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 第402章 夜禁弛放,通商博弈

小说:皇明 作者:雨落未敢愁 更新时间:2025-10-18 17:38:41 源网站:2k小说网
  ();

  时间到了天启二年正月初八。

  此刻。

  春节气息尚未离去。

  然而,北京城却又再次热闹起来了。

  无他。

  元宵节到了。

  明朝元宵节并非仅正月十五一天。

  从正月初八“上灯”起,到正月十八“落灯”止,整整十天的时间,京城都会沉浸在灯影与欢笑声中。

  更别说皇城根下的北京,早在正月初五,就有商户开始“预热”。

  扎灯彩的匠人在门前支起木架,彩纸剪的“年年有余”“子孙满堂”挂满了巷口。

  卖元宵的铺子提前熬起了糖浆,甜香飘出半条街。

  连孩子们都攥着长辈给的铜板,围着玩具摊挑选小灯笼,盼着入夜后的热闹。

  到了如今的初八,更是热闹。

  “哐!哐!”

  午时刚过。

  五城兵马司的铜锣声在街面上响起,两名身着青色号服的兵卒走在前面,高声吆喝:

  “奉陛下旨意,上元节放夜,自今日起,弛夜禁十日!街坊邻里可自在赏灯,勿需拘着宵禁规矩!”

  这声吆喝,让原本就热闹的街市瞬间沸腾起来。

  要知道,按《大明律》规定,京城每日“一更三点”过后,城门、街巷的栅栏就得关闭。

  百姓若无故外出,轻则杖责二十,重则按“夜犯禁卫”治罪,就算是就医、奔丧,也得提前去官府领“夜行牌”,半点不敢马虎。

  可元宵节的“放夜”,却是朝廷特批的“例外”。

  不仅取消宵禁,连五城兵马司的巡夜兵卒,都只负责维持秩序,不许随意搅扰百姓的兴致。

  正如老北京人常说的:“上元夜,兵马司不拿人,只护着热闹。”

  刚到黄昏,街面上的灯笼便一盏盏亮了起来。

  油纸糊的圆灯笼、纱绢做的宫灯、竹骨扎的走马灯,从街首挂到街尾,红的、黄的、绿的,映得残雪都染上了暖色。

  最先热闹起来的是街角的空场,一群光着膀子的壮汉,裹着红绸腰带,举着十几米长的龙灯,随着锣鼓声舞动起来。

  龙头上的宝珠闪着光,龙身的鳞片在灯光下忽明忽暗,壮汉们脚步整齐,时而盘旋,时而腾跃,引得围观的百姓阵阵喝彩。

  不远处,另一处空场上,踩高跷的艺人正缓缓走来。

  他们足踩三尺高的木跷,有的扮成红脸的关羽,绿袍长髯,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

  有的扮成穆桂英,粉裙铠甲,腰间挂着宝剑,神态飒爽。

  还有的扮成丑角,脸上画着油彩,时不时做个鬼脸,引得人群一阵哄笑。

  杂耍艺人的摊子前,更是围得水泄不通。

  吞火的艺人拿起烧红的木炭,塞进嘴里,再张口时,吐出一串火星,吓得围观人群后退半步,随即又爆发出掌声。

  耍刀的艺人双手各持三把钢刀,抛向空中,钢刀在空中划出寒光,却总能稳稳接住,没有半分差错。

  顶碗的艺人头顶一摞青瓷碗,随着音乐扭动腰肢,碗却纹丝不动,最后还单手举起一张桌子,引得人群中“啧啧”称奇。

  当然,要说元宵与其他时候最不同的,则是有许多妙龄女子出来赏花灯,猜灯谜。

  平日里,她们受“男女授受不亲”的约束,除了走亲访友,很少出门,更别说夜间在外游荡。

  可元宵节的“放夜”,却给了她们难得的自由。

  穿着崭新的袄裙,披着绣着花纹的披风,有的挽着母亲的胳膊,有的跟着兄长,手里提着小巧的灯笼,或是在灯谜摊前驻足,或是在小吃摊前挑选零食。

  还有些年轻女子,会悄悄准备一方绣着花纹的帕子,若是遇到心仪的男子,便趁人不注意,将帕子丢过去。

  若是男子有意,便会拾起帕子,上前搭话。

  若是无意,便会将帕子放回原处,彼此也不尴尬。

  这“丢帕子”的习俗,成了元宵节里最浪漫的风景,也让平日里沉闷的京城,多了几分柔情。

  可以说,元宵节是大明百姓最放松的节日。

  而在此时。

  东直门内京城有名的酒楼东兴楼中。

  二楼临窗的雅间里,红木桌椅擦得锃亮,桌上摆着一碟碟精致的京味菜肴。

  油光锃亮的烤鸭片得薄如蝉翼,旁边放着甜面酱与荷叶饼。

  酱肘子炖得酥烂,筷子一夹便能脱骨;还有豌豆黄、艾窝窝这些点心,配着一壶温热的绍兴黄酒,香气在暖融融的雅间里弥漫。

  窗纸被窗外的灯笼映得通红,偶尔有舞龙队伍经过,锣鼓声“咚咚锵锵”地传进来,震得窗棂微微颤动。

  雅间里坐着三个碧眼的西夷,虽都穿着大明的丝绸汉服,却难掩异域特征。

  葡萄牙使者艾儒略金发卷曲,汉服的领口略紧,衬得他脖颈粗壮。

  西班牙使者贝纳维德斯发色偏浅,荷兰使者翻译迪亚兹则是黑发,眉眼间带着几分东方人的柔和,汉服穿在他身上格外合身,显然是提前定制的。

  雅间角落,礼部主客司主事李明端着茶杯,看似漫不经心地啜饮,眼角的余光却时不时扫过三人。

  按规矩,西夷使者出驿馆需有官员陪同,他的任务便是“照看”这几位客人,既不能让他们失礼,也得留意他们的言谈。

  “这北京城……当真热闹。”

  艾儒略放下手中的荷叶饼,用蹩脚的汉话感慨。

  “从天津到北京,连……连流民都少了。看来,大明新皇帝登基之后,大明确实……好起来了。”

  他说着,指了指窗外。

  街上挤满了赏灯的百姓,孩子们提着灯笼跑过,笑声清亮,看不见半分乞讨的流民。

  李明闻言,嘴角微微一扬,轻声补充:

  “去年因先帝丧仪,元宵诸事皆废;今岁陛下登基,四海承平,百姓衣食无忧,自然有心思赏灯同乐。”

  艾儒略连连点头。

  他不是第一次来北京,三年前曾随葡萄牙使团入京,彼时万历末年,朝政混乱,他在城郊见过不少流民,衣不蔽体,沿街乞讨。

  去年听闻大明一年之内崩了两位皇帝,还以为京城会陷入混乱,却没想到此番再来,竟是这般欣欣向荣的景象。

  街面整洁,商铺林立,百姓脸上都带着笑意,连元宵节的热闹,都比往年盛了数倍。

  “是啊,吃饱饭了,才会想……想娱乐的事情。”

  艾儒略拿起酒杯,抿了一口黄酒,酒液的醇厚让他眯起了眼睛。

  “这些百姓,显然不会饿着肚子了。”

  贝纳维德斯却没艾儒略这般轻松。

  他看着外面热闹的模样。

  烟花、布帛、瓷器、吃食.

  什么都不缺。

  心中格外沉重。

  “明国确实能自给自足,丝绸、瓷器、茶叶,样样不缺……所以他们才不会急着和我们做生意。”

  他语气里带着几分担忧。

  “总督派我来,便是要促成通商,可看如今的情形,怕是不容易。”

  他此次带来的国书里,不仅请求开放广州、厦门作为通商口岸,还希望能降低关税,可连日来与礼部官员接触,对方始终态度含糊,只说“需陛下定夺”。

  大明若不需要依赖他们的白银与货物,通商谈判中,他们便会处处被动。

  “不过……”

  贝纳维德斯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微光。

  “我听闻,当今的大明皇帝,对我们的科学并不排斥。

  之前有传教士说,大明皇帝曾询问过天文仪器的用法,还让工匠仿制过西洋钟表。

  或许,我们可以从这里入手,若是能够让大明皇帝高兴,通商之事或许会有转机。”

  “贝纳维德斯说得对。”

  一直沉默的迪亚兹终于开口,他的汉话极为流畅,还带着点白话的韵味,听不出半分异域口音。

  “大明的新皇帝是个务实的君主,不喜欢空谈‘天朝上国’,更看重实际好处。

  咱们带来的望远镜、火**纸,或许能让陛下感兴趣。”

  迪亚兹是澳门葡萄牙人与中国女子的后裔,黑发碧眼,既懂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又熟悉大明的人情世故。

  他放下酒壶,给两人添上酒,继续道:

  “元日阅兵的时候,我观明国军队,他们用的火炮,比几年前要厉害不少,听说还有新的纺纱机,能让丝绸产量翻番。

  大明已经在进步,咱们若不能拿出真东西,怕是打动不了大明皇帝了。”

  艾儒略听得连连点头,又拿起一块豌豆黄,塞进嘴里,含糊道:

  “这么说,我们……我们得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去讨好大明皇帝?”

  在三个西夷使者交谈的时候,李明沉默不语。

  他的目光看似落在窗外的灯影上,实则将艾儒略三人的对话一字不落地记在心里。

  科举出身的官员,最擅的便是过目不忘、过耳不遗,无需纸笔,那些“通商”“白银”“利润三四倍”的字眼,早已像刻字般印在他脑海里。

  他看着艾儒略的贪婪模样,听着贝纳维德斯盘算“用科技换通商”的心思,再瞧迪亚兹那口流利却带着“白话味”的汉话,心中只剩越发浓重的鄙夷。

  在他眼里,这些碧眼金发的西夷,纵是穿了大明的丝绸汉服,也改不了“蛮夷”的本性。

  所求不过是大明的丝绸瓷器,所思不过是榨取白银,连开口闭口的“科技交流”,也不过是为了通商的幌子。

  这份鄙夷,他没露在脸上,只化作席间的沉默,

  桌上的烤鸭凉了,酱肘子凝了油,连那壶温热的黄酒都没动过一口,他就那样板着脸,像一尊严肃的石像,与雅间里西夷的谈笑格格不入。

  “时辰差不多了,诸位也该回驿馆了。”

  夜色渐深,街上的锣鼓声弱了些,李明终于起身。

  虽说是“放夜”,可西夷使臣未经许可,绝不能在京城随意游荡。

  而李明的耐心,也已经被这些西夷消磨干净了。

  艾儒略还想再看会儿街景,刚要开口求情,却对上李明冷冽的眼神,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迪亚兹见状,连忙打圆场:“多谢李主事今日陪同,我等确实该回去了。”

  李明是礼部的人,得罪不得,若是惹得对方不快,后续的通商谈判怕是更难推进。

  三人跟着李明下楼,街上的百姓还在赏灯,孩子们提着灯笼跑来跑去,笑声落在西夷耳里,成了“大明富庶”的佐证。

  迪亚兹悄悄跟贝纳维德斯低语:

  “你瞧这街上的景象,百姓穿得暖、吃得饱,大明的国力比我们想的还强。

  若是能谈成通商,单是丝绸运到欧洲,每匹就能赚三四倍的利,这可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贝纳维德斯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贪婪。

  他仿佛已经看到满船的白银,正从大明运往西班牙。

  李明将三人送回会同馆,看着驿卒将大门关上,才转身快步走向礼部值房。

  此刻已是亥时末,值房里的烛火还亮着,案上堆着待处理的文书。

  他坐下后,连口气都没喘,便拿起笔,将这三人的担忧与盘算,还有三人对“科技交流”“白银通商”的诉求,一一写在纸上。

  他字迹工整,连细微的语气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写完后,他又通读一遍,确认没有遗漏,才将纸折好,放进贴身的锦囊里。

  翌日。

  天还没亮,晨雾裹着寒气,笼罩着紫禁城。

  李明穿着厚重的官袍,站在午门西侧的廊下,双手拢在袖中,时不时踮脚望向远处的街道。

  方从哲的轿子,按惯例会在卯时初经过这里。

  “主事,天这么冷,您要不先去旁边的暖阁等会儿?”旁边的小吏小声劝道。

  李明摇摇头,目光依旧盯着街道:“方阁老等着要回话,耽误不得。”

  这份探报关系到“与西夷通商”的决策,方从哲要赶在早朝前提请陛下,容不得半点拖延。

  终于。

  远处传来一阵轻微的轿夫脚步声。

  方从哲的轿子到了。

  青色坐轿在晨雾中缓缓而来,轿帘紧闭,只在侧面留了一道缝。

  李明快步上前,对着轿子躬身行礼:“礼部主客司主事李明,参见方阁老。”

  老书童接过李明递来的书册,轻声道:

  “李主事稍候,阁老看过便会有吩咐。”

  说罢,便将书册递进轿内。

  轿内,方从哲靠着软垫,借着随行的灯笼光,快速翻看李明的记录。

  很快,他的眉头就紧皱起来了。

  看到最后,他忍不住轻哼一声,语气里满是不屑:

  “这些蛮夷,倒会打主意!我大明的丝绸瓷器,岂容他们这般肆意牟利?还要开我大明口岸,简直是得寸进尺!”

  他放下书册,对着轿外说道:

  “李主事,你做得好,探得详细。你先回礼部当值,此事我要即刻面见陛下。”

  李明躬身应诺,看着轿子缓缓驶入午门,才松了口气。

  而轿内的方从哲,心情却越发沉重。

  他实在想不通,陛下为何要考虑与这些“蛮夷”通商。

  在他看来,大明乃天朝上国,与蛮夷通商,不仅是自降身份,更是给这些贪婪之徒可乘之机,日后若是他们得寸进尺,怕是会生出更多事端。

  从李明打探出来的情报,便已经说明此事为真了!

  此刻。

  乾清宫。

  寝殿之中。

  朱由校已从锦被中醒来。

  身侧的成妃李淑贞还睡着,小麦色的肌肤在晨光里泛着健康的光泽,长长的睫毛垂着,呼吸匀净。

  她不像其他妃嫔那般喜施粉黛,也无白皙肤色,却胜在眉眼明亮,身姿矫健。

  昨夜侍寝时,朱由校都不需要怎么动弹,完全被动享受,这份体力,在后宫妃嫔中实属少见。

  时候差不多了。

  朱由校轻轻起身,眼睛看着熟睡的美人。

  成妃因肤色偏深,在一众白皮美人中并不起眼,可相处久了,才觉这份健康的鲜活格外难得。

  更重要的是,她身子底子好,太医说这般体质最适合孕育帝室血脉。

  作为帝王,传宗接代本就是要紧事,后宫妃嫔无论容貌如何,能为皇室开枝散叶,便是大功一件。

  “陛下醒了?”

  李淑贞被细微的动静扰醒,连忙撑着身子坐起。

  “要不要传水洗漱?”

  “不必急,你再歇会儿。”

  朱由校按住她的手,语气温和。

  “今**不用去坤宁宫请安了,安心在殿里补觉便是。”

  说罢,便转身走向外间。

  殿外的宫人早已候着,见他出来,连忙上前伺候。

  捧着温热的漱口银盏,递上浸了温水的帕子,动作轻柔利落。

  洗漱穿戴好了之后,朱由校便到了东暖阁。

  不多时。

  早膳便摆上了案:

  一碗小米粥熬得浓稠,几碟小菜清爽可口,还有一笼蟹粉小笼包。

  他一边喝粥,一边听着魏朝的汇报:

  “皇后娘娘已在坤宁宫备好早课,太医院院判稍后会来请脉,锦衣卫骆都指挥使已在殿外候着,说有密报要呈。”

  “让骆思恭进来。”

  朱由校放下粥碗,擦了擦嘴角。

  不多时,身着飞鱼服的骆思恭便躬身走入,手中捧着一个黑色的密匣,里面装着昨日京城内外的密报。

  “陛下,昨日京城各城门出入有序,元宵赏灯未出乱子。

  城郊流民已按陛下旨意,安置到通州的粥厂,暂无骚动。

  天津水师那边传来消息,新造的两艘战船已下水,正在试航。

  ”

  骆思恭一边打开密匣,一边简要汇报重点。

  朱由校接过密报,逐页翻看。

  见昨日大明无事,紧绷的眉头渐渐舒展。

  如今辽东刚撤围,西南奢崇明蠢蠢欲动,京城的安稳便是根基,只要京畿无事,他才能放心处理通商、税改这些大事。

  “不错。”

  朱由校将密报放回匣中。

  “继续盯着京里京外,有任何异动,即刻来报。”

  “臣遵旨!”

  骆思恭躬身退下,刚走出殿门,魏朝便快步进来,躬身道:

  “陛下,内阁首辅方从哲递了牌子,说有要事求见。”

  朱由校微微一怔。

  方从哲素来老成,若非要事,绝不会在早朝之前单独求见。

  他放下手中的茶盏,点头道:“让他进来。”

  没过多久。

  方从哲的身影便出现在东暖阁门口。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身着一品绯色官袍。

  他进门后,对着朱由校行礼跪拜。

  “臣内阁首辅方从哲,恭请陛下圣恭万安!”

  “元辅辛苦了,赐座。”

  朱由校指了指一旁的锦凳,又示意魏朝递上一杯热茶。

  魏朝捧着描金茶盏快步上前,他小心翼翼地将茶盏递到方从哲面前。

  方从哲接过茶盏,却没心思抿一口。

  待方从哲坐定,朱由校当即问道:

  “元辅清早赶来,不知是何事?难道是西夷那边有了消息?”

  方从哲连忙起身,双手将书册奉上:

  “陛下圣明!昨日李主事随西夷使臣观灯,已将他们的诉求摸得清楚,这便是整理好的详册,请陛下过目。”

  魏朝快步上前,接过书册,轻轻放在朱由校面前的御案上。

  朱由校伸手拿起书册,缓缓翻开。

  起初他还神色平静,可随着目光扫过一行行字迹,眉头渐渐拧成了疙瘩,嘴角的弧度也一点点沉了下去。

  “西班牙以马尼拉为基地,求开漳州、泉州为通商口岸?还想自由停靠商船?”

  他低声念出第一句,眼底已闪过一丝冷意。

  待看到“请求与大明皇帝通婚”时,他表情有些奇怪。

  一个海外蛮夷,竟敢还想要和我大明联姻?

  什么档次?

  也不照照镜子。

  除非那公主长得像费雯·丽、海蒂·拉玛、玛丽莲·梦露那般,他倒是会考虑考虑。

  穿越做了皇帝,西洋马自然也是要试一试的。

  朱由校收回思绪,继续往下翻,脸色却愈发难看。

  他原以为西班牙已经够过分了。

  没想到葡萄牙的诉求更甚:

  “正式承认澳门殖民合法性”、“解除葡船岁入 2艘的限制”、“降低关税”、“增设教堂”.

  澳门本是暂借,如今竟要“殖民合法化”?

  还想借着教堂传播异教,这是要在大明的土地上搞“文化入侵”!

  最让他震怒的是荷兰的要求。

  “割让澎湖”、“开放厦门、金门贸易”、“终止葡萄牙澳门独占权,由荷兰接管中介贸易”。

  朱由校的指尖猛地攥紧书册,纸页被捏出深深的褶皱,他再也按捺不住,“啪”的一声将书册拍在御案上。

  “哼!”

  朱由校的冷哼声在暖阁里回荡,带着彻骨的寒意。

  把我大明当什么了?

  当那日后任人宰割的大清?

  通商便罢了,还敢提割地、通婚、文化入侵!

  真当朕给他们脸了?

  他想起穿越前史书里大清的屈辱,再看看眼前这些西夷的狂妄诉求,怒火几乎要烧到头顶。

  他绝不会让大明重蹈覆辙,这些触及底线的要求,别说答应,连谈判的余地都没有!

  方从哲站在下方,见皇帝震怒,脸上悄悄露出一丝窃喜。

  他就知道,这些西夷的无理要求定会惹恼陛下,看来“驱逐蛮夷、恪守祖制”的主张,终于要被采纳了。

  他连忙躬身,语气带着几分恳切:

  “陛下息怒!

  这些西夷本就是化外蛮夷,不知礼仪,更无敬畏之心,所求之事处处透着贪婪,还敢觊觎我大明领土与帝室血脉,实在居心叵测!

  依老臣之见,不如仿照太祖、成祖旧制,将他们驱逐出境,断绝通商之念,免得日后再生事端!”

  朱由校的胸膛仍在起伏,怒火却渐渐平复。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书册上“白银换生丝、瓷器”几字上。

  西夷虽狂妄,但他们在美洲劫掠的白银,却是大明此刻急需的“救命钱”。

  辽东军饷缺口未补,江南税改尚未完全落地,若能通过通商赚取白银,既能充盈国库,又能借机掌控海外贸易,总比让民间走私赚走大头要好。

  况且

  这只是那李明一人之言。

  这些个科举出来的官员,对那些西夷本就抱着极大的成见,在他们话语之中添油加醋,倒也不是不可能。

  还是要让更多人去试探。

  而且

  就算这些西夷猖獗,那也且让他们多嚣张一会。

  等朕操持完国内的事情,让他们回忆回忆什么叫上帝之鞭!

  朱由校深吸一口气,语气恢复了几分冷静。

  “驱逐倒不必。西夷的白银有用,通商之事可以谈,但他们的无理要求,一个都不能答应。”

  方从哲闻言,脸上的笑意瞬间僵住,心中涌起几分可惜。

  他原以为陛下会彻底打消通商的念头,没想到竟还是要谈。

  可他不敢反驳,只能垂首听着,等着陛下的后续吩咐。

  “传朕的旨意,让礼部主客司郎中专责此事,司礼监的人也参与其中,与西夷使臣谈判。”

  朱由校缓缓开口,条理清晰。

  “通商口岸,只许开天津一处。

  天津有水师镇守,便于监管,绝不能再开漳州、泉州、厦门这些沿海要地,免得他们借机渗透。

  关税额度可以商量,但必须以大明的规制为准,绝不能让他们占了税收的便宜。

  葡船岁入 2艘的限制可以放宽,但得按我们定的数量来,不能由着他们胡来。”

  “至于割地、通婚、承认澳门殖民、增设教堂这些要求,一概驳回,连提都不许再提。

  告诉西夷,想通商,就得守大明的规矩。

  不想守规矩,就滚回去,大明不缺这一笔买卖!”

  “若是觉得朕过于霸道,他们大可发兵来打。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朕倒是要看看,他们有几斤几两!”

  此刻的大明,可不是这些弹丸之国可以碰瓷的。

  方从哲心中虽仍有抵触,却也知道陛下心意已决。

  只得在心中叹了一口气。

  哎~

  陛下看似震怒,实则比谁都清醒,既不会因愤怒而盲目排外,也不会因贪求白银而妥协底线。

  他特意吩咐李明将西夷往坏处写,没想到陛下不中招啊!

  方从哲只能躬身领命,声音带着几分无奈:

  “老臣遵命!臣这就去传旨给礼部,让他们按陛下的吩咐,与西夷交涉,绝不让他们越雷池半步。”

  朱由校点点头,挥了挥手:“去吧。谈判期间,让李主事继续盯着西夷的动静,有任何异常,即刻报来。”

  “老臣遵命!”

  说完,方从哲有些疲惫的出了东暖阁。

  方从哲的身影刚消失在暖阁门外,朱由校便起身走到墙边,抬手掀开挂在壁上的《大明海防全图》。

  绢布制成的地图上,江南沿海的松江、苏州、漳州等港口用朱红圈出,天津卫的位置则用鎏金标注,连海面上的航线都画得清晰分明。

  他指尖轻轻划过松江府的标记,眼底闪过一丝冷冽。

  那里不仅是江南税改的关键之地,更是走私贸易的重灾区,多少地方官、士绅与海盗勾结,靠着将大明的丝绸、瓷器私下卖给西夷,赚得盆满钵满。

  “通商一开,这些人的好日子,也该到头了。”

  朱由校低声自语。

  他清楚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德性。

  一旦朝廷将海外贸易收归官营,断了他们的财路,定会有人跳出来作乱。

  轻则散布流言,说“通商辱国”,重则勾结海盗,甚至佯装倭寇,袭扰沿海州县,试图逼朝廷恢复走私。

  可他早已做好了应对之策。

  若是江南真有人敢铤而走险,他正好以“平倭靖海”为名,调京营与天津水师南下。

  届时大军压境,不仅能肃清海盗,还能借机整顿江南官场,将那些与走私勾结的蛀虫一网打尽。

  至于天津卫,他更是有恃无恐。

  水师虽还在扩建,但新造的“镇海”、“靖海”两艘福船已下水,每艘配备十二门大炮,足以应对小规模的海盗袭扰。

  “敢来天津闹事,就让他们尝尝火炮的滋味。”

  不过,他也清楚,天津水师目前的实力,还不足以支撑“天下第一水师”的目标。

  眼下造船厂每月只能造出一艘新船,熟练的水手与炮手也还在招募训练中。

  但他并不着急。

  只要通商启动,天津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关税收入定然可观。

  他已打算将关税的三成专门拨给水师,用于扩建船厂、改良火炮、招募兵员。

  用西夷的白银,养大明的水师,再用水师守护通商航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用不了五年,天津水师定能超越那些海盗,成为大明乃至整个东亚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到时候,别说江南的那些蛀虫,就是西夷的战船,也得在大明的海面上规矩行事。”

  朱由校看着地图上海洋的部分,眼神闪烁。

  他仿佛已经看到,一支庞大的大明舰队,载着丝绸、瓷器驶向海外,又将白银、粮食运回国内。

  看到大明的旗帜,飘扬在从日本海到南海的每一片海域。

  当年郑和能做到与他做不到的事情,都要在他手上做到!

  “陛下,时辰不早了,该往文华殿了。”

  就在这个时候,魏朝轻手轻脚地走进来,躬身提醒。

  早朝的时间快到了,文武百官想必已在文华殿外候着。

  朱由校收回目光,将海防图重新挂好,整理了一下身上的龙袍,语气恢复了帝王的沉稳:

  “那便上朝罢!”

  “遵旨!”

  魏朝连忙躬身应下,转身快步走到暖阁门口,撩起帘子,对着外面高声喊道:

  “皇爷有旨,摆驾文华殿!”

  ps:

  8300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