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由校小心翼翼地从稳婆手中接过襁褓,双臂微屈,像是捧着稀世珍宝,连呼吸都放得轻了。
襁褓是新制的明黄锦缎,绣着缠枝莲纹,里面的婴孩闭着眼,小脸皱巴巴的,像颗刚剥壳的莲子,却不妨碍朱由校盯着他瞧个没完。
小家伙似乎察觉到熟悉的气息,原本细微的哼唧声渐渐停了,小小的手从襁褓缝隙里伸出来,对着朱由校嘿嘿直笑。
“重八斤……你这小子,倒真和太祖皇帝少年时的名儿对上了。”
朱由校的声音里满是笑意,眼底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出身农家,因出生时体重八斤,父母便唤他“朱重八”,后来才改了大名。
如今自己的嫡长子也有这般重量,倒像是冥冥中的巧合,让他心里多了几分莫名的期许。
稳婆在一旁躬着身,脸上堆着谄媚又真诚的笑,声音放得极柔:
“陛下说得是!
皇子殿下一看就是天纵福泽,寻常婴孩刚出生时,多是五六斤的轻巧模样,能有七斤已是难得。
殿下竟足有八斤,哭声还这般嘹亮,方才在暖阁里,那哭声都快传到殿外了。
这身子骨,日后定是康健得很!”
这话倒不是虚言。
在这婴孩夭折率极高的年月,新生儿的重量几乎是“存活率”的直观标尺。
宫里之前常有妃嫔诞下皇子,因为体重不够,没撑过几日便没了气息。
如今嫡皇子有八斤重,光是这分量,就比旁人多了几分活下去的底气。
朱由校轻轻晃了晃襁褓,目光落在婴孩饱满的额头上,笑容里却渐渐掺了些心疼:
“只是苦了皇后。”
他低头看了眼襁褓里安稳睡着的孩子,又抬眼望向东暖阁的门帘,方才皇后那阵撕心裂肺的痛呼,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他缓步掀帘走进暖阁,一股淡淡的艾叶香和血腥味混合着飘来。
张嫣斜靠在铺着软垫的拔步床上,身上盖着绣着凤纹的锦被,脸色苍白至极,额前的青丝被汗水濡湿,一缕缕贴在皮肤上,连平日里清亮的眼神,此刻也蒙着一层疲惫的水雾。
见朱由校进来,她勉强提了提力气,嘴角牵起一抹虚弱的笑:
“陛下……皇子……还好吗?”
“好,好得很。”
朱由校快步走到床边,将襁褓轻轻放在床侧的小几上,伸手握住张嫣冰凉的手。
她的手还在微微发颤,想来方才生产时耗尽了气力。
“你别担心,稳婆说他壮实得很,和太祖爷一般重,日后定是个有福气的。”
一旁的稳婆连忙上前补充,语气里带着几分邀功的意味:
“陛下所言极是,娘娘虽是头胎,且皇子体重偏重,好在胎位正,娘娘也争气。
虽耗了些时辰,却没伤着根本,只需好好将养月余,便能恢复如常。”
朱由校却没完全放下心。
十五六岁的女子头胎诞下八斤重的婴孩,还是要多做防备的。
民间常有女子头胎婴孩过于硕大,导致产后血崩而死。
方才在阁外等消息时,他甚至已经让太医院备好了最好的参汤和止血药材,手心的汗就没干过。
此刻握着张嫣冰凉的手,他心里还是一阵后怕。
好在,最后还是母子平安。
“你好好歇着,宫里的事有旁人打理,皇子有乳母照料,不用你操心。”
朱由校用指腹轻轻摩挲着她的手背,声音放得极柔。
感受到皇帝的温柔,张嫣觉得自己受这些苦,也并没有什么。
只不过,她还有些问题。
“陛下,皇儿……该叫什么名字?”
朱由校握着她的手顿了顿,目光落在床侧小几上的襁褓。
乳母正小心翼翼地抱着,怕惊着里面安睡的婴孩。
他沉吟片刻,语气里多了几分郑重:
“这皇子命名的规矩,太祖爷早定下了,咱不能乱。”
这话让张嫣微微点头。
她虽为中宫,却也知晓大明宗室取名的严苛: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为防后世辈分混乱,早已为各支脉定好“辈分字”。
成祖一脉的排序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由校是“由”字辈,那皇儿自然该是“慈”字辈,这是半点不能错的。
“朕是‘由’字辈,名字里‘校’字带木字旁,属‘木’。”
朱由校缓缓道来。
“五行相生,木生火,皇儿的名字,第三个字必得带火性,要么是火字旁,要么是含‘火’意的字。
这是祖制,也是盼着宗室血脉像五行轮转般,代代不绝。”
张嫣听得认真,轻声问道:“那请陛下赐名罢”。
暖阁里静了片刻,只有乳母怀中婴孩偶尔发出的细微呓语。
朱由校忽然眼睛一亮,语气里多了几分雀跃:“朕想好了,就叫‘朱慈焜’。”
“朱慈焜?”
张嫣轻声念了一遍,觉得这名字朗朗上口,又带着几分文雅。
“嗯,‘慈’是辈分,‘焜’是火光盛明之意。”
朱由校俯身,凑到她耳边,声音放得柔了,却藏不住眼底的光芒。
“《诗经小雅》里有句‘焜耀寡人之望’,焜耀,就是德辉普照的意思。
这小家伙出生在此时。
大明中兴,国本刚定,不正该是驱散这些年大明阴霾的兆头?
朕盼着他日后,既能有仁心‘慈’待百姓,也能以‘焜’之德辉,重振咱大明的国威,让四海都能看见咱朱家的正统气象。”
他说着,忍不住看向襁褓,笑着说道:“咱焜哥儿,以后定得是个有出息的!”
这话里的“咱”字,褪去了帝王的威严,只剩父亲对儿子的亲昵,听得张嫣心头一暖。
她看了眼睡得安稳的婴孩,连日生产的疲惫和后怕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安心。
有了名字,有了陛下的厚望,这孩子不仅是她的骨肉,更是大明未来的根基。
“焜哥儿……好名字。”
张嫣轻轻点头,眼皮越来越重,方才强撑着的气力终于耗尽,话音刚落,呼吸便渐渐平稳下来,陷入了沉睡。
朱由校见她睡熟,小心翼翼地抽回手,生怕惊扰了她。
接着,他俯身用指尖轻轻拂去她颊边的一缕青丝,又走到小几旁,隔着襁褓轻轻碰了碰婴孩的脸颊,小家伙似乎被触碰惊扰,小嘴动了动,却没醒,依旧睡得香甜。
“好好看着娘娘和皇子,别让风进来。”
朱由校低声对守在一旁的乳母和宫女吩咐。
“是!”
乳母、宫女们当即领命。
随后,他掖了掖张嫣床榻边的锦被,确认被角都塞得严实,才轻手轻脚地退出暖阁。
出了东暖阁后,朱由校对着身侧魏朝说道:
“此番皇长子诞生,乃朕登基以来头等吉事,宫里宫外跟着忙前忙后的一干人,都得赏,断不能寒了人心。”
魏朝连忙上前半步,躬身应道:
“陛下圣明,皇长子降世本就是社稷之福,这些人尽心当差,原该得陛下恩典。”
朱由校微微颔首。
所谓赏赐,既是安人心,更是表态。
这也是**上的事情。
朱由校思索片刻,缓缓说道:
“皇后诞育皇嗣,劳苦功高。
赐金册金宝,再加白银千两、江宁织造的云锦三百匹。
另外,她母族张家,按外戚恩荫的旧例,加赏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的职位,着吏部尽快拟票用印。”
魏朝一边在心里记着,一边低声应和:
“陛**恤皇后,连张家的恩典都想得周全,真是天家恩爱。”
朱由校听了,嘴角又牵起一丝笑意。
“宫里直接照料皇后生产的人,更不能亏待。”
“负责接生的稳婆、太医院当值的太医,还有皇后身边贴身伺候的宫女,各赐白银五十两、杭绸十匹。
那稳婆手脚利落,皇后生产时全靠她周全,特封她为‘六品孺人’,让她往后在宫里也有个体面。
太医院的那位院判,医术精湛,提拔为太医院使,正五品衔,往后宫里的医药之事,多让他上心。”
“奴婢记下了,这就吩咐人去传旨,定让他们知晓陛下的恩典。”
魏朝躬身回道,眼角余光瞥见廊下侍立的宫人都屏息凝神,生怕漏了一句。
朱由校又道:“皇后身边的掌事宫女,像司寝、司仗那些,还有随堂太监,也都赏。
各赐白银二百两、彩缎五匹,再各晋一级,司寝升为‘尚寝’,随堂太监升为‘典簿’,让他们接着好好伺候皇后与皇长子。”
“宫里其他妃嫔,虽未直接照料,但也是皇家一份子,各赐银五百两、绢二十匹,算是同喜。”
说到这里,他抬眼扫过阶下的宫人,朗声道:
“至于宫里所有宫人,无论是洒扫的宫女,还是御前的侍卫,每人都赐白银十两、米一石,今日宫里特许饮酒食肉,让大家都沾沾皇长子的喜气。”
话音刚落,廊下、阶前的宫人齐刷刷跪倒在地,片刻后便响起震耳欲聋的呼号:
“谢陛下恩赏。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由校抬手摆了摆,示意众人起身,语气又恢复了几分沉稳:
“外朝的官员,赏赐就按定例来。这些让内阁、礼部与吏部联名拟旨,明日早朝颁布。”
魏朝刚应了“是”,就听朱由校又道:
“另外,传朕旨意,天下除了‘谋反、大逆’这等十恶不赦的罪犯,其余一应囚徒,尽数赦免。
再开一次恩科,让天下读书人都有个进身的机会,也沾沾皇长子的吉气。”
这话一出,不仅阶下的宫人愣住了,连魏朝都微微一怔。
赦免囚徒、开恩科,这都是立储或是庆典时才有的恩典!
众人对视一眼,心里都亮堂起来:
陛下这是把对皇长子的重视摆到明面上了,这般待遇,分明与太子相差无几。
魏朝躬身,心里已转过数圈:
皇后是正宫,皇长子是嫡长子,按祖制本就该立为太子。
陛下这般安排,既是遵祖制,也是向天下宣示“国本初立”的安稳。
“陛下圣明,此举既能彰显皇恩浩荡,也让天下人知晓皇长子的贵重,实乃社稷之福。”
不过一个时辰。
朱由校的封赏旨意便由司礼监随堂太监捧着,连同沉甸甸的赏赐银册,送进了地处文渊阁旁的内阁值房。
“诸位阁老,宫中有喜,陛下特发内帑赏赐,这些是陛下的旨意,还请内阁拟旨。”
方从哲上前接过圣谕,愣住了。
因为宫中消息闭塞,群臣都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喜。
直到方从哲看到圣谕中的内容,这才明白过来。
“皇后诞下皇子?”
叶向高等人也靠过来了。
当他们看到开恩科、大赦天下的旨意后,一个个都目瞪口呆起来了。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便是陛下属意的太子!
一个个阁臣,皆是心神巨震。
魏朝看着这些老狐狸震惊的模样,亲自将分装着白银的锦盒递到每位阁臣案前。
按旨意,每位阁臣各赐白银二百两,首辅方从哲额外多赏了十匹江南织金缎。
“诸位,谢恩罢!”
这时候,方从哲等人才回过神来。
他们纷纷跪伏在地,洪声谢恩。
待众人谢过圣恩,魏朝刚要转身,方从哲已放下银册,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笑意,拱手向前半步:
“魏掌印留步,老朽有一事敢问:陛下既对皇长子如此看重,不知可有择选东宫讲官、为皇子开蒙的意思?”
这话一出,值房内瞬间安静。
坐在次位的刘一燝当即直了直腰,叶向高、朱国祚也对视一眼,原本端坐着的身子都微微前倾。
要知道,当今陛下虽年仅十七,可皇长子既是嫡出,未来储君之位板上钉钉。
日做了他的老师,来日便是新君登基后的“帝师”,这份恩荣与权力,足以让任何阁臣动心。
更遑论,陛下方才连恩科、大赦都开了,分明是把“国本”二字摆在了明面上。
此刻争着做皇子老师,便是争未来的朝堂话语权。
魏朝脸上的笑意淡了几分,却仍保持着谦和姿态,抬手虚按了按:
“元辅与诸位阁老多虑了。
皇长子才刚降世不足一日,襁褓中的婴孩,谈开蒙还早呢。”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阁臣期待的神色,又补充道:
“不过按祖宗旧例,阁臣本就有‘辅弼东宫’之责。
只要诸位尽心辅佐陛下,待皇长子长到开蒙年纪,陛下自然会依例委任,这规矩是变不了的。”
这话既给了阁臣们盼头,又没把话说死。
魏朝心里却门儿清:
陛下最忌内官与外臣过从甚密,方才递赏赐已是司礼监份内事,再多说一句关于皇长子教引的话,便是踩了“内朝外朝勾连”的红线。
他不再多言,对着阁臣们略一躬身,脚步轻快却不仓促地退出了值房。
魏朝的身影刚消失在值房门外,刘一燝便收回目光,眼神里先是闪过一丝沉吟,随即渐渐亮了起来。
他忽然抚掌轻叹,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振奋:“嫡长降世,国本初定,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坐在对面的朱国祚点了点头,却也皱着眉:
“是啊,国本定了,人心才能安。
不过陛下虽是明君,但行事作风,不合圣人之道,屡违祖制”
“正是因此,这未来的太子,才更要教好!”
“得让他从小读《论语》《孟子》,懂‘民为贵,社稷次之’。
得教他看《资治通鉴》,知历代兴衰的道理。
还要让他学《大明会典》,祖宗定下的规矩可不能变!
若能把未来的君主教得明辨是非、勤政爱民,大明朝何愁不能重回仁宣盛世的正轨?”
叶向高听着,也缓缓颔首:
“次揆说得在理。咱们这些做阁臣的,既要辅佐当今陛下,更要为大明的将来打算。
待皇长子开蒙那日,便是咱们联名请旨,也要把最妥当的讲官选出来。
哪怕是得罪些人,也不能让未来的储君走了偏路。”
这些臣子,已经是打算,通过影响皇嗣,来达成各自的**目的了。
坤宁宫嫡皇子降生的余波未定。
北京城中。
一匹浑身汗透的驿马突然冲破城门,马蹄踏过青石板路,朝着紫禁城的方向狂奔而去。
那传令兵背着八面令旗,正是八百里加急的信使!
“辽东大捷!熊经略生擒皇太极,灭伪金!辽东定了!”
这个信使边骑马,边大吼。
原本围着糖画摊嬉笑的孩童停下脚步,挑着菜担的农夫直起腰杆,连茶馆里嗑着瓜子的茶客都猛地放下茶杯,齐刷刷朝街心望去。
茶馆之中,有胆大的士子问了一声:
“兄弟!你说啥?皇太极被抓了?”
“千真万确!”
传令兵回头喊了一声,声音里带着激动。
“建奴老巢被端了,伪金灭了!咱大明的辽东,再也不用打仗了!”
这话像一滴滚油落进沸水,瞬间让整座京城沸腾起来。
茶馆里的年轻士子“啪”地一拍桌子,震得茶碗都晃了晃:
“好!太好了!去年陛下才平了晋商,今年就灭了建奴,这不是中兴是什么?”
旁边的老士子捋着胡须,眼眶泛红:
“老夫年轻时,辽东就年年告急,多少将士埋骨他乡,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如今总算盼到这一天了!”
茶馆之中,热闹非凡。
而北京城中的百姓,听着街坊邻居高呼陛下万岁。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跟着喊万岁总不会错。
一时之间。
满北京城皆是万岁之声。
而在这万岁之声中,那匹乌骓马却已奔至午门,传令兵翻身滚下马鞍,连口气都没喘,就将用油纸层层包裹的捷报递给值守的锦衣卫。
捷报很快辗转送到司礼监。
魏朝、魏忠贤、王体乾三个大太监见小太监捧着捷报奔来,魏忠贤一把抢过,展开一看,瞳孔骤然放大,声音都变了调:
“是……是辽东捷报!熊廷弼生擒皇太极!”
“快!快呈给陛下!”
魏朝也顾不上整理褶皱的蟒袍,三人踩着朝靴,跌跌撞撞地往乾清宫跑。
此刻。
乾清宫东暖阁里,朱由校正埋首批阅奏疏,就听见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还没等开口询问,就见三个太监“扑通”一声滑跪在地,齐声高喊:
“陛下!天大的好消息!辽东大捷!熊廷弼生擒皇太极,灭国伪金,辽东安定了!”
朱由校握着朱笔的手猛地一顿,他霍然起身,龙椅的扶手被他攥得咯咯作响:
“你说什么?再奏一遍!”
魏朝连忙膝行几步,将捷报高高举起:
“陛下,捷报在此!
熊经略奏报,本月二十日破赫图阿拉,生擒伪金天聪汗皇太极,斩杀八旗兵七千余,俘虏一万三千余人,伪金彻底覆灭!”
朱由校一把抓过捷报,他颤抖着手指拆开,目光飞快扫过上面的字迹。
熊廷弼的笔迹刚劲有力,每一句都写得清清楚楚:
“臣率辽东二十万大军,围困平金城近月,以佛朗机炮破城,亲督将士生擒皇太极……
辽东建奴之患,自今日起,永绝矣!”
“哈哈哈!好!好!好!”
朱由校连说三个“好”字,声音里满是压抑不住的狂喜,他将捷报往案头一拍,仰头大笑起来。
殿内的太监宫女从未见过陛下这般失态。
往日里,即便新政推行顺利,陛下也只是淡淡点头。
可今日,他的眼底亮得像燃着火焰,连鬓角的发丝都因激动而微微颤动。
之前。
因为害怕建奴入关,搞得他连睡觉都不踏实。
生怕煤山上的那颗歪脖子树会带着根白绫找上他。
因此,辽东一直是朱由校的心腹大患。
此刻,辽东大患终于除去了。
一口郁结在心中的气,今日终于吐出来了。
他如何能不高兴?
想他登基之初,辽东的奏疏堆得像小山,每一封都写着“粮尽”“兵溃”“建奴寇边”。
为了筹辽饷,朝堂上的大臣吵得面红耳赤,有的说加征赋税,有的说弃守辽东。
好在他力排众议,重用熊廷弼,抄没晋商家产充作军资,多少人暗地里说他“急功近利”“不顾民生”。
可如今,一切都值了。
建奴完了,那个吸了大明数十年血的毒瘤,终于被彻底切除了!
“辽饷!终于可以停了!”
辽饷蚕食的是大明的根基。
朱由校早就想停了。
只是因为辽东战事实在要钱,所以,哪怕知晓辽饷不好,朱由校也不敢停。
现在,他终于是有这个底气了。
“另外,不用每年给辽东拨银,省下来的银子,可以干很多事情。”
朱由校的笑容愈发灿烂了。
皇子降生定了国本,辽东大捷除了大患,这大明这艘曾在风浪里飘摇的破船,终于要重新起航了!
“传朕旨意!”
朱由校转身对太监们下令。
“礼部即刻拟定封赏章程,熊廷弼、李鸿基、刘兴祚等将领,按功升赏,不得有误!
另外,让太常寺准备献俘太庙的仪式,朕要亲自带着皇太极,去告慰列祖列宗!”
去年他才将林丹汗、莽古尔泰献俘太庙,如今又要献皇太极。
朱由校想起那些暗地里非议他“不遵古法”的大臣,心里涌起一股豪气:
谁还敢说他这个皇帝当得不好?
朕登基不过两年,就解决了大明数十年都没能解决的辽东难题,这样的功绩,难道还称不上明君?
当然
朱由校的自傲,也只是一瞬而已。
?? 他可不是隋炀帝,没有好大喜功的习惯。
身为帝王,作为合格的大明皇帝,朱由校心里清楚。
建奴覆灭只是辽东棋局的一步落子,绝非终局。
即便辽东暂安,大明这盘满是裂痕的棋,还有太多地方需要修补。
朱由校起身走到殿侧悬挂的《大明九边图》前,看着辽东那一块地方。
他闭上眼,脑海中开始复盘这场持续数年的辽东之战,也在拆解那个困扰大明数十年的顽疾。
为何小小的建州女真,能将辽东拖入数十年的泥沼?
在朱由校看来。
第一个症结,是军户制度的彻底崩坏。
辽东军户世代被束缚在卫所土地上,土地却被军官、勋贵层层兼并,有的军户一家五口只剩半亩薄田,连温饱都难以为继。
更甚者,军饷拖欠长达三五年,士兵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有奏报里写过,天启元年冬天,金州卫的士兵竟要靠挖草皮、剥树皮度日,有的甚至冻毙在城墙上。
这样的“国家农奴”,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提着刀去拼命?
第二个症结,是党争倾轧下的用人乱象。
历史上。
万历末年到天启初年,东林党与齐楚浙党为了辽东帅位争得你死我活,熊廷弼第一次督辽时,明明打了胜仗,却因朝堂弹劾被迫离任。
袁应泰接任后,不懂军事却硬要推行“招抚流民”,结果让建奴趁虚而入,丢了沈阳、辽阳。
官员们只盯着“门户之见”,哪管辽东将士的死活?
将帅任免全凭党争胜负,而非军功才干,辽东战局怎能不糜烂?
第三个症结,是财政的恶性循环。
辽东每年需军饷五百万两,可大明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三四百万两,为了填辽东的窟窿,朝廷只能加征“辽饷”。
这种“低效输血”,一边让辽东士兵因缺饷而战斗力崩坏,一边让中原百姓因重赋而民怨沸腾,简直是饮鸩止渴。
想到这里,朱由校睁开眼,眼底多了几分笃定。
他之所以能平定辽东,恰恰是戳中了这三个症结的要害。
对付军户崩坏,他没拘泥于旧制,而是直接从“钱”上破局:
抄没八大晋商的家产,得银千余万两,不仅补发了辽东将士拖欠三年的军饷,还为士兵配备了新的甲胄、火铳。
熊廷弼、王承恩的密信里写过,补发军饷那天,辽东军营里士兵们举着银锭欢呼,有的老兵甚至哭了。
那是久旱逢甘霖的振奋,也是对朝廷重拾信任的感动。
对付党争倾轧,他的手段更直接:
将所有弹劾熊廷弼的奏疏压下,甚至下旨“凡以私怨弹劾督辽诸将者,以‘挠军’论处”。
对于弹劾熊廷弼的奏疏,一直留中不发。
他的态度很明显:熊廷弼在辽一日,朕便信他一日。
正是这份毫无保留的支持,让熊廷弼能甩开朝堂掣肘,在辽东拧成一股绳。
对付用人困境,他更是不拘一格。
为了拉拢科尔沁部牵制建奴,他纳科尔沁首领之女为妃,许以互市之利,让科尔沁从“建奴盟友”变成“大明藩属”,为明军提供了侧翼支援。
提拔将领时,他不看出身只看战功。
李鸿基本是银川驿卒,因作战勇猛一路升到副将。
赵率教、祖大寿、毛文龙等人亦是微末之将,却因超拔被委以重任。
这种“不论出身、只看实效”的用人方式,让辽东明军涌现出一批敢打敢拼的新锐将领。
若是万历皇帝当年能有这般决断,能抛开党争、不惜内帑、早换下李成梁,能及时填补财政漏洞,辽东何至于糜烂到今日?
好在。
这数十年的烂摊子,终究在他手上解决了。
但朱由校没敢松懈。
辽东的军户还需重新安置,陕西的流民问题亟待解决,江南的赋税改革还没推开……
大明这艘破船,只是刚避开了“辽东暗礁”,要想真正扬帆起航,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PS:
7800大章!
晚上有加更!
求月票!
求订阅!
(本章完)
朱由校小心翼翼地从稳婆手中接过襁褓,双臂微屈,像是捧着稀世珍宝,连呼吸都放得轻了。
襁褓是新制的明黄锦缎,绣着缠枝莲纹,里面的婴孩闭着眼,小脸皱巴巴的,像颗刚剥壳的莲子,却不妨碍朱由校盯着他瞧个没完。
小家伙似乎察觉到熟悉的气息,原本细微的哼唧声渐渐停了,小小的手从襁褓缝隙里伸出来,对着朱由校嘿嘿直笑。
“重八斤……你这小子,倒真和太祖皇帝少年时的名儿对上了。”
朱由校的声音里满是笑意,眼底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出身农家,因出生时体重八斤,父母便唤他“朱重八”,后来才改了大名。
如今自己的嫡长子也有这般重量,倒像是冥冥中的巧合,让他心里多了几分莫名的期许。
稳婆在一旁躬着身,脸上堆着谄媚又真诚的笑,声音放得极柔:
“陛下说得是!
皇子殿下一看就是天纵福泽,寻常婴孩刚出生时,多是五六斤的轻巧模样,能有七斤已是难得。
殿下竟足有八斤,哭声还这般嘹亮,方才在暖阁里,那哭声都快传到殿外了。
这身子骨,日后定是康健得很!”
这话倒不是虚言。
在这婴孩夭折率极高的年月,新生儿的重量几乎是“存活率”的直观标尺。
宫里之前常有妃嫔诞下皇子,因为体重不够,没撑过几日便没了气息。
如今嫡皇子有八斤重,光是这分量,就比旁人多了几分活下去的底气。
朱由校轻轻晃了晃襁褓,目光落在婴孩饱满的额头上,笑容里却渐渐掺了些心疼:
“只是苦了皇后。”
他低头看了眼襁褓里安稳睡着的孩子,又抬眼望向东暖阁的门帘,方才皇后那阵撕心裂肺的痛呼,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他缓步掀帘走进暖阁,一股淡淡的艾叶香和血腥味混合着飘来。
张嫣斜靠在铺着软垫的拔步床上,身上盖着绣着凤纹的锦被,脸色苍白至极,额前的青丝被汗水濡湿,一缕缕贴在皮肤上,连平日里清亮的眼神,此刻也蒙着一层疲惫的水雾。
见朱由校进来,她勉强提了提力气,嘴角牵起一抹虚弱的笑:
“陛下……皇子……还好吗?”
“好,好得很。”
朱由校快步走到床边,将襁褓轻轻放在床侧的小几上,伸手握住张嫣冰凉的手。
她的手还在微微发颤,想来方才生产时耗尽了气力。
“你别担心,稳婆说他壮实得很,和太祖爷一般重,日后定是个有福气的。”
一旁的稳婆连忙上前补充,语气里带着几分邀功的意味:
“陛下所言极是,娘娘虽是头胎,且皇子体重偏重,好在胎位正,娘娘也争气。
虽耗了些时辰,却没伤着根本,只需好好将养月余,便能恢复如常。”
朱由校却没完全放下心。
十五六岁的女子头胎诞下八斤重的婴孩,还是要多做防备的。
民间常有女子头胎婴孩过于硕大,导致产后血崩而死。
方才在阁外等消息时,他甚至已经让太医院备好了最好的参汤和止血药材,手心的汗就没干过。
此刻握着张嫣冰凉的手,他心里还是一阵后怕。
好在,最后还是母子平安。
“你好好歇着,宫里的事有旁人打理,皇子有乳母照料,不用你操心。”
朱由校用指腹轻轻摩挲着她的手背,声音放得极柔。
感受到皇帝的温柔,张嫣觉得自己受这些苦,也并没有什么。
只不过,她还有些问题。
“陛下,皇儿……该叫什么名字?”
朱由校握着她的手顿了顿,目光落在床侧小几上的襁褓。
乳母正小心翼翼地抱着,怕惊着里面安睡的婴孩。
他沉吟片刻,语气里多了几分郑重:
“这皇子命名的规矩,太祖爷早定下了,咱不能乱。”
这话让张嫣微微点头。
她虽为中宫,却也知晓大明宗室取名的严苛: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为防后世辈分混乱,早已为各支脉定好“辈分字”。
成祖一脉的排序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由校是“由”字辈,那皇儿自然该是“慈”字辈,这是半点不能错的。
“朕是‘由’字辈,名字里‘校’字带木字旁,属‘木’。”
朱由校缓缓道来。
“五行相生,木生火,皇儿的名字,第三个字必得带火性,要么是火字旁,要么是含‘火’意的字。
这是祖制,也是盼着宗室血脉像五行轮转般,代代不绝。”
张嫣听得认真,轻声问道:“那请陛下赐名罢”。
暖阁里静了片刻,只有乳母怀中婴孩偶尔发出的细微呓语。
朱由校忽然眼睛一亮,语气里多了几分雀跃:“朕想好了,就叫‘朱慈焜’。”
“朱慈焜?”
张嫣轻声念了一遍,觉得这名字朗朗上口,又带着几分文雅。
“嗯,‘慈’是辈分,‘焜’是火光盛明之意。”
朱由校俯身,凑到她耳边,声音放得柔了,却藏不住眼底的光芒。
“《诗经小雅》里有句‘焜耀寡人之望’,焜耀,就是德辉普照的意思。
这小家伙出生在此时。
大明中兴,国本刚定,不正该是驱散这些年大明阴霾的兆头?
朕盼着他日后,既能有仁心‘慈’待百姓,也能以‘焜’之德辉,重振咱大明的国威,让四海都能看见咱朱家的正统气象。”
他说着,忍不住看向襁褓,笑着说道:“咱焜哥儿,以后定得是个有出息的!”
这话里的“咱”字,褪去了帝王的威严,只剩父亲对儿子的亲昵,听得张嫣心头一暖。
她看了眼睡得安稳的婴孩,连日生产的疲惫和后怕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安心。
有了名字,有了陛下的厚望,这孩子不仅是她的骨肉,更是大明未来的根基。
“焜哥儿……好名字。”
张嫣轻轻点头,眼皮越来越重,方才强撑着的气力终于耗尽,话音刚落,呼吸便渐渐平稳下来,陷入了沉睡。
朱由校见她睡熟,小心翼翼地抽回手,生怕惊扰了她。
接着,他俯身用指尖轻轻拂去她颊边的一缕青丝,又走到小几旁,隔着襁褓轻轻碰了碰婴孩的脸颊,小家伙似乎被触碰惊扰,小嘴动了动,却没醒,依旧睡得香甜。
“好好看着娘娘和皇子,别让风进来。”
朱由校低声对守在一旁的乳母和宫女吩咐。
“是!”
乳母、宫女们当即领命。
随后,他掖了掖张嫣床榻边的锦被,确认被角都塞得严实,才轻手轻脚地退出暖阁。
出了东暖阁后,朱由校对着身侧魏朝说道:
“此番皇长子诞生,乃朕登基以来头等吉事,宫里宫外跟着忙前忙后的一干人,都得赏,断不能寒了人心。”
魏朝连忙上前半步,躬身应道:
“陛下圣明,皇长子降世本就是社稷之福,这些人尽心当差,原该得陛下恩典。”
朱由校微微颔首。
所谓赏赐,既是安人心,更是表态。
这也是**上的事情。
朱由校思索片刻,缓缓说道:
“皇后诞育皇嗣,劳苦功高。
赐金册金宝,再加白银千两、江宁织造的云锦三百匹。
另外,她母族张家,按外戚恩荫的旧例,加赏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的职位,着吏部尽快拟票用印。”
魏朝一边在心里记着,一边低声应和:
“陛**恤皇后,连张家的恩典都想得周全,真是天家恩爱。”
朱由校听了,嘴角又牵起一丝笑意。
“宫里直接照料皇后生产的人,更不能亏待。”
“负责接生的稳婆、太医院当值的太医,还有皇后身边贴身伺候的宫女,各赐白银五十两、杭绸十匹。
那稳婆手脚利落,皇后生产时全靠她周全,特封她为‘六品孺人’,让她往后在宫里也有个体面。
太医院的那位院判,医术精湛,提拔为太医院使,正五品衔,往后宫里的医药之事,多让他上心。”
“奴婢记下了,这就吩咐人去传旨,定让他们知晓陛下的恩典。”
魏朝躬身回道,眼角余光瞥见廊下侍立的宫人都屏息凝神,生怕漏了一句。
朱由校又道:“皇后身边的掌事宫女,像司寝、司仗那些,还有随堂太监,也都赏。
各赐白银二百两、彩缎五匹,再各晋一级,司寝升为‘尚寝’,随堂太监升为‘典簿’,让他们接着好好伺候皇后与皇长子。”
“宫里其他妃嫔,虽未直接照料,但也是皇家一份子,各赐银五百两、绢二十匹,算是同喜。”
说到这里,他抬眼扫过阶下的宫人,朗声道:
“至于宫里所有宫人,无论是洒扫的宫女,还是御前的侍卫,每人都赐白银十两、米一石,今日宫里特许饮酒食肉,让大家都沾沾皇长子的喜气。”
话音刚落,廊下、阶前的宫人齐刷刷跪倒在地,片刻后便响起震耳欲聋的呼号:
“谢陛下恩赏。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由校抬手摆了摆,示意众人起身,语气又恢复了几分沉稳:
“外朝的官员,赏赐就按定例来。这些让内阁、礼部与吏部联名拟旨,明日早朝颁布。”
魏朝刚应了“是”,就听朱由校又道:
“另外,传朕旨意,天下除了‘谋反、大逆’这等十恶不赦的罪犯,其余一应囚徒,尽数赦免。
再开一次恩科,让天下读书人都有个进身的机会,也沾沾皇长子的吉气。”
这话一出,不仅阶下的宫人愣住了,连魏朝都微微一怔。
赦免囚徒、开恩科,这都是立储或是庆典时才有的恩典!
众人对视一眼,心里都亮堂起来:
陛下这是把对皇长子的重视摆到明面上了,这般待遇,分明与太子相差无几。
魏朝躬身,心里已转过数圈:
皇后是正宫,皇长子是嫡长子,按祖制本就该立为太子。
陛下这般安排,既是遵祖制,也是向天下宣示“国本初立”的安稳。
“陛下圣明,此举既能彰显皇恩浩荡,也让天下人知晓皇长子的贵重,实乃社稷之福。”
不过一个时辰。
朱由校的封赏旨意便由司礼监随堂太监捧着,连同沉甸甸的赏赐银册,送进了地处文渊阁旁的内阁值房。
“诸位阁老,宫中有喜,陛下特发内帑赏赐,这些是陛下的旨意,还请内阁拟旨。”
方从哲上前接过圣谕,愣住了。
因为宫中消息闭塞,群臣都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喜。
直到方从哲看到圣谕中的内容,这才明白过来。
“皇后诞下皇子?”
叶向高等人也靠过来了。
当他们看到开恩科、大赦天下的旨意后,一个个都目瞪口呆起来了。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便是陛下属意的太子!
一个个阁臣,皆是心神巨震。
魏朝看着这些老狐狸震惊的模样,亲自将分装着白银的锦盒递到每位阁臣案前。
按旨意,每位阁臣各赐白银二百两,首辅方从哲额外多赏了十匹江南织金缎。
“诸位,谢恩罢!”
这时候,方从哲等人才回过神来。
他们纷纷跪伏在地,洪声谢恩。
待众人谢过圣恩,魏朝刚要转身,方从哲已放下银册,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笑意,拱手向前半步:
“魏掌印留步,老朽有一事敢问:陛下既对皇长子如此看重,不知可有择选东宫讲官、为皇子开蒙的意思?”
这话一出,值房内瞬间安静。
坐在次位的刘一燝当即直了直腰,叶向高、朱国祚也对视一眼,原本端坐着的身子都微微前倾。
要知道,当今陛下虽年仅十七,可皇长子既是嫡出,未来储君之位板上钉钉。
日做了他的老师,来日便是新君登基后的“帝师”,这份恩荣与权力,足以让任何阁臣动心。
更遑论,陛下方才连恩科、大赦都开了,分明是把“国本”二字摆在了明面上。
此刻争着做皇子老师,便是争未来的朝堂话语权。
魏朝脸上的笑意淡了几分,却仍保持着谦和姿态,抬手虚按了按:
“元辅与诸位阁老多虑了。
皇长子才刚降世不足一日,襁褓中的婴孩,谈开蒙还早呢。”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阁臣期待的神色,又补充道:
“不过按祖宗旧例,阁臣本就有‘辅弼东宫’之责。
只要诸位尽心辅佐陛下,待皇长子长到开蒙年纪,陛下自然会依例委任,这规矩是变不了的。”
这话既给了阁臣们盼头,又没把话说死。
魏朝心里却门儿清:
陛下最忌内官与外臣过从甚密,方才递赏赐已是司礼监份内事,再多说一句关于皇长子教引的话,便是踩了“内朝外朝勾连”的红线。
他不再多言,对着阁臣们略一躬身,脚步轻快却不仓促地退出了值房。
魏朝的身影刚消失在值房门外,刘一燝便收回目光,眼神里先是闪过一丝沉吟,随即渐渐亮了起来。
他忽然抚掌轻叹,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振奋:“嫡长降世,国本初定,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坐在对面的朱国祚点了点头,却也皱着眉:
“是啊,国本定了,人心才能安。
不过陛下虽是明君,但行事作风,不合圣人之道,屡违祖制”
“正是因此,这未来的太子,才更要教好!”
“得让他从小读《论语》《孟子》,懂‘民为贵,社稷次之’。
得教他看《资治通鉴》,知历代兴衰的道理。
还要让他学《大明会典》,祖宗定下的规矩可不能变!
若能把未来的君主教得明辨是非、勤政爱民,大明朝何愁不能重回仁宣盛世的正轨?”
叶向高听着,也缓缓颔首:
“次揆说得在理。咱们这些做阁臣的,既要辅佐当今陛下,更要为大明的将来打算。
待皇长子开蒙那日,便是咱们联名请旨,也要把最妥当的讲官选出来。
哪怕是得罪些人,也不能让未来的储君走了偏路。”
这些臣子,已经是打算,通过影响皇嗣,来达成各自的**目的了。
坤宁宫嫡皇子降生的余波未定。
北京城中。
一匹浑身汗透的驿马突然冲破城门,马蹄踏过青石板路,朝着紫禁城的方向狂奔而去。
那传令兵背着八面令旗,正是八百里加急的信使!
“辽东大捷!熊经略生擒皇太极,灭伪金!辽东定了!”
这个信使边骑马,边大吼。
原本围着糖画摊嬉笑的孩童停下脚步,挑着菜担的农夫直起腰杆,连茶馆里嗑着瓜子的茶客都猛地放下茶杯,齐刷刷朝街心望去。
茶馆之中,有胆大的士子问了一声:
“兄弟!你说啥?皇太极被抓了?”
“千真万确!”
传令兵回头喊了一声,声音里带着激动。
“建奴老巢被端了,伪金灭了!咱大明的辽东,再也不用打仗了!”
这话像一滴滚油落进沸水,瞬间让整座京城沸腾起来。
茶馆里的年轻士子“啪”地一拍桌子,震得茶碗都晃了晃:
“好!太好了!去年陛下才平了晋商,今年就灭了建奴,这不是中兴是什么?”
旁边的老士子捋着胡须,眼眶泛红:
“老夫年轻时,辽东就年年告急,多少将士埋骨他乡,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如今总算盼到这一天了!”
茶馆之中,热闹非凡。
而北京城中的百姓,听着街坊邻居高呼陛下万岁。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跟着喊万岁总不会错。
一时之间。
满北京城皆是万岁之声。
而在这万岁之声中,那匹乌骓马却已奔至午门,传令兵翻身滚下马鞍,连口气都没喘,就将用油纸层层包裹的捷报递给值守的锦衣卫。
捷报很快辗转送到司礼监。
魏朝、魏忠贤、王体乾三个大太监见小太监捧着捷报奔来,魏忠贤一把抢过,展开一看,瞳孔骤然放大,声音都变了调:
“是……是辽东捷报!熊廷弼生擒皇太极!”
“快!快呈给陛下!”
魏朝也顾不上整理褶皱的蟒袍,三人踩着朝靴,跌跌撞撞地往乾清宫跑。
此刻。
乾清宫东暖阁里,朱由校正埋首批阅奏疏,就听见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还没等开口询问,就见三个太监“扑通”一声滑跪在地,齐声高喊:
“陛下!天大的好消息!辽东大捷!熊廷弼生擒皇太极,灭国伪金,辽东安定了!”
朱由校握着朱笔的手猛地一顿,他霍然起身,龙椅的扶手被他攥得咯咯作响:
“你说什么?再奏一遍!”
魏朝连忙膝行几步,将捷报高高举起:
“陛下,捷报在此!
熊经略奏报,本月二十日破赫图阿拉,生擒伪金天聪汗皇太极,斩杀八旗兵七千余,俘虏一万三千余人,伪金彻底覆灭!”
朱由校一把抓过捷报,他颤抖着手指拆开,目光飞快扫过上面的字迹。
熊廷弼的笔迹刚劲有力,每一句都写得清清楚楚:
“臣率辽东二十万大军,围困平金城近月,以佛朗机炮破城,亲督将士生擒皇太极……
辽东建奴之患,自今日起,永绝矣!”
“哈哈哈!好!好!好!”
朱由校连说三个“好”字,声音里满是压抑不住的狂喜,他将捷报往案头一拍,仰头大笑起来。
殿内的太监宫女从未见过陛下这般失态。
往日里,即便新政推行顺利,陛下也只是淡淡点头。
可今日,他的眼底亮得像燃着火焰,连鬓角的发丝都因激动而微微颤动。
之前。
因为害怕建奴入关,搞得他连睡觉都不踏实。
生怕煤山上的那颗歪脖子树会带着根白绫找上他。
因此,辽东一直是朱由校的心腹大患。
此刻,辽东大患终于除去了。
一口郁结在心中的气,今日终于吐出来了。
他如何能不高兴?
想他登基之初,辽东的奏疏堆得像小山,每一封都写着“粮尽”“兵溃”“建奴寇边”。
为了筹辽饷,朝堂上的大臣吵得面红耳赤,有的说加征赋税,有的说弃守辽东。
好在他力排众议,重用熊廷弼,抄没晋商家产充作军资,多少人暗地里说他“急功近利”“不顾民生”。
可如今,一切都值了。
建奴完了,那个吸了大明数十年血的毒瘤,终于被彻底切除了!
“辽饷!终于可以停了!”
辽饷蚕食的是大明的根基。
朱由校早就想停了。
只是因为辽东战事实在要钱,所以,哪怕知晓辽饷不好,朱由校也不敢停。
现在,他终于是有这个底气了。
“另外,不用每年给辽东拨银,省下来的银子,可以干很多事情。”
朱由校的笑容愈发灿烂了。
皇子降生定了国本,辽东大捷除了大患,这大明这艘曾在风浪里飘摇的破船,终于要重新起航了!
“传朕旨意!”
朱由校转身对太监们下令。
“礼部即刻拟定封赏章程,熊廷弼、李鸿基、刘兴祚等将领,按功升赏,不得有误!
另外,让太常寺准备献俘太庙的仪式,朕要亲自带着皇太极,去告慰列祖列宗!”
去年他才将林丹汗、莽古尔泰献俘太庙,如今又要献皇太极。
朱由校想起那些暗地里非议他“不遵古法”的大臣,心里涌起一股豪气:
谁还敢说他这个皇帝当得不好?
朕登基不过两年,就解决了大明数十年都没能解决的辽东难题,这样的功绩,难道还称不上明君?
当然
朱由校的自傲,也只是一瞬而已。
?? 他可不是隋炀帝,没有好大喜功的习惯。
身为帝王,作为合格的大明皇帝,朱由校心里清楚。
建奴覆灭只是辽东棋局的一步落子,绝非终局。
即便辽东暂安,大明这盘满是裂痕的棋,还有太多地方需要修补。
朱由校起身走到殿侧悬挂的《大明九边图》前,看着辽东那一块地方。
他闭上眼,脑海中开始复盘这场持续数年的辽东之战,也在拆解那个困扰大明数十年的顽疾。
为何小小的建州女真,能将辽东拖入数十年的泥沼?
在朱由校看来。
第一个症结,是军户制度的彻底崩坏。
辽东军户世代被束缚在卫所土地上,土地却被军官、勋贵层层兼并,有的军户一家五口只剩半亩薄田,连温饱都难以为继。
更甚者,军饷拖欠长达三五年,士兵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有奏报里写过,天启元年冬天,金州卫的士兵竟要靠挖草皮、剥树皮度日,有的甚至冻毙在城墙上。
这样的“国家农奴”,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又怎能指望他们提着刀去拼命?
第二个症结,是党争倾轧下的用人乱象。
历史上。
万历末年到天启初年,东林党与齐楚浙党为了辽东帅位争得你死我活,熊廷弼第一次督辽时,明明打了胜仗,却因朝堂弹劾被迫离任。
袁应泰接任后,不懂军事却硬要推行“招抚流民”,结果让建奴趁虚而入,丢了沈阳、辽阳。
官员们只盯着“门户之见”,哪管辽东将士的死活?
将帅任免全凭党争胜负,而非军功才干,辽东战局怎能不糜烂?
第三个症结,是财政的恶性循环。
辽东每年需军饷五百万两,可大明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过三四百万两,为了填辽东的窟窿,朝廷只能加征“辽饷”。
这种“低效输血”,一边让辽东士兵因缺饷而战斗力崩坏,一边让中原百姓因重赋而民怨沸腾,简直是饮鸩止渴。
想到这里,朱由校睁开眼,眼底多了几分笃定。
他之所以能平定辽东,恰恰是戳中了这三个症结的要害。
对付军户崩坏,他没拘泥于旧制,而是直接从“钱”上破局:
抄没八大晋商的家产,得银千余万两,不仅补发了辽东将士拖欠三年的军饷,还为士兵配备了新的甲胄、火铳。
熊廷弼、王承恩的密信里写过,补发军饷那天,辽东军营里士兵们举着银锭欢呼,有的老兵甚至哭了。
那是久旱逢甘霖的振奋,也是对朝廷重拾信任的感动。
对付党争倾轧,他的手段更直接:
将所有弹劾熊廷弼的奏疏压下,甚至下旨“凡以私怨弹劾督辽诸将者,以‘挠军’论处”。
对于弹劾熊廷弼的奏疏,一直留中不发。
他的态度很明显:熊廷弼在辽一日,朕便信他一日。
正是这份毫无保留的支持,让熊廷弼能甩开朝堂掣肘,在辽东拧成一股绳。
对付用人困境,他更是不拘一格。
为了拉拢科尔沁部牵制建奴,他纳科尔沁首领之女为妃,许以互市之利,让科尔沁从“建奴盟友”变成“大明藩属”,为明军提供了侧翼支援。
提拔将领时,他不看出身只看战功。
李鸿基本是银川驿卒,因作战勇猛一路升到副将。
赵率教、祖大寿、毛文龙等人亦是微末之将,却因超拔被委以重任。
这种“不论出身、只看实效”的用人方式,让辽东明军涌现出一批敢打敢拼的新锐将领。
若是万历皇帝当年能有这般决断,能抛开党争、不惜内帑、早换下李成梁,能及时填补财政漏洞,辽东何至于糜烂到今日?
好在。
这数十年的烂摊子,终究在他手上解决了。
但朱由校没敢松懈。
辽东的军户还需重新安置,陕西的流民问题亟待解决,江南的赋税改革还没推开……
大明这艘破船,只是刚避开了“辽东暗礁”,要想真正扬帆起航,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PS:
7800大章!
晚上有加更!
求月票!
求订阅!
(本章完)