然得给李世民面子,祖孙三代同饮。
那些武将之子也纷纷效仿,敬自己的父辈。
“哈哈,好,你们知道朕看到了什么吗?”李世民朗声大笑。
“臣想,应该是传承。”房玄龄道。
“不错,传承,很多年后,当父辈们老去,这些小子继承父辈意志,纵马八方,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勇武,一样百战不败。”
“在文官身上,朕同样看到传承,如崔神基,崔义玄天天和楚国公斗嘴,朕偏袒楚国公不假,但也从未否定过崔义玄的能力。”
“崔神基十八岁中举人,朕看过崔神基写的文章,颇有乃父之风,严谨,周全,文采斐然,有自己的见解。”
“武将之子承继父辈之勇武,文臣之子承继父辈之文韬,朕看到了大唐的未来,大唐何愁不盛?”
李世民把文臣武将都夸赞一遍,一碗水端平。
“谢陛下夸赞。”
崔义玄起身行礼,自豪感根本藏不住。
十八岁中举,世间有几人能做到?
更早的只有叶尘十七岁中举,但叶尘参加的那届科举并不完善,水分很大。
那是首次科举,大唐又还没一统,战乱频频,很多读书人都不敢跨越千山万水赴京赶考。
“朕登基已有四年多,刚登基那会,朕时常夜不能寐,生怕自己做不好,耽误大唐,耽误天下百姓。”
“大唐有今日之盛,诸卿功不可没,朕敬诸卿一杯。”
李世民语气那叫一个真诚。
“陛下的圣明更功不可没,我们亦敬陛下。”
房玄龄很会来事。
君臣共饮,气氛十分和谐。
放下酒杯,李世民笑道:“你们说,是打仗难还是治国难?”
“当然是打仗难,一不小心命就没了。”程咬金毫不犹豫。
“不错,行军、纪律、后勤、排兵布阵、战略谋划,将士拼命,当然打仗更难。”
武将们纷纷支持。
“打仗只用想着怎么摧毁对方,但治国没有输赢之说,只有共输和共赢,每一条制度的推行,都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如民与官,如民生、经济、教育,如土地、水利、交通,要考虑得非常多。”
“打仗有对手,治国可没有敌人,需要一点点摸索,一点点试,当然是治国更难。”
郑元璹开口反驳。
立马引得文官们附和。
双方谁也不服谁,吵得脸红脖子粗。
李世民抬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朕打了九年仗,治了四年国,深感文武之艰,打仗需拼命,一个疏忽大意,伤亡惨重,国危矣,打仗是输不起的。”
“治国同样,一个错误的决策,会给整个国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瞬间就能让百姓民不聊生,国力崩塌。”
“无论是打仗还是治国,都需慎之又慎,谋定而后动,你们以后无论行军还是处理政事,都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李世民引出目的,非常郑重地叮嘱。
“是。”
百官皆应。
“好啦,不说这个,今天主要是欢聚一堂迎新春,大家都放松放松,来来来,有请楚国公讲故事,估计大家都迫不及待了吧。”
李世民语气一松。
就在这时,太卜令站出来:“陛下,臣要禀报一个好消息,今年自入冬开始,多地连续下雪,尤其草原更是大雪连绵。”
“突厥族、室韦族和契丹族,为防止牛羊冻死,都迁往关内避寒,臣与农肥司袁天罡大人经过无数次推演,明年旱灾很可能会解除。”
听到这话,李世民顿时不淡定了:“好,明年旱灾若结束,朕定重赏卿。”
关中平原、河北、河南都是粮食重产区,全都受灾严重,若是旱灾结束,他都不敢想一年粮食产量能高达多少。
加上明年辽东那边也会推广高产粮种的种植。
西域二十四国还不死心。
“哈哈,然而东凸厥灭了,说明这套制度并不能千秋万代。”
“联盟之后,强大的是联盟,而非大唐,朕怕大唐后世之君沉浸在虚胖的强大中,分不清主次,不思进取。”
“这国家啊,和人一样,自强不息不能真正强大,长盛不衰。”
“大唐愿与诸国保持友好往来,经济互通,联盟就算了,大家各自管好各自的国家。”
“此事切莫再提,明天便要过年了,诸位远道而来,大唐理应好好招待,太常卿,安排起来。”
李世民再一次拒绝。
西域二十四国憋屈啊,唐皇分明就是嫌弃他们国力弱小。
太羞辱人了。
东、西突厥不拿他们当人,恨不得把他们当奴隶,肆意压榨。
到了大唐这里倒好,送上门让压榨,人家都不要。
求求你别这么讲道义好不好?
反正此刻云南道三王给整出优越感来了,看看,大唐主动请他们归附,其他国家求着归附大唐,大唐都不要。
只是他们忽略了双方归附形式不一样,他们是完全融入大唐,行政权交给大唐。
而西域诸国的归附,只是想寻求大唐庇护,并不愿意交出行政权,人家依旧是独立的国家,不是大唐的。
在崔义玄的组织下,每年必不可少的节目开始了,颉利和慕容顺上来献舞。
“今天诸国都在,你们两个给朕好好跳。”
李世民威胁,你们两个再乱整恶心人,看朕怎么收拾你们。
别说,两人舞技进步很大,就是跳得很‘骚’啊,极其油腻。
反正突利看得很爽,以前被颉利欺压狠了,就喜欢看颉利丢人现眼。
西域诸王则在幻想要是他们有大唐这么强大就好了,把西突厥统叶护可汗也整来跳舞,那得多爽。
只有执失思力苦闷,纵使颉利有诸多不是,但对他很好,是他心中永远的可汗。
一张张桌子搬来,一碗碗丰盛的菜肴端上来,还有御酒。
李世民还是给颉利和慕容顺留了一些面子的,让两人入座。
如新罗王和百济王,连来参加的资格都没有。
各地都带来了乐团舞姬,如云南道那边,极具特色的民族舞,青海那边的有点像跳大神。
讲真,跳舞还得看西域,人美,律动感十足。
悦儿在旁边蹦蹦跳跳地跟着跳,天真活泼,逗得众人哈哈大笑。
“父亲,孩儿敬您一杯,过了今年,孩儿便十二岁,算大人了。”
“父亲在孩儿心中是最厉害的英雄,最伟大的皇帝,愿父亲身体安康,永远贤明若圣。”
李承乾举起酒杯敬李世民。
“哈哈,好,乾儿真的长大了啊。”
“父亲,朕也敬您一杯,这段时间您受累了。”
李世民邀请李渊一起。
这么多人在呢,李渊当然得给李世民面子,祖孙三代同饮。
那些武将之子也纷纷效仿,敬自己的父辈。
“哈哈,好,你们知道朕看到了什么吗?”李世民朗声大笑。
“臣想,应该是传承。”房玄龄道。
“不错,传承,很多年后,当父辈们老去,这些小子继承父辈意志,纵马八方,和他们的父辈一样勇武,一样百战不败。”
“在文官身上,朕同样看到传承,如崔神基,崔义玄天天和楚国公斗嘴,朕偏袒楚国公不假,但也从未否定过崔义玄的能力。”
“崔神基十八岁中举人,朕看过崔神基写的文章,颇有乃父之风,严谨,周全,文采斐然,有自己的见解。”
“武将之子承继父辈之勇武,文臣之子承继父辈之文韬,朕看到了大唐的未来,大唐何愁不盛?”
李世民把文臣武将都夸赞一遍,一碗水端平。
“谢陛下夸赞。”
崔义玄起身行礼,自豪感根本藏不住。
十八岁中举,世间有几人能做到?
更早的只有叶尘十七岁中举,但叶尘参加的那届科举并不完善,水分很大。
那是首次科举,大唐又还没一统,战乱频频,很多读书人都不敢跨越千山万水赴京赶考。
“朕登基已有四年多,刚登基那会,朕时常夜不能寐,生怕自己做不好,耽误大唐,耽误天下百姓。”
“大唐有今日之盛,诸卿功不可没,朕敬诸卿一杯。”
李世民语气那叫一个真诚。
“陛下的圣明更功不可没,我们亦敬陛下。”
房玄龄很会来事。
君臣共饮,气氛十分和谐。
放下酒杯,李世民笑道:“你们说,是打仗难还是治国难?”
“当然是打仗难,一不小心命就没了。”程咬金毫不犹豫。
“不错,行军、纪律、后勤、排兵布阵、战略谋划,将士拼命,当然打仗更难。”
武将们纷纷支持。
“打仗只用想着怎么摧毁对方,但治国没有输赢之说,只有共输和共赢,每一条制度的推行,都要考虑到方方面面。”
“如民与官,如民生、经济、教育,如土地、水利、交通,要考虑得非常多。”
“打仗有对手,治国可没有敌人,需要一点点摸索,一点点试,当然是治国更难。”
郑元璹开口反驳。
立马引得文官们附和。
双方谁也不服谁,吵得脸红脖子粗。
李世民抬抬手示意大家安静。
“朕打了九年仗,治了四年国,深感文武之艰,打仗需拼命,一个疏忽大意,伤亡惨重,国危矣,打仗是输不起的。”
“治国同样,一个错误的决策,会给整个国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瞬间就能让百姓民不聊生,国力崩塌。”
“无论是打仗还是治国,都需慎之又慎,谋定而后动,你们以后无论行军还是处理政事,都要谨慎,谨慎,再谨慎。”
李世民引出目的,非常郑重地叮嘱。
“是。”
百官皆应。
“好啦,不说这个,今天主要是欢聚一堂迎新春,大家都放松放松,来来来,有请楚国公讲故事,估计大家都迫不及待了吧。”
李世民语气一松。
就在这时,太卜令站出来:“陛下,臣要禀报一个好消息,今年自入冬开始,多地连续下雪,尤其草原更是大雪连绵。”
“突厥族、室韦族和契丹族,为防止牛羊冻死,都迁往关内避寒,臣与农肥司袁天罡大人经过无数次推演,明年旱灾很可能会解除。”
听到这话,李世民顿时不淡定了:“好,明年旱灾若结束,朕定重赏卿。”
关中平原、河北、河南都是粮食重产区,全都受灾严重,若是旱灾结束,他都不敢想一年粮食产量能高达多少。
加上明年辽东那边也会推广高产粮种的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