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个提议非常好,西突厥聚在一起迟早生乱,拆分最好不过,此事便由你全权负责。”

  李世民非常满意太子能察觉到这一点。

  “是,还请父亲下旨,让员国公张亮移兵金山之西,虎视西突厥,震之。”

  李承乾道。

  “好。”

  李世民笑着点点头。

  金山是要塞,张亮依旧带兵镇守在金山。

  百官暗暗咋舌,太子跟陛下简直一个德行,若太子成功继位,恐怕他们还会被死死压制。

  “如今太子已知国事,东宫官员也该完善,弘文祭酒虞世南,兼任太子少师;御史大夫魏征兼任太子少傅;卫国公李靖兼任太子少保。”

  “中书右侍郎苏勖任太子左庶子;门下右丞许敬宗任太子右庶子;尚书右丞卢赤松任东宫起更率。”

  “太子中舍人豆卢宽继任,刘师立继续兼任东宫参军;尉迟宝林继任东宫副参军;高审行继任任太子冼马;高政、房遗直、杜荷、程处默继任太子伴读。”

  李世民开始正式给李承乾安排班底。

  这套班底堪称豪华,虞世南学识渊博,魏征刚正不阿,李靖军事无敌。

  三省各出一人辅佐,高政、房遗直几人年纪与太子差不多,都非常出色。

  这是全方位培养太子。

  不少官员被调入东宫,三省进行官员调整,空出来的位置,正好御郎历练时担任。

  “国子监录事卢承庆,任中书舍人;韩瑗任唤朝大夫;萧锐任黄门侍郎;崔神基任奉议郎。”

  李世民继续调整,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

  这四位都参加了贞观第三届科举,都中了进士,在国子监任职,全都是大臣之子,年纪都很轻,二十岁左右。

  如崔神基,崔义玄长子,第一第二届科举都只中举人,没有出仕,第三届科举终于中了进士。

  卢承庆,卢赤松之子;韩瑗,江南道道令韩仲良之子;萧锐,萧瑀儿子。

  叶尘不得不再一次佩服李世民的识人之明,这四人都是史书中留下名字的名人,卢承庆和韩瑗更是做过丞相。

  卢赤松本来对被调去东宫不太开心,这一下开心了,他儿子任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没什么实权,就是草拟诏书,宣召、代表皇帝行巡视或者安抚之事。

  但能天天跟在皇帝身边聆听,跟唤朝大夫一个道理。

  中书舍人、唤朝大夫、黄门侍郎、奉议郎,都是能时刻跟在皇帝身边的。

  意味着能得到皇帝重点培养。

  基本上第二批御郎必有这四人,以后成就不可限量。

  “陛下,同为状元,陛下何故区别对待,陛下重点培养钱元修,而臣和敬播,仅是礼部右丞和弘文博士。”

  “崔神基他们只是考中进士亦得陛下重用,臣和敬播到底差在哪了?”

  贞观第三届状元崔信明不乐意了。

  崔义玄、卢赤松等人纷纷黑了脸,什么叫只是考中进士,你多少岁,神基他们多少岁。

  尤其崔义玄那个恼火,崔信明与他同出自清河崔氏,只是房支不同。

  崔信明比他还大一辈呢。

  “你多少岁,神基他们多少岁?大两辈你也好意思比。”

  “敬播文采斐然,然只会读书不通治理,入弘文馆再合适不过,你考中状元之后,直接从县令升任礼部右丞,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满朝大臣,无不政绩斐然,你觉得你比谁强?哪个不是一步一步晋升的?”

  崔义玄忍不了一点,站出来狂喷。

  虽然同出自清河崔氏,但他对崔信明基本没什么交集,崔信明性格高傲,眼高于顶,没人喜欢与崔信明相处。

  崔信明环视一圈,目光落在看热闹的叶尘身上。

  “你看我干嘛?”叶尘无辜地眨眨眼,他可什么都没说啊。

  “楚国公的文采我当然任,但楚国公似乎也没什么实打实的政绩。”崔信明质疑道。

  “灭东凸厥的战略你献的?火器制造你提供的?精钢锻造之法你提供的?唐币改革你提议的?”

  “颉利你抓的?横刀军和陌刀军你训练的?太子你教的?”

  “之前你们同为长安县县令,你治理的周至县哪点比得上楚国公治理的鄠县?”

  “高产稻种你献的?迁徙受灾百姓你提的?朔州之地一年时间就被楚国公治理富庶,你行吗?”

  崔义玄一顿喷。

  竟然有人质疑叶尘的能力,也是绝了。

  之前他们与叶尘政见不同,也只能抓着叶尘德行弹劾。

  别的不说,就凭玄武门之变,叶尘助陛下反败为胜这一点就够够的了。

  崔信明被喷得反驳不了一点,目光转向魏征。

  “袭击东凸厥你干的?魏征能负责一场大战的后勤调度,你行吗?”

  “就凭你自以为是,眼高于顶的德行,就比不了魏征。”

  崔义玄继续喷。

  他们是看魏征不爽,但也从没质疑过魏征能力,顶多就是骂魏征四姓家奴。

  崔信明被喷麻了,环视一周,朝堂上的人都有实打实的政绩,就他没有。

  “人家钱元修三十岁出头,你都快五十了,培养你干什么?你能长命百岁咋滴?”

  卢赤松也喷。

  叶尘差点没笑出来,这话杀人诛心啊。

  崔信明有才是有才,但太孤傲了,看谁都是**似的,极其不讨喜。

  “臣知错。”

  崔信明心态崩了,行了个礼,惺惺退回去。

  “朕以贞观为年号,亦在中正,公平,考中状元直接入京为官,起点比别人高得多,但并非可以一步登天。”

  “有文采只是基础,治理需要的是经验,卿积累经验,做出政绩,自会升迁,好高骛远非好事。”

  李世民还是给了崔信明台阶下,毕竟是状元,代表科举的颜面。

  “是,臣受教。”

  崔信明这下老实了。

  论文采,在座除了叶尘,他谁都不服,但论行政能力,他确实差得很多。

  “你还笑,少将营已经很成熟,以后秦怀安教,听说各家孩子都喜欢听你教课,你给我去太学教书去,省得一天天游手好闲的。”

  李世民没好气地看向乐呵呵吃瓜看热闹的叶尘。

  “教不了,误人子弟我可承担不起,我去东宫辅佐太子就挺好。”

  叶尘连忙拒绝,当老师很累的。

  教几个还行,教一群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