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回着眼未来的目光。

  苏武注意到。

  在最新传输过来的消息中。

  一个被标记为特殊关注的人物,出现在地表的某座采冰场中。

  他点开查询详情。

  随即看到了一份工业机甲切割冰块的视频。

  视频中。

  工业机甲那流畅的动作,表现得近乎于艺术一般。

  整体工作效率,基本维持在普通工人的十倍以上。

  苏武扫了一眼数据。

  估算出其等同于普通状态下,人工智能操纵工业机甲工作效率的2.25倍。

  别看这个倍率似乎不大。

  实际上,能够以生物的躯体,超越人工智能经过无数精密计算的劳动效率。

  本身就是一份成色十足的奇迹。

  而倘若这份奇迹不是用于挖掘,而是用于操纵机甲战斗。

  那在战场上带来的,就将是近乎碾压式的优势。

  “现在的避难所。”

  “常规军事武装力量,已经足够使用。”

  “唯一欠缺的,就是拥有斩首能力的特种精英部队。”

  “如果以其带队,正好可以弥补这一部分的短板。”

  在很多地方。

  特种部队带来的收益,都会远远大于正面攻坚。

  以前是没有办法。

  但现在,苏武面前既然出现了这么一个适合的人选。

  那自然没有理由再去忽视。

  不过,鉴于特种部队的重要性。

  还是需要继续观察一段时间,进行更全面的评估过后。

  才能正式开始组建。

  并且,到那时候。

  不出意外的话。

  苏武还会将手中第5枚生物芯片,植入那个名叫姜云夏的女孩身上。

  在保证绝对忠诚的同时。

  也可以让她的综合战斗素质,能够再进一步的提升。

  “至于特种部队使用的机甲。”

  苏武沉吟了一下。

  在操作台上新建了一项研究任务。

  有蜘蛛机器人和工业机甲的框架参考。

  再搭配上如今已经极为成熟的激光和电磁系列武器。

  重新设计一款专精战斗的机甲,并不算太过困难。

  甚至,因为不需要大规模的量产,可以不计任何成本的堆砌原料。

  最终的成品。

  大概率可以成为这个时代,整个人类世界最强大的单兵杀戮武器。

  “预计研究时间7小时。”

  “消耗灵性120点。”

  “型号命名为坠星——”

  这项研究,苏武打算交给魏蔓蔓去负责。

  虽说专业不算对口。

  魏蔓蔓擅长的是新材料研发。

  但是有生物芯片的协助,非要进行跨行业的研究也不是不行。

  最多只是因为缺乏了天赋的加成,会额外多耗费一些灵性。

  而这点消耗。

  在如今手握2亿人口的苏武眼中,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关掉工作日志。

  苏武顺势又看了一眼采冰场的状况。

  目前避难所里的水资源,总体上实际已经处于相当充沛的程度。

  排除作为后备水源的地下13层水族馆。

  剩下的淡水总储量,也达到了两千万吨。

  即使按照末世前的标准。

  这么多的水资源,也足以供应2亿人用上整整一天的时间。

  而避难所已建成的庞大又高效的水循环过滤体系。

  最快则可以在4小时以内,就将生活污水,重新净化为可以饮用的纯净水。

  极限状态下。

  不要说2亿人,就算是把半个东洲人口都聚集到避难所。

  短时间内也足够使用。

  “考虑到未来暴涨的人口。”

  “采冰场的规模可以再适当扩大一点。”

  “尽量维持当前的人均水资源量。”

  “以预留足够的容错余地。”

  苏武短期内的目标,是让避难所内聚集10亿人口。

  按照目前的状况。

  不改变水资源分配比例的话。

  还需要再储备8000万吨淡水。

  也即相当于接近6个西湖的水量。

  如此恐怖的需求。

  也意味着采冰场的范围,将从避难所周边,扩展到上百公里外的其它区域。

  增加一定的开采成本和风险。

  而除了水以外。

  避难所每天产生的包括废气在内的工业**,以及生活**。

  也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考虑到未来从外界获取物资的难度会越来越大,甚至最终可能会趋于零。

  对于这些废弃物,苏武也不打算浪费。

  而是为此建立一个个成规模的工业园区。

  专门进行回收利用。

  以苏武当前的科技。

  勉强能够做到接近百分百的回收率。

  就是中间消耗的劳动力以及能源,无法避免的会异常巨大。

  “目前来说。”

  “回收工业废料的成本仍然相当高昂。”

  “后续还要想办法,持续提高回收科技的等级。”

  “这方面每突破一点,都代表着每年可以节省至少上千亿度电力。”

  视线在避难所每层的居民区,被单独划分出来的一座座大小**站和回收工厂上掠过。

  苏武在脑海中,自然而然的规划出它们未来的发展路线。

  随后。

  看着电力使用清单。

  苏武又注意到。

  整个避难所当前的电力消耗,达到了每年5500亿度。

  这里边,种植园的农业生产和超级工厂的工业生产占据了大头。

  支撑遍及东洲的运输体系,也算是一个重量级的耗电大户。

  反倒是剩下的整整2亿人口的生活用电。

  加起来只有不到500亿度。

  只占据了电力消耗的一个零头。

  “或许,该稍微放松一些对普通居民的用电管制了。”

  避难所发展到如今的程度。

  也有过去数千万上亿避难所居民,共同劳动的一份原因。

  现在避难所成长到了一定的程度。

  虽然整体仍然还处于能源短缺的阶段。

  但不管怎么说,体量摆在那里。

  再像原来那么苛刻,多少有些不太合适。

  考虑了一阵。

  苏武拉开管制清单。

  对居民用电价格统一打了一个7折。

  然后对家庭套房和单身公寓,解锁了所有用电限制。

  允许他们在室内使用任意民用电器。

  至于标准宿舍。

  不是苏武不想。

  而是在设计之初,就没考虑过相关的情况。

  里边铺设的线路,最多只支持照明以及手机充电等等轻度使用场景。

  在硬件不达标的情况下。

  开放限制也没有任何意义。

  “一步一步慢慢来吧。”

  “标准宿舍毕竟只是过渡建筑。”

  “后边迟早还会进行升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