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天灾:从打造避难所开始 第284章 超级避难所

小说:末世天灾:从打造避难所开始 作者:夏天的葡萄 更新时间:2025-10-16 00:11:33 源网站:2k小说网
  ();

  2月13日。

  如同一处巨型工地的农家小院地表,逐渐归于平静。

  曾经遍布于这里的戈壁,丘陵,村落,以及农田遗址等等,连同覆盖其上的积雪,都被一同扫除。

  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平滑而广阔的水泥地面。

  其间,又有零星一些建筑屹立其上。

  经过一个星期的连续施工。

  在数千万人的努力,以及不计其数的机械工具的帮助下。

  农家小院从地下5层到地下1层,都已施工完毕。

  苏武曾经在设计图中绘制出来的超级避难所,至此全部由蓝图化为现实。

  这种巨变,首先反应在系统面板上。

  便是避难所的等级,由原本的中型避难所,连续跨越式的提升了好几级。

  直接晋升为超级避难所。

  每日固定生存点,从5点增加到8点。

  再算上天灾并行带来的额外加成,每天实际获得的生存点保底在11点以上。

  并且除此以外。

  苏武还总计获得了1200点生存点的一次性奖励。

  这一笔巨额的生存点奖励,对于苏武来说来得极为关键。

  在它到账的第一时间。

  苏武甚至都没有让它在面板上存在超过一分钟,就尽数花销了出去。

  整整1500生存点。

  包括避难所升级带来的所有一次性奖励,过往每日固定生存点积累,以及偶尔一些日常任务的收入。

  全部投入到了同一项的升级之中。

  最终获得了第1代量子计算机。

  让苏武避难所的总算力,直接暴涨了一千倍。

  “升级之前,总算力为10个基数。”

  “实际上最多只能同时完全控制1000台蜘蛛机器人。”

  “相较于如今避难所里,数百万级的机器人和车辆规模,连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只能将所有机器人的实际操作权限,交付给远程控制中心。”

  “现在进阶为量子计算机,将算力基数扩充到一万。”

  “则可以真正做到同时完全操控百万台蜘蛛机器人。”

  控制和完全控制是两个概念。

  单纯的数据分析,还有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操作。

  并不需要消耗多少算力。

  在以人工操作为主,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

  一个基数的算力,就足以支撑起百万台蜘蛛机器人活动。

  至于更加简单的人型服务型机器人和机器狗,消耗更是低的可以忽略。

  而完全控制,又是另外一回事。

  它消耗的算力会急剧攀升。

  带来的机器人的实际性能的提升幅度,却又远远没有它多消耗的那一部分算力那么明显。

  属于性价比极其不划算的事情。

  不过,事情没有绝对。

  尤其是在战场上。

  完全控制带来的那少量战斗力的提升,就显得相当重要。

  很可能是决定最终胜负的关键。

  “正常情况下。”

  “没必要完全控制那么多数量的机器人。”

  “量子计算机的巨额算力。”

  “真正的用处,在于管理农家小院的日常事务,以及负责位于秦岭山的前线战场。”

  随着在过去的一周内。

  又陆续的完成了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整个农家小院避难所内。

  总人口数量已经正式突破4000万。

  如此众多的人口,产生的各种需求和问题。

  复杂程度远胜于过去。

  仅靠过去10个基数的算力。

  人工智能处理事务的时候,已经显得隐隐有些迟钝。

  这也是苏武在获得了上千点的生存点收入之后。

  那么迫切的想要一次性提升算力的原因所在。

  升级完毕。

  唤醒人工智能,重新激活对农家小院各处的掌控。

  苏武稍微上手测试了一番,很快发现。

  人工智能的运行变得更加流畅。

  整体处理事务的效率比以前至少提升50%以上。

  并且即使如此,它也只占据了总算力的千分之一点二左右。

  让苏武深深感受到了剩余算力的广阔和充沛。

  “有这么多的算力。”

  一时间,苏武心中既有暴富后的满足感,又有一丝不知道该如何将它用出去的茫然。

  那种感觉,就如同穿越前,给电脑配上了最顶级的显卡,日常玩的游戏却还是原来那些网游一般。

  思索了一会儿。

  他打开农家小院避难所的结构图。

  如今的避难所,虽然完成了最后的封顶工作。

  从外边看,已经是一座完全体的建筑。

  但内部仍然有许多地方需要进行完善和改造。

  不少人甚至连标准宿舍都没得住,只能用帐篷临时凑合一下。

  至于建造优先级排到后面的种植园和活动区,就更是没影的事。

  而除此以外。

  避难所内恶劣的空气质量,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苏武自己活动的避难所区域。

  因为有最早使用生存点升级过的空气循环系统。

  质量始终保持在堪比末世前最顶级的自然景区的水准。

  但核心区以外的地方。

  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仅仅依靠苏武花费了两位数生存点打造出来的空气循环系统,可没有办法供应4000万人的所需。

  只能先安装一些从其他附属避难所里拆下来的相关设备。

  进行替代。

  这些从设计之初,就没考虑过会用在一座超级避难所里的通风设备。

  实际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整个避难所中,超过一半以上的人。

  都因此或多或少地感觉到胸闷难受。

  只不过,在连安全和温饱都不太容易保证的情况下。

  这种并不致命的问题,没有被人太过关注。

  至于高高在上,又和底层隔离了太久的苏武。

  要不是因为偶尔出去探亲的柳茜茜,向他随口提过几句。

  他同样也不会注意到这方面的事情。

  “低劣的空气质量。”

  “更容易滋生病菌,影响人类的精神状态。”

  “不利于长久发展。”

  “现在,到了重新设计一套空气循环系统的时候了。”

  “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投入一定的生存点,为其补齐缺陷。”

  晋升为超级避难所后。

  每天超过10点生存点的固定收入。

  让苏武有了些许底气,把它们应用在这些没有涉及到战斗和安全,看似没什么明确回报的民生项目上。

  而除了空气以外。

  向来与其密不可分的水,也自然同样被纳入了需要改善的范围。

  直径高达7公里的超大型避难所。

  每天仅最基础的饮用水,都需要消耗7万吨左右。

  如果再算上洗漱,卫生等等日常生活所需,最低起码要消耗百万吨以上。

  就这,还是进行严格管制后的结果。

  如果像末世前那样放开了让人使用,消耗最起码还得再增加个七八倍。

  如此巨量的用水需求。

  让避难所内的水循环系统,一直处在极限的负载状态。

  并且水储量也严重不足。

  很多时候,前一天才刚刚冲进下水道的污水,第二天就得变成生活用水,重新输送到千万人面前。

  这个过程中。

  但凡有一环出现意外,稍微延迟几个小时。

  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需要增加更多的储水设备。”

  “不能全部依靠净化装置。”

  目前的农家小院避难所。

  采用的是在地下7层的超级仓库里,建造一座30万吨储量的水库。

  前边6层,每一层建造一座10万吨的净化水厂的模式。

  为整座避难所4000万居民供水。

  按照苏武的思路。

  接下来,在具体到每一层的居民区之中。

  还会按照每5万人一片的居民区,再建设一座水塔的方式。

  增加近千座储量在1000吨左右的水塔。

  然后,在正在扩建的地下第8层,继续新增一座800万吨级的超大型水库。

  以降低每个环节水循环的速度。

  避免出现意外。

  只不过,这样一来。

  就得再想办法外出寻找水源了。

  单单依靠地下水,可填不满那些新增的水塔和水库。

  “水源好找。”

  “地面上的积雪,还有不远处宽江支流河道上,已经彻底冻结的河水都可以利用。”

  “不过,根据检测。”

  “它们大多数都带有轻微的辐射和毒性。”

  “需要进行深度的净化才行。”

  这是一个耗资巨大的工程。

  净化辐射,可没有单纯的过滤那么容易。

  但目前除了从这个途径获取水以外,去外地运水也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不止是苏武宝贵的运力,还需要用于运输人口和物资。

  另一方面,外地也未必有足够干净的野外水源。

  根据苏武在江河市以外的那些附属避难所里的检测结果。

  目前超过半数以上的避难所,周边的地下水之中。

  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污染。

  并不比地面的积雪干净多少。

  “外界留给人类的生存资源,真是越来越少了。”

  苏武忍不住有些叹息。

  稍作思索。

  他最后还是决定,就地收集冰雪作为水源。

  至于初步的净化装置。

  他打算在避难所的上方,也就是地表上,找一个地方安放。

  “说到地表。”

  “等腾出人手。”

  “可以正式考虑在避难所上边,继续建造一层属于地面的建筑。”

  目前的避难所上方。

  只有位于核心区范围的超大型电磁轨道炮的升降平台,以及零星搭建的一些临时厂房。

  对土地的利用率并不高。

  考虑到苏武现在和未来,都有大量制造大型机械的需要。

  他干脆准备直接在地面上也建一层避难所建筑。

  将避难所扩充为地下7层加地上1层的结构。

  “另外,在地面上建筑的难度相对较低。”

  “也没有必要节省空间。”

  “地上那一层,可以直接拉伸到50米的高度。”

  这是一个相当夸张的设计。

  50米的层高下。

  一层的空间。

  就超过了目前农家小院避难所整体大小的一半多。

  内部甚至足以完整容纳下末世前一栋接近20层的住宅楼。

  真要让苏武建造出这一层。

  他的避难所内部的空间,短时间内估计都要出现过剩的情况了。

  “虽然说,建造在地表以上的建筑。”

  “会遭遇更多的危险。”

  “但以快速水泥的强度。”

  “足以让它变得比大山还要坚韧。”

  “实际上的安全程度,其实比那些建造在大山中的避难所还要更强一点。”

  “而且,地上一层的建筑也可以作为缓冲层。”

  “抵御陨石撞击等等不可预测的危险。”

  “保证目前最核心的地下一层的绝对安全。”

  “还有,以后更加庞大的天谴级陆地巡洋舰,基地车,甚至是空天航母。”

  “也需要有一个足够宽敞的地方,才能顺利地制造出来。”

  思索到这里。

  因为好处实在太多。

  苏武已经没有了不去建造的理由。

  于是也不再犹豫,

  将建造地上一层避难所。

  列为了接下来最重要的工程之一。

  2月17日。

  钢城。

  一架漆黑的战机,从城区中一座大型避难所上方的升降平台上,缓缓升空。

  在抵达一定高度后。

  引擎瞬时启动。

  在短短几秒内,便以超越了音速的速度,迅速地冲入更高处的云层之中。

  只在地面可见的视野内。

  留下一圈圈如同面包圈一般的白色烟雾。

  这是苏武刚刚研制出来不久,还未彻底量产的空冥级6代战机。

  整机全长23米,高7.3米。

  机身宽度5.3米,翼展24.8米。

  长度堪比两辆大巴车首尾相连,宽度也接近两车道。

  几乎快要追上大半个冰封级陆地护卫舰的大小。

  属于名副其实的空中巨无霸。

  而它的载重。

  除去必须携带的燃料以外,也仍然高达15吨。

  不比双翼直升机20吨的标准差太多。

  另外,再考虑到它的建造成本相对较低,速度又远高于后者,最高达到了4倍音速。

  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

  它其实就已经取代了双翼直升机。

  成为苏武手中最重要的空中运输力量。

  也是他倚仗用来在整个东洲,搭建真正的大洲级空中交通网络的基石。

  穿过云层。

  这架从钢城起飞的试验型空冥级6代战机。

  开始以3倍音速的巡航速度。

  朝着农家小院的方向飞去。

  两地400公里的距离。

  在如此高的巡航速度下,几乎瞬息而至。

  而随着它接近农家小院,开始逐渐减速和降低高度。

  一处从空中看去。

  仍然让人感到庞大无比的建筑,开始出现在空冥级6代战机的视野里。

  那是已经建成的农家小院地上一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