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兵?”
长秋宫死寂的深夜里,刘协的声音陡然拔高,又被他自己硬生生压了下去,变成了一阵压抑的、剧烈的咳嗽。他的脸上,瞬间涌起一股混杂着狂喜、惊愕和不敢置信的复杂神色。
“曹操……他要败了?”他抓住伏寿的手,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梓童,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机会来了?只要他一退,袁绍大军挥师南下,曹贼众叛亲离,我大汉……”
“不,陛下。”伏寿的声音,像一盆冰水,浇熄了他心中刚刚燃起的火焰。
她的脸色,前所未有的凝重。她盯着跳动的烛火,瞳孔中映出的,不是希望,而是更深的危机。
“陛下,您听我说。”她反手握住刘协冰冷的手,强迫他冷静下来,“曹操若退,官渡之战便意味着彻底失败。袁绍将携大胜之威,席卷中原。以袁绍的兵力,许都根本守不住。届时,他兵临城下,您觉得,他会怎么对待我们?”
刘协的脸色,一点点地白了下去。
“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他要的,是名正言顺的九五之尊。他绝不会像曹操一样,还留着‘汉室’这块招牌。他入主许都的第一件事,就是行废立,甚至是……禅让。到那时,我们连做‘金丝雀’的资格都没有了。”伏寿的分析,字字诛心,冰冷而残酷。
“而曹操不同。”她继续道,“曹操出身宦官之后,根基不稳,他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义名分,来号令天下,对抗袁绍这样的世家大族。所以,只要我们还有利用价值,他就会让我们活着。一个强大的、需要汉室招牌的曹操,远比一个即将称帝的袁绍,对我们更有利。”
“所以……”刘协的声音干涩无比,“我们不仅不能让他败,甚至……还要帮他赢?”
这个结论,让这位年轻的汉帝感到一阵阵的荒谬与痛苦。他最大的仇人,如今竟成了他必须维系的救命稻草。
“不是帮他赢。”伏寿纠正道,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是确保他惨胜。我们要的,是一个元气大伤、内部矛盾重重、亟需时间休养生息的曹操。而不是一个轻松大胜、从此再无掣肘的曹操。”
她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运转着。
她知道历史。曹操之所以能扭转乾坤,是因为两个人。一个是写信劝他“今绍业已在,情见势竭,此天亡之时也,不可失也”,坚定他信心的荀彧;另一个,就是因为内斗而从袁绍阵营叛逃,并带来了乌巢粮仓位置这一决定性情报的许攸。
荀彧那边,她插不上手。荀彧的忠诚和判断力,是她无法撼动的。
那么,唯一的变数,就在许攸身上。
历史上,许攸叛逃,是因为其家人在邺城犯法,被审配关押。许攸因此对袁绍和审配心怀怨恨,才最终投曹。这个事件,本身就充满了偶然性。
她不能直接去邺城制造事端,那太异想天开。但是,她可以……*放大*这种偶然性,给它加上一个催化剂。她要让许攸的叛逃,从一个“可能”,变成一个“必然”。
“陛下,”伏寿停下脚步,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赌徒般的光芒,“我们要做一次豪赌。我们要当一次推手,在袁绍那座本已摇摇欲坠的积木塔上,轻轻推一把。”
“如何推?”刘协的心神,已经完全被她吸引。
“流言。”伏寿吐出两个字,“一种足以杀死人的流言。”
她迅速在心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计划。这个计划大胆、恶毒,却又无比精巧,像一根看不见的毒针。
“我们需要一个能将话传到河北的渠道。”
“黄令监的侄子!”刘协立刻反应过来,“他相熟的商人中,定有往来于许都和冀州的行商!”
“没错。”伏寿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我们要通过这些商人的口,在河北,尤其是在袁绍军中,散播一个流言。”
她压低声音,缓缓说出了流言的内容:“就说……曹军粮草不济,丞相府内,荀令君已经开始秘密联络袁绍麾下的谋士许攸,许诺高官厚禄,意图策反。而许攸,也早已心动,两人已有书信往来,只待时机成熟,便要献上‘投名状’。”
刘协倒吸一口凉气。
这个流言,简直歹毒到了极点!
它将许攸直接架在了火上烤。袁绍本就多疑,他麾下的郭图、审配等人又与许攸素来不和。这个流言一旦传开,无论真假,都会在袁绍心中种下一根拔不掉的刺。
如果此时,审配再因为许攸家人犯法之事发难,两相结合,许攸在袁绍军中将再无立足之地!除了叛逃投曹,他别无选择!
“这……这太冒险了。”刘协的声音都在颤抖,“万一……万一被袁绍查出流言源头,或是被曹操察觉,我们……”
“所以,流言的传播方式,必须天衣无缝。”伏寿早已想好了一切,“我们不能直接让商人去军中散播,那等于自寻死路。我们要让它变成‘市井闲谈’。”
“黄令监的侄子,可以去找那些行商喝酒,在酒酣耳热之际,‘无意’中透露出这个‘从丞相府某位小吏那里听来的惊天秘密’,并千叮万嘱,让他们千万不可外传。人性的弱点就在于,你越不让他说,他就越想说。这些商人为了炫耀自己消息灵通,一回到河北,必然会添油加醋地传扬开来。”
“流言经过几轮传播,会变得面目全非,但‘许攸’和‘投曹’这两个核心信息会保留下来。到最后,谁也查不到最初的源头。它会像一场瘟疫,在袁绍的阵营里,悄无声息地蔓延。”
刘协听得目瞪口呆。他从未想过,语言,竟可以成为如此致命的武器。伏寿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充满了阴谋、算计与心理博弈的黑暗世界。
“可是梓童,”他又想到了一个关键问题,“你之前不是还故意放出‘黎阳故市’的假消息,让曹操以为我们只会些上不得台面的小伎俩吗?如今又弄出如此精密的流言,岂不前后矛盾,惹他怀疑?”
“问得好,陛下。”伏寿赞赏地看了他一眼,“这正是我这个计划的第二层保险。”
“这个流言,看似精妙,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太像袁绍阵营的内部倾轧了。郭图、审配想除掉许攸,散播这种流言,是再正常不过的手段。所以,即便曹操和郭嘉事后复盘,也只会认为这是袁绍内斗的结果,是郭图等人的手笔。谁会想到,这背后真正的推手,是远在许都深宫之内,一个只会‘读杂书、乱猜测’的皇后呢?我们之前的‘愚蠢’,就是我们现在最好的保护色。”
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刘协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他看着眼前这位光芒万丈的皇后,心中涌起的,是无以复加的信赖与依靠。
“就照梓童说的办!”他重重地点头,眼中第一次燃起了名为“希望”的火焰。
当夜,黄迁被再次秘密召入宫中。当他听完伏寿的整个计划后,这位在宫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宦官,吓得差点瘫倒在地。
他终于明白,自己效忠的,是一位何等可怕又何等强大的主上。
“娘娘……此事若败……可是灭族之罪啊!”
伏寿凝视着他,缓缓说道:“黄令监,你我身在这条船上,早已没有退路。曹操胜,我们尚有一线生机;袁绍胜,你我皆为齑粉。如今,我们不是在冒险,我们是在求生。”
她从袖中取出那枚早已准备好的,小小的、没有任何雕琢的玉佩——那是她给阿元的信物,也是她如今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
她将玉佩塞进黄迁冰冷的手中。
“让你侄子办成此事。事成之后,告诉他,远走高飞,去蜀中,或是去江东,永远不要再回来。这块玉,加上我们之前赚的所有钱,足够他下半辈子富贵无忧。这是我……是我们,欠他的。”
黄迁握着那枚尚有余温的玉佩,感受着皇后话语中那不容置疑的决绝和那一丝难得的温情,他知道,他已经没有选择。
他深深一拜,将头磕在冰冷的地面上,声音嘶哑地答道:
“老奴……遵命。”
一席致命的耳语,就这样从深宫之中,飘向了繁华的市井,又将随着南来北往的商队,跨越千里,去往那个决定天下命运的战场。
伏寿站在窗前,看着天边那轮残月。她知道,她已经拨动了命运的轮盘。
接下来,是成为这时代的操盘手,还是被这时代碾得粉身碎骨,就看这一场豪赌的结果了。
长秋宫死寂的深夜里,刘协的声音陡然拔高,又被他自己硬生生压了下去,变成了一阵压抑的、剧烈的咳嗽。他的脸上,瞬间涌起一股混杂着狂喜、惊愕和不敢置信的复杂神色。
“曹操……他要败了?”他抓住伏寿的手,指尖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梓童,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机会来了?只要他一退,袁绍大军挥师南下,曹贼众叛亲离,我大汉……”
“不,陛下。”伏寿的声音,像一盆冰水,浇熄了他心中刚刚燃起的火焰。
她的脸色,前所未有的凝重。她盯着跳动的烛火,瞳孔中映出的,不是希望,而是更深的危机。
“陛下,您听我说。”她反手握住刘协冰冷的手,强迫他冷静下来,“曹操若退,官渡之战便意味着彻底失败。袁绍将携大胜之威,席卷中原。以袁绍的兵力,许都根本守不住。届时,他兵临城下,您觉得,他会怎么对待我们?”
刘协的脸色,一点点地白了下去。
“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他要的,是名正言顺的九五之尊。他绝不会像曹操一样,还留着‘汉室’这块招牌。他入主许都的第一件事,就是行废立,甚至是……禅让。到那时,我们连做‘金丝雀’的资格都没有了。”伏寿的分析,字字诛心,冰冷而残酷。
“而曹操不同。”她继续道,“曹操出身宦官之后,根基不稳,他需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大义名分,来号令天下,对抗袁绍这样的世家大族。所以,只要我们还有利用价值,他就会让我们活着。一个强大的、需要汉室招牌的曹操,远比一个即将称帝的袁绍,对我们更有利。”
“所以……”刘协的声音干涩无比,“我们不仅不能让他败,甚至……还要帮他赢?”
这个结论,让这位年轻的汉帝感到一阵阵的荒谬与痛苦。他最大的仇人,如今竟成了他必须维系的救命稻草。
“不是帮他赢。”伏寿纠正道,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是确保他惨胜。我们要的,是一个元气大伤、内部矛盾重重、亟需时间休养生息的曹操。而不是一个轻松大胜、从此再无掣肘的曹操。”
她站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运转着。
她知道历史。曹操之所以能扭转乾坤,是因为两个人。一个是写信劝他“今绍业已在,情见势竭,此天亡之时也,不可失也”,坚定他信心的荀彧;另一个,就是因为内斗而从袁绍阵营叛逃,并带来了乌巢粮仓位置这一决定性情报的许攸。
荀彧那边,她插不上手。荀彧的忠诚和判断力,是她无法撼动的。
那么,唯一的变数,就在许攸身上。
历史上,许攸叛逃,是因为其家人在邺城犯法,被审配关押。许攸因此对袁绍和审配心怀怨恨,才最终投曹。这个事件,本身就充满了偶然性。
她不能直接去邺城制造事端,那太异想天开。但是,她可以……*放大*这种偶然性,给它加上一个催化剂。她要让许攸的叛逃,从一个“可能”,变成一个“必然”。
“陛下,”伏寿停下脚步,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疯狂的、赌徒般的光芒,“我们要做一次豪赌。我们要当一次推手,在袁绍那座本已摇摇欲坠的积木塔上,轻轻推一把。”
“如何推?”刘协的心神,已经完全被她吸引。
“流言。”伏寿吐出两个字,“一种足以杀死人的流言。”
她迅速在心中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计划。这个计划大胆、恶毒,却又无比精巧,像一根看不见的毒针。
“我们需要一个能将话传到河北的渠道。”
“黄令监的侄子!”刘协立刻反应过来,“他相熟的商人中,定有往来于许都和冀州的行商!”
“没错。”伏寿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我们要通过这些商人的口,在河北,尤其是在袁绍军中,散播一个流言。”
她压低声音,缓缓说出了流言的内容:“就说……曹军粮草不济,丞相府内,荀令君已经开始秘密联络袁绍麾下的谋士许攸,许诺高官厚禄,意图策反。而许攸,也早已心动,两人已有书信往来,只待时机成熟,便要献上‘投名状’。”
刘协倒吸一口凉气。
这个流言,简直歹毒到了极点!
它将许攸直接架在了火上烤。袁绍本就多疑,他麾下的郭图、审配等人又与许攸素来不和。这个流言一旦传开,无论真假,都会在袁绍心中种下一根拔不掉的刺。
如果此时,审配再因为许攸家人犯法之事发难,两相结合,许攸在袁绍军中将再无立足之地!除了叛逃投曹,他别无选择!
“这……这太冒险了。”刘协的声音都在颤抖,“万一……万一被袁绍查出流言源头,或是被曹操察觉,我们……”
“所以,流言的传播方式,必须天衣无缝。”伏寿早已想好了一切,“我们不能直接让商人去军中散播,那等于自寻死路。我们要让它变成‘市井闲谈’。”
“黄令监的侄子,可以去找那些行商喝酒,在酒酣耳热之际,‘无意’中透露出这个‘从丞相府某位小吏那里听来的惊天秘密’,并千叮万嘱,让他们千万不可外传。人性的弱点就在于,你越不让他说,他就越想说。这些商人为了炫耀自己消息灵通,一回到河北,必然会添油加醋地传扬开来。”
“流言经过几轮传播,会变得面目全非,但‘许攸’和‘投曹’这两个核心信息会保留下来。到最后,谁也查不到最初的源头。它会像一场瘟疫,在袁绍的阵营里,悄无声息地蔓延。”
刘协听得目瞪口呆。他从未想过,语言,竟可以成为如此致命的武器。伏寿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充满了阴谋、算计与心理博弈的黑暗世界。
“可是梓童,”他又想到了一个关键问题,“你之前不是还故意放出‘黎阳故市’的假消息,让曹操以为我们只会些上不得台面的小伎俩吗?如今又弄出如此精密的流言,岂不前后矛盾,惹他怀疑?”
“问得好,陛下。”伏寿赞赏地看了他一眼,“这正是我这个计划的第二层保险。”
“这个流言,看似精妙,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太像袁绍阵营的内部倾轧了。郭图、审配想除掉许攸,散播这种流言,是再正常不过的手段。所以,即便曹操和郭嘉事后复盘,也只会认为这是袁绍内斗的结果,是郭图等人的手笔。谁会想到,这背后真正的推手,是远在许都深宫之内,一个只会‘读杂书、乱猜测’的皇后呢?我们之前的‘愚蠢’,就是我们现在最好的保护色。”
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刘协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他看着眼前这位光芒万丈的皇后,心中涌起的,是无以复加的信赖与依靠。
“就照梓童说的办!”他重重地点头,眼中第一次燃起了名为“希望”的火焰。
当夜,黄迁被再次秘密召入宫中。当他听完伏寿的整个计划后,这位在宫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宦官,吓得差点瘫倒在地。
他终于明白,自己效忠的,是一位何等可怕又何等强大的主上。
“娘娘……此事若败……可是灭族之罪啊!”
伏寿凝视着他,缓缓说道:“黄令监,你我身在这条船上,早已没有退路。曹操胜,我们尚有一线生机;袁绍胜,你我皆为齑粉。如今,我们不是在冒险,我们是在求生。”
她从袖中取出那枚早已准备好的,小小的、没有任何雕琢的玉佩——那是她给阿元的信物,也是她如今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
她将玉佩塞进黄迁冰冷的手中。
“让你侄子办成此事。事成之后,告诉他,远走高飞,去蜀中,或是去江东,永远不要再回来。这块玉,加上我们之前赚的所有钱,足够他下半辈子富贵无忧。这是我……是我们,欠他的。”
黄迁握着那枚尚有余温的玉佩,感受着皇后话语中那不容置疑的决绝和那一丝难得的温情,他知道,他已经没有选择。
他深深一拜,将头磕在冰冷的地面上,声音嘶哑地答道:
“老奴……遵命。”
一席致命的耳语,就这样从深宫之中,飘向了繁华的市井,又将随着南来北往的商队,跨越千里,去往那个决定天下命运的战场。
伏寿站在窗前,看着天边那轮残月。她知道,她已经拨动了命运的轮盘。
接下来,是成为这时代的操盘手,还是被这时代碾得粉身碎骨,就看这一场豪赌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