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各国见李世民如此重视兀玛,纷纷向李世民申请,要送公主入嫁大唐,永结盟好。

  就连波斯,也是如此。

  李世民当然是答应了。

  大唐不对外和亲,但其他国家求着和大唐和亲还是可以的。

  这天,李世民让李桐客来请叶尘进宫。

  叶尘来到两仪殿,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艺都在。

  “如今西突厥已灭,再没国家能威胁到大唐,我打算削减军队,全力发展国力,你们怎么看?”李世民道。

  “军队可以改革,但不能裁,军事才是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如果大唐军事力量衰弱,其他国家岂还会乖乖听话?”

  “现在各国臣服朝贡,通商会让大唐越来越富,完全养得起军队啊。”

  叶尘没有丝毫犹豫地反对。

  “有道理,不过战马确实太多了,可以削减一些,尤其陇北道那边,西突厥虽然归降,但保留的军事力量不容小觑。”

  “游牧民族战斗主要依靠战马,裁撤战马能极大削弱西突厥的军事实力。”

  房玄龄提议。

  叶尘不得不感叹,这老炮真的智慧啊。

  “这个好。”

  众人全都赞同。

  “我倒有一个不增加支出就能提升大唐军事的建议,规定当兵年限,比如十八岁当兵,二十四岁退伍。”

  “退伍老兵给安排工作,比如安排到衙门当衙役,当吏。”

  “如此,百姓必然争着报名参军,而衙役差吏的整体素质会提升非常多。”

  “更重要的是,若有战,召回老兵,能快速形成战斗力,大唐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叶尘提议。

  “嗯,这个有意思,不过怕是没有那么多岗位安排啊。”李世民来了兴趣,又有些犹豫。

  “陛下心之所向,把大唐所有城市都建设成长安这般繁华,建立专门的商业坊。”

  “长安有军队巡逻,地方可以设立城管维护治安,商业坊设物业司管理,这些都是岗位呐。”

  “商业发展起来,各地官府完全负担得起俸禄发放,还有派往各国采矿的,国内采矿、造纸等等,多的是岗位。”

  “民强则国强,一旦有战事,能做到全民皆兵,谁能与大唐斗,谁敢与大唐斗?”

  叶尘神采飞扬的描述,把后世部队安排士兵转业那一套安排上。

  “好,干了。”

  李世民听得目眩神迷,成了,那大唐将是何等雄风。

  其他人也是兴奋起来。

  “你详细讲讲,如何安排。”李世民神采飞扬道。

  “普通士兵二十四岁退伍,有战功的延长到二十八岁,提升一些军饷,当衙役是最好的,有战功的老兵优先安排做衙役。”

  “底层军官,如十夫长,可以安排做物业司队长,百夫长三十岁退伍,安排做县级捕头,采矿工头等等。”

  “千夫长三十五岁退伍,安排到州级做总捕头或者都尉。”

  “参军四十岁退伍,安排到道级做武官,离开部队和前线,到地方任职。”

  “如此一来,士兵们为了退伍有个好前程,肯定会拼命训练往上爬。”

  叶尘神采飞扬描述,把前世那套搬过来。

  众人听得不停点头。

  “此外可以重启府兵制,十六卫驻守边关,采用全军制,屯田,满军饷。”

  “地方军**设立在各道,以道为名,采用府兵制,闲时训练,忙时回家务农,军饷减半。”

  “如此,可节省一大笔开支,军队人数就控制在五十万。”

  叶尘继续提议。

  以古代的生产力,府兵制非常合适。

  “我觉得非常好,军队的规范训练,能起到约束作用,改掉身上的陋习,能很好起到提高民众素质的作用。”

  “如此也能起到促进大唐发展的作用。”

  房玄龄非常赞同。

  “嗯。”

  李世民不停点头。

  说干就干,几人当即仔细研究起来,李靖当了好几年兵部尚书,对军队最是了解。

  现在军队里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是二十八岁以上老兵。

  李世民又把民部尚书刘政会喊来,询问如今大唐有多少十八岁到二十岁的青壮,有几十万,足够了。

  还没任命新的兵部尚书,李世民让李靖再兼任一段时间兵部尚书,完成军队改革后再退。

  在李靖看来,这是信任,没有丝毫犹豫地答应。

  这几年南征北战,军队里基本士兵基本都是有军功的。

  安排去各地做衙役,正好打破地方官的垄断,完美。

  当衙役,能捞不少油水,比如一个县的衙役,基本都是县令的亲戚。

  正好此举能打破这种垄断。

  隔天朝会,各国使臣纷纷请辞,要回去准备通商的事,请大唐派人和他们一起回国,要卖矿。

  李世民安排工部官员和民部官员带着大量唐币前往,直接买下来,先雇佣各国百姓开采。

  工举上来的工匠,跟着去负责初步提炼后运回来。

  各国使臣离开后,李世民提出改革军队的事。

  “陛下,如此一来,全跑去当兵了,谁还考科举啊?”

  文官们不乐意了。

  “哎,当兵退伍后只能为吏,做官还得看考科举,吏只能做到三十五岁,而做官能做到退休。”

  “有条件肯定还是更向往考科举做官,全民皆兵,国家武德充沛,才能安稳发展,百姓生活稳定,生育率更高,人口增加。”

  “军队有人数限制的,怎么可能全跑去当兵。”

  房玄龄反驳。

  双方在朝堂上争论起来。

  “选择当兵的人多了,科举的人少了,你们各家子弟高中的概率更高,你们反对个毛啊。”

  叶尘吐槽。

  士族高高在上太久,还沉浸在过去,还没反应过来他们门生遍布天下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式。

  现在读书人都跑去公学求学了,谁还去你世家求学。

  百官嘴角狂抽,楚国公还是那个楚国公,胆大包天,百无禁忌,啥都敢说。

  不过,士族官员们倒是反应过来了,是啊,公学的建立,他们已经无法再续桃李满天下的辉煌。

  想要稳住家族延续,唯有全力培养家族子弟,稳住在朝堂的话语权。

  如此一来,军队的这种改革,对他们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做地方官,退伍军人做衙役,触碰的是那些小门小户官员的利益,与他们无关呐。

  于是,朝堂上再也没有反对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