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的风裹着尘土,刮在阿济格的脸上,带着股铁器淬火后的冷意。
他勒住马缰,胯下的战马似乎也察觉到了绝境,不安地刨着蹄子,鼻息间喷出白气。
直到此刻,阿济格才后知后觉地明白。
自己从踏入这片山林起,就不是潜伏的猎手,而是一头钻进了陷阱的野猪。
他原以为抚顺关外的粮寨守备松散,自己率三千精锐骑兵来此,定能来去自如。
可此刻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明军旗帜正顺着风展开。
“怎么可能……”
阿济格低声呢喃,手指死死攥着马缰绳。
他明明让斥候反复探查过,粮寨周围五十里内都没有明军主力。
可现在,戚金的浙兵、李鸿基的重甲、刘兴祚的骑兵,三支劲旅像早就等着他似的,把三千骑兵围在了这片不足三里的山谷里。
他忽然想起方才诱敌时,粮寨守军的“迟疑”。
那些明军明明能逃得更快,却故意放慢脚步,原来不是怯战,是在等援军!
“阿济格,你以为自己神不知鬼不觉?”
刘兴祚的声音顺着风飘过来,带着几分嘲弄。
“从你率部进入抚顺地界的那一刻,护粮堡的传令兵就把消息传遍了。
戚将军的浙兵从赫图阿拉赶来,李将军的重甲步卒在山林里蹲了两天,就等你钻进这包围圈。”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阿济格麾下那些慌乱的骑兵。
“经略公早说了,赫图阿拉一攻城,皇太极定会派精锐来断粮道。
你,就是那个‘精锐’。”
阿济格猛地抬头,啐了一口带血的唾沫,声音沙哑却依旧凶悍:
“刘兴祚,你这个背主的叛徒!
当年若不是父汗饶你一命,你早成了刀下鬼!
父汗的恩情,难道你忘了?”
“呵呵!”
刘兴祚冷笑一声,长枪往前一指。
“你们屠开原、掠辽东时,这恩情就变成了血仇了。
我麾下的兵卒,十有八九是辽民子弟,他们的爹娘妻儿都死在八旗兵的刀下。
今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谈什么恩情!”
但过了片刻。
刘兴祚还是放缓了语气,说道:
“我再劝你一次,给你最后的机会。
阿济格,投降吧。
你麾下的骑兵已经慌了,再抵抗下去,不过是多添几具尸体。
经略公有令,降者免死,若你肯降,还能保你一条活路。”
“活路?”
阿济格仰头大笑,笑声里满是绝望的疯狂。
“大金的贝勒没有投降的道理!我阿济格就算战死,也要拉几个明人垫背!”
语罢。
他勒转马头,目光扫过麾下的牛录额真们,那些人有的脸色惨白,有的却依旧握着刀。
那是正蓝旗的白甲兵,是他最精锐的部下。
“弟兄们,随我突围!”
“冥顽不灵!”
刘兴祚冷笑一声,当即下令杀敌!
东北方的七千明军精骑如两柄巨大的铁钳,沿着山脚包抄而来。
这些骑兵并非一味冲锋,而是以娴熟的骑射技巧,在马背上开弓放箭,密集的箭雨精准地射入八旗骑兵队伍的后方和侧翼,不断有人惨叫着落马。
刘兴祚本人策马立在一处高坡,但那沉稳的目光如同鹰隼,死死锁定了阿济格这头困兽。
西南方。
李鸿基的三千重甲步兵已如一道移动的铁壁,彻底封死了退回山林的道路。
他们手中的长柄斩马刀、盾牌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寒光。
这些士兵身披厚实的镔铁甲,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步步紧逼。
火铳手则夹杂其间,利用重甲兵掩护,近距离轮番齐射,每一次轰鸣都像在八旗骑兵的阵型中撕开一道血口。
李鸿基在阵前怒吼连连,指挥若定,其部下的血勇之气被彻底点燃。
正北方。
戚金的炮营车阵也已经推进到了有效射程。
那些黑洞洞的炮口喷吐着死亡火焰,每一次齐射,炮弹都带着凄厉的呼啸落入人堆马群中。
霰弹如狂风骤雨般横扫,将密集冲锋的八旗骑兵连人带马打成筛子。
实心弹则在地面上犁出恐怖的沟壑,所过之处肢体横飞,惨不忍睹。
炮击不仅造成巨大的杀伤,更彻底打乱了八旗骑兵重整队形、组织有效突围的节奏。
“向东北!冲开刘兴祚的骑兵!回龙岗山!”
在尝试突围之后,阿济格选择了生存希望最大的一个方向。
他心里清楚。
山林是唯一的生机,只有那里才能摆脱明军火炮和重甲步兵的绞杀。
他聚集起身边最精锐的数百白甲兵和葛布什贤超哈(护军),组成一支锋矢,以自身为箭头,向刘兴祚骑兵阵线的薄弱处发起决死冲锋。
战马在嘶鸣,勇士在咆哮。
八旗精锐此刻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试图撕裂明军的包围圈。
阿济格身先士卒,手中长刀化作一道死亡旋风,所过之处人仰马翻。
跟随他的白甲兵也个个如同疯虎,以命搏命,竟真的在明军骑兵阵线上撕开了一道小小的口子。
“拦住他!”
刘兴祚一声令下,数队明军骑兵悍不畏死地迎头撞上。
双方骑兵在狭小的缺口处展开了最惨烈的白刃战。
马匹对撞,骑士坠地,刀枪刺入甲胄的闷响、骨骼碎裂的声音与垂死的惨叫不绝于耳。
鲜血浇灌着这片土地,形成一片片滑腻的血泥。
然而。
这看似有希望的突围,在明军绝对优势兵力形成的铁桶阵前,不过是绝望的挣扎。
刘兴祚的骑兵人数占优,损失虽重,却能迅速调动预备队填补缺口。
李鸿基的重甲步兵也趁机从侧后方压上,用长矛和重武器攻击八旗骑兵的马腿和侧翼。
戚金的炮火更是如同跗骨之蛆,无情地覆盖着阿济格突围集群的后队,每一次爆炸都让更多的八旗勇士倒下,断绝了后续兵源的补充。
突破口在明军骑兵的顽强堵截和步兵、炮兵的协同打击下,迅速合拢、弥合。
阿济格身边的精锐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从数百人锐减至不足百骑。
他们被汹涌而来的明军骑兵和步卒一点点压缩着活动空间,最终被彻底围死在一个不过数十丈方圆的小圈子内。
圈子外围,是密密麻麻的明军矛尖、火铳口和骑兵刀锋,如同钢铁的丛林。
头顶,是戚金炮营调转炮口后,随时准备给予最后一击的死亡阴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伤亡越来越大。
圈子内,只剩下残存的数十名八旗战士,人人带伤,战马气喘吁吁,血顺着鞍鞯滴落。
他们围成一个圆阵,将阿济格护在中心,眼神中充满了悲愤与绝望,却无人放下兵器。
呼喝呼喝~
阿济格喘着粗气,环顾四周。
往日悍勇无敌的八旗铁骑,如今已如风中残烛。
刘兴祚的骑兵在外围列阵,眼神冰冷。
李鸿基的重甲步兵举着滴血的斩马刀,步步逼近。
戚金的炮口在远处泛着幽光。
喊杀声渐歇,只剩下伤者的呻吟和战马不安的嘶鸣。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失败与死亡气息。
一股巨大的悲怆和屈辱涌上心头。
他想起兄长皇太极固守赫图阿拉的期盼,想起父汗努尔哈赤的赫赫威名,想起八旗席卷辽东的无敌岁月……
最终,这一切都化为了眼前这令人窒息的绝境。
投降?
不!
他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是大金的贝勒爷!
岂能向明狗俯首称臣,受那阶下之辱?
那比死更痛苦千百倍!
“大汗……臣弟……尽力了!”
阿济格仰天发出一声凄厉的长啸,啸声中充满了不甘。
他猛地抽出腰间的配刀。
一把镶金嵌玉的建州宝刀,刀身在硝烟弥漫的昏暗中依然寒光逼人。
“贝勒爷!”
身边残存的亲兵绝望地惊呼,想要上前阻止。
阿济格猛地一挥手,制止了他们。
他脸上血污与尘土混作一团,左耳处缺了一角,眼神却锐利如鹰,死死盯着缓缓逼近的明军,最终定格在刘兴祚那沉稳的脸上。
“大金的勇士,只有战死的魂,没有跪生的狗!”
他嘶声吼道,声音在死寂的战场上格外清晰,是对残部的最后训示,也是对明军的最终宣告。
话音未落,阿济格双手紧握刀柄,没有丝毫犹豫,将冰冷的锋刃狠狠压向自己的脖颈!
那力道是如此之大,刀锋瞬间切开皮甲衣领、割断喉管、嵌入颈骨!
滚烫的鲜血如同喷泉般激射而出,溅在身旁亲兵呆滞的脸上,也洒在他身下战马染血的鬃毛上。
阿济格魁梧的身躯猛地一僵,眼中最后的光芒迅速黯淡,随即从马背上轰然栽落,重重摔在浸透鲜血的泥泞土地上。
“贝勒爷!!”
残存的八旗士兵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嚎,最后的抵抗意志随着主将的自戕彻底崩溃。
包围圈外。
刘兴祚看着这一幕,脸上的肌肉微微**了一下,随即恢复了冷硬。
他缓缓抬起手,制止了部下继续冲击的动作。
李鸿基的重甲步兵也停下了脚步。
片刻后,刘兴祚从马上下来。
他踩着未熄的硝烟走近,靴底碾过地上的断箭,目光落在阿济格倒卧的尸身上。
那具染血的蓝甲还保持着自刎的姿态,半截断剑从咽喉穿出,指节仍死死扣着剑柄。
他俯身拨了拨阿济格额前凌乱的发丝,声音里带着几分复杂的叹惋:
“这个阿济格,倒是个人物。”
身旁的亲兵正用麻布擦拭长枪上的血污,闻言抬头:
“将军,这鞑子头铁得很,到最后都没松口求降。”
刘兴祚嗯了一声,想起方才劝降时对方啐在自己马前的唾沫,还有那句“叛徒”的怒骂,忽然抬手制止了正要拖拽尸体的兵卒:
“找块干净的麻布裹上,别让乌鸦啄了去。”
虽然这阿济格该死,但对于勇士,还是给几分尊重罢!
而此刻。
战场另一侧。
明军甲士正逐片清理残阵。
护粮堡的兵卒多是伤号,胳膊上缠着渗血的麻布,却仍扶着长枪围成圈,将那些不愿投降的八旗骑兵逼在中央。
有个满脸是血的女真兵突然暴起,挥刀劈向明军,却被斜刺里飞来的长矛贯穿胸膛。
刘兴祚远远望见,眉头微蹙,高声道:
“降者不杀!再敢顽抗,格杀勿论!”
其亲卫亦是高声喊道:
“降者不杀!再敢顽抗,格杀勿论!”
“降者不杀!再敢顽抗,格杀勿论!”
在明军的杀戮、劝降之下,剩下的建奴骑兵,虽然不甘,却也只能投降了。
很快,战场就安静下来了。
明军也在快速打扫战场。
半个时辰后,伤亡簿送到刘兴祚手中。
他借着夕阳的余光翻看。
“明军伤亡一千五百”。
这一千五百人里,十之七八是护粮堡的守兵,前日诱敌时被阿济格的骑兵冲阵,不少人是为了拖延时间,用身体挡在粮车前面倒下的。
再看对面的数字。
“建奴死伤两千,俘虏一千”。
刘兴祚轻轻颔首:“损耗七成还没崩溃,倒也算对得起‘精锐’二字。”
“将军,捷报送往赫图阿拉吗?”
亲兵问道。
刘兴祚将伤亡簿折好揣进怀里,指着远处的快马:
“让斥候带两份,一份送经略公,一份送辽阳巡抚府衙,告诉他们,粮道通了,阿济格死了!”
“遵命!”
传令兵快马扬尘而去。
而此刻。
抚顺关北面。
赫图阿拉的外城正浸在暮色里。
残垣断壁间还飘着未熄的火星,汉军旗和蒙古八旗的降兵蹲在墙角,双手抱头,身上的甲胄早被明军收走,只留单薄的内衬。
几个明军小旗正逐人登记,偶尔有兵卒抬头望向内城方向,眼神里满是怯意。
自外城西南角被轰开后,建奴精锐就撤进了内城,剩下的新卒没撑两个时辰便缴了械。
“再清半个时辰,留两队人守着外城各门,其余人回营休整。”
陈策站在一处完好的箭楼上,望着下方的清理进度,对身旁的副将吩咐道。
晚风卷来血腥味,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心里却算着账:
外城肃清后,明军就能把火炮推到内城脚下,那石筑的高墙虽比外城坚固,可只要火药跟得上,总有轰开的一天。
此番灭金之战,离功成不远了。
同一时刻。
赫图阿拉城外的明军中军帐里。
熊廷弼展开斥候送来的捷报,看到里面的内容,连念三声“好”。
原本紧锁的眉头彻底舒展开。
“好好好!皇太极这左臂右膀,总算断了一条!”
帐下的谋臣周文焕上前一步,指着舆图上龙岗山一带的空白区域,语气带着几分谨慎:
“经略公,阿济格虽死,可阿敏的五千骑兵还没踪迹。
此人是两红旗旗主,手里的兵比阿济格还精锐,若是藏在山林里伺机而动……”
熊廷弼脸上的笑意顿时收敛。
“你说得对,阿济格是莽夫,阿敏却是个心思深的。
他不袭扰粮道,也不靠近赫图阿拉,偏生藏起来,怕不是在等咱们攻内城时背后捅刀子。”
“那要不要分兵去搜?”
周文焕问道。
熊廷弼摇了摇头。
布和昨日还送来消息,说没见着八旗骑兵的踪迹。
他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案上翻出另一封密报,那是辽阳送来的,说近日有小股骑兵在奉集堡北面边缘活动,却没看清旗号。
“阿敏……难不成去打辽阳的主意了?”
熊廷弼眉头紧皱。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像冷水浇头般让他脊背发寒。
他俯身凑近舆图,手指顺着龙岗山的脉络往西南划去,途经苏子河支流,最终停在辽阳城外的辽河河畔:
“辽阳是我军后路根基,不仅存着半年的粮草,还是后勤转运关键节点。
阿敏若真敢绕山而行,避开我军哨探,一旦袭扰辽阳……”
话没说完,他便重重拍了下案几,茶盏里的茶水晃出大半。
“前线十万大军的粮草断了不说,辽阳一乱,沈阳、抚顺的守军必被牵制,到时候赫图阿拉的皇太极再里应外合,咱们这半年的部署就全毁了!”
帐下的周文焕也脸色发白,连忙补充:
“经略公所言极是!辽阳守兵多是新募的民壮,若阿敏的五千精锐骑兵突袭,怕是可能撑不住。”
熊廷弼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焦躁,转身看向帐外候命的亲兵。
“传我将令!”
熊廷弼的声音陡然拔高。
“令刘兴祚留一千人严守抚顺粮寨,加固鹿砦、增设烽火台,其余兵力即刻西去,沿苏子河两岸搜剿。
重点查探龙岗山西麓的密林,务必寻到阿敏骑兵的踪迹!
若遇敌,不求全歼,只求缠住他们,不许其靠近辽阳半步!”
“另外,快马传信辽东巡抚!”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告诉孙部堂,即刻加强城防,关闭四门,严查过往商旅、猎户,尤其是携带马匹的行伍之人!
若发现八旗骑兵踪迹,无需恋战,只需燃烽火示警,固守待援即可!”
“末将领命!”
亲兵高声应和,紧接着快步冲出帐外,很快便传来马蹄疾驰的声音。
熊廷弼做完这些之后,终于放松了一些。
周文焕见他神色稍缓,轻声道:“经略公处置得当,想来能防住阿敏的突袭。”
熊廷弼却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一丝担忧:
“阿敏不是阿济格那般鲁莽之人,他若真要动辽阳,必不会走明路……就怕他还有别的算计。”
然而,熊廷弼心心念念的阿敏,却并没有去袭扰辽阳。
他依旧藏在龙岗山西麓的密林深处。
此刻。
暮色已浓,松涛声掩盖了马蹄的动静。
阿敏的五千骑兵正散落在林间空地上,马蹄都裹着厚厚的麻布,连甲胄上的铜饰都用黑布缠了,散发不出半点光亮。
阿敏斜倚在一棵老松树下,手里攥着马鞭,听着斥候的汇报,脸色随之一变。
“你说什么?赫图阿拉外城已经破了?”
他猛地坐直身子,马鞭的尾梢狠狠抽在地上,溅起几片泥土。
“皇太极那厮,连外城都守不住?”
斥候单膝跪地,头埋得更低:
“回贝勒爷,明军火炮轰了三日三夜,西南角城墙塌了丈余宽,汉军旗和蒙古八旗的新卒撑不住,大多降了……
如今明军正肃清外城,内城怕是也撑不了几日。”
“还有……”
斥候咽了口唾沫,声音更低了。
“大批明军往南去了,看方向,像是去支援抚顺粮寨,想来,四贝勒那边……”
“阿济格完了。”
阿敏打断他的话,语气平静得可怕。
他早该想到,熊廷弼老奸巨猾,怎会不防着粮道被袭?
皇太极那点心思,怕是早被人看透了。
沉默片刻,阿敏忽然抬眼,目光扫过身旁的两红旗甲喇额真,再问道:“赫图阿拉城外,现在还有多少明军?”
“回贝勒爷,至少五万!不过大多在外城围困内城,营帐连成片,把内城围得水泄不通。”
斥候连忙回答。
阿敏的眼睛骤然亮了,他猛地站起身,马鞭指向赫图阿拉的方向:
“那熊廷弼呢?他身边有多少护卫?”
“熊廷弼的中军帐在城外三里处,据探,身边至少有三千人,都是精锐步卒,还配了火铳队。”
三千人……
阿敏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我麾下五千骑兵,都是两红旗的精锐,冲阵时连明军的车阵都能撕开。
三千步卒,够咱们砍半个时辰吗?”
阿敏身侧的甲喇额真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眼中闪过兴奋的光:
“贝勒爷是想……擒贼先擒王?”
“不错!”
阿敏攥紧马鞭,声音里带着一丝疯狂。
“断粮道只能拖一时,杀了熊廷弼,明军群龙无首,赫图阿拉的困局自然解了!
到时候咱们再与大汗内外夹击,五万明军,不过是待宰的羔羊!”
不过。
奇袭是险招,收益很大,风险同样不小。
甚至可以称之为孤注一掷。
因此,在打定主意要奇袭之后,阿敏看向场间的兵卒。
“诸位兄弟。”
他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在风里传得很远。
“为今之计,要救我大金,便只有夜袭斩首熊廷弼,然而,此举危险无比。”
“成,则赫图阿拉解围,大金可存;败,则咱们这五千人,怕是要全埋在明军大营里。”
骑兵们没有说话,但眼中还是有些许恐惧。
阿敏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深吸一口气,忽然抬高声音,字字掷地有声:
“今日,本贝勒有令: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出列;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出列;独子无兄弟者,出列!”
这话像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
原本沉默的队伍瞬间起了波澜。
有年轻的士兵转头看向身旁的父亲,眼神里满是挣扎。
也有兄弟俩互相推让,都想让对方活下去。
片刻后,一个满脸胡须的汉子率先走出队列,他身后跟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是他的长子。
“贝勒爷,我儿还小,我留下,让他归乡!”
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出列,有扶着老父的,有拉着弟弟的,也有独自站出来的独子。
最后清点时,竟有千余人站到了队列之外。
阿敏走到这千余人面前,目光扫过一张张或年轻或沧桑的脸,表情复杂。
他深吸一口气,说道:
“你们这千余人,不是逃兵。”
阿敏的声音比刚才更沉,带着一丝悲壮。
“你们是我八旗最后的火种,是大金将来能卷土重来的根基!”
他转身,走到队列前那个身形单薄的少年面前。
那是多尔衮。
十一岁的年纪,穿着不合身的轻甲,脊背却挺得笔直,眼神里没有半分少年人的天真,只有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沉静。
阿敏蹲下身,与多尔衮平视。
“多尔衮。”
他的声音放柔了些。
“你带着他们,往北面走,穿过龙岗山,去北面躲着。”
“若是此战我胜了,会派人去接你们回来;若是败了……”
阿敏顿了顿,喉结动了动,终究还是狠下心。
“就不要回头了,越远越好,好好活着,教兄弟们习骑射、练武艺。
待到明国朝政混乱、边军虚弱的那一天,便是你们带着八旗子弟东山再起的时候!”
多尔衮闻言,眼眶通红。
他抬头看向阿敏,声音有些发紧:“大贝勒,我跟你一起……”
“不行!”
阿敏打断他,语气陡然严厉,却又很快软了下来。
“你是英明汗的儿子,是大金的希望,不能死在这里。听话,带着兄弟们走。”
他站起身,对着那千余人厉声下令。
“尔等听着!从今往后,多尔衮便是你们的首领,若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或是贪生怕死丢下他,定斩不饶!”
“嗻!”
千余人齐声应和,声音里带着几分悲壮,也带着几分坚定。
他们簇拥着多尔衮,牵着马,马蹄裹着麻布,悄无声息地朝着密林深处走去。
多尔衮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一眼阿敏,只见阿敏站在原地,朝着他挥了挥手。
直到那队人的身影彻底消失在密林里,再也看不见了,阿敏才缓缓收回目光。
他抬手抹了把脸,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但很快,那点轻松就被决绝取代。
他转身看向剩下的四千骑兵,眼神里重新燃起了狠厉的光芒,手里的马鞭重重一甩,抽在旁边的树干上,震得松针落了一地。
“兄弟们!”
阿敏的声音在林间回荡,带着破釜沉舟的气势。
“我大金的火种已经送走,咱们再无牵挂!
今日便随本贝勒杀进明营,斩了熊廷弼,为大汗报仇,为大金续命!
若是死了,咱们就在地下见英明汗,告诉他,咱们没丢八旗的脸!”
回应他的,只有那一双双复仇的眼睛。
明人攻占他们的家乡,欺辱他们的家眷。
这是保家之战,这是种族存续之战!
而唯有死战,方才能给有一线生机!
很快,阿敏便做好了奇袭的准备。
并且,朝着赫图阿拉城外的熊廷弼营寨而去。
夜,深沉如墨。
赫图阿拉城外,明军连绵的营盘在火光映照下如同蛰伏的巨兽。
肃清了外城之后,疲惫的士兵大多已歇息,唯有围绕内城的警戒和营区外围的哨探依旧保持着紧张。
熊廷弼的中军帐灯火通明,他正与周文焕等人对着舆图推演阿敏可能的动向。
帐内气氛凝重,烛火将众人焦虑的身影拉得老长。
就在这时。
“报——!”
一声凄厉的呼喊撕裂了夜的宁静。
浑身浴血的哨探踉跄着冲入帐中,声音带着极度的惊恐:
“敌袭!东北方向!铺天盖地的骑兵!是建奴!两红旗!”
几乎在他话音落下的同时,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战**嘶鸣声、兵刃的撞击声以及无数人临死的惨嚎声,如同狂暴的海啸,猛地从营盘东北角席卷而来!
四千两红旗最精锐的骑兵,在阿敏亲自率领下,撕破了夜幕与松懈的警戒线。
他们没有点火把,马蹄裹布,甲胄缠黑,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夜色的掩护,如同鬼魅般悄然而至,又在瞬间爆发出毁灭性的力量!
“杀熊廷弼!为大金!杀!!!”
阿敏一马当先,手中马刀在稀疏的火光下划出死亡的寒芒。
他身后的骑兵皆如疯魔,战马高速冲击带来的动能轻易撞飞了鹿砦、踹翻了栅栏。
明军外围的步卒营帐首当其冲。
许多士兵刚从睡梦中惊醒,还没来得及披甲执锐,就被狂暴的骑兵洪流吞没。
长刀劈砍,铁蹄践踏,惨叫声混杂着甲胄破碎的刺耳声响。
两红旗骑兵毫不恋战,以阿敏为锋矢,目标明确地朝着中军帐的方向狂飙突进!
他们所过之处,一片狼藉,血光冲天。
“敌袭!是阿敏!快!挡住他们!”
外围的明军将官嘶声力竭地呼喊,试图组织起防线。
但仓促之间,面对这雷霆万钧的突袭,零星的抵抗如同浪花拍击礁石,瞬间就被碾碎。
混乱如同瘟疫般蔓延,火光在营盘四处燃起。
阿敏眼中只有那灯火通明的主帐!
他的刀锋染血,座下战马喷吐着白气,每一次挥砍都带走一条生命。
四千精锐骑兵拧成一股无坚不摧的洪流,在混乱的明军营盘中硬生生凿开一条血路。
他们利用营帐间的空隙迂回穿插,避开正在集结的明军大队,直插核心!
“护驾!保护经略公!”
熊廷弼的亲兵队长目眦欲裂,声嘶力竭地吼叫着。
中军帐周围的精锐护卫们迅速反应,火铳手仓促列队,长矛手和刀盾手奋力向前堵截。
“砰砰砰!!!”
一阵凌乱而急促的火铳齐射在近距离炸响,白烟弥漫。
冲在最前的两红旗骑兵顿时人仰马翻,战马惨嘶着摔倒,但后续的骑兵踏着同伴的尸体,速度不减反增!
凶悍的巴牙喇甚至顶着**冲锋,用身体为阿敏开路!
“掷火油罐!”
一名明军千总怒吼。
几个火油罐砸向冲锋的骑兵群,砰然碎裂,火焰瞬间腾起,点燃了人甲马鬃。
惨叫声中,几个“火人”仍在疯狂前冲,直至倒下。
但这并未能阻挡阿敏的兵锋,反而激起了八旗兵骨子里的凶悍。
“熊廷弼老贼!纳命来!”
阿敏的吼声穿透了厮杀声。
他看到了!
前方不过数十丈,就是那顶最大的牛皮帅帐!
帐前人影晃动,护卫们正拼死构筑防线。
阿敏双眼已经充血。
胜利的曙光似乎就在眼前!
熊蛮子!
给我死来!
PS:
8400大章!
燃尽了,这个月已经码了四十多万字了。
感觉人都有些虚了。
求订阅!
求月票!
(本章完)
春日的风裹着尘土,刮在阿济格的脸上,带着股铁器淬火后的冷意。
他勒住马缰,胯下的战马似乎也察觉到了绝境,不安地刨着蹄子,鼻息间喷出白气。
直到此刻,阿济格才后知后觉地明白。
自己从踏入这片山林起,就不是潜伏的猎手,而是一头钻进了陷阱的野猪。
他原以为抚顺关外的粮寨守备松散,自己率三千精锐骑兵来此,定能来去自如。
可此刻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明军旗帜正顺着风展开。
“怎么可能……”
阿济格低声呢喃,手指死死攥着马缰绳。
他明明让斥候反复探查过,粮寨周围五十里内都没有明军主力。
可现在,戚金的浙兵、李鸿基的重甲、刘兴祚的骑兵,三支劲旅像早就等着他似的,把三千骑兵围在了这片不足三里的山谷里。
他忽然想起方才诱敌时,粮寨守军的“迟疑”。
那些明军明明能逃得更快,却故意放慢脚步,原来不是怯战,是在等援军!
“阿济格,你以为自己神不知鬼不觉?”
刘兴祚的声音顺着风飘过来,带着几分嘲弄。
“从你率部进入抚顺地界的那一刻,护粮堡的传令兵就把消息传遍了。
戚将军的浙兵从赫图阿拉赶来,李将军的重甲步卒在山林里蹲了两天,就等你钻进这包围圈。”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阿济格麾下那些慌乱的骑兵。
“经略公早说了,赫图阿拉一攻城,皇太极定会派精锐来断粮道。
你,就是那个‘精锐’。”
阿济格猛地抬头,啐了一口带血的唾沫,声音沙哑却依旧凶悍:
“刘兴祚,你这个背主的叛徒!
当年若不是父汗饶你一命,你早成了刀下鬼!
父汗的恩情,难道你忘了?”
“呵呵!”
刘兴祚冷笑一声,长枪往前一指。
“你们屠开原、掠辽东时,这恩情就变成了血仇了。
我麾下的兵卒,十有八九是辽民子弟,他们的爹娘妻儿都死在八旗兵的刀下。
今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谈什么恩情!”
但过了片刻。
刘兴祚还是放缓了语气,说道:
“我再劝你一次,给你最后的机会。
阿济格,投降吧。
你麾下的骑兵已经慌了,再抵抗下去,不过是多添几具尸体。
经略公有令,降者免死,若你肯降,还能保你一条活路。”
“活路?”
阿济格仰头大笑,笑声里满是绝望的疯狂。
“大金的贝勒没有投降的道理!我阿济格就算战死,也要拉几个明人垫背!”
语罢。
他勒转马头,目光扫过麾下的牛录额真们,那些人有的脸色惨白,有的却依旧握着刀。
那是正蓝旗的白甲兵,是他最精锐的部下。
“弟兄们,随我突围!”
“冥顽不灵!”
刘兴祚冷笑一声,当即下令杀敌!
东北方的七千明军精骑如两柄巨大的铁钳,沿着山脚包抄而来。
这些骑兵并非一味冲锋,而是以娴熟的骑射技巧,在马背上开弓放箭,密集的箭雨精准地射入八旗骑兵队伍的后方和侧翼,不断有人惨叫着落马。
刘兴祚本人策马立在一处高坡,但那沉稳的目光如同鹰隼,死死锁定了阿济格这头困兽。
西南方。
李鸿基的三千重甲步兵已如一道移动的铁壁,彻底封死了退回山林的道路。
他们手中的长柄斩马刀、盾牌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寒光。
这些士兵身披厚实的镔铁甲,迈着沉重而坚定的步伐,步步紧逼。
火铳手则夹杂其间,利用重甲兵掩护,近距离轮番齐射,每一次轰鸣都像在八旗骑兵的阵型中撕开一道血口。
李鸿基在阵前怒吼连连,指挥若定,其部下的血勇之气被彻底点燃。
正北方。
戚金的炮营车阵也已经推进到了有效射程。
那些黑洞洞的炮口喷吐着死亡火焰,每一次齐射,炮弹都带着凄厉的呼啸落入人堆马群中。
霰弹如狂风骤雨般横扫,将密集冲锋的八旗骑兵连人带马打成筛子。
实心弹则在地面上犁出恐怖的沟壑,所过之处肢体横飞,惨不忍睹。
炮击不仅造成巨大的杀伤,更彻底打乱了八旗骑兵重整队形、组织有效突围的节奏。
“向东北!冲开刘兴祚的骑兵!回龙岗山!”
在尝试突围之后,阿济格选择了生存希望最大的一个方向。
他心里清楚。
山林是唯一的生机,只有那里才能摆脱明军火炮和重甲步兵的绞杀。
他聚集起身边最精锐的数百白甲兵和葛布什贤超哈(护军),组成一支锋矢,以自身为箭头,向刘兴祚骑兵阵线的薄弱处发起决死冲锋。
战马在嘶鸣,勇士在咆哮。
八旗精锐此刻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试图撕裂明军的包围圈。
阿济格身先士卒,手中长刀化作一道死亡旋风,所过之处人仰马翻。
跟随他的白甲兵也个个如同疯虎,以命搏命,竟真的在明军骑兵阵线上撕开了一道小小的口子。
“拦住他!”
刘兴祚一声令下,数队明军骑兵悍不畏死地迎头撞上。
双方骑兵在狭小的缺口处展开了最惨烈的白刃战。
马匹对撞,骑士坠地,刀枪刺入甲胄的闷响、骨骼碎裂的声音与垂死的惨叫不绝于耳。
鲜血浇灌着这片土地,形成一片片滑腻的血泥。
然而。
这看似有希望的突围,在明军绝对优势兵力形成的铁桶阵前,不过是绝望的挣扎。
刘兴祚的骑兵人数占优,损失虽重,却能迅速调动预备队填补缺口。
李鸿基的重甲步兵也趁机从侧后方压上,用长矛和重武器攻击八旗骑兵的马腿和侧翼。
戚金的炮火更是如同跗骨之蛆,无情地覆盖着阿济格突围集群的后队,每一次爆炸都让更多的八旗勇士倒下,断绝了后续兵源的补充。
突破口在明军骑兵的顽强堵截和步兵、炮兵的协同打击下,迅速合拢、弥合。
阿济格身边的精锐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从数百人锐减至不足百骑。
他们被汹涌而来的明军骑兵和步卒一点点压缩着活动空间,最终被彻底围死在一个不过数十丈方圆的小圈子内。
圈子外围,是密密麻麻的明军矛尖、火铳口和骑兵刀锋,如同钢铁的丛林。
头顶,是戚金炮营调转炮口后,随时准备给予最后一击的死亡阴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伤亡越来越大。
圈子内,只剩下残存的数十名八旗战士,人人带伤,战马气喘吁吁,血顺着鞍鞯滴落。
他们围成一个圆阵,将阿济格护在中心,眼神中充满了悲愤与绝望,却无人放下兵器。
呼喝呼喝~
阿济格喘着粗气,环顾四周。
往日悍勇无敌的八旗铁骑,如今已如风中残烛。
刘兴祚的骑兵在外围列阵,眼神冰冷。
李鸿基的重甲步兵举着滴血的斩马刀,步步逼近。
戚金的炮口在远处泛着幽光。
喊杀声渐歇,只剩下伤者的呻吟和战马不安的嘶鸣。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失败与死亡气息。
一股巨大的悲怆和屈辱涌上心头。
他想起兄长皇太极固守赫图阿拉的期盼,想起父汗努尔哈赤的赫赫威名,想起八旗席卷辽东的无敌岁月……
最终,这一切都化为了眼前这令人窒息的绝境。
投降?
不!
他阿济格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是大金的贝勒爷!
岂能向明狗俯首称臣,受那阶下之辱?
那比死更痛苦千百倍!
“大汗……臣弟……尽力了!”
阿济格仰天发出一声凄厉的长啸,啸声中充满了不甘。
他猛地抽出腰间的配刀。
一把镶金嵌玉的建州宝刀,刀身在硝烟弥漫的昏暗中依然寒光逼人。
“贝勒爷!”
身边残存的亲兵绝望地惊呼,想要上前阻止。
阿济格猛地一挥手,制止了他们。
他脸上血污与尘土混作一团,左耳处缺了一角,眼神却锐利如鹰,死死盯着缓缓逼近的明军,最终定格在刘兴祚那沉稳的脸上。
“大金的勇士,只有战死的魂,没有跪生的狗!”
他嘶声吼道,声音在死寂的战场上格外清晰,是对残部的最后训示,也是对明军的最终宣告。
话音未落,阿济格双手紧握刀柄,没有丝毫犹豫,将冰冷的锋刃狠狠压向自己的脖颈!
那力道是如此之大,刀锋瞬间切开皮甲衣领、割断喉管、嵌入颈骨!
滚烫的鲜血如同喷泉般激射而出,溅在身旁亲兵呆滞的脸上,也洒在他身下战马染血的鬃毛上。
阿济格魁梧的身躯猛地一僵,眼中最后的光芒迅速黯淡,随即从马背上轰然栽落,重重摔在浸透鲜血的泥泞土地上。
“贝勒爷!!”
残存的八旗士兵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嚎,最后的抵抗意志随着主将的自戕彻底崩溃。
包围圈外。
刘兴祚看着这一幕,脸上的肌肉微微**了一下,随即恢复了冷硬。
他缓缓抬起手,制止了部下继续冲击的动作。
李鸿基的重甲步兵也停下了脚步。
片刻后,刘兴祚从马上下来。
他踩着未熄的硝烟走近,靴底碾过地上的断箭,目光落在阿济格倒卧的尸身上。
那具染血的蓝甲还保持着自刎的姿态,半截断剑从咽喉穿出,指节仍死死扣着剑柄。
他俯身拨了拨阿济格额前凌乱的发丝,声音里带着几分复杂的叹惋:
“这个阿济格,倒是个人物。”
身旁的亲兵正用麻布擦拭长枪上的血污,闻言抬头:
“将军,这鞑子头铁得很,到最后都没松口求降。”
刘兴祚嗯了一声,想起方才劝降时对方啐在自己马前的唾沫,还有那句“叛徒”的怒骂,忽然抬手制止了正要拖拽尸体的兵卒:
“找块干净的麻布裹上,别让乌鸦啄了去。”
虽然这阿济格该死,但对于勇士,还是给几分尊重罢!
而此刻。
战场另一侧。
明军甲士正逐片清理残阵。
护粮堡的兵卒多是伤号,胳膊上缠着渗血的麻布,却仍扶着长枪围成圈,将那些不愿投降的八旗骑兵逼在中央。
有个满脸是血的女真兵突然暴起,挥刀劈向明军,却被斜刺里飞来的长矛贯穿胸膛。
刘兴祚远远望见,眉头微蹙,高声道:
“降者不杀!再敢顽抗,格杀勿论!”
其亲卫亦是高声喊道:
“降者不杀!再敢顽抗,格杀勿论!”
“降者不杀!再敢顽抗,格杀勿论!”
在明军的杀戮、劝降之下,剩下的建奴骑兵,虽然不甘,却也只能投降了。
很快,战场就安静下来了。
明军也在快速打扫战场。
半个时辰后,伤亡簿送到刘兴祚手中。
他借着夕阳的余光翻看。
“明军伤亡一千五百”。
这一千五百人里,十之七八是护粮堡的守兵,前日诱敌时被阿济格的骑兵冲阵,不少人是为了拖延时间,用身体挡在粮车前面倒下的。
再看对面的数字。
“建奴死伤两千,俘虏一千”。
刘兴祚轻轻颔首:“损耗七成还没崩溃,倒也算对得起‘精锐’二字。”
“将军,捷报送往赫图阿拉吗?”
亲兵问道。
刘兴祚将伤亡簿折好揣进怀里,指着远处的快马:
“让斥候带两份,一份送经略公,一份送辽阳巡抚府衙,告诉他们,粮道通了,阿济格死了!”
“遵命!”
传令兵快马扬尘而去。
而此刻。
抚顺关北面。
赫图阿拉的外城正浸在暮色里。
残垣断壁间还飘着未熄的火星,汉军旗和蒙古八旗的降兵蹲在墙角,双手抱头,身上的甲胄早被明军收走,只留单薄的内衬。
几个明军小旗正逐人登记,偶尔有兵卒抬头望向内城方向,眼神里满是怯意。
自外城西南角被轰开后,建奴精锐就撤进了内城,剩下的新卒没撑两个时辰便缴了械。
“再清半个时辰,留两队人守着外城各门,其余人回营休整。”
陈策站在一处完好的箭楼上,望着下方的清理进度,对身旁的副将吩咐道。
晚风卷来血腥味,他抬手揉了揉眉心,心里却算着账:
外城肃清后,明军就能把火炮推到内城脚下,那石筑的高墙虽比外城坚固,可只要火药跟得上,总有轰开的一天。
此番灭金之战,离功成不远了。
同一时刻。
赫图阿拉城外的明军中军帐里。
熊廷弼展开斥候送来的捷报,看到里面的内容,连念三声“好”。
原本紧锁的眉头彻底舒展开。
“好好好!皇太极这左臂右膀,总算断了一条!”
帐下的谋臣周文焕上前一步,指着舆图上龙岗山一带的空白区域,语气带着几分谨慎:
“经略公,阿济格虽死,可阿敏的五千骑兵还没踪迹。
此人是两红旗旗主,手里的兵比阿济格还精锐,若是藏在山林里伺机而动……”
熊廷弼脸上的笑意顿时收敛。
“你说得对,阿济格是莽夫,阿敏却是个心思深的。
他不袭扰粮道,也不靠近赫图阿拉,偏生藏起来,怕不是在等咱们攻内城时背后捅刀子。”
“那要不要分兵去搜?”
周文焕问道。
熊廷弼摇了摇头。
布和昨日还送来消息,说没见着八旗骑兵的踪迹。
他忽然想起什么,转身从案上翻出另一封密报,那是辽阳送来的,说近日有小股骑兵在奉集堡北面边缘活动,却没看清旗号。
“阿敏……难不成去打辽阳的主意了?”
熊廷弼眉头紧皱。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像冷水浇头般让他脊背发寒。
他俯身凑近舆图,手指顺着龙岗山的脉络往西南划去,途经苏子河支流,最终停在辽阳城外的辽河河畔:
“辽阳是我军后路根基,不仅存着半年的粮草,还是后勤转运关键节点。
阿敏若真敢绕山而行,避开我军哨探,一旦袭扰辽阳……”
话没说完,他便重重拍了下案几,茶盏里的茶水晃出大半。
“前线十万大军的粮草断了不说,辽阳一乱,沈阳、抚顺的守军必被牵制,到时候赫图阿拉的皇太极再里应外合,咱们这半年的部署就全毁了!”
帐下的周文焕也脸色发白,连忙补充:
“经略公所言极是!辽阳守兵多是新募的民壮,若阿敏的五千精锐骑兵突袭,怕是可能撑不住。”
熊廷弼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焦躁,转身看向帐外候命的亲兵。
“传我将令!”
熊廷弼的声音陡然拔高。
“令刘兴祚留一千人严守抚顺粮寨,加固鹿砦、增设烽火台,其余兵力即刻西去,沿苏子河两岸搜剿。
重点查探龙岗山西麓的密林,务必寻到阿敏骑兵的踪迹!
若遇敌,不求全歼,只求缠住他们,不许其靠近辽阳半步!”
“另外,快马传信辽东巡抚!”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告诉孙部堂,即刻加强城防,关闭四门,严查过往商旅、猎户,尤其是携带马匹的行伍之人!
若发现八旗骑兵踪迹,无需恋战,只需燃烽火示警,固守待援即可!”
“末将领命!”
亲兵高声应和,紧接着快步冲出帐外,很快便传来马蹄疾驰的声音。
熊廷弼做完这些之后,终于放松了一些。
周文焕见他神色稍缓,轻声道:“经略公处置得当,想来能防住阿敏的突袭。”
熊廷弼却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一丝担忧:
“阿敏不是阿济格那般鲁莽之人,他若真要动辽阳,必不会走明路……就怕他还有别的算计。”
然而,熊廷弼心心念念的阿敏,却并没有去袭扰辽阳。
他依旧藏在龙岗山西麓的密林深处。
此刻。
暮色已浓,松涛声掩盖了马蹄的动静。
阿敏的五千骑兵正散落在林间空地上,马蹄都裹着厚厚的麻布,连甲胄上的铜饰都用黑布缠了,散发不出半点光亮。
阿敏斜倚在一棵老松树下,手里攥着马鞭,听着斥候的汇报,脸色随之一变。
“你说什么?赫图阿拉外城已经破了?”
他猛地坐直身子,马鞭的尾梢狠狠抽在地上,溅起几片泥土。
“皇太极那厮,连外城都守不住?”
斥候单膝跪地,头埋得更低:
“回贝勒爷,明军火炮轰了三日三夜,西南角城墙塌了丈余宽,汉军旗和蒙古八旗的新卒撑不住,大多降了……
如今明军正肃清外城,内城怕是也撑不了几日。”
“还有……”
斥候咽了口唾沫,声音更低了。
“大批明军往南去了,看方向,像是去支援抚顺粮寨,想来,四贝勒那边……”
“阿济格完了。”
阿敏打断他的话,语气平静得可怕。
他早该想到,熊廷弼老奸巨猾,怎会不防着粮道被袭?
皇太极那点心思,怕是早被人看透了。
沉默片刻,阿敏忽然抬眼,目光扫过身旁的两红旗甲喇额真,再问道:“赫图阿拉城外,现在还有多少明军?”
“回贝勒爷,至少五万!不过大多在外城围困内城,营帐连成片,把内城围得水泄不通。”
斥候连忙回答。
阿敏的眼睛骤然亮了,他猛地站起身,马鞭指向赫图阿拉的方向:
“那熊廷弼呢?他身边有多少护卫?”
“熊廷弼的中军帐在城外三里处,据探,身边至少有三千人,都是精锐步卒,还配了火铳队。”
三千人……
阿敏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我麾下五千骑兵,都是两红旗的精锐,冲阵时连明军的车阵都能撕开。
三千步卒,够咱们砍半个时辰吗?”
阿敏身侧的甲喇额真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眼中闪过兴奋的光:
“贝勒爷是想……擒贼先擒王?”
“不错!”
阿敏攥紧马鞭,声音里带着一丝疯狂。
“断粮道只能拖一时,杀了熊廷弼,明军群龙无首,赫图阿拉的困局自然解了!
到时候咱们再与大汗内外夹击,五万明军,不过是待宰的羔羊!”
不过。
奇袭是险招,收益很大,风险同样不小。
甚至可以称之为孤注一掷。
因此,在打定主意要奇袭之后,阿敏看向场间的兵卒。
“诸位兄弟。”
他的声音打破了寂静,在风里传得很远。
“为今之计,要救我大金,便只有夜袭斩首熊廷弼,然而,此举危险无比。”
“成,则赫图阿拉解围,大金可存;败,则咱们这五千人,怕是要全埋在明军大营里。”
骑兵们没有说话,但眼中还是有些许恐惧。
阿敏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深吸一口气,忽然抬高声音,字字掷地有声:
“今日,本贝勒有令:父子俱在军中者,父出列;兄弟俱在军中者,兄出列;独子无兄弟者,出列!”
这话像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
原本沉默的队伍瞬间起了波澜。
有年轻的士兵转头看向身旁的父亲,眼神里满是挣扎。
也有兄弟俩互相推让,都想让对方活下去。
片刻后,一个满脸胡须的汉子率先走出队列,他身后跟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是他的长子。
“贝勒爷,我儿还小,我留下,让他归乡!”
接着,越来越多的人出列,有扶着老父的,有拉着弟弟的,也有独自站出来的独子。
最后清点时,竟有千余人站到了队列之外。
阿敏走到这千余人面前,目光扫过一张张或年轻或沧桑的脸,表情复杂。
他深吸一口气,说道:
“你们这千余人,不是逃兵。”
阿敏的声音比刚才更沉,带着一丝悲壮。
“你们是我八旗最后的火种,是大金将来能卷土重来的根基!”
他转身,走到队列前那个身形单薄的少年面前。
那是多尔衮。
十一岁的年纪,穿着不合身的轻甲,脊背却挺得笔直,眼神里没有半分少年人的天真,只有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沉静。
阿敏蹲下身,与多尔衮平视。
“多尔衮。”
他的声音放柔了些。
“你带着他们,往北面走,穿过龙岗山,去北面躲着。”
“若是此战我胜了,会派人去接你们回来;若是败了……”
阿敏顿了顿,喉结动了动,终究还是狠下心。
“就不要回头了,越远越好,好好活着,教兄弟们习骑射、练武艺。
待到明国朝政混乱、边军虚弱的那一天,便是你们带着八旗子弟东山再起的时候!”
多尔衮闻言,眼眶通红。
他抬头看向阿敏,声音有些发紧:“大贝勒,我跟你一起……”
“不行!”
阿敏打断他,语气陡然严厉,却又很快软了下来。
“你是英明汗的儿子,是大金的希望,不能死在这里。听话,带着兄弟们走。”
他站起身,对着那千余人厉声下令。
“尔等听着!从今往后,多尔衮便是你们的首领,若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或是贪生怕死丢下他,定斩不饶!”
“嗻!”
千余人齐声应和,声音里带着几分悲壮,也带着几分坚定。
他们簇拥着多尔衮,牵着马,马蹄裹着麻布,悄无声息地朝着密林深处走去。
多尔衮走了几步,又回头看了一眼阿敏,只见阿敏站在原地,朝着他挥了挥手。
直到那队人的身影彻底消失在密林里,再也看不见了,阿敏才缓缓收回目光。
他抬手抹了把脸,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但很快,那点轻松就被决绝取代。
他转身看向剩下的四千骑兵,眼神里重新燃起了狠厉的光芒,手里的马鞭重重一甩,抽在旁边的树干上,震得松针落了一地。
“兄弟们!”
阿敏的声音在林间回荡,带着破釜沉舟的气势。
“我大金的火种已经送走,咱们再无牵挂!
今日便随本贝勒杀进明营,斩了熊廷弼,为大汗报仇,为大金续命!
若是死了,咱们就在地下见英明汗,告诉他,咱们没丢八旗的脸!”
回应他的,只有那一双双复仇的眼睛。
明人攻占他们的家乡,欺辱他们的家眷。
这是保家之战,这是种族存续之战!
而唯有死战,方才能给有一线生机!
很快,阿敏便做好了奇袭的准备。
并且,朝着赫图阿拉城外的熊廷弼营寨而去。
夜,深沉如墨。
赫图阿拉城外,明军连绵的营盘在火光映照下如同蛰伏的巨兽。
肃清了外城之后,疲惫的士兵大多已歇息,唯有围绕内城的警戒和营区外围的哨探依旧保持着紧张。
熊廷弼的中军帐灯火通明,他正与周文焕等人对着舆图推演阿敏可能的动向。
帐内气氛凝重,烛火将众人焦虑的身影拉得老长。
就在这时。
“报——!”
一声凄厉的呼喊撕裂了夜的宁静。
浑身浴血的哨探踉跄着冲入帐中,声音带着极度的惊恐:
“敌袭!东北方向!铺天盖地的骑兵!是建奴!两红旗!”
几乎在他话音落下的同时,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战**嘶鸣声、兵刃的撞击声以及无数人临死的惨嚎声,如同狂暴的海啸,猛地从营盘东北角席卷而来!
四千两红旗最精锐的骑兵,在阿敏亲自率领下,撕破了夜幕与松懈的警戒线。
他们没有点火把,马蹄裹布,甲胄缠黑,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和夜色的掩护,如同鬼魅般悄然而至,又在瞬间爆发出毁灭性的力量!
“杀熊廷弼!为大金!杀!!!”
阿敏一马当先,手中马刀在稀疏的火光下划出死亡的寒芒。
他身后的骑兵皆如疯魔,战马高速冲击带来的动能轻易撞飞了鹿砦、踹翻了栅栏。
明军外围的步卒营帐首当其冲。
许多士兵刚从睡梦中惊醒,还没来得及披甲执锐,就被狂暴的骑兵洪流吞没。
长刀劈砍,铁蹄践踏,惨叫声混杂着甲胄破碎的刺耳声响。
两红旗骑兵毫不恋战,以阿敏为锋矢,目标明确地朝着中军帐的方向狂飙突进!
他们所过之处,一片狼藉,血光冲天。
“敌袭!是阿敏!快!挡住他们!”
外围的明军将官嘶声力竭地呼喊,试图组织起防线。
但仓促之间,面对这雷霆万钧的突袭,零星的抵抗如同浪花拍击礁石,瞬间就被碾碎。
混乱如同瘟疫般蔓延,火光在营盘四处燃起。
阿敏眼中只有那灯火通明的主帐!
他的刀锋染血,座下战马喷吐着白气,每一次挥砍都带走一条生命。
四千精锐骑兵拧成一股无坚不摧的洪流,在混乱的明军营盘中硬生生凿开一条血路。
他们利用营帐间的空隙迂回穿插,避开正在集结的明军大队,直插核心!
“护驾!保护经略公!”
熊廷弼的亲兵队长目眦欲裂,声嘶力竭地吼叫着。
中军帐周围的精锐护卫们迅速反应,火铳手仓促列队,长矛手和刀盾手奋力向前堵截。
“砰砰砰!!!”
一阵凌乱而急促的火铳齐射在近距离炸响,白烟弥漫。
冲在最前的两红旗骑兵顿时人仰马翻,战马惨嘶着摔倒,但后续的骑兵踏着同伴的尸体,速度不减反增!
凶悍的巴牙喇甚至顶着**冲锋,用身体为阿敏开路!
“掷火油罐!”
一名明军千总怒吼。
几个火油罐砸向冲锋的骑兵群,砰然碎裂,火焰瞬间腾起,点燃了人甲马鬃。
惨叫声中,几个“火人”仍在疯狂前冲,直至倒下。
但这并未能阻挡阿敏的兵锋,反而激起了八旗兵骨子里的凶悍。
“熊廷弼老贼!纳命来!”
阿敏的吼声穿透了厮杀声。
他看到了!
前方不过数十丈,就是那顶最大的牛皮帅帐!
帐前人影晃动,护卫们正拼死构筑防线。
阿敏双眼已经充血。
胜利的曙光似乎就在眼前!
熊蛮子!
给我死来!
PS:
8400大章!
燃尽了,这个月已经码了四十多万字了。
感觉人都有些虚了。
求订阅!
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