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应该的,大家都回去看看吧。郡主府的大门永远为大家敞开,今日府中事务繁忙,霓儿怕是抽不开身,外院的厢房你们随意挑选,一应物品都已备齐,若有什么短缺的只管吩咐下人添置便是。”
沈翀和裴让相视一笑,他们可以说是穆家一手栽培长大的。
在老夫人膝下承欢的时日,比在亲生父母身边还要长久。
“多谢老太君厚爱,那我们这就先去厢房稍作休整。晚饭可要给我们留着,我们回家打个转就回来。”
四舅母闻言忍俊不禁,故意板起脸道:“这可不成,晚饭就不给你们留了。难得回家一趟,好生陪陪家人才是正经。”
沈翀立刻摆出一副委屈巴巴的模样,向老夫人撒娇道:“老祖宗您看,四婶这是嫌弃我们了吗?”
三舅母见状,没好气地在他**上轻踹了一脚,“臭小子,皮痒了是不是?赶紧滚回去梳洗更衣,这一身汗臭味熏死人了。”
沈翀挨了踢也不恼,反而嬉皮笑脸地冲三舅母做了个鬼脸。”这就去,这就去,保管洗得香喷喷的。”
二十多个年轻人顿时像出笼的鸟儿一般,欢快地朝外院奔去。
待云霓接到消息时,这群年轻人早已离开郡主府,各自归家去了。
与先前风尘仆仆的模样相比,此刻的他们已然焕然一新,只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边关特有的黝黑。
这次归来的大多是京城子弟,他们此行的首要目的,便是为自己谋个前程。他们的父辈多是家中的次子或庶出。
若想在这京城立足,唯有科举一途。可无论是文举还是武举千人过独木桥,难!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若能金榜题名,子孙后代便有了出头之日。因此此番回京,也是为了参加秋季的武举。
若能在武举中崭露头角自是最好,即便不能一鸣惊人,能留在郡主身边当差也是极好的前程。
要知道这可是郡主府,护卫队长的职位可是堂堂五品带刀侍卫。
他们此刻尚不知晓,云霓已是从一品的护国郡主,身边的护卫队长和贴身侍卫,都已是四品以上的官职了。
裴家府邸。
裴让乃是当朝裴相最小的儿子裴庆的次子。
说起这裴家,可谓是书香门第,世代簪缨。
裴相一生共育有三子两女,裴家的子嗣个个都是读书人,唯独这个小孙子是个例外。
若说他学问不济也就罢了,可偏偏他的学问在裴家子孙辈中是最为出色的。
然而这小子天生反骨,放着大好的前程不要,宁可投身军旅也不愿走科举之路。
八岁那年,他考中秀才后,竟闹着要去从军。
裴相勃然大怒,一纸书信将他送到了穆家老大穆春江麾下。
后来穆将军战死沙场,裴让便一直留在穆家,由穆家的女眷们抚养长大。
这一别就是整整十二个春秋。
如今到了及冠之年,这位离家多年的游子终于肯回来了。
裴老夫人慕氏和小儿媳妇安氏早已哭红了双眼。
尤其是安氏,她膝下虽有四个儿子,却唯独对这个次子心怀愧疚。
八岁离家,十二年来除了寥寥几封家书,竟连家门都不曾踏入一步。
“让儿,快让娘好好看看。”安氏颤抖着双手想要**儿子的脸庞。
裴让却显得有些不自在。
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他记得自己从小就不受宠爱,上有兄长要效仿,下有弟妹要谦让。
久而久之,他便将自己封闭起来,直到那天在云家后院,看见那个刚满周岁的小丫头。
那丫头才一岁大,就跟着母亲有模有样地扎马步、绑腿跑。
小小的人儿摔倒了也不哭,爬起来继续练。
从那天起,裴让每天都会偷偷溜到云家的后院墙头观望。
可谁曾想,在他五岁那年,那小丫头竟随家人去了边境。
自那以后,习武的念头就在他心里扎了根。
当他向家人提出要习武时,母亲勃然大怒,不仅重重责罚了他,还撂下狠话:除非考上秀才,否则休想碰刀枪。
可那个倔强的小身影始终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为了能去找她一起习武,裴让开始发奋读书,跟着祖父和大伯勤学苦读。
终于在八岁那年参加乡试,一举考中秀才。
放榜那日,他跪在祖父面前,恳求送他去穆家军。
为此,母亲与他大吵一架,甚至以断绝母子关系相威胁。
如今十二年过去,再次见到母亲时,裴让心中百感交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胸中翻涌。
“母亲,保重身体,不必为我担忧,我在边境很好。祖母也要保重身体,孙儿现在一切都好。”裴让轻声安慰道。
安氏却红了眼眶:“哪里好了?你看看这脸都晒成什么样了。这么多年也没混出个名堂,如今都二十了,京城的闺秀们,谁还愿意嫁给你这样的......”
这话一出,满屋皆惊,众人的脸色都为之一变。
就连一向沉稳的裴相此刻眼神也明显沉了几分,眉头微蹙,显然是对小儿媳妇的表现颇为不满。
这个小儿子自己挑选的媳妇,果然在为人处世方面还欠缺些火候,说话做事都不太得体。
大夫人沈氏见状连忙打圆场,脸上堆着温和的笑容说道:“母亲,弟妹,让儿好不容易从边境回来一趟,咱们还是先用膳要紧。先用膳。”说着又转向裴让,语气亲切:“让儿啊,这么多年没见,大伯母也不知道你现在喜欢吃什么,有没有什么忌口的。你看看桌上这些菜可还合胃口?若是有特别想吃的,尽管告诉厨房,让他们现给你做。”
裴让目光在满桌的菜肴上轻轻扫过,嘴角挂着得体的微笑,语气平静地回道:“多谢大伯母挂念,我向来不挑食。这些菜色都很不错,不必特意准备。”
确实,在边境那种艰苦的环境里,能有口热饭吃就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哪里还敢挑三拣四。
裴相见状微微颔首,语气和缓地说道:“既然回到自己家里,那就安心住下。你的院子......”
话未说完,安氏就迫不及待地插话:“父亲,他原先住的院子现在仁儿住着呢。我已经重新给他收拾好了住处,就在西厢院。”
“这是应该的,大家都回去看看吧。郡主府的大门永远为大家敞开,今日府中事务繁忙,霓儿怕是抽不开身,外院的厢房你们随意挑选,一应物品都已备齐,若有什么短缺的只管吩咐下人添置便是。”
沈翀和裴让相视一笑,他们可以说是穆家一手栽培长大的。
在老夫人膝下承欢的时日,比在亲生父母身边还要长久。
“多谢老太君厚爱,那我们这就先去厢房稍作休整。晚饭可要给我们留着,我们回家打个转就回来。”
四舅母闻言忍俊不禁,故意板起脸道:“这可不成,晚饭就不给你们留了。难得回家一趟,好生陪陪家人才是正经。”
沈翀立刻摆出一副委屈巴巴的模样,向老夫人撒娇道:“老祖宗您看,四婶这是嫌弃我们了吗?”
三舅母见状,没好气地在他**上轻踹了一脚,“臭小子,皮痒了是不是?赶紧滚回去梳洗更衣,这一身汗臭味熏死人了。”
沈翀挨了踢也不恼,反而嬉皮笑脸地冲三舅母做了个鬼脸。”这就去,这就去,保管洗得香喷喷的。”
二十多个年轻人顿时像出笼的鸟儿一般,欢快地朝外院奔去。
待云霓接到消息时,这群年轻人早已离开郡主府,各自归家去了。
与先前风尘仆仆的模样相比,此刻的他们已然焕然一新,只是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边关特有的黝黑。
这次归来的大多是京城子弟,他们此行的首要目的,便是为自己谋个前程。他们的父辈多是家中的次子或庶出。
若想在这京城立足,唯有科举一途。可无论是文举还是武举千人过独木桥,难!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若能金榜题名,子孙后代便有了出头之日。因此此番回京,也是为了参加秋季的武举。
若能在武举中崭露头角自是最好,即便不能一鸣惊人,能留在郡主身边当差也是极好的前程。
要知道这可是郡主府,护卫队长的职位可是堂堂五品带刀侍卫。
他们此刻尚不知晓,云霓已是从一品的护国郡主,身边的护卫队长和贴身侍卫,都已是四品以上的官职了。
裴家府邸。
裴让乃是当朝裴相最小的儿子裴庆的次子。
说起这裴家,可谓是书香门第,世代簪缨。
裴相一生共育有三子两女,裴家的子嗣个个都是读书人,唯独这个小孙子是个例外。
若说他学问不济也就罢了,可偏偏他的学问在裴家子孙辈中是最为出色的。
然而这小子天生反骨,放着大好的前程不要,宁可投身军旅也不愿走科举之路。
八岁那年,他考中秀才后,竟闹着要去从军。
裴相勃然大怒,一纸书信将他送到了穆家老大穆春江麾下。
后来穆将军战死沙场,裴让便一直留在穆家,由穆家的女眷们抚养长大。
这一别就是整整十二个春秋。
如今到了及冠之年,这位离家多年的游子终于肯回来了。
裴老夫人慕氏和小儿媳妇安氏早已哭红了双眼。
尤其是安氏,她膝下虽有四个儿子,却唯独对这个次子心怀愧疚。
八岁离家,十二年来除了寥寥几封家书,竟连家门都不曾踏入一步。
“让儿,快让娘好好看看。”安氏颤抖着双手想要**儿子的脸庞。
裴让却显得有些不自在。
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他记得自己从小就不受宠爱,上有兄长要效仿,下有弟妹要谦让。
久而久之,他便将自己封闭起来,直到那天在云家后院,看见那个刚满周岁的小丫头。
那丫头才一岁大,就跟着母亲有模有样地扎马步、绑腿跑。
小小的人儿摔倒了也不哭,爬起来继续练。
从那天起,裴让每天都会偷偷溜到云家的后院墙头观望。
可谁曾想,在他五岁那年,那小丫头竟随家人去了边境。
自那以后,习武的念头就在他心里扎了根。
当他向家人提出要习武时,母亲勃然大怒,不仅重重责罚了他,还撂下狠话:除非考上秀才,否则休想碰刀枪。
可那个倔强的小身影始终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为了能去找她一起习武,裴让开始发奋读书,跟着祖父和大伯勤学苦读。
终于在八岁那年参加乡试,一举考中秀才。
放榜那日,他跪在祖父面前,恳求送他去穆家军。
为此,母亲与他大吵一架,甚至以断绝母子关系相威胁。
如今十二年过去,再次见到母亲时,裴让心中百感交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在胸中翻涌。
“母亲,保重身体,不必为我担忧,我在边境很好。祖母也要保重身体,孙儿现在一切都好。”裴让轻声安慰道。
安氏却红了眼眶:“哪里好了?你看看这脸都晒成什么样了。这么多年也没混出个名堂,如今都二十了,京城的闺秀们,谁还愿意嫁给你这样的......”
这话一出,满屋皆惊,众人的脸色都为之一变。
就连一向沉稳的裴相此刻眼神也明显沉了几分,眉头微蹙,显然是对小儿媳妇的表现颇为不满。
这个小儿子自己挑选的媳妇,果然在为人处世方面还欠缺些火候,说话做事都不太得体。
大夫人沈氏见状连忙打圆场,脸上堆着温和的笑容说道:“母亲,弟妹,让儿好不容易从边境回来一趟,咱们还是先用膳要紧。先用膳。”说着又转向裴让,语气亲切:“让儿啊,这么多年没见,大伯母也不知道你现在喜欢吃什么,有没有什么忌口的。你看看桌上这些菜可还合胃口?若是有特别想吃的,尽管告诉厨房,让他们现给你做。”
裴让目光在满桌的菜肴上轻轻扫过,嘴角挂着得体的微笑,语气平静地回道:“多谢大伯母挂念,我向来不挑食。这些菜色都很不错,不必特意准备。”
确实,在边境那种艰苦的环境里,能有口热饭吃就已经是莫大的幸运了,哪里还敢挑三拣四。
裴相见状微微颔首,语气和缓地说道:“既然回到自己家里,那就安心住下。你的院子......”
话未说完,安氏就迫不及待地插话:“父亲,他原先住的院子现在仁儿住着呢。我已经重新给他收拾好了住处,就在西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