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门市。
官方避难所。
“真狂妄。”
“还补贴难民。”
“这是把自己当做联邦**了。”
作为官方避难所所长,理论上图门市最高统治者的龚厉。
看着来自于江河市的电视报道,不满之色溢于言表。
“那怎么办。”
“谴责一下他们?”
旁边作为副手的汤知新,听的神情有些无奈。
知道自己这多年来的好友,是把江河市那边的势力,代入到了月影集团。
纯属于迁怒。
不过话又说回来,月影集团的避难所。
在这半年里,压过了他们官方避难所,成为了图门市最大的势力。
如果再进几步。
让他们反过来收编官方避难所的话。
那其实也就是如今的江河市形态了。
说他们俩一样,还真不算冤枉。
被自己的副手噎了一下,龚厉的怒气反而平复不少。
他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
“不,是和他们商量一下。”
“看愿不愿意出价收购我们本地的居民。”
“哪怕一个人能换几斤粮食也行。”
不满归不满。
但是利益面前,所有的个人情绪都要为此让步。
目前的图门市。
官方避难所因为能源和粮食短缺。
已经快要养不起自家避难所内的那么多人。
接下来,与其放任这些吃不饱的人暴动或者投敌。
还不如把他们打包送给隔壁的邻居。
想来他们对远在数百上千公里外,不相干的难民都愿意补贴收容。
应该也不会介意花费少许的资源,接收一个个更加身强力壮,还就在附近的普通平民。
“也行。”
“我去联络试试吧。”
汤知新琢磨了一下,也觉得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反正邻居都早已经成为了无法招惹的庞然大物。
无所谓资敌什么的。
那还不如干脆就趁这个机会甩掉包袱。
江河市东南方向,沿河一带。
和图门市官方避难所,有类似想法的不止一个。
甚至就连图门市内。
和官方避难所并列的另外两大势力,也同样有出售人口的想法。
在末世。
人口过多并不是一件好事。
没有充足的空间和工作岗位的话。
每多一个人,对统治者来说就是一份沉重的压力。
还不如折价当做资源卖掉,好歹能换一些有用的东西。
江河市,农家小院。
和外界势力的具体商讨,都被苏武交给了晨昕去负责。
而他自己。
则是腾出时间,开始考虑江河市的未来。
如今整个江河市,在人口规模上踏入了千万级的数量。
但除了人口以外。
其他的一切都几近于无。
苏武相当于把这些人,全部都赶到了八人为一间的笼子里。
然后再给他们一小块活动的地方,以及基本的只能保证不饿死的口粮。
别的就什么都没有了。
“虽说是百废待兴。”
“可不管怎么说,都是上千万的人口。”
“放在古代,已经是不少朝代的总人口数量了。”
没有吝啬于欣赏自己这些时日以来的成就。
苏武的视线,在各个附属避难所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上,巡视了一遍之后。
才再度收回。
放到了制定计划上。
目前来说。
地表的气温刚刚进入零度不久。
大雨和洪水已经退去。
虽说部分地区,偶尔开始飘落起了零星的雪花。
但总体上,却仍然是进入末世以来。
最适合普通人在外边大规模活动的环境。
“从现在开始,直到气温降到零下40,不,零下50度以前。”
“都将是最适合外出活动的时期。”
“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尽量发挥出上千万劳动力的价值。”
限制人类活动的最大因素就是环境。
现在地表的环境不再那么恶劣。
很多只能在地面进行的工作,就可以直接交给人类。
而不需要再通过机器人中转。
那么,地面上。
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容纳数百万上千万的劳动力?
稍作思索。
苏武很快将目光,投放到了江河市的城市废墟那里。
这块被苏武源源不断的挖掘了好几个月的地方。
其蕴藏的建筑**和各种材料废品。
总量仍然以数亿吨计算。
“好歹算是能用得上的资源。”
“不能一直放在地面上不管。”
“干脆就趁现在,早点把它收容起来吧。”
心中有了决定。
苏武当即启动了一场注定会声势浩大的清理行动。
第一批上百万名青壮年劳动力。
在人工智能的筛选下,被快速召集起来。
在给他们发放了简单的劳动工具,比如御寒的衣服,结实的鞋子,手套,以及铁铲,铁锹,锤子,撬棍等等之后。
便被从各自的避难所中放了出去。
开始就近对周边的建筑废墟,进行初步的分类和筛选。
随后,大批的工程车辆出现在地表。
在先期入场的这批劳动力的指引和配合下。
将分类好的建筑**,装车运往各个附属避难所内部。
它们将会在避难所内部,就地被机械粉碎。
然后再经过人工挑选,分类为混凝土粉末和其它材料,分别存放到不同的仓库之中。
而等到这套回收废墟**的体系,稳定运行数个小时。
人工智能又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多次修正之后。
整个体系的规模,便又开始继续扩大。
并且这一次。
不再仅仅只局限于青壮年劳动力。
但凡能走动的老年人,以及放学后暂时没有学习的小孩子。
也都被动员起来。
从事强度相对较轻的筛选工作。
在人工智能的集中分配和指挥下。
仅仅十几个小时后。
整个江河市上千万的人口。
便如同一台庞大的机器一般。
被彻底的运转起来。
一点一点的开始吞噬地表上,那同样庞大的城市废墟。
“目前的峰值,是每小时可以处理30万吨的建筑**。”
“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任由人工智能彻底动员避难所内的所有闲置劳动力之后。
苏武在第二天,拿到了最终的报告。
上边巨大到夸张的数据,让他忍不住一时有些咂舌。
避难所的居民大部分都在用什么工具劳动,苏武也看在眼里。
就凭那些纯靠人力驱动,近似于原始的工具。
再加上负责运输的两千辆左右的运输车,以及数百辆挖掘机和推土机。
能干出这种成绩。
只能说是一个奇迹。
不过惊奇过后。
在认真审视了更加详细的相关劳动数据之后。
苏武的眉头,又忍不住皱了起来。
他看到了这份惊人的劳动效率背后,人工智能对人类近乎冷酷的压榨。
那几乎是卡着人类的生理极限。
在驱使他们劳动。
这样做,短时间内也不是不行。
但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很容易出现大规模的死亡事例。
毕竟生物脆弱的身体,再怎么也不可能与真正的机械零件相比。
把他们往死里用,那他们就真的会**。
“虽然说赶时间。”
“但也不是这么赶的。”
稍微斟酌了一会儿。
苏武对人工智能的安排,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
首先在地面劳动的人口规模,被限制在两百万以内。
剩下的人全部遣散回去。
等待8小时后,再去接替地面上的那些人进行轮班。
然后还在地面劳动的人口,劳动强度也被削减为原本的三分之一。
这是苏武以自己的体力,还有过去的经历进行参考。
给出的一个劳动量。
当初刚刚在农家小院建造避难所的时候。
苏武也曾经亲自拎着一柄电锤,劳动过几个小时。
那个时候,他手中拿着电动工具,面对的也是远比城市废墟中的混凝土,更加松软的红砖砌起来的围墙。
就这样,他都折腾到全身快要虚脱,也才勉强弄出一个两三米宽的缺口。
按照这种情况推算。
地表上那些用着更加原始的工具,做着更加繁重工作的人。
怎么也不应该超出苏武当时的工作量太多。
“假如工作需要以透支身体为代价的话。”
“那就不是劳动,而是奴役了。”
那种事情,苏武自己想想都觉得难以忍受。
自然也不可能以此要求别人。
经过苏武这般大幅度的削减之后。
地表上,处理建筑**的速度。
当场从每小时30万吨,降到了每小时4万吨左右。
仅有极限值的十分之一多一点。
但这种降低的效率,看在苏武的眼中,却让他更加的安心。
因为这代表着健康和稳定。
将避难所的所有闲置劳动力,都这么利用起来以后。
苏武的视线。
暂时离开了聚集数百万人,已经成为一座巨大工地的城市废墟。
放到了山区那里。
此时的山区中。
曾经居住在那里的20万居民,基本已经全部通过地底的隧道。
转移到了江河市的城区避难所之中。
只剩下了部分的物资,还没有来得及转移。
而位于那里的石灰石矿和铁矿,由于没有了大雨的干扰。
这个时候已经分别恢复了它们曾经在设计中的极限产值。
每日生产120吨水泥,以及大约800吨左右的铁矿石。
“挖掘出来的石灰石,没有必要全部制作成水泥。”
“也可以当做原材料存储起来。”
“铁矿石也是,来不及熔炼就先存着。”
“尽量趁着地表环境恶化之前,把能挖掘出来的那一部分矿石,先拉回避难所里再说。”
苏武拉出了实时扫描出来的两座矿场的结构图。
借助人工智能。
迅速的演算出了在不限制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
它们理论上的最大产值。
发现每天最多可以挖掘出大约两万吨的石灰石,以及5000吨的铁矿石。
这数量看似很多。
但相比那两座矿场本身的储量。
就仍然有些过于稀少。
以这种速度,想要将其中的小型石灰石矿挖空,至少需要两年左右。
而挖掘小型铁矿耗时更长,需要接近三年。
“除非接下来能改进挖掘工具。”
“不然最多也只能这样了。”
苏武略微有些遗憾。
看这个结果,估计在地表降到零下四五十度之前。
大概率连一小半的储量都来不及挖完。
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应对办法。
只有再加固一下从山区避难所到农家小院之间的那条地底隧道。
然后通过山区的避难所。
慢慢的把两座矿场上的产出转移出去。
这样一来,即使以后地表环境再恶劣。
也不会影响到矿场运输。
“按照这种情况推算。”
“如果以后在其它地方发现矿场的话。”
“也不可能快速的把它们掏空。”
“到时候长期在恶劣低温环境下的开采和运输,依然会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该考虑考虑,设计一款更适应低温和冰原环境下的运输车辆了。”
“然后,还要尽快组建几支商队,与其它地区进行贸易,收拢那边的难民。”
“这些事情,越到后边越困难。”
“都必须尽早完成。”
有些头疼的揉了揉额头。
苏武发现,接下来等待自己的事情,似乎多到数都数不清。
11月10日。
农家小院地表。
如今的这里,已经不再是荒芜一片。
除了早期建造的那座小型碉堡以外。
这里又新建了几座巨大的临时水泥仓库,以及一片用快速水泥铺平的巨大广场。
此时,广场上。
一架长9米,翼展13米的固定翼无人机,正静静的停泊在一条规划出来的跑道尽头。
“青空级运输无人机自检完成。”
“开始起飞。”
伴随着地下一层控制中心,人工智能的提示。
这架无人机开始缓缓于跑道中滑行起来,然后逐渐加速。
飞入了高空之中。
随后。
它调整飞行方向,朝着图门市通讯信号塔所在的位置飞去。
“飞行高度550米。”
“速度160公里每小时。”
“航行姿态稳定,无异常故障。”
苏武坐在控制台前。
注视着这台刚刚研制和生产出来,目前手中体型最大的飞行器。
心中生起了些许的满足。
“有了这台最大载重600千克的长途运输无人机。”
“以后,处于东南方向的那12座通讯信号塔。”
“就不再是彼此孤立无援的状态了。”
“随时都可以从空中获得物资补充和武装支援。”
(本章完)
图门市。
官方避难所。
“真狂妄。”
“还补贴难民。”
“这是把自己当做联邦**了。”
作为官方避难所所长,理论上图门市最高统治者的龚厉。
看着来自于江河市的电视报道,不满之色溢于言表。
“那怎么办。”
“谴责一下他们?”
旁边作为副手的汤知新,听的神情有些无奈。
知道自己这多年来的好友,是把江河市那边的势力,代入到了月影集团。
纯属于迁怒。
不过话又说回来,月影集团的避难所。
在这半年里,压过了他们官方避难所,成为了图门市最大的势力。
如果再进几步。
让他们反过来收编官方避难所的话。
那其实也就是如今的江河市形态了。
说他们俩一样,还真不算冤枉。
被自己的副手噎了一下,龚厉的怒气反而平复不少。
他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
“不,是和他们商量一下。”
“看愿不愿意出价收购我们本地的居民。”
“哪怕一个人能换几斤粮食也行。”
不满归不满。
但是利益面前,所有的个人情绪都要为此让步。
目前的图门市。
官方避难所因为能源和粮食短缺。
已经快要养不起自家避难所内的那么多人。
接下来,与其放任这些吃不饱的人暴动或者投敌。
还不如把他们打包送给隔壁的邻居。
想来他们对远在数百上千公里外,不相干的难民都愿意补贴收容。
应该也不会介意花费少许的资源,接收一个个更加身强力壮,还就在附近的普通平民。
“也行。”
“我去联络试试吧。”
汤知新琢磨了一下,也觉得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
反正邻居都早已经成为了无法招惹的庞然大物。
无所谓资敌什么的。
那还不如干脆就趁这个机会甩掉包袱。
江河市东南方向,沿河一带。
和图门市官方避难所,有类似想法的不止一个。
甚至就连图门市内。
和官方避难所并列的另外两大势力,也同样有出售人口的想法。
在末世。
人口过多并不是一件好事。
没有充足的空间和工作岗位的话。
每多一个人,对统治者来说就是一份沉重的压力。
还不如折价当做资源卖掉,好歹能换一些有用的东西。
江河市,农家小院。
和外界势力的具体商讨,都被苏武交给了晨昕去负责。
而他自己。
则是腾出时间,开始考虑江河市的未来。
如今整个江河市,在人口规模上踏入了千万级的数量。
但除了人口以外。
其他的一切都几近于无。
苏武相当于把这些人,全部都赶到了八人为一间的笼子里。
然后再给他们一小块活动的地方,以及基本的只能保证不饿死的口粮。
别的就什么都没有了。
“虽说是百废待兴。”
“可不管怎么说,都是上千万的人口。”
“放在古代,已经是不少朝代的总人口数量了。”
没有吝啬于欣赏自己这些时日以来的成就。
苏武的视线,在各个附属避难所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上,巡视了一遍之后。
才再度收回。
放到了制定计划上。
目前来说。
地表的气温刚刚进入零度不久。
大雨和洪水已经退去。
虽说部分地区,偶尔开始飘落起了零星的雪花。
但总体上,却仍然是进入末世以来。
最适合普通人在外边大规模活动的环境。
“从现在开始,直到气温降到零下40,不,零下50度以前。”
“都将是最适合外出活动的时期。”
“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尽量发挥出上千万劳动力的价值。”
限制人类活动的最大因素就是环境。
现在地表的环境不再那么恶劣。
很多只能在地面进行的工作,就可以直接交给人类。
而不需要再通过机器人中转。
那么,地面上。
什么样的工作,可以容纳数百万上千万的劳动力?
稍作思索。
苏武很快将目光,投放到了江河市的城市废墟那里。
这块被苏武源源不断的挖掘了好几个月的地方。
其蕴藏的建筑**和各种材料废品。
总量仍然以数亿吨计算。
“好歹算是能用得上的资源。”
“不能一直放在地面上不管。”
“干脆就趁现在,早点把它收容起来吧。”
心中有了决定。
苏武当即启动了一场注定会声势浩大的清理行动。
第一批上百万名青壮年劳动力。
在人工智能的筛选下,被快速召集起来。
在给他们发放了简单的劳动工具,比如御寒的衣服,结实的鞋子,手套,以及铁铲,铁锹,锤子,撬棍等等之后。
便被从各自的避难所中放了出去。
开始就近对周边的建筑废墟,进行初步的分类和筛选。
随后,大批的工程车辆出现在地表。
在先期入场的这批劳动力的指引和配合下。
将分类好的建筑**,装车运往各个附属避难所内部。
它们将会在避难所内部,就地被机械粉碎。
然后再经过人工挑选,分类为混凝土粉末和其它材料,分别存放到不同的仓库之中。
而等到这套回收废墟**的体系,稳定运行数个小时。
人工智能又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多次修正之后。
整个体系的规模,便又开始继续扩大。
并且这一次。
不再仅仅只局限于青壮年劳动力。
但凡能走动的老年人,以及放学后暂时没有学习的小孩子。
也都被动员起来。
从事强度相对较轻的筛选工作。
在人工智能的集中分配和指挥下。
仅仅十几个小时后。
整个江河市上千万的人口。
便如同一台庞大的机器一般。
被彻底的运转起来。
一点一点的开始吞噬地表上,那同样庞大的城市废墟。
“目前的峰值,是每小时可以处理30万吨的建筑**。”
“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任由人工智能彻底动员避难所内的所有闲置劳动力之后。
苏武在第二天,拿到了最终的报告。
上边巨大到夸张的数据,让他忍不住一时有些咂舌。
避难所的居民大部分都在用什么工具劳动,苏武也看在眼里。
就凭那些纯靠人力驱动,近似于原始的工具。
再加上负责运输的两千辆左右的运输车,以及数百辆挖掘机和推土机。
能干出这种成绩。
只能说是一个奇迹。
不过惊奇过后。
在认真审视了更加详细的相关劳动数据之后。
苏武的眉头,又忍不住皱了起来。
他看到了这份惊人的劳动效率背后,人工智能对人类近乎冷酷的压榨。
那几乎是卡着人类的生理极限。
在驱使他们劳动。
这样做,短时间内也不是不行。
但时间稍微长一点,就很容易出现大规模的死亡事例。
毕竟生物脆弱的身体,再怎么也不可能与真正的机械零件相比。
把他们往死里用,那他们就真的会**。
“虽然说赶时间。”
“但也不是这么赶的。”
稍微斟酌了一会儿。
苏武对人工智能的安排,进行了大幅度的删减。
首先在地面劳动的人口规模,被限制在两百万以内。
剩下的人全部遣散回去。
等待8小时后,再去接替地面上的那些人进行轮班。
然后还在地面劳动的人口,劳动强度也被削减为原本的三分之一。
这是苏武以自己的体力,还有过去的经历进行参考。
给出的一个劳动量。
当初刚刚在农家小院建造避难所的时候。
苏武也曾经亲自拎着一柄电锤,劳动过几个小时。
那个时候,他手中拿着电动工具,面对的也是远比城市废墟中的混凝土,更加松软的红砖砌起来的围墙。
就这样,他都折腾到全身快要虚脱,也才勉强弄出一个两三米宽的缺口。
按照这种情况推算。
地表上那些用着更加原始的工具,做着更加繁重工作的人。
怎么也不应该超出苏武当时的工作量太多。
“假如工作需要以透支身体为代价的话。”
“那就不是劳动,而是奴役了。”
那种事情,苏武自己想想都觉得难以忍受。
自然也不可能以此要求别人。
经过苏武这般大幅度的削减之后。
地表上,处理建筑**的速度。
当场从每小时30万吨,降到了每小时4万吨左右。
仅有极限值的十分之一多一点。
但这种降低的效率,看在苏武的眼中,却让他更加的安心。
因为这代表着健康和稳定。
将避难所的所有闲置劳动力,都这么利用起来以后。
苏武的视线。
暂时离开了聚集数百万人,已经成为一座巨大工地的城市废墟。
放到了山区那里。
此时的山区中。
曾经居住在那里的20万居民,基本已经全部通过地底的隧道。
转移到了江河市的城区避难所之中。
只剩下了部分的物资,还没有来得及转移。
而位于那里的石灰石矿和铁矿,由于没有了大雨的干扰。
这个时候已经分别恢复了它们曾经在设计中的极限产值。
每日生产120吨水泥,以及大约800吨左右的铁矿石。
“挖掘出来的石灰石,没有必要全部制作成水泥。”
“也可以当做原材料存储起来。”
“铁矿石也是,来不及熔炼就先存着。”
“尽量趁着地表环境恶化之前,把能挖掘出来的那一部分矿石,先拉回避难所里再说。”
苏武拉出了实时扫描出来的两座矿场的结构图。
借助人工智能。
迅速的演算出了在不限制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
它们理论上的最大产值。
发现每天最多可以挖掘出大约两万吨的石灰石,以及5000吨的铁矿石。
这数量看似很多。
但相比那两座矿场本身的储量。
就仍然有些过于稀少。
以这种速度,想要将其中的小型石灰石矿挖空,至少需要两年左右。
而挖掘小型铁矿耗时更长,需要接近三年。
“除非接下来能改进挖掘工具。”
“不然最多也只能这样了。”
苏武略微有些遗憾。
看这个结果,估计在地表降到零下四五十度之前。
大概率连一小半的储量都来不及挖完。
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的应对办法。
只有再加固一下从山区避难所到农家小院之间的那条地底隧道。
然后通过山区的避难所。
慢慢的把两座矿场上的产出转移出去。
这样一来,即使以后地表环境再恶劣。
也不会影响到矿场运输。
“按照这种情况推算。”
“如果以后在其它地方发现矿场的话。”
“也不可能快速的把它们掏空。”
“到时候长期在恶劣低温环境下的开采和运输,依然会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该考虑考虑,设计一款更适应低温和冰原环境下的运输车辆了。”
“然后,还要尽快组建几支商队,与其它地区进行贸易,收拢那边的难民。”
“这些事情,越到后边越困难。”
“都必须尽早完成。”
有些头疼的揉了揉额头。
苏武发现,接下来等待自己的事情,似乎多到数都数不清。
11月10日。
农家小院地表。
如今的这里,已经不再是荒芜一片。
除了早期建造的那座小型碉堡以外。
这里又新建了几座巨大的临时水泥仓库,以及一片用快速水泥铺平的巨大广场。
此时,广场上。
一架长9米,翼展13米的固定翼无人机,正静静的停泊在一条规划出来的跑道尽头。
“青空级运输无人机自检完成。”
“开始起飞。”
伴随着地下一层控制中心,人工智能的提示。
这架无人机开始缓缓于跑道中滑行起来,然后逐渐加速。
飞入了高空之中。
随后。
它调整飞行方向,朝着图门市通讯信号塔所在的位置飞去。
“飞行高度550米。”
“速度160公里每小时。”
“航行姿态稳定,无异常故障。”
苏武坐在控制台前。
注视着这台刚刚研制和生产出来,目前手中体型最大的飞行器。
心中生起了些许的满足。
“有了这台最大载重600千克的长途运输无人机。”
“以后,处于东南方向的那12座通讯信号塔。”
“就不再是彼此孤立无援的状态了。”
“随时都可以从空中获得物资补充和武装支援。”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