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8日。

  经过几天的发酵。

  全球联网带来的震荡,正式化作海啸,席卷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许多人第一次知道。

  原来在过去那段通讯断绝的日子里,世界上多出来了100多个新的国家和自治体。

  有数以十亿计的人。

  曾经认为整个世界的幸存者,已经不到百万。

  而与此同时。

  在这一天。

  第2艘晨光级运输舰走下了生产线。

  让苏武每日可转移的人口数量,从1000万增加到了2000万左右。

  统一东洲的步伐,就此悄然加速。

  农家小院,地下一层控制中心。

  “目前地表新区,已经建设完成了前4层。”

  “看起来有些像模像样了。”

  悬浮在苏武面前的全息投影上。

  农家小院的完整体,高度从最初的500多米,增长到了790米。

  外观上从接近一张摊薄的圆饼,变得厚实了许多。

  有了几分传统圆柱体的形象。

  受到苏武将大部分劳动力资源,都倾斜向地表的影响。

  位于地底部分的建设进度,陷入了近乎停滞的状态。

  地下14层至今未能完工。

  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距离建成也遥遥无期。

  而与之相反,地表上的部分。

  则是日新月异。

  排除最初前三层150多米高的那一部分。

  从地上第4层开始的新区,一直到今天刚刚封顶的第7层。

  新增的高度,加起来也有两三百米。

  远远望去。

  就像是一幢被高耸的城墙围拢的巨型城市。

  “地上第4层以种植园为主,第5层以养殖场为主。”

  “目前这两层已经全部完成了初期的建设。”

  “正式开启生产。”

  “预计最快半个月内,第1批产出就能投入到避难所内部市场。”

  “大幅度的改善所有居民的饮食条件。”

  这两层的食物生产区域。

  虽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后续搬迁进来的那些人口,供应基本口粮。

  但是在它那庞大的产能下。

  依然多多少少的能够惠及到其他普通居民。

  同时有了它们的存在。

  苏武才算真正拥有了肆无忌惮扩张人口的底气。

  “地上6层到地上7层,是以标准宿舍为主的居民区。”

  “目前仅仅在第6层,入住了大约1000万人口,其余仍然处于空置状态。”

  全息地图上。

  避难所最上面的地上7层,逐渐放大。

  那75米的内层层高,以及厚度达到6米的地基。

  构筑成了一座恢宏的超巨型都市。

  75米的层高。

  意味着可以容纳下25层的居民楼。

  再辅以最紧凑的布局,每八人一间宿舍,共用一个小小的可以淋浴的厕所。

  平均下来。

  按照每个人37立方米左右的活动空间计算。

  最终能够允许8000万人生活在同一层避难所里。

  “不过空置只是暂时的。”

  “很快,这里就将会被来自东洲各地,源源不断的人口所填满。”

  “并且还将继续蔓延到地上8层,地上9层,以及更高处。”

  “到时候,对于资源的需求,也会达到一个可怖的地步。”

  人要生存,就离不开空气,水和食物。

  单个人的消耗,或许不太起眼。

  可如果将它的数量,放大到以亿计算。

  单单是每天呼吸消耗的氧气,都要有数万吨。

  而一亿人,也不过是农家小院未来一层多一点的人口数量而已。

  “目前避难所内的氧气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园内的光合作用。”

  “其次是对外通风管道。”

  “应急的备选手段,为电解水和化学制氧。”

  “勉强能够达成平衡。”

  苏武曾经花费大量生存点强化过的避难所通风系统。

  早已经无法支撑起如今过亿人口的庞大体量。

  沦为了仅仅负责为苏武所在的核心区,提供环境保障的私人管家。

  在核心区域以外。

  由人工智能重新绘制出来,再结合了大量精英学者查漏补缺后的空气循环系统。

  代替成为了整个避难所的底层框架。

  它通过遍及避难所各处,总里程长度超过百万公里的大小管道。

  将整个避难所的空气,都保持在永不停歇的流通状态。

  平衡各处的氧气比例。

  并顺带进行有毒物质检测和病毒监控。

  保证每一升的空气,在离开当前避难所层,甚至当前小区或者当前楼栋之前。

  都不会出现任何异常。

  “如果遇到极端情况。”

  “种植园被摧毁,也无法再从外界汲取新鲜空气的话。”

  “应急手段,同样可以每天为避难所提供数十万吨以上的氧气消耗。”

  “足够确保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避难所内的空气质量不会恶化。”

  “只是那个时候,每天额外消耗的电力,会变得极其恐怖。”

  “说不定还要再额外加上几组核反应堆发电,才能够与其持平。”

  除了空气以外。

  食物和水,同样各自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体系。

  为了生产食物而建造的种植园。

  几乎可以说是避难所里,占地规模最大的一个类别。

  一个避难所居民在日常生活和娱乐中,平均占去了多少空间。

  就至少会有两倍于此的空间,被应用在建设种植园上。

  而不管是种植园,还是避难所日常生活,又或者是工业生产。

  都离不开巨额的供水。

  以各个水塔,水库为节点,蔓延避难所各处的水管管道。

  总长度甚至还要在通风管道数倍以上。

  “复杂和精密的系统,也不是没有好处。”

  “它们本身庞大的体量,也代表着更高的应对风险的能力。”

  “只要不是一次性把整个避难所摧毁。”

  “就很难让内部的水循环,空气循环和种植园体系彻底崩溃。”

  “而一旦保留有火种,以其为核心修复起来,无疑会简单许多。”

  审视完避难所的基础功能。

  确认其足够坚韧。

  苏武又将视线,放到正在建设的地上第8层和第9层上。

  此时那座巨大的工地上。

  每时每刻都保持着数千万的劳动力在工作。

  海量的物资,以不可思议的速度。

  化作了一个个房间的隔墙,床铺,衣柜,照明设备以及水电网络。

  一点一点的在那将近4000万平米的避难所第8层地面上,逐渐蔓延和完善。

  而与此同时,如此巨大的建设需求。

  也催生出了两个发达的产业。

  不同规格的标准化集装箱,以及真空弹射牵引通道。

  标准化集装箱看似简单。

  实际上,当集合了坚固耐用,成本低廉,安全可靠等等要求之后。

  里面的技术含量一点也不低。

  真空弹射牵引通道。

  则是传送带的进阶版。

  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特制的真空管道,将物资以超高速传输到另外一端。

  效率可以达到传统传送带的数百上千倍。

  在农家小院这个直径7公里的有限空间内。

  基本能把运输过程消耗的时间,降低到近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当前真空弹射牵引通道,主要分为三个类型。”

  “传输固态物质,传输液体,以及传输标准集装箱。”

  “前两者负责运输那些体量庞大的普通资源。”

  “后者用于运输拥有一立方米容积的标准集装箱。”

  对于避难所内部的需求来说。

  通常需要单独分类运输的稀有资源,精密零部件和仪器,体积都不算太大,又或者可以拆卸。

  完全能够放进一立方米的集装箱之中。

  少部分的大件,也可以通过升降平台等等单独运输。

  “等到以后,成本进一步下降。”

  “能够在外界铺设起来这种牵引通道的时候。”

  “运输物资的速度就可以进一步加快。”

  “其实就算是现在,部分位于偏远山区内的矿场,就已经架设起来了真空通道。”

  “用于快速将挖掘和精炼出来的矿物,输出到山区外的平原,方便冰湖级运输舰将其带走。”

  “不过那些管道,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仍然还属于传统的传送带,和如今的牵引管道,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产物。效率也相差许多倍。”

  “并不适合用于百公里以上的长途运输。”

  “而且一般的矿场产物,也没必要大动干戈的架设这种牵引通道。”

  “它们的产能,不足以支持这种大宗货物的运输方式。”

  “反倒是直接运用冰湖级运输舰,一艘一艘的运输回来更加方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