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215章 白虎议策,辽东转机

小说:皇明 作者:雨落未敢愁 更新时间:2025-10-18 17:33:19 源网站:2k小说网
  ();

  自萨尔浒一役惨败后,大明在辽东的统治根基便已摇摇欲坠。

  开原、铁岭的接连失守,如同被斩断的双翼,使得沈阳这座辽东重镇彻底暴露在建奴铁骑的锋芒之前,再无缓冲之地。

  更致命的是,开原与铁岭地处浑河上游,建奴凭借奔腾不息的浑河水运之利,粮秣军械得以高效输送,损耗极微。

  此消彼长之下,建奴不仅能调集更多兵力长驱直入,其兵锋所至,更可深入辽东腹地,如利刃直抵大明咽喉。

  反观明军,若丧失辽东屯田之基,仅凭关内千里转运以维系前线,则每一石粮秣、每一两饷银皆需翻山越岭,沿途损耗何止十倍?

  长此以往,国库必将为这无底深渊所噬。

  思及此,熊廷弼眉间沟壑更深。

  建奴之势日盛,而朝廷的耐心与信任却如沙漏流逝。

  天子纵有保全辽东之心,又岂能抵得住朝堂上日益汹涌的攻讦?

  那一道道催战的奏疏、一声声‘劳师靡饷’的指责,终会化作勒紧他脖颈的绞索。

  前有狼烟未熄,后有暗箭难防,这位辽东经略的脊背,已渐被压出裂痕。

  “经略,末将听闻孙部堂已至沈阳,正统筹各部,依托坚城构筑三道防线——抚蒲前沿据险而守,浑河中部控扼水道,白奉虎堡侧翼策应。即便一时难以克敌,亦可层层迟滞建奴兵锋。”

  戚金顿了顿,目光灼灼如炬。

  来此之前,他曾在乾清宫与天子促膝夜话,此刻字句都带着御前的重量:

  “辽东一战,我大明虽耗资巨亿,但建奴亦非铁板一块。其地瘠民贫,经不起长久消耗。只要稳住阵脚,待其师老兵疲,战略主动权必重归我手!”

  辽东苦战,大明压力巨大,但建奴也不好过。

  大明底子厚,可一败再败。

  然建奴若一败,那积蓄的威势一泻千里,数年一蹶不振,那都是轻的。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朱由校为何要抄家八大晋商?

  为何要积蓄财货?

  还不就是为了有资本和建奴耗下去。

  “但愿如此罢。“

  熊廷弼虽未面见新君,却已与之神交已久。

  自天启帝登基以来,二人书信往来不绝。

  在御笔亲批的密函中,这位辽东经略清晰地感受到:眼前这位年轻天子,与万历帝的深居简出、泰昌帝的优柔寡断截然不同。

  新君锐意革新,胸有韬略。

  其提出的‘固守沈阳、禁绝浪战’之策,令久经沙场的熊廷弼深以为然。

  更难得的是,皇帝明确表示不苛求短期战果,这无疑为背负沉重压力的经略卸下了枷锁。

  回想此前明军屡战屡败,根源正在于朝堂掣肘。

  镇守太监的急功近利、文官集团的催战逼迫,常迫使前线将士在应当固守时贸然出击,终致惨败。

  去岁熊廷弼以退为进上疏请辞,本欲借此争取更大的军事自主权。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这一谋略适得其反:天启帝受东林党人影响,最终准其离任,间接酿成沈阳、辽阳的沦陷。

  而如今,洞悉历史走向的朱由校不仅全力支持熊廷弼,更赋予其前所未有的统兵之权。

  正因如此,辽东战局较之史书记载,已然出现转机。

  只不过,这个转机,还不够大。

  大明,还需要更多的转机!

  而其中一个转机,就在戚金与童仲揆身上。

  熊廷弼目光凝重地环视二人,沉声道:“今日特请二位将军前来,实有一桩要事相托。”

  戚金与童仲揆闻言俱是一怔。

  但他们来辽东之前,皇帝便要他们全权听从熊廷弼指挥,此刻纵使心中存疑,二人还是当即起身,抱拳应道:“但凭经略差遣!”

  熊廷弼微微颔首,指尖轻叩案上军报:“自三月以来,建虏自抚顺关、铁岭、懿路等处的袭扰骤增,与我军摩擦不断。表面看似搅乱时局,实则暗藏刺探军情之祸心。”

  他起身踱至辽东舆图前,语气愈发沉重:“更令人忧心的是,辽沈一带近来乱象丛生,粮价飞涨如脱缰野马,地方官吏盘剥百姓,士子文人妄议边事,军事战略常常泄露而出,建奴比我这个辽东经略使,还要了解辽东的情况。”

  戚金闻言,瞳孔微缩,失声道:“经略莫非怀疑沈阳、辽阳城中,有敌军细作?”

  “不错!本帅怀疑建奴细作已渗透至我军腹地!”

  自古兵者诡道,两军对垒之际,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细作渗透,犹如毒蛇潜行于暗处,稍有不慎,便足以动摇军心、溃散防线。

  熊廷弼深谙此道,早在督师辽东之初,便在建奴内部广布眼线,以金银收买、以利诱之,甚至不惜派遣死士潜伏敌营,只为获取一星半点的军情密报。

  然而,细作之争,终究是攻心为上。

  自萨尔浒惨败以来,明军节节败退,开原、铁岭相继陷落,辽人亲眼目睹八旗铁骑势如破竹,而明军却屡战屡败,难挽颓势。

  恐惧如瘟疫般蔓延,部分辽人心中已生异念——与其死守孤城,待城破之日被建奴清算,不如趁早投诚,或可保全家族富贵。

  华夏千年,每逢乱世,总不乏这等软骨之辈!

  他们畏威而不怀德,见利而忘大义,甘愿屈膝事虏,以求苟且偷生。

  熊廷弼每每思及此,便觉胸中郁愤难平。

  这些鼠辈,比之明刀明枪的建奴更为可恨!

  他们蛀空军心,散播谣言,动摇根基,使得辽东局势愈发艰难。

  若不肃清内患,何以御外敌?

  想到此处,熊廷弼眼中满是杀气。

  “正因这些鼠辈暗中作祟,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如今沈阳、辽阳两地,富户豪强纷纷举家南逃,一日多过一日!民心涣散,则好不容易聚拢的军心也会动摇,长此以往,辽东必乱!”

  他重重一拍桌案,震得烛火摇曳,说道:“此风,绝不可长!”

  戚金眉头一皱,眼中精光一闪,已然听出熊廷弼话中深意。

  他沉声问道:“经略的意思是……要我等出兵清洗?”

  熊廷弼缓缓点头,目光在二人脸上扫过,语气凝重:“不错,辽兵辽将之中,忠勇报国者固然不少,但其中亦藏有狼子野心之徒!若用他们,本帅如何放心?”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一沉,环视两位老将军,问道:“二位总兵,可敢行此大事?”

  戚金与童仲揆对视一眼,彼此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

  他们深知此事之难。

  一旦动手,便是将辽东官场捅个天翻地覆!

  那些盘踞多年的将门世家、勾结晋商的豪强、靠吃空饷养肥的官吏,哪一个不是根深蒂固?

  今日动他们的根基,明**们的弹劾奏章便能堆满通政司的案头!

  然而,大敌当前,岂能畏首畏尾?

  戚金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炬,斩钉截铁道:“末将,愿效死力!“

  童仲揆亦挺身上前,抱拳应命:“临行前陛下亲谕,命我等唯经略之命是从。请经略示下!”

  “好!”

  见二人神色肃然,熊廷弼紧绷的面容终于舒展开来,眼角细密的皱纹里透出一丝久违的笑意。

  他抬手捋了捋发白的胡须,声音里带着如释重负的轻松:“得二位鼎力相助,此事便有了七分把握。”

  ‘唰’的一声,他猛地扯下身后悬挂的帷帐,一张丈余宽的辽东舆图赫然呈现。

  烛火映照下,沈阳、辽阳等要冲之地密密麻麻布满了朱砂标记,宛如斑斑血痕。

  熊廷弼抄起案上的竹鞭,在舆图上重重一点:“这些朱批标记之处,都是锦衣卫密查确证的奸细巢穴。上至游击守备,下至商贾走卒,无所不包。”

  戚金凝神细看,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那些猩红的标记不仅遍布城防要地,更延伸至粮仓、武库等命脉所在。

  若真如舆图所示,整个辽东的军政体系怕是早已千疮百孔。

  他下意识握紧了腰刀,沉声问道:“经略公,这些可都有实据?”

  话音未落,戚金又自觉失礼,连忙补充道:“末将并非质疑经略,只是此事事关重大,若是杀错人了,该.”

  “哈哈哈~”

  熊廷弼不待他说完便朗声大笑,笑声中却透着刺骨的寒意:“戚将军果然谨慎。此事你可径直去问辽东锦衣卫千户所,每一处标记都录有口供画押。即便偶有冤屈,也不过百中之一二。”

  烛光忽明忽暗间,这位经略使的目光幽深,一字一顿道:“值此存亡之际,宁可错杀千人,不可纵放一个!”

  见二人仍有踌躇,他转身从紫檀木匣中取出令箭:“二位若怕担干系,本官这就签发钧令。天大的干系,自有熊某一肩承担!”

  戚金与童仲揆对视一眼,同时单膝跪地抱拳道:“有经略公钧令,末将等自当效死!”

  戚金声音微微发颤,昔日戚家军遭人构陷的往事仍历历在目,他可不愿再被人利用了。

  此刻握着这纸手令,仿佛握住了一柄尚方宝剑,心中块垒顿时消解大半。

  熊廷弼满意地颔首,亲手将二人扶起。

  他转身望向窗外渐沉的暮色,幽幽道:“建奴细作最善蛊惑人心,前日竟有逆贼在辽阳城中散布童谣:

  浑河血,浑河浪,明军尸骨填沟壑;

  八旗马,踏冰来,沈阳城头换大王。

  辽阳米,养肥鼠,将军夜遁弃刀枪;

  朱家官,坐金殿,不管辽东饿死郎!”

  熊廷弼的目光如炬,在摇曳的烛火中深深凝视着两位将领,那眼神仿佛要穿透他们的铠甲,直抵心底。

  “内鬼不除,辽东难安。这些蛀虫不啻于建奴安插在我军心脏的利刃,若不及时拔除,纵有坚城利炮,也终将自内部土崩瓦解。”

  戚金闻言,眉头紧锁,他还有其他疑虑。

  “经略公明鉴。只是.若大举清洗沈阳、辽阳,恐会引发动荡。眼下建奴虎视眈眈,若我军内部生乱,岂不正中敌军下怀?”

  熊廷弼闻言,嘴角扬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

  他转身走向案几,从堆积如山的文书中抽出一份朱批奏折,在烛光下展开:“戚将军所虑不无道理。不过.有些内情,恐怕陛下尚未向二位言明。“

  熊廷弼的声音突然提高了几分。

  “自今岁伊始,朝廷已补发历年拖欠的粮饷,每一两银子都由钦差太监会同户部、兵部要员亲自核发,直达士卒之手。”

  “不仅如此,陛下抄没八大晋商所得,粮草堆积如山,衣物数以万计,都已赏赐各军。每十日便有宣讲官入营,晓谕皇恩。”

  “那些贪墨军饷的蠹虫,轻则革职查办,重则枭首示众!如今的辽东军心,早已非昔日可比。”

  说到这里,熊廷弼突然压低声音:“前日辽阳卫有个千户克扣军粮,第二日就被士卒绑了送交锦衣卫。你道为何?”

  熊廷弼自问自答道:“因为现在的士卒知道,他们的每一口粮、每一文钱,都直达手中,再无人敢从中渔利!谁敢贪墨他们的钱财,他们直禀经略府、巡抚衙门、锦衣卫,就有人来查实情况,替他们伸张正义。”

  戚金与童仲揆闻言,眼中闪过惊讶之色。

  “竟还有此事,陛下当真深谋远虑。”

  熊廷弼见状,朗声笑道:“所以二位尽可放手施为。该杀的,一个不留;该赏的,分毫不差。辽东的根基,远比你们想象的牢固得多!”

  熊廷弼一番话掷地有声,戚金听罢,心中迷雾渐散。

  前番辽东局势动荡,军心涣散,朝野上下皆忧心忡忡。

  可如今,天子不惜重金,补发历年拖欠的粮饷,更抄没八大晋商,以实打实的钱粮稳定军心。

  再加上宣讲官入营宣谕皇恩,严惩贪墨军官,辽东军心已非昔日可比。

  难怪熊廷弼敢大刀阔斧,清理沈阳、辽阳的汉奸细作!

  戚金心中暗叹,世间之事,本就矛盾重重。

  前一刻还忧心忡忡,下一刻却因局势变化而豁然开朗。

  如今辽东根基渐稳,军心可用,正是肃清内患的最佳时机。

  他与童仲揆对视一眼,彼此眼中皆闪过一丝坚定。

  熊廷弼既有天子支持,又有充足准备,他们何须再踌躇?

  此战,必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