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样的人,许元心中也生出了几分敬意。

  “大师这个问题,问得好。”

  许元点了点头,坦然应下。

  “那不知在大师看来,是渐悟为先,还是顿悟为重?”

  他没有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将话语权又抛了回去。

  慧基见他如此,眼中赞许之色更浓。

  眼前之人,行事滴水不漏,气度沉稳如山,绝非池中之物。

  “贫僧愚见,以为修行之道,在于渐悟。”

  慧基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

  “佛曰:‘戒、定、慧’,此乃修行之基石。”

  “持戒,方能心定;心定,方能生慧。此过程,如登山,需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绝无可能一步登天。”

  “无论是诵经、坐禅、还是行善,皆是积累资粮的过程。”

  “水滴石穿,铁杵成针。修行者通过日复一日的苦修,洗涤尘心,消除业障,智慧与德行随之增长,这便是渐悟。”

  “直至功德圆满,福慧具足,方能得证菩提,成就佛果。”

  “此理,亘古不变。”

  慧基的论述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将“渐悟”的道理阐述得淋漓尽致。

  他认为,修行就如烧水,必须持续添柴,水温才会一点点上升,最终沸腾。

  这个过程,是不可逾越的。

  周围的众人听得云里雾里,但都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

  卢照邻更是频频点头,显然是认同慧基的观点,这也是中原佛教这个时期大多数人的见解。

  张颛的脸上,已经抑制不住地浮现出了一抹喜色。

  在他看来,慧基禅师的这番言论,已是无懈可击的至理。

  他就不信,许元还能说出什么花来!

  他看向许元,眼神中充满了挑衅和得意。

  然而,许元只是静静地听着,脸上神情没有丝毫变化。

  待到慧基说完,他才缓缓点了点头。

  “大师所言,确有至理。”

  他没有反驳,而是先给予了肯定。

  这一手,让准备看他如何辩驳的众人,都有些意外。

  张颛脸上的笑容一僵。

  这是什么意思?

  认输了?

  就在众人疑惑之际,许元话锋一转。

  “不过,在下也有一点浅见。”

  他挺直了腰背,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了慧基的身上。

  “在下曾听过一句话,名曰:‘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众人咀嚼着这句话,只觉深奥无比,不明其意。

  唯有慧基禅师,身体猛然一震,双目之中,迸发出一道骇人的精光!

  他死死地盯着许元,嘴唇微动,仿佛在反复品味这句话的深意。

  许元的声音,继续在水榭中回响。

  “大师所言的持戒、坐禅、苦修,便是这前半句,‘修行以行制性’。”

  “人之初,性不定,或善或恶,如脱缰之野马。故需以‘行’为缰绳,通过戒律与实践,来约束、驾驭这匹野马,使其归于正途。此乃渐悟之功。”

  “这一点,我与大师的看法,并无二致。”

  听到这里,张颛松了口气,嘴角再次勾起。

  说了半天,还不是在赞同慧基禅师?故弄玄虚!

  可许元的下一句话,却让他的心,瞬间沉入了谷底。

  “但是,”

  许元语气一顿,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修行之目的,为何?”

  “难道就是为了永远握着缰绳,与自己的本性角力吗?”

  “非也!”

  “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悟道’!”

  “何为悟道?便是这后半句,‘悟道以性施行’!”

  “当修行者通过‘渐悟’的积累,将野马驯服,心性澄明之后,便有可能在某一瞬间,豁然开朗,明心见性!这便是‘顿悟’!”

  “那一刻,便如黑暗中划过一道闪电,照彻大千世界!”

  “从此之后,修行者不再需要用‘行’来刻意约束‘性’。因为他的‘性’,已与‘道’合一。他的每一个念头,每一次呼吸,皆是修行;他的随心所欲,皆不逾矩。”

  “这,便是‘以性施行’的境界!”

  许元的声音掷地有声,他没有支持渐悟,也没有支持顿悟,而是将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渐悟是基础,是过程,是量变的积累。

  顿悟是升华,是结果,是质变的飞跃!

  没有渐悟的积累,顿悟便是空中楼阁,无根之萍。

  而没有顿悟的升华,渐悟便可能沦为刻板的苦修,终其一生,也只是一个握着缰绳的牧马人,永远无法体会到人马合一,驰骋天地的自由!

  一番话说完,整个水榭内外,鸦雀无声。

  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被许元这番惊世骇俗的言论,给彻底镇住了。

  画舫之上,晋阳公主李明达美眸异彩连连,她身旁的两位郡主和秦月离,更是张大了嘴巴,久久无法合拢。

  卢照邻呆立当场,眼神中充满了震撼与不可思议。

  他喃喃自语:“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而张颛,则像是被人迎面打了一记闷棍,脸色煞白,踉跄着后退了半步,大脑一片空白。

  他听不懂。

  但他能看懂周围所有人的表情。

  他知道,自己……可能又要输了。

  “这……”

  “这……这位许大人的见解,简直……简直闻所未闻!”

  “太精辟了!将渐悟与顿悟的关系,说得如此透彻!”

  短暂的死寂之后,人群中爆发出了一阵压抑不住的惊叹。

  他们看着许元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

  如果说之前是欣赏他的诗才,那么现在,就是彻彻底底的敬畏!

  这是一个何等妖孽的人物?

  诗才冠绝天下也就罢了,竟然连佛法玄理,都有如此骇人听闻的见解!

  可是,问题来了。

  许元的观点,并非完全否定慧基禅师,反而是将其包容、升华。

  这……到底该怎么判输赢?

  就在众人心中为难之际,一个清朗的声音,打破了僵局。

  “阿弥陀佛。”

  只见慧基禅师缓缓从蒲团上站起身来,整理了一下僧衣。

  他神情肃穆,对着许元,深深地弯腰,行了一个九十度的大礼。

  这一下,所有人都惊呆了。

  许元也连忙起身,想要去扶。

  “大师,使不得!”

  慧基却没有起身,依旧保持着躬身的姿势,声音中充满了由衷的敬佩与感激。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经。”

  “‘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此十二字,已道尽修行之真谛。贫僧困惑多日之疑虑,今日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他缓缓直起身,目光清澈地看着许元。

  “施主于佛法之境界,远在贫僧之上。”

  “此番论道,是贫僧,输了。”

  “哦不,我贫僧与施主此乃论道,不能以输赢来定,不过,施主的境界,确实高于贫僧,贫僧还需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